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都要想好了再去做,莫要不懂装懂,那样不仅会让人看不起你,而且会让你事业受挫。生活中,不怕一知半解,不怕一无所知,怕只怕不懂却要装懂。事实上,不懂装懂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它同无知一样可怕。所以,对于你不熟悉或者不擅长的事情,宁可躲远一些,以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勉强上手去做,只会自讨苦吃。作为男人,有时可能会碍于面子而不去承认自己不懂的事,可你要知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专长,不可能每件事都很精通。
愈是爱表现的人,愈是无法精通每件事。三十几岁的男人应当学会同他人互相取长补短,别人比自己精通的地方就应不耻下问,即使是自己很精通的事,也要以很谦虚的态度来展现实力,这样才能令他人心服。
在这个高度复杂的信息时代,每个人所吸收的知识都不可能包罗万象。若不以虚心的态度与人交往,如何能够受到大家的欢迎?凡事都自以为是的人,必然得不到大家的尊敬。
不懂装懂就是无知,不利于交际范围的扩展。这样的人在社会中恐怕永远也不会受到欢迎,不懂装懂和自作聪明的处事方式会毁掉一切刚刚起步的事业,使人们失去对你的兴趣和信任。
一个真正聪明的成熟男人会避免这种自我暴露的错误。凡事都要想好了再去做,不要不懂装懂,那样不仅会让人看不起你,而且会让你的事业受挫。生活中,不怕一知半解,不怕一无所知,只怕不懂却要装懂。事实上,不懂装懂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表现,它比无知更可怕。所以,对于你不熟悉或者不擅长的事情,宁可躲远一些,以免暴露自己的无知。勉强上手去做,只会自讨苦吃。
不懂装懂等于无知
孔老夫子说过:“人不知,而不恨,不亦君子!”
这句话要告诉你的就是,每个人都有不懂的事情,在你不懂的事物面前,要勇于承认,不要自作聪明。勇于面对自己的无知才是真正的聪明。换言之,即使你真有两下子,也不要太出风头,要藏而不露,大智若愚。也就是说,在待人处世中,不要卖弄自己的雕虫小技。
有位小杂志社社长不管是什么场合他总喜欢装腔作势,并且故意以降低自己的音调来表现庄重的样子。不但如此,他还总是一副无所不知的样子,这种姿态让人觉得他好像在做自我宣传。
然而,不论他再怎么装腔作势,夹杂再多的暗示性话语,他出版的杂志或周刊也上不了台面。
他所出版的刊物总是被人批评为现学现卖、肤浅的杂学之流,这是因为他对任何事都喜欢插进一脚来评论。当他一要开口说话,旁边的人就说:“天啊!又要开始了。”
然后便咬着牙,万分痛苦地忍着。这和说大话、吹牛并无不同。自己虽然没有高人一等的智慧,却装出一副什么都知道的样子,这样会被人看做是虚张声势的伪君子。
在朋友关系中最令人敬而远之的就是这种一点也不自知的人。
承认自己也有不知道的事并不丢人,为了要自抬身价而不懂装懂,一旦被对方看穿,反而会令对方产生不信任感而不愿与你交往。
那么,三十几岁的男人应该怎样做才能不暴露出自己的无知呢?我们不妨从以下三方面注意:
1.学会“随众”
要在生活枝节问题上学会“随众”,萧规曹随,跟着别人的步履前进。美国的艾伦·芬特在《小照相机》一书中有过这样的心理测验:
一个人走进一家医院的候诊室,他向四周一看,感到非常惊讶:每个人都只穿着内衣内裤坐着等候,他们穿着内衣内裤喝咖啡、阅读报纸杂志,以及聊天等。这个人起初非常惊奇,后来判断这群人一定知道一些他所不知道的内情,于是20秒钟之后,这个人也脱下外衣,仅着内衣裤,坐着等候医生。
这种随众附和的做法,至少有两大实际目的:第一,社会上的群居生活,需要大家互相合作。第二,在某些情况下,当你茫然不知所措时,你该怎么办?当然是仿效他人的行为与见解,从而发掘正确的应对办法。
2.不要让人感觉你比他人更聪明
如果别人有过错,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一个蔑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可能带来难堪的后果。罗宾森教授在《下决心的过程》一书中说过一段富有启发性的话:“人,有时会很自然地改变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说他错了,他就会恼火,更加固执己见。人,有时也会毫无根据地形成自己的想法,但是如果有人不同意他的想法,那反而会使他全心全意地去维护自己的想法。不是那些想法本身多么珍贵,而是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威胁……”
