01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关了自己的公众号,停止了各大平台上小说的连载。每天宅在家里,对着打开的Word文档,写了删,删了写,昼夜颠倒地反复折腾,就是没法写出令自己满意的文字。
那段时间,我陷入了一种无端的焦虑中,我迷茫,我彷徨,到最后状况升级,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走写作这条道路。
这样的焦虑一直持续了小半个月,终于有一天,连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了。为了让自己彻底冷静下来,我索性关掉电脑,请了年假,一张动车票,直奔苏州散心。
结果,万万没想到,我人还没到苏州,便已解开心结。
驱散我心头阴霾的,是古典老师收录在《拆掉思维里的墙》里的一篇文章——《坏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
我至今还记得,那篇文章篇幅不长,讲的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学画画的故事。
据说,“二战”结束之后,丘吉尔在政治上受到打击,被请下了首相的位置。那一阵子,他终日抑郁,无事可做,家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正好那时候,他们的邻居是爱尔兰著名画家John Lavery爵士,于是,家人们便鼓励丘吉尔去和女画家学画画。
丘吉尔在政治舞台上敢作敢为,横冲直撞,但是面对干净洁白的画布,他却迟迟不敢下笔。他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所以觉得自己无论如何也无法再承受另一场失败。他希望等一个完美的时机再下笔,结果,他死盯着画布,发了十多分钟的呆,却还是没能琢磨出自己的第一笔应该落在何处。
好在John Lavery爵士是个有智慧的人,她站在旁边看了很久,然后一言不发地拿起丘吉尔的颜料盘,直接向着干净的画布就是一甩。各色的颜料,一股脑儿地被泼到了画布之上,顷刻间,雪白的画布变得乱七八糟,就像一幅最恶劣的油画般一片狼藉。
然而,这个举动却让丘吉尔彻底放松了下来。
不就是一块画布吗?画得不好又如何?惨不忍睹又如何?反正都这样了,还能更坏吗?
这就是丘吉尔绘画生涯的开始,虽然惨不忍睹,但是,却因为这般不完美,才彻底打开了束缚在丘吉尔身上的枷锁,让他在余后的十年里,肆意发挥,无拘无束,最终创作了很多风格迥异、思维大胆的油画。
在故事的最后,古典老师写了这样的话:“如果说一个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坏的开始至少等于成功的三分之一。”“如果你没有一个好的开始,那么不妨试试一个坏的开始吧。因为一个坏的开始,总比没有开始强。而完美的开始,则永远都不会来到。”
02
那天,看完这篇文章之后,我便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症结所在。其实,我之所以焦虑,之所以一直写不出令自己满意的文字,并不是因为我真的不适合写作,也不是因为什么扯淡的江郎才尽。归根究底,我和当年初学画画的丘吉尔犯了一样的错误——太想要一个完美的开始,以至于一直无法开始。
在我的潜意识里,总觉得完美的文章应该是由完美的开头、完美的过程再加上一个完美的结局构成,而要想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必须要有一个完美的开始。所以,在一开始码字的时候,我便对自己诸多挑剔。不论是谋篇布局还是遣词造句,总希望自己在敲下第一个字的时候,它便已经处在一种完美的状态,这样的状态最好能够一直保持下去,直到我敲上最后一个完美的句点,最终构成一篇无可挑剔的文章。
这样的心理一直盘踞在我的心头,直接的后果是在一开始便对自己过于严苛。我用一套完美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所以,才总觉得自己写出来的文字不能令自己满意,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因为我太想要一个完美的开始了,所以,我能写的范围越来越窄。完美的开始就像一把枷锁,让我无从下笔,到最后,甚至不知道该如何起笔了。
但是,冷静之后想一想,这世上又有什么在一开始就是完美的呢?
