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E,一诺千金
1924年底,直系曹锟、吴佩孚与“再次”问鼎中原的胡子大帅张作霖发生了一场大战,史称“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大将冯玉祥临阵倒戈,曹吴大败。冯玉祥与张作霖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权,二人一时称兄道弟相当融洽。
为了消弭战祸,冯玉祥电邀广州开府的孙中山北上共商国事,适时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召开,国共携手准备北伐,黄埔军校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办……孙中山以天下为念,同意北上,并发表《北上宣言》,重申反帝和反对军阀、废除不平等条约、召开国民会议等等。
可惜孙先生刚到北京,便身染重病,冯玉祥将军也被张作霖使绊子弄去了西北,“南北和谈”再次成了一句空话。孙中山在感伤国事之余,住进了北京协和医院。
1925年2月2日下午2时,孙中山的病房里来了一位清瘦的中年人。此人一脸病容,双目却炯炯有神,只是腿脚不便,拄着拐杖,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则小心翼翼陪同其左右。
孙中山一见来者,挣扎着要起身:“你病成这个样子,为何还专程来看我?”
“先生莫动,先生为国事操劳,实在令小可钦佩。”来者慌忙上前,双手握着孙中山的手。
“我已时日无多,你来了,我的身后事就放心多了。”孙中山勉强一笑。
“千万别出此言,我一定遍访名医,不惜任何代价,将先生治好。”来者见孙中山面色暗沉,不免心焦。
“治病不是其他,即便你肯舍万贯家财,医不了还是医不了。”孙中山倒是很坦然,“我的遗嘱已经写好,到时候劳烦你监督执行。”
来者闻言,忍不住一脸悲戚。
这位被孙中山以后事相托的国民党元老,便是被称作“革命圣人”的张静江。
听闻孙中山病重,张静江不顾自己也是病体缠身,执意赶到北平,自探视孙中山的当日,就一直守护在其身边。除了安排手下不断寻访名医外,张静江还每日详细地记录孙中山的病情变化情况。
然而天不遂人愿,孙中山的病情越来越严重。3月11日,孙中山预感自己已经快到了人生的尽头,便在事先准备好的两份遗嘱上签字,接着示意张静江首先签名,依次是吴稚晖、汪精卫、宋子文、孔祥熙、何香凝等12人落款作证。
3月12日9时30分,一代伟人与世长辞,在旁守候的众人悲痛欲绝。4月2日,孙中山灵柩由中央公园移至西山碧云寺安放,石龛内悬挂由张静江书写的长联一幅:功高华盛顿,德盖中华问,行易知难,并有名言传海内;骨痊紫金山,灵栖碧云寺,地维天柱,永留浩气在人间。
在国民党内,恐怕没有人能像张静江一样,与孙中山、蒋介石两代元首以兄弟相称。
张静江,本名增澄,又名人杰,字静江,1876年出生在浙江湖州南浔,祖上为江南丝商巨贾。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之俗语,据《湖州风俗志》载:“象、牛、狗其形体大小颇有悬殊。以此比喻各富豪聚财之程度,民间传说一般以当时家财达百万两以上者称‘象’,五十万两以上不足百万者称‘牛’;三十万两以上不足五十万两者叫‘狗’。”张家即是四象之一,祖父张颂贤性格豪爽、热心公益,张静江自幼受熏陶,因羡慕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生当作人杰”之句,自名“人杰”。
既有豪杰之心,必有义举之事。青年时代,张静江从上海乘船去吴兴,中途遇狂风,船被吹翻,张被救起后对船员高呼:“我是南浔张家少爷。你们如救活一人,到南浔向我领赏10元大洋。”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当场又有30多人被救了起来。张静江果然不食言,将救人者一一登记,如数送上赏金。
某日家中失火,张静江亲自上屋扑救,不慎跌落伤了腿,又罹患眼病,只得放弃了学业。家里捐银十万两,买了个江苏候补道的官衔。1902年,张静江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到法国巴黎使馆当差。
张静江很有经济头脑,在巴黎创办“通运公司”,经营中国的古玩、茶叶、丝绸,当时中国还没有文物保护条令,数十年间,被他运往国外的古代文物及工艺产品,“数量之多,获利之巨,无法估计”。经商之余,他也很关注国事,对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素来同情。
1905年8月,张静江从巴黎乘法国客轮回上海办理公司有关商务,惊奇地发现了孙中山居然在同一条船上。经过一番巡探,张静江到孙中山的客舱拜访,先自我介绍一番,坦言愿意为革命提供支持与帮助。
因为对方是清廷驻法公使的参赞,而且彼此素不相识,孙中山不免有些怀疑。张静江见对方并不信任自己,也不生气,哈哈笑道:“不知先生是否还记得一件往事,前年冬天在法国,您的一批文件失而复得。”孙中山一愣:“不知阁下如何得知此事?”
