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尔思
在凤台县丁集乡西4公里的幸福沟畔有一个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四周绿树环绕,园内苍松翠柏,各类花草葱茏簇秀,清新幽静,环境宜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纪念碑矗立陵园中央,最南片是墓地,排立着为解放凤台县城而牺牲的14名烈士的墓碑,竖立着5位在土地革命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英勇献身的烈士墓碑和纪念碑。园内共有碑刻32块、亭台5座、石牌楼3个、浮雕4幢、拱桥3座。32块纪念碑,其中17块镌刻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整个陵园布局合理、古朴典雅、庄严肃穆。以革命烈士纪念碑为中心,墓地、展馆,南北遥遥相望;门桥、碑亭,东西交相辉映。两条环行走道,内外相嵌,将整个陵园衬托得格外壮观。置身其中,不仅能感受到浓郁的园林气息,更时刻被长眠于此的革命烈士的大无畏精神而感染着、激发着、警醒着,它无时无刻不在告诫着我们:历史不容忘记!每逢节日,特别是清明期间,机关、学校、社会团体及周边群众都会结队前来参观、祭扫,在纪念碑前举行入党、入团宣誓等活动。追忆烈士事迹,学习英雄精神。
来到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参观和凭吊的人们,会看到烈士陵园里竖立着一座特殊的墓碑,它虽然不是烈士碑,却俨然挺立于烈士碑群;他虽然不是烈士,却与烈士息息相关,同样被人们崇敬和颂扬。他,就是五十五年义务守墓人李文传。
李文传,丁集乡郭徐村人,中共党员,1933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父母早逝,8岁时进寺院当了“小和尚”。1948年,解放军途经他家乡,他弃僧还俗,当了儿童团团长,积极协助农会,搞反匪反霸、减租减息等运动。共产党领导劳苦大众翻身求解放和解放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人民的精神,他历历在目,深深烙在心底。
1948年秋,为解放凤台城而牺牲的李振海等14名烈士运到板张集后,李文传和乡亲们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含泪掩埋了烈士遗体。但李文传却久久难以平静,英雄的事迹常常萦绕耳边,烈士的遗容时时浮现眼前。次年,16岁的李文传义无反顾地作出了一个决定:为烈士看守墓地!
李文传就住在离烈士坟墓不远的地方。白天,他在坟地四周栽树木、种花草、培土、浇灌。夜晚,他总要到烈士的坟墓转上几圈才能入睡。为使树木肥料充足,长得好一些,他就到四十里外的凤台县城拉粪。清晨鸡叫上路,晚上黑透到家,一天累下来浑身散了架,但他不觉得苦。在李文传呕心沥血的精心管理下,原本荒草萋萋的坟地,日渐彰显出勃勃生