3.贵办法不如贵主张
换一句话说,就是多一点具体措施,少一些高谈阔论。年轻人对于诸多事情,总是喜欢发表主张。主张是对于某种事物的观察所得,观察分析才能有所得。所得能够成为一种主张,当然是一件可喜的事情,但是,如果急于求得理解,一有所得,不看对象、不分场所,立即发表出来,往往是没有什么好处的。
少一点高谈阔论,多一点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办法。譬如,上司和同事或者朋友,希望你帮助他办某件事,你可以拿出一套又一套的办法,第一套方案、第二套方案,总之,你千方百计把问题解决了,这比发表“高见”不是有意思得多吗?不说空话,而又能干得成实事,你将给人以一种沉稳的成熟者的形象。
做人处世都要有种原则,就是不要把别人都看成是一无所知的人。其实,我们周围的人,和你一样,都各有主张。多数人都不喜欢采纳别人的主张,因为这往往会被认为有失身份,有损体面。如果我们把别人都看成是庸才,认为只有自己有真知灼见,于是在一个团体内多发主张,这样,被采纳的百分比恐怕是最低的,而且很可能是最先被淘汰出局的人。
世上没有一个人敢说自己是无所不懂的,这是因为“懂”是相对的,是对某一具体的方面、具体的人而言的。你在一方面懂得很多,而在另一方面懂得却很少。所以,“聪明”并不是什么做人的资本,反而是没有“心机”的表现,根本不值得卖弄。
坦诚承认“不知道”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讲过,“就我来说,我所知道的一切,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以最简洁的形式表达了进一步开阔视野的理想姿态。可以说,至今仍有很多人信奉苏氏这句名言。无论你多么伟大,无论你多么有才能,你也有你不知道的,说不知道并不就意味着你无能,反而在勇敢承认的同时使你获得了更多的称赞。
有一位学问高深、年近八旬的老人,他原是大学教授,会讲五种语言,读书很多,词汇丰富,记忆过人,而且还经常旅行,可以称得上是见多识广。然而,人们从未听到过他卖弄自己的学识或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假称通晓。遇到疑难时,他从不回避说“我不知道”,也不用自己的知识去搪塞,而是建议去查阅有关专著、资料,以做参考。看到老人的这一切,每个跟他接触的人才真正懂得了怎样才能被别人敬重,怎样才能获得做人的真正的尊严。
心理学家邦雅曼·埃维特曾指出,平时动不动就说“我知道”的人,其实头脑迟钝,易受约束,不善同他人交往。迅速和现成的回答,表现的是一种一成不变的老一套思想;而敢于说“我不知道”所显示的则是一种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精神。埃维特还说,如果我们承认对这个或那个问题也需要思索或老实地承认自己的无知,那么我们自己的生活方式就会大大地改善。这就是他竭力倡导的态度和人们可以从中得到的益处。
其实,在任何国际学术会议的场合中,如果你注意的话,就会发现,虽然开会的屋子里坐满了国际知名的科学家,但大家使用最频繁的一句话便是“我不知道”,或者是比较严谨的“在本项研究主题中,我们没有足够证据可得出任何可靠的结论”。
从事任何一种职业的聪明人,都有勇气承认,“没有人知道一切事情”这个事实。他们常常说自己不知道,随后就去寻找他们所欠缺的知识。承认自己不知道无损于他们的自尊,对于他们来说,“不知道”是一种动力,并不是说出来就大失面子的话语,因为自己的“不知道”,反而会促使他们去进一步了解情况,以求得更多的知识。
在前往心理医生那里求诊的病人中,其实有许多是著名的人物和企业家。他们在自己所做的那一行里是很杰出的,但是在医生同他们接触的过程中,却常常发现他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非常幼稚。他们在钻研提高自己的专长方面下了很多工夫,所以在与工作无关的其他知识方面就不够成熟。他们对自己专业范围之外的简单问题,也可能毫无所知。
成功者知道,要掌握所有的知识,是既不可能也没必要的。所以,他们集中精力成为某方面的专家。他们知道,“万事通”的人是失败者,而成功者只精通一门或几门。真正的有面子是在你从事的一门里能够出类拔萃。
做人就要敢于坦诚地承认自己的不足和不知道,不要为了面子,强将自己说成“万事通”,让自己真正大失脸面。要知道知识正是从“不知道”里面去争取的,而不是从你说“知道”里面去欺骗得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