张静江也不卖关子:“在下不仅清楚,而且参与了对此事的处理,说起来也算是帮了先生一个小忙吧。”接着叙述了事情的大概经过:
1904年冬,孙中山到法国组织建立“欧洲同盟会分部”,住在巴黎利俟尼街的瓦克拉旅馆。同行中有一个叫做汤芗铭的人,与清廷驻法使馆中某满人官员是旧相识。满官风闻孙中山要在法国宣传革命,就劝汤芗铭将孙中山的名册给偷出来,“为朝廷效力,博个好出身”。汤芗铭经不住诱惑,乘孙中山外出之机潜入其卧室,用利刃割开了孙的皮箱,盗出一些文件交给了满人官员。
那官员如获至宝,立即转交清廷驻法公使孙宝琦。张静江正好在孙宝琦身边,一看到这名册和文件不免担心:如果清廷按图索骥,肯定不少志士会蒙难。待告密之人走后,张静江劝孙宝琦道:“孙逸仙是国际公认的中国革命领袖,虽然针对我大清政府,但法国乃至英美等国,除了大批民众不说,尚有不少政府官员同情和倾向于他。按这批文件论,逮捕和引渡孙逸仙均不为过,但这一来,您就成了革命党的眼中之钉。”
孙宝琦思想开明,听了张静江一番话之后,感慨道:“就当是小孩子闹游戏吧,在法国也无足轻重。你找几个可靠的人,将这批文件退还,对外别声张就是。”
革命党这边,孙中山当晚回到住所就发现文件不翼而飞,出了一身冷汗。他立即派人四处寻找,一夜毫无所获。谁料次日清晨居然有人将原物奉还,孙中山大惑不解。
张静江将此中因果详细告之,孙中山才恍然大悟:“原来是阁下巧施援手,文感激不尽!”
“先生为革命奔走,人杰仰慕已久!”张静江拱手道。
两人相谈甚欢,张静江详细介绍了自己的境况:“我深信非革命不能救中国。近数年在法经商,获资数万,打算以此帮助先生,如有所需,请随时电告,当悉力以应。”临别时,又和孙中山约定:“以后革命事业如果需要款项,可随时打电报给我,为了保密起见,电报上不用写数目,只写ABCDE,代替一万、二万、三万、四万、五万。”
张静江还留给孙中山一封信,告之如果先生去美国,可在纽约市第五街566号“通运公司”分部,领取经费3万元。孙中山将信将疑,把信交与黄兴,让其办理,结果钱分文不少。孙中山大为惊讶,认为遇到了“奇人”。
1906年萍浏醴起义前夕,同盟会需要大量资金购买枪支弹药,众人一筹莫展。突然有人想到一年前在轮船上邂逅的张静江,便建议孙中山发电。孙取了个中间字母C,试着让胡汉民去电。结果电报拍出去不到20天,3万法郎就寄到了。以后孙中山又先后以A和E为暗号致电张静江,如约收到了1万和5万法郎。
同盟会在1907年一年中相继发动了5次起义,潮州黄冈起义、惠州七女湖起义、防城起义、廉州起义、钦州起义等等,每遇款项不济,孙中山便想到了张静江,而张每次均能按时如数将款寄到。甚至有一次由于周转不灵,张静江将他在巴黎通运公司所经营的一个茶店也给卖了。
孙中山对于张静江资助革命的义举十分感激,让胡汉民代笔致函张静江,表示了他及众位革命同志对张静江慷慨资助的谢意,同时将己方各项开支情况作了详尽的报告。张静江收到信后,当即复了一信给孙中山,写道:
……余深信君必能实行革命,故愿尽力助君成此大业。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实无报告事实之必要。若因报告事实而为敌人所知,殊于事实进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进,即胜于作长信多多。
孙中山读罢深为感慨,只尽疏财之义务,不问应享之权利,实为平生所少见。他钦佩地说:“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名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人杰确为革命奇人,也可称革命圣人矣!”
国民党财神爷
1906年3月,张静江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宣誓时的监督人是胡汉民。他看到誓约中有“当天发誓”字样,便反对道:“我本来是无党主义者,也不信有天,如果不用这许‘当天’二字,我便入盟吧。”胡汉民只得答应。民国后张静江在闲谈中谈到自己入盟一事:“什么同盟会、国民党我都从未参加过,就因中山先生的关系,说我是什么就算是什么吧。”
为了募集更多的资金用以革命事业,张静江积极奔走江浙富豪之间,将自己的大哥张弁群(上海通运公司总经理)、舅父庞青城(上海中国银行董事)等发展成同盟会员。由于张静江的穿针引线,孙中山、黄兴、宋教仁、陈其美等人与江浙财团多少有了交情——张静江此举不仅襄助了孙中山推翻满清,甚至给陈其美、蒋介石打下了人脉基础。
除了在经济上施以援手外,张静江还资助革命者创办报刊。同盟会的机关报为《民报》,在东京留学生中影响巨大,为使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了解推翻清廷的意义,张静江联合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汪精卫在巴黎发起成立“世界社”,创刊发行《新世纪》周刊,与《民报》遥相呼应。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随即南方各省纷纷独立。远在巴黎的张静江兴奋异常,随即启程返回上海。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宣布中华民国成立,可欧洲列强根本不看好这个临时政府,反而一致推崇袁世凯出面“主持大局”——洋人显然是担心革命党“反帝”侵害了他们的利益,允诺给南京方面的贷款也迟迟不发。南京政权立即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难。张静江联络江浙富豪,以商界名义捐赠巨款,令孙中山大为感动。孙无以为报,破格将浙江南浔由一个小镇升成“市”。