新东方成立的时候,只是一个几十人的辅导班;阿里巴巴创业初期只有18人,马云一度被人认为是传销;可口可乐第一年只卖了25瓶……
不论他们最后达到了怎样的高度,他们之中,没有谁的开始是完美的。
所以,从苏州回来之后,我便告诉自己,你得允许自己不完美,接受自己不完美。很多时候,与其说完美的结局由完美的开始来成就的,不如说,完美的结局其实是由许多个不完美的开端,在不断修正中发展而成的。
写作是种将价值观与美感融为一体的艺术,你得先把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用文字写出来,才知道接下来自己该怎么进行修改。想想那些最终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极具文学价值的经典著作,有多少没有在出版之前,被反反复复修改千八百遍?
所以说,你最需要的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开始,而是无所顾忌去尝试的勇气。更何况,这世上其实并不存在着绝对完美的结果,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断探索,其实都是一个趋向心目中完美结果的过程。
03
我的第一篇长篇小说,诞生在大三下学期。
那时候的我,完全就是一个典型的中二病晚期患者。因为寒假无聊,接连在家看了几部热血小说后,便止不住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地燃烧了小半个月,终于在开学前夕,熬了几个通宵,顶着一双充血的眼睛,脑袋发热似的,在Word上面洋洋洒洒地写完了万字大纲。
那篇长篇小说,我最后一共写了二十万字。从最开始的热血沸腾,到中途的磕磕绊绊,再到最后的华丽结尾,一共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才勉勉强强把它完结了。
我至今还记得,敲下“End”的那一瞬间,虽然已是深夜,但我却总觉得,自己的整个天空都亮起来了。
后来,有事没事,我都会把那部小说翻出来看看。那时候的我总觉得,虽然整部小说写得断断续续,增删不断,还差点半路弃坑,但是整体看来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其中的几个片段,真是怎么看怎么满意。
再后来,因为工作的原因,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没有再进行过长篇小说创作。接连几年,我的产出一直停留在短篇杂志文和励志鸡汤文这两个类型上。所以,某天我看到一篇长篇完结作品约稿函的时候,第一反应竟然是把我大学时期的旧文投出去。
为此,我特意把那篇压箱底的旧文从电脑里翻了出来。本来是想着,花两天时间把文章小修一番,就可以拿去投稿。毕竟,对于这篇处女作,我的心里还是很满意的。
可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就连我自己也没想到,那篇小说到最后,改了整整七天。整整一周,除却吃饭上厕所,我几乎一直坐在电脑面前,每天从早上八点一直改到晚上十点,直改得自己头昏眼花,眼冒金星。把稿子丢出去的那天晚上,我万念俱灰地躺在床上,脑子反反复复只有一个几近崩溃的念头:如此从里到外从上到下都洋溢着一股浓浓的中二气息的文章,真是我曾经的得意之作?
也是在那时候我突然明白了,原来这世上可能不存在完美的事物,因为在不同的时期,人对完美的定义是不一样的。
随着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的不断丰富,当我们回头再看那些自认为很完美的东西,可能会察觉出一些缺陷。
能发现自己曾经的不完美,这本身是件好事,说明你在成长,你的视野在不断扩大,你已经站在了比从前更高的位置上。但是,这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世上并没有完美的事情。曾经自认为完美的事物,也不过是基于那时候的年纪和阅历,是一种相对的完美。而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断探索,都是在渐渐走向一个更为完善的过程。
04
我曾经在知乎上看到有人在问,年轻人最应该注意的事情是什么?
其中,点赞率最高的答案是:由于害怕而什么都没有做。
那我们究竟会害怕什么呢?
无非是害怕失败,害怕结局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完美。
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世上或许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完美。人在不断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年龄和阅历的丰富,就算曾经觉得很完美的事物,经年累月之后,回过头来再看,觉得不过尔尔。
所以,与其说完美的结局由完美的开始成就,不如说,一个相对完美的结局,其实是由许多不完美的开端在不断修正中发展而成的。若是一开始就追求极致的完美,那么最后必然会被所谓的完美所桎梏。
比起一个完美的开始,我们更需要的是尝试的勇气。你总得走出第一步,才能知道自己憧憬的完美究竟是什么,才能努力一步步地更上一层楼,不断地接近自己心中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