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而上》序
如果要在中国找到一个产业来代表改革开放这30年来的变化,那无疑是电信业。在电信业,你会看到外资企业、国有企业与私营企业之间的实力较量和此消彼长,看到资本带来的风险投资、创业、上市和破产,看到金融危机的爆发,看到股市泡沫的破灭,看到市场的成熟,看到科技的发展,也看到国际化的艰难……
而中兴(中兴通讯,简称中兴)无疑是最能代表电信业这30年起伏的公司之一:因为中兴成立于改革开放不久的1985年,因为中兴上过市、出过国、赚过大钱、打过价格战,但是中兴没有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袖,没有可以成为商学院案例的管理心得,也没有迅速崛起的神秘经历,因其普通而不被瞩目,也因其普通而有了代表性,代表了那些改革开放以来一步一个脚印、埋头苦干且大多默默无闻的企业群体。
也许正因为此,一直以来市场上就鲜有研究中兴的书籍,就像本书作者提到的:相对于中兴的四平八稳,人们更喜欢个性鲜明、有故事的华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简称华为)。但从未来的角度看,本书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它是真正在用一种冷静的心态来记录中国电信业及其代表企业在这些年里的故事,它关心的不是热度而是深度,它为了追求代表性甚至放弃了市场轰动效应,这更像是在治学,其描述的严谨性自然毋庸置疑。
本书的最大特点,是它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重点选取了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10年左右的时间段(这也是中国电信业和中兴、华为真正在全球崛起的时间),并且将关注点放在中兴、华为如何利用期间两次全球性的危机(2000年开始的互联网泡沫破灭和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逆势崛起的过程,这对更多的在中国这样的新兴市场成长起来的公司而言,更有借鉴意义。也正是从这个层面看,本书就不仅仅是一本研究中兴的书,也是一本研究华为的书,只不过它是以中兴为视角。
同时,这里也不缺乏前瞻性:比如书中并没有对中兴和华为这两家中国电信设备商所取得的公认成绩采取一味吹捧的立场,而是在还原事实和分析的基础上,点出了这两家公司所面临的挑战,那就是在电信业与IT、互联网等融合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终端用户的需求取代运营商基础设施投资成为行业的驱动力,苹果(苹果公司,简称苹果)、谷歌等越来越多的非电信行业巨头加入竞争后,这两家公司能否适应新形势下对公司竞争力新的要求。而这也一直是我个人的观点,我一直认为,产业链上所有的公司都应尽快从战略的高度来思考和部署“以用户为中心”的战略。
除此之外,书中还提到了中国公司在从中国一流公司通往世界顶级公司过程中非常重要、但一直被忽视的一点:由于中国公司一直以来都习惯基于成本、人力、技术等器物层面的因素来竞争,而对政治和文化层面的因素(在海外)却不太重视,但在电信行业,所有的竞争最终都将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归结为政治和文化的竞争。
虽然中国公司在海外获得了大量的订单,但它们每向西方设备商和运营商的核心地带前进一步,所受到的抵制也越强烈,而且市场层面的竞争所起到的作用也会渐次降低,政治和文化的阻力将成倍增加。中兴和华为在印度所遭受到的困扰,华为在收购马可尼(马可尼公司,简称马可尼)、摩托罗拉(摩托罗拉公司,简称摩托罗拉)等公司的过程中受到的政治阻力,等等,都是这种形势的体现。
也许正是出于这样的一整套逻辑,在摩托罗拉尚未正式公布要出售其无线部门之前,作者就已断言最终华为将无法在收购中胜出,而诺西(诺基亚西门子通信公司,简称诺西)将很可能成为最终的胜出者。后来的事实表明,这一预测是正确的。总之,套用作者的一个观点:西方公司的“复仇”才刚刚开始,中兴和华为能否最终成为世界顶级公司,还需要克服西方公司在文化和政治层面所建立起来的铜墙铁壁。
王煜全
Frost & Sullivan中国区首席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