民国初建,多方掣肘,孙中山无力完成北伐大业,只得让位于袁世凯。张静江对袁世凯毫无好感,返回巴黎继续经商。
本以为共和已经迈入正轨,岂料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调查后的线索显示,临时总统袁世凯与政务总理赵秉钧难辞其咎,孙中山号召“二次革命”打倒袁世凯。张静江闻讯赶回上海,帮助老友陈其美。
适时陈其美在上海宣布独立,组织讨袁军攻打江南制造局。张静江不仅捐资助饷,还不顾腿疾亲临前线视察战事。据张静江的二女婿周君梅回忆,二次革命中张静江为筹款买枪械可谓呕心沥血,为了让兄长张石铭出一笔钱,甚至拔出手枪威胁。
在这段日子里,位于法租界内的张静江几乎是革命党的联络处,他还结识了陈其美的义弟蒋介石,蒋当时二十五岁,比张小十岁,二人一见如故。后来,张静江、陈其美、蒋介石、戴季陶四义结金兰,兄弟次序依此排列。当时蒋介石还是无名小辈,经常向张静江借钱。张静江对蒋介石说:“我看你日后必定富贵。你现在借钱我找你要个借条,以后你发达了就还,不愿还也行,我就把借条退还给你。”日后借条居然有一寸多厚。
张静江还亲自策划了一起暗杀事件,当时驻扎在扬州的第二军军长徐宝山投向袁世凯。为了除掉徐宝山,张静江、陈其美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徐宝山嗜好古董,张静江请人秘密制造一枚炸弹,放入通运公司预制的古董箱内,并摹拟徐宝山派往上海寻购古董的艾某之笔迹致书徐宝山,诡称找到一个铜器,是三代古物,先派人呈送鉴赏,如果中意再议价钱。徐宝山开箱观看古董时被炸,当场毙命。
奈何“二次革命”很快失败,孙中山、黄兴等人重新流亡海外。张静江也被袁世凯通缉,他在南浔的住宅被查封,上海租界内的资产受到监视。张氏族人担心受到牵连,甚至联名向政府呈文,要求驱逐张静江出族。民国年间有一个不怎么恰当的比喻,将张静江视作“现代吕不韦”,意思是张静江在孙中山身上进行大笔投资,以期获得回报。可他投资如此巨大,却亏得一塌糊涂。
1914年7月,孙中山在东京筹建中华革命党,陈其美建议党员向孙中山个人绝对效忠,按手模宣誓。黄兴、李烈钧等人认为此举有辱人格,断然拒绝。张静江却极力拥护,出任财政部长,孙中山曾言:“张原属富豪出身,党内财务,唯张所为”。
中华革命党致力反袁,一直见效甚微,1915年初夏,蒋介石奉孙中山之命从日本回到上海,准备在上海再次发动讨袁的军事行动。可惜还没来得及动手,就被淞沪镇守使郑汝成获知,结果机关被查,蒋介石也被通缉,躲到了法租界张静江家里。
事隔不久,光复会成员、秋瑾昔日的战友王金发带着帮会子弟秘密包围了张静江的住所。王金发与蒋介石也算有点交情,光复浙江的时候二人曾合作打杭州——当时彼此配合默契。后来蒋介石刺死陶成章,光复会与同盟会决裂,王金发等江湖人物转向了袁世凯。
王金发想抓住蒋介石,一是为光复会报仇,二是向袁世凯献媚。
也算蒋介石运气好,王金发带人前来的时候,蒋介石恰好出了门,回来时远远见一群陌生人在巷子里转悠,隐约觉得不对,便悄然离开上海。
蒋介石在上海没能成事,逃回日本后陈其美安慰了几句,说等待时机卷土重来。不料1916年5月,潜回国内的陈其美遭到暗杀。
失去了靠山的蒋介石哭得是肝肠寸断,幸好还有新结拜的大哥张静江。张静江在国民党内对蒋介石一直照拂有加。多年以后,蒋介石致信张静江:“自遇恩公,中正犹如枯木逢春。栽培之情,犹如草木之仰泰山。”
北方政局在袁世凯死后几次动荡,皖系、直系、奉系开始三国演义,“国会”和“约法”在赳赳武夫的眼中不过是道具。孙中山期望依仗西南军阀们“完成共和使命”,无奈广西陆荣廷、云南唐继尧只是拿他当幌子。张静江一如既往支持孙中山,1920年初,还遵照孙中山之命到上海协助创办证券交易所,“替革命党赚钱”。
股票本是西方经济的产物,孙中山、张静江等人想将其移植到国内,一为募集经费解决军饷,二为调动民间集资兴办工商。可北洋当局乱糟糟,张静江的报告送上去没人理睬。日本人却抢先在上海租界设立了“取引所”(即交易所),企图垄断上海的证券、棉纱等市场。上海工商业远见之士见状,再向北洋当局申请。
蒋介石的铺路人
不知是历史选择了张静江还是蒋介石,二者的关系自从陈其美逝世后格外亲密。连蒋介石的婚事也是张静江一手操办,最值得一书的便是陈洁如。
陈洁如与张静江的续弦朱逸民原本是中学同学,曾在蔡元培先生创办的爱国女校读书,属于闺蜜。1919年暑假里的一天,陈洁如在张家做客,孙中山带着戴季陶和蒋介石前来拜访张静江。蒋见到陈洁如后惊为天人,展开了猛烈的追求,还通过张静江夫人朱逸民说媒。1921年9月陈洁如的父亲去世时,蒋介石竟穿着孝服来凭吊。陈洁如那时只有15岁,只想读书不想嫁人,况且对蒋介石毫不了解,蒋越是追得起劲,她越是胆战心惊。
陈洁如的母亲也不赞成这门婚事,张夫人朱逸民处处讲蒋介石的好话。陈母一时心动,特意雇了个私家侦探去调查蒋介石的身世。结果让陈母大为失望:蒋介石已有一妻毛福梅且不说,还有一妾姚怡诚,他自己眼下在上海滩晃荡,无所事事。
义弟的形象如此不佳,也让张静江很着急,只得亲自上陈家说项。
为了蒋介石,张静江可是尽心尽力,他解释说蒋的元配属于包办婚姻,虽生有一子,与蒋却毫无夫妻感情可言,现在她已皈依佛门,与世绝缘;侍妾姚怡诚已经被送往苏州,他已经送了一笔5000元的离异补贴。张静江还出示了一张姚氏亲笔签字的离异协议书,劝陈家母女放心,甚至以诸葛武侯的口气预测:“蒋先生是个有远大前程的人,是个对中国革命有着重要作用的人,眼下虽然还没有发挥出他的能量,但是随着革命的深入,他肯定是中国的领导人物。只要您惠然同意这桩亲事,令媛将能协助他为国家成就一些大事。”
后人弄不明白的是,陈洁如怎么能协助蒋介石“成就大事”呢?宋美龄还差不多!
