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魁梧、相貌奇异的老者微微一笑:“小寿星同学,通过你提的这个问题,可以看到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如果在中间加上两个标点符号,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要让民众做一件事情,民众同意了,就去执行;民众不同意,也要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初衷,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
“啊,老先生,听了您的解释,我明白了。孔子乃堂堂的圣人,开创了平民办学的先河,倡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创建了儒家学说,一向重视开启民智,怎么会引导和支持统治者实行愚民政策呢?原来都是标点符号的错。孔子圣人说这句话的本意,是主张统治者要充分尊重民意和以民为本啊!”小寿星恍然大悟。
身材魁梧、相貌奇异的老者笑了笑:“小寿星同学,孔子说这句话的目的,就是这个意思。说罢,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
“老先生,对《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我认为也不合适。”小寿星提出自己的第二个疑惑。
身材魁梧、相貌奇异的老者,眉头微微一皱,疑惑道:“小寿星同学,孔子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是一种典型的换位思考方式。要求人们在为人处事中,要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用自己的心推及别人,将心比心;自己不情愿的、不接受的事情,就不能推给他人,让他人去接受;自己不愿意别人怎样对待自己,就不要那样对待别人。为人处事,要多体谅他人,这有什么不对吗?”
“老先生,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您的解释有一定的道理。可是,您想没有想过,自己需要的,别人不一定需要;自己不需要的,说不定别人却需要。我给您举个例子,我们村里有个白大员外,他不爱吃肥肉。他家里的一个佣人干活偷懒被他发现,白大员外勃然大怒,罚他吃一顿肥肉。谁知第二天,他家里的十二个佣人干活都偷懒。白大员外怒气冲冲地问道:‘你们干活偷懒,就不怕我罚你们吃肥肉吗?’听了他的问话,十二个偷懒的佣人争先恐后地回答:‘白大员外,您不愿意吃肥肉,可我们愿意吃啊!’”小寿星眉飞色舞、绘声绘色讲着。
“噗嗤!”
“哈哈……”
听了小寿星说的话,杏坛周围的不少学生,情不自禁地大笑了起来。
身材魁梧、相貌奇异的老者笑道:“小寿星同学,你说得有道理。为人处事既要注意换位思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因人而异啊。你还有什么疑惑的地方?”
“老先生,《论语·阳货篇》中有句话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我认为这个观念不对,将女子与小人归入一类,轻者是歧视女性,重者则是畜生不如,不孝、不义。”小寿星朗声说道。
听了他说的话,杏坛周围的众多学生,各自瞪大眼睛看着小寿星,一脸愤怒神色、好像捅了马蜂窝,争先恐后地厉声斥责:
“小娃娃,住口!你懂得什么?”
“臭小子,你好大的胆子,竟敢骂我们的恩师孔圣人!”
“一个乳臭未干的小屁孩,竟敢质疑圣人孔子老师说的话,真是不知天高地厚,狂妄至极!”
……
身材魁梧、相貌奇异的老者脸色一沉,舌绽春雷般地大声喊道:“都给我住口!”
他的话音一落,杏坛周围的众多学生立刻安静了下来。
然后,他的眼光转向小寿星,洪亮、平和的声音响起:“小寿星同学,你继续说。”
“老先生,诸位大哥哥同学,人都是母亲生的,母亲也是女人。母亲给儿一条命,母亲辛劳育儿身;母亲恩情比天大,母亲恩情比海深;鸦知反哺报母恩,羊知跪乳表孝心;若视母亲如小人,岂不就是不孝人!”小寿星神色凝重,用诗一样的语言,侃侃而谈。
身材魁梧、相貌奇异的老者,明眸里闪过一道欣赏的目光,连连点头:“小寿星同学,说得好,继续说下去。”
“老先生,诸位大哥哥同学,男人长大之后,就会娶妻生子,而妻子也是女人。妻与丈夫共甘苦,共同支撑一个家;相夫生儿又育女,一起孝敬爹和妈;起早贪黑紧忙活,无怨无悔度生涯;若将妻子视小人,岂不是无情无义?”小寿星不卑不亢、童声稚气地说道,宛如珠落玉盘,清脆有声。
听了小寿星说的话,杏坛下的众多学生,各自心灵上受到极大震撼,面面相觑,无言以对。
身材魁梧、相貌奇异的老者叹了口气,说道:“小寿星同学,我向你解释一下,我们这个时代,‘女子’,是指未嫁的少女。已嫁的女性,称为‘妇人’,不在‘女子’之中。‘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的本意是:不成熟的少女和小人一样,都很难相处;亲近了会蹬鼻子上脸,疏远了就要黑你。孔子的母亲,是一个伟大的母亲;孔子也是个孝子,他很爱她的母亲。孔子的妻子是个贤惠的妻子,与孔子相亲相爱、同甘共苦、白头偕老,孔子也很爱他的妻子。他不会失智、缺德到禽兽不如,将自己的慈母和爱妻都归于小人一类的。看来,‘唯女子如小人也’这句话,不仅容易引起歧义,而且对未婚的少女也有以偏概全之嫌。因此,再版《论语》时,就把这句话从《论语》去掉吧。”
“老先生,听了您的解释,我白了:孔子乃千秋师表,至圣先师,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有一颗金子般的善心。怎么会歧视、轻贱女人,骂自己的母亲和妻子呢?”小寿星心悦诚服地说道。
身材魁梧、相貌奇异的老者,面带微笑,继续问道:“小寿星同学,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呢?”
“老先生,我对《论语》中的‘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不理解。”小寿星又提出了一个疑问。
杏坛上的身材魁梧、相貌奇异的老者,眼光转向杏坛前的一个玉树临风的英俊学生,笑着说道:“孟子同学,你给小寿星同学解释一下这段话的意思。”
“遵命!”英俊的学生孟子答应一声;立刻站起身来,转身看向小寿星,朗声解释:“小寿星同学,孔圣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评价一个人是否孝?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看他的志向;他父亲死后要看他的行为。如果他父亲死了三年以后,他依旧还如他父亲生前那样坚持固有的为人准则,那么这个人就算是做到了孝道。”
“大哥哥同学,听了您的解释,我还是不明白,一半清醒,一半糊涂。”小寿星摇了摇头,疑惑道。
英俊的学生孟子笑了笑:“小寿星同学,你哪里还不明白?”
“大哥哥同学,按照您的解释,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父亲活着的时候是个善人,那跟从父亲的意志没有什么不对。可如果他的父亲生前是个偷奸耍滑,投机取巧甚至十恶不赦的恶人,他死了之后,儿子还要继承父亲的意志吗?前年,我和好伙伴虎子、石英,抓了三个入室抢劫的江洋大盗。如果三个江洋大盗的儿子死了,他们的儿子还要继承父亲的意志,都成为江洋大盗吗?”小寿星双目炯炯有神,童声稚气地朗声质问。
“这——”在小寿星的连珠炮似的质问下,英俊的学生孟子,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因此,我认为不能将儿子在其父亲去世后,是否继承他的意志,作为衡量其是否孝道标准,而应该继承父辈的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小寿星郑重地说道。
他的话音一落,空中传来“嗡嗡”的美妙天籁之音,茅屋前杏坛旁边的那棵树冠遮天蔽日的大杏树,剧烈地晃动起来,发出枝叶摩擦的“哗啦、哗啦”声响。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