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邮箱,里面竟然有一本叫《暗香袭来》的书。这是一本飘着油墨香的散文集,装帧得不错,印刷也不错,封面设计也还有点寓意。但实在令我有些诧异,我没有向谁购买书啊。迫不及待地拿出来,想如果是朋友寄来的新发表的作品,至少应该有邮寄的痕迹,至少可以在其中找到一句题词,或者是一个字条,来表示赠予或者是书的来龙去脉,结果一无所获。
看来这书整个就是被人放入其中的。
大致浏览了其中的文字,也算是有些精致的文字。
看着那些散文作者的名字,在脑子里搜索了许久,一个也不认识。
随即去问收发室的工人,工人说没有看到谁把书放进去。
那么,是谁,知道我是个喜欢读点书,写点文字的人?又是什么人把书送给了我,并且这样不着痕迹呢?
不过,如收发室的工人所说,有人送你东西还不好吗?
呵呵,真是!何况是书—人类的精神食粮呢?
可是,当我走出收发室,一个邻居看到我手中的书,对我睁大了眼睛,说,这书原来是你送的啊,为什么不说一声呢?
我的天,他也以这样的方式收到了书。
突然有些悲哀了。
如果这是著作者的发行方式的话,这样的发行方式说明了什么?
由此,想起大学写作老师最近邮寄给我的他出版的长篇小说。据说,这本30多万字的小说的出版差不多花费了老师一生的积蓄。或许一个写作老师把出版一部文学作品看成了如同一个母亲必须要养育一个孩子才能名副其实吧,不管他现在是否是在靠退休金过日子。
其实,老师的小说的确非常不错,越读下去越觉得是一部真正的符合《写作基础》、《文学理论》课程定义的小说。阅读着这些文字与情节,一如领略老师当年的风范,让学生泛起敬佩。
有同学打来电话说我们是不是帮助老师销售一些书啊。有同学又接着说,这年头谁还看书啊!同学现在也是一个老师。
我看了,老师的书的印数是5000册,定价是25元一本。5000册书如果不销售出去的话,那需要多大一个地方摆啊;而现在老师把书一本一本邮寄给学生,那又是一笔多大的邮费开支啊,由此不由得为老师有些焦虑起来。
怎么办?
此刻,《暗香袭来》让人眼睛一亮。对了,呼吁一些有一定的经济能力的同学,每人购买几十上百本老师的书,然后以这种方式发行出去。
如果收到赠书的朋友能如我一样有一些欣喜与期望,然后有一些时间去阅读,那于自己、于书、于作者该一如暗香袭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