张静江的口舌总算没白费,陈家母女终于被说服,蒋介石如愿以偿娶得美人归。
帮义弟解决了人生大事后,张静江等人操办的“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也有了眉目。经当局同意,1920年2月1日,交易所在上海总商会举行创立大会,共有股东572户、股票10万股。股东代表选举了理事17人、监察3人,虞洽卿为理事长,张静江被选为候补理事,周骏彦被选为监察人,蒋介石、戴季陶分别是股东之一。
陈其美的侄儿陈果夫也创办了“茂新号”,自任经理,蒋介石也入了股,不过蒋经手的几笔单子基本亏了。幸好陈果夫相当精明,慢慢将局面控制住,生意逐渐好了起来。
张静江决意联合亲国民党派的商人们再成立一个公司,在戴季陶、陈果夫等人的协助下,“恒泰号经纪人营业所”闪亮登场,资本总额35000银元,每股1000元,共分为35股。在成立的协议上,分别有17位股东的签名,其中的“蒋伟记”便是蒋介石的代号。蒋介石没啥钱,其股本基本是张静江代缴,他在日记中都记载了此事:“日来闲居无事,常以弄墨自娱,愧无进步,不能当大雅一睐……代认恒泰股份,甚感”。后来,恒泰号扩大经营范围,资本额扩增至46000元,每股降为100元,蒋介石名下为44股,张静江为55股。
中国的老百姓素来盲目,交易所初建的时候,买进卖出人头攒动,只要开个公司就圈钱。1921年5月底,张静江、戴季陶、蒋介石又成立了“利源号经纪人营业所”,资本总额30000元,每股1000元,其中蒋介石3股,张静江和戴季陶各1股。
证券市场异常火爆,不少投机分子也参与其中,后来居然有140多家,一时间鱼龙混杂,泡沫滋生,不到三个月,股市萧条,交易所纷纷倒闭。
“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规模最大,在股市风潮中自然首当其冲。蒋介石输急了,找到交易所理事长虞洽卿,要求折算原始股款,退钱。虞洽卿很气愤,批评蒋不懂股市胡乱倒腾,现在又要釜底抽薪,二人几乎拔枪相向。后来还是张静江、黄金荣出面调停,虞洽卿给了蒋介石六万元,前提是蒋必须离开上海,张静江也帮蒋介石还了三万旧账。
就在蒋介石在上海滩混不下去的时候,1922年夏,广东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被迫登上中山舰,电召全国革命同志前去广州协助平叛。张静江立马劝蒋介石前往,蒋到广州后鞍前马后跟随40余天,让孙中山感动异常,孙曾在致蒋介石的信中写道:“吾党中知兵事而能肝胆照人者,今已不可多得,惟兄之勇敢诚笃……兄性刚而嫉俗过甚,故常龃龉难合,然为党负重大之责任,则勉强牺牲所见而降格以求,所以为党,非为个人也。”
在张静江的授意下,蒋介石还撰写了《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由张出钱大量印刷免费派送,此举大大提高了蒋介石的声望。
1923年,张静江因腿疼在家养病,孙中山特推荐留德名医李其芳为其电疗,还在信上说:“俾贵体恢复常态而再出为国尽力,这岂止是一人之幸,实为吾党之大幸也”,亲书“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对联让人送到浙江南浔张府。
1924年,孙中山决意采取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在广州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推荐张静江为主席团成员。不久筹建黄埔军校,孙中山准备任命程潜为校长,张静江极力推荐蒋介石,称蒋“为人忠挚,善于谋略,行事果断”,因张的多次美言,蒋终于当上了黄埔军校校长。
在张静江的协助下,蒋介石可谓迈向了康庄大道,可是孙中山的去世让蒋介石再次陷入危机——汪精卫就指着蒋的鼻子骂:“国民党内十几个中央委员,你根本排不上,算什么东西!”
廖仲恺、胡汉民等人也不怎么待见蒋,唯有张静江大力襄助,历史充满玄机,廖仲恺遇刺身亡、胡汉民因与廖案有牵连被迫避走南洋,蒋介石却在机缘巧合之下地位陡升,赫然能与汪精卫分庭抗礼。
善后大师
蒋介石以黄埔军校为阵地,不断扩张势力,张静江为其保驾护航,在针对共产党一事上,二人更是有着高度共识。
1925年8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将革命军各部统编为“国民革命军”。蒋介石麾下的黄埔学生军为第一军,蒋任军长。湘军为第二军,军长谭延闿;川军为第三军,军长朱培德;粤军为第四军,军长李济深;闽军为第五军,军长李福林;其余赣、鄂、豫各部之名称,依旧保留。
整顿编制后,革命军迅速扫除了陈炯明的残余势力,两广统一。蒋介石在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当选为中央常委会委员,兼任国民革命军“总监”,地位仅次于国民政府主席、军委会主席汪精卫。
之后,蒋介石借“中山舰事件”打击共产党与汪精卫,说“中山舰”舰长、共产党人李之龙想将自己绑架,汪精卫可能是幕后指使。最终蒋介石虽然没找到直接证据,却联合右派削弱了汪,汪一气之下出走法国。接着,蒋又向国民党中央委员会提出了“整理党务案”,要求召开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加以解决。
“整理党务案”计有九条,规定共产党人不能担任国民党中央党部的部长;限制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清除黄埔学生军中的共产党员等等。由于陈独秀等人的妥协,此案于5月15日获得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通过,蒋介石借此改组了中央党部。
当时蒋介石虽然大致控制了局面,但国民党内不服者众多,宋庆龄等人认为他在党内搞独裁。蒋介石需要以“北伐”建功立威,为保证大本营不乱,他特意推举张静江为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
张静江坐镇广州,蒋介石心满意足上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立刻挥师北伐。
因为长年经商,张静江颇有战略眼光;加上是孙中山宣称的“革命圣人”,其元老地位无人能比。蒋介石找大哥出马无疑选对了人,张静江先扶植陈其美的侄子陈果夫代管组织部,接着把要害部门的领导权统统抓到亲蒋派手中。张悉心为蒋介石稳住后方,忙得连父亲去世也没能回去奔丧。
北伐军一路狂飙,先后打下武汉、南昌,蒋介石掌控军队,更是骄狂。为预防蒋介石背叛革命,宋庆龄、吴玉章、鲍罗廷等人在武汉召开了国民党二届三中全会。与会者们一致认为蒋介石一意培植私人势力,如果不及早加以抑制,必将成为袁世凯第二。会议决定“中央军事委员会不设主席,由国民政府主席汪精卫为首的7人集体领导;国民政府设几大部门,陈有仁任外交部长,宋子文任财政部长……蒋介石只留了个北伐军总司令之名”。据陈洁如回忆,当武汉方面派何香凝(廖仲恺夫人)赴南昌告诉蒋介石大会决议时,蒋气得要找枪自杀!
为应付武汉方面,蒋介石再次拉拢张静江,期望江浙财团能站在他这一边。得到张静江资助的“经费”后,攻入上海的蒋介石于1927年4月12日发动了“武力清共”的命令,史称“四一二政变”。为了对抗武汉国民政府,蒋介石接着在南京也成立一个新的“国民政府”,将远在南洋的胡汉民请来主持大局,宁汉由此分裂。
回到国内继任主席的汪精卫号召东征讨蒋,蒋介石面临北军和武汉两方的汹汹攻势,已无招架之力,只得以“深念党国前途”为名,宣布辞职下野。
下野后的蒋介石为了拉拢宋家,对宋美龄大肆追求。宋蔼龄与蒋介石在一条江轮上讨价还价,终于谈成了交易:蒋介石娶宋美龄为妻,宋家协助蒋重新掌权,孔祥熙、宋子文则为蒋筹款。
既然要娶宋美龄,陈洁如如何处理呢?又要麻烦大哥张静江善后了。张静江拉着老脸到陈家再次说情,好容易才取得了陈氏母女的谅解。
1927年8月19日,陈洁如踏上了赴美的油轮,作陪的是张静江的两个女儿张蕊英和张箐英。临别前蒋介石声泪俱下,对陈洁如解释“为得到财政支持,必须娶宋美龄为妻,为期5年,暂请回避一下,去美国读书深造,5年后恢复夫妻关系。”
陈洁如走后,蒋介石10月4日就东渡日本向宋家求亲;12月1日,蒋宋火速成亲。
初到美国的陈洁如无意惹了一场大风波。
陈洁如上船时,轮船上的账房通知各旅客,若有贵重物件可送交代为保管,否则一旦遗失,轮船公司概不负责。她便将身上带着一张50万美金的支票送到账房。
船到美国旧金山后,当地新闻记者早已风闻中国“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夫人陈洁如来了,纷纷前去采访。记者们知道陈不懂英文,便缠住张静江的两个女儿。两个小姑娘出门之前已经被父亲多次告诫不可以随便讲话,因此守口如瓶。记者们无奈,便以小费相诱惑,找船上的服务人员讨问一些八卦琐事。
某位小会计得了好处之后放出一句话“我并不知道那是蒋夫人,她有一张50万美元的支票,曾交账房保管。”
50万美元在当时可不是小数目,美国《旧金山日报》翌日即以头版的大字新闻刊出“蒋介石的夫人随身带50万美元来美”,中国华侨办的《侨声报》等即予转载,并加以评论:“蒋介石何来这么多美金?”“苟非贪污,中饱各地华侨输助的北伐军捐款,即为其新得的赃款!”
欧美华侨对蒋介石一时口诛笔伐,表示不愿再为北伐捐款,国民党内也闹得沸反盈天,倒蒋之论甚嚣尘上。蒋介石里外不是人,又忙着讨好宋美龄,只得再次请张静江为其圆场。
张静江多方发表声明,说此款由他经手,此次让女儿和几位同志带到美国,也是委托美国同志购买军火,错全在他——多亏张静江主动承担责任,蒋介石才勉强度过难关。
只是蒋介石与宋庆龄结婚后,对中外记者都否认了他与陈洁如的关系,甚至说陈只是他逢场作戏的一个小妾,“蓄意冒充蒋夫人”,陈洁如痛不欲生。
当然,5年后蒋介石也没有与陈洁如重拾旧爱,张静江因此饱受陈家人的责问。在蒋介石的支持派中,张静江则被戏称为“善后大师”,无论蒋捅多大的漏子,张大师总能弥补。蒋介石对张静江异常感激,曾在致戴季陶的信中写道:“吾谓孙先生待友,其善处在简直痛快,使人畏威感德;静江待友,其善处在不出微言,使闻者自愧。吾之待兄固亦奉为畏友良师,然而敬惮之心,终不能如对孙先生与静江者。”
建设一定要干
等蒋介石重新上位,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之后,张静江却认为革命即将胜利,破坏容易,建设却很困难,因而致力于兴办工商。
1928年2月,国民党中央政治局会议通过“成立建设委员会”的议案,建委会直属国民政府,由浙江主席张静江兼任主席。张上任之后雄心满怀,对外界直言不讳:“北伐完成、国家统一之前的近20年,国内征战不断,此是为破坏旧秩序的需要,但绝非国民革命的全部,而仅仅是前奏。革命的更主要的任务,在于新国家的积极建设,依据先总理遗愿,把中国建设成一个富强的现代化国家……”“总理说过,革命要建设,不建设,革命就要失败。因此,我党政军都可不管,唯有建设,我是一定要干的!”
上任伊始,张静江就面临着一副乱摊子,国内因战事连绵,百业萎顿,蒋介石为了对付李宗仁、冯玉祥和阎锡山,急于收买军队,筹集兵饷,使得国库更竭枯。经过张静江争取,财政部划拨10万元作为建设委员会的“建设基金”,另以每月3万元应付日常开支。他甚至把自己在南京成贤街的私宅拿出来,做建委办公室。
张静江绝对不是说说就算,很快大张旗鼓干了起来。他从发展基本建设着手,以铁路、电气、通讯和水利等为主,四处召集人才,设立各级机构,预算各项经费,强调勤俭办事。他有个庞大的计划,于浙江、江苏、安徽、江西四省修建三条铁路,疏通经济脉络,统称“四省三铁路”。
在修建铁路问题上,蒋介石为了“剿共”方便,主张先建“杭州——南昌”一线,如果钱不够就以路权向德国借款;张静江深知德国人入股就能更方便攫取中国资源,断然拒绝,甚至对蒋介石说:“搞军政你行,但经济建设,你不如我。”他从多方考虑,决意先修浙江境内及周边地区的铁路,资金方面则由他亲自出面向国内银行界借款。
在公,张静江是“建设委员会”主席,在私,又是自家的大哥,蒋介石虽然不满,暂时却忍了下来。
“四省三铁路”最先修的是浙江境内由杭州至江山的“杭江铁路”。张静江为了节省资金,将铁道一概采用每码35磅的轻轨分前后两期施工,先修通从杭州到金华约170公里的干线,以及由金华至兰溪的22公里支线,接着筑163公里到达终点站江山,全线估算需投资千万元。
该计划一经出台,社会反应炽烈,不少人骂张静江“只知花钱,不知俭用”,铁路部也拒绝审批。张静江不为所动,一面责成省财政厅加紧整顿税务,减缩开销,一面呈请中央核准,发行浙江省建设公债1000万元。
1929年9月,“杭江铁路”正式动工,四年后全线贯通。张静江再接再厉,将铁路延伸至邻省江西的玉山,浙赣铁路由此建成。
另外两条铁路也早就在张静江的构思之中:
“淮南铁路”主要为运输淮南煤矿而建,始自安徽腹地的田家庵,横贯大通、九龙冈两个矿区,向南至合肥,再东折沿巢湖直抵皖中的货物集中地裕溪口,全长214.7公里;
“江南铁路”则是“华东华南铁路大网络”的一部分,张静江想把“长江以南的重要都会”,统统用铁路串连起来,后来因为计划过于庞大,仅仅修通了安徽省境内芜湖—宣城以及芜湖—江苏南京这两段。
三条铁路串联四省,资金筹集各不相同,“杭江铁路”基本由浙江一省担负,是“集体企业”;“淮南铁路”是“建设委员会”直接主管,属“国营”;“江南铁路”则掺进了民营股份性质,因为资金不足,张静江到上海游说富商,联合组建“江南铁路公司”,推宋子文为董事长,张静江任总经理,首次集资200万元。
为了中华民国的基础建设,张静江可谓呕心沥血。他腿脚不便,却常常拄着拐杖到修路现场视察工作,有时染病发烧住进医院,未及康复又四处奔波。妻子朱逸民责备他只知道为国办事:“你到了南京就家也没有了……我的肚皮都要给你气破了。”
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张静江严格监督,受聘的工程专家们“把办公室搬到工地上,同工人吃住在一起,不要享受丝毫特殊待遇。”施工中,“偷工减料、苟且拖延、贪污舞弊等等通病也基本杜绝”。三条铁路的每公里成本,平均仅为3万元左右,相当于通常造价的1/3,创造了“中国铁路建筑的神话”。
陈果夫曾慨叹道:“张静江先生是我们中华民国和国民党里一位杰出的人才,他能为国家建设,能为国家增加资本,有会赚钱、又会用钱的本领,在全国,在全党,恐怕找不出第二个人来。中国会赚钱的不算少,而真正会用钱的却不多。本党同志当中,会替自己赚钱的大有人在,能为国家为党赚钱的就更少了。至于肯为国家为党用钱,又能够在短期内替国家赚钱的,则唯静江先生一人而已。”
“杭江铁路”建成后,媒体广泛赞扬“令浙江平添了一条交通大动脉,无数原先积藏于浙南僻地的鲜货特产,得以走出深山,惊诧世界。当地民众亲眼目睹了铁路之利,莫不额手称善”。
“淮南铁路”修通后,淮南煤矿的优质煤直达长江岸边,通过江轮输往沿海内陆,皖省工商界人士评论说:“铁道通了,淮煤活了!”
张静江主持建筑铁路在后来的抗战中都发挥了巨大作用,铁路界前辈周贤颂在一篇文章介绍:“抗战前夕,杭江铁路易名浙赣铁路,在株洲与粤汉铁路接轨,总长一千一百一十一公里。《中国战时交通史》中如此报道:‘东西南北战场,军队辎重,得随军事形势转移,行动自如……皆浙赣铁路之所致。’”
蒋介石对张静江埋头兴办实业却不是很欣赏,张在修建铁路的时候,蒋不断拖人传话,“建设也要为政治和军事服务”,张充耳不闻。
也许这位年过五旬的老者根本没意识到义弟的情绪不对,依然我行我素大部迈进,办铁路的同时他又发展了电力,先是筹办首都电厂解决南京用电问题。继办江苏常州的戚墅堰电厂,该电厂在中国第一次将电力用于农业生产,开创电力灌溉之先例。接着发展通讯,经中央政治局会议决定,由建设委员会筹建全国无线电台,还创办了国际无线电台,使电讯不再操纵于外人之手。
为了解决电煤问题,张静江还创办了长兴煤矿和馒头山煤矿,组建了淮南煤矿公司等;同时兼顾交通运输,创办了江南汽车公司、淮南铁路公司等。
蒋介石忙着裁军争权的时候,张静江只顾着经济建设,为了筹集资金,他想尽了所有办法:如发行“建设公债”1000万元;筹建农业银行,发行债券50万元;筹办自来水公司,发行债券250万元等等。
张静江主浙期间,还举办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博览会——西湖博览会。
为了办好该博览会,张静江事无巨细均亲自过问,从展馆的设置,到展品的选定,场地的搭建,奖项的评定,以及展区内的交通和抽奖的细则等,均做了详细的安排。筹备委员会还向全国征集会歌,收到作品无数,南京中央大学的文学系教授吴瞿安荣获头名,歌词是:“熏风吹暖水云乡,货殖尽登场。南金东箭西湖宝,齐点缀,锦绣钱塘。喧动六朝车马,欣看万里梯航,明湖此夕发华光。人物果丰穰。吴山还我中原地,同消受,桂子荷香。奏遍鱼龙蔓延,原来根本农桑。”张一见大为倾心,亲批条子:“送稿酬一千!”那时候,一个银行职员的月工资不过三四十元,张主席居然开出如此高的稿酬,足以让世人侧目。
1929年夏秋之交,西湖博览会在杭州召开,宗旨“提倡国货,奖励实业,振兴文化”。
时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主席”的蒋介石取《史记·货殖列传》中范蠡(陶朱公)经商致富的典故,书题“恢张蠡策”四字,祝西湖博览会能带动全国工商界大力发展。“国民政府主席”主席谭延闿题词“振刷民生”,司法院院长王宠惠的题词是“不宝远物”。
博览会会场周长达4公里,面积约5平方公里。展馆、展厅、展室和商店有上百个,参展展品1476万件,来自全国各个省市。4个月的展销,参观人数达2000余万,洽谈商务的海内外代表团有1000多个,总收入约51.76万元。
张静江借着西湖博览会成功召开的机会,在体育方面也搞了两项当时轰动全国的活动,一是举办“浙江省国术游艺大会”,请武林各派高手同台献艺,提倡国术;二是承办第四届全国运动会,聘请蒋介石为名誉会长,参赛者来自全国22个地区,男女运动员1630人。
“我不吃他的饭!”
张静江在浙江省干得风风火火,却让蒋介石很不舒服。
张的政治理想是走英美资本主义国家道路,他认为只要全力发展资本,国民党的统治即可巩固。蒋介石急于调集财力人力解决地方军阀,每次电召张静江前来南京议事,张均是爱理不理。
此外,张静江在浙江省政府内也四面树敌:浙江省国民党党部执行委员、《杭州民国日报》社长胡健中对张“好大喜功、劳民伤财”不满,在报纸上攻讦,张气恼之余将其逮捕,结果遭到国民党中央和行政院的电斥;民政厅长朱家骅因不满张的独断专行,也被其免职。更重要的是,张静江与蒋介石的新贵宋子文、孔祥熙等因为经济建设问题矛盾不断。
蒋介石觉得大哥很不给自己面子,借嵊县一股土匪抢劫富户的案子,对浙江治安加以批评,并将他的“训令”转载于各报。张静江读了之后说:“要我辞职,何必玩这种手段!”当即提出辞呈,秘书拟稿中有“请辞去本兼各职”字样,张淡然道:“蒋说我不擅长管理,我辞去浙江主席的行政职务便行了,建设委员会是做建设的,我绝对不辞!除非他将我撤职!”
昔日亲如兄弟的两人,因张静江辞职一事闹得分歧越来越大。
1930年,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展开了中原大战。张静江在戴季陶的劝说下,到河南会见正在前线督师的蒋介石,以消弭“误会”。
当张静江拖着残腿来到总司令部时,蒋介石却要他在外稍候,待陈立夫汇报完毕,才让他进去。陈立夫出来又多说了一句话:“张老,您进去态度可要好一点,委员长原来不想见你的!”
张静江相当气愤,一见蒋就怒不可遏:“你现在架子可真大,我从前去见孙总理也没有等过这么久!”蒋介石正为军情烦心,也很大声喝道“你现在也不得了!我看你在浙江要独立了!”说罢即转身离去,二人不欢而散。
蒋介石显然不愿意大哥给他添乱,1931年6月,国民党三届五中全会时通过一项议案:“建设委员会应将属于各部主管事业分别交各部接管”,于是铁路交给铁道部管了,电厂交给电力部了,建设委员会的职权大为缩小。不久,南京政府又成立了由宋子文领导的“全国经济委员会”,将建委会彻底架空,张静江仅仅剩下一个虚职。
张静江主持建设委员会十年,在经费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仅领公款十余万,而为国家创造财产达5000万余元,为民国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只是,这个执着的老人已经不被义弟所器重,经济上的事情几乎都是宋子文、孔祥熙说了算。张静江对蒋介石也完全丧失了信心,曾对人说:“我一生被人利用,今后将不再给人利用了。像蒋介石这种人,只可以共患难,不可共安乐,他只知为己,不知为人,而且毫无信义!”
淡出政坛后,张静江以书画养生,每当看到年轻的僚属和亲戚,总要劝道:“不要做官,没有做头!”其账房先生在清账的时候,发现应收款项内有很多长期不还的私人借款,蒋介石、戴季陶、于右任、孙科、宋子文等名字赫然在列。张静江闻之只是淡然道:“都是些烂账,全部勾销了吧!”
1936年8月,印光法师(对振兴佛教净土宗居功至伟,是对中国近代佛教影响最深远的人物之一)抵上海,张静江专程登门拜访,聆听法师讲道。离别时,印光对张静江耳语数句,张“突然大哭,自觉大彻大悟”。
这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蒋介石被张学良、杨虎城扣押,南京一片混乱,何应钦主张武力征讨,宋美龄大哭“无疑是逼死先生!”陈果夫、陈立夫情急之中提出“中央必须有重心,其重心人物在此时以静江先生为最宜”,于是派人到上海把张静江接到南京。
此时的张静江已经身患眼疾,对蒋介石也没了多少好感,完全是为了“消解兵祸”才去了南京。后来蒋介石平安回来,对大哥张静江深表感谢,张只是淡淡说了句:“回来就好。”遂告辞。
七七事变之后,张静江全家先是避往武汉,后来又转去香港。尽管蒋介石多次派人请他去重庆,他都婉言谢绝。
在香港的时候,张静江还因一件小事与宋子文发生不愉快。
那时张静江正患眼病,宋子文来看他,专门请了医生到张家为其看病。宋子文特意关照医生,所有医药费由宋支付。一周后张静江的病情有所好转,便问医生花了多少钱。医生具实相告,说宋先生吩咐了,一切开支算他的。张静江闻言很是不满:“分明是看不起我,咱就穷到这份上了?”立马叫来账房先生付款。
1938年8月,张静江一手筹划创建的“建委会”被彻底撤销。他对蒋介石已经极度失望,在得到一笔“照顾费”后,打算赴国外治病。离开香港的前一天,张静江对他的账房先生李力经说:“此一去恐怕尸骨难归了!”李力经问“先生此去,要不要电告蒋?”张静江一下子变了脸,生气地说:“我去哪里是我的自由,用不着通知他!”第二天上了船后,前来送行的弟弟张澹如又问他:“此去有无电报给蒋介石?”张静江非常愤怒:“我为什么要通知他?我又不吃他的饭!他管不着!”
适时,中国人民的抗战已经坚持了一年,侵华日军横行江浙,张静江当初呕心沥血主持兴建的许多实业项目大半毁于战火。“淮南铁路”被日军拆截了轨道;“杭江铁路”受敌伪“清乡”、“扫荡”,设施摧残殆尽;“江南铁路”仓促弃工,资材废失无算……
故土难忘,张静江听闻浙江毁于战火,老泪纵横。
在纽约的时候,张静江努力联合游说美国朝野支持中国抗战,在他的多方奔走之下,1942年12月,首次“世界国际社团同盟”大会于其寓所召开,该组织旨在向各国政府呼吁和平。美、法以及南美各国国际社团的代表都出席了会议,张静江被推为大会主席,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夫人主持了闭幕仪式。
病魔却时刻缠着这位坚毅的老人,其病情不断恶化。1945年,张静江双目失明,只能靠广播和别人读新闻了解国内抗战情况,日本投降的时候,张静江喜极而泣:“想不到,在我有生之年还能看到抗战胜利!”见者无不落泪。
1948年,蒋介石就任“总统”,聘张静江为“总统府资政”,但此时的张静江已是风中残烛,生命岌岌可危。
1950年9月3日,张静江病逝于纽约,他虽然晚年备受冷落,死后却极一时之哀荣。已经败退到台湾的蒋介石发来唁电,大放悲声:“中正患难之交,情谊尤深,噩耗传来,曷胜悲痛……”并汇寄治丧费。
9月16日,台湾“国民政府”中央党部特设灵堂公祭,蒋介石亲自主持追悼会,书“痛失导师”的挽词,并臂佩黑纱以表悼念。6年后(1956年),在张静江80诞辰纪念会上,蒋介石又为其题词:“毁家纾难,以从事革命,踔厉无前,以致力建设,侠骨亲情,高风亮节,一代典型,邦人永式。”也许,这是蒋对大哥一份迟到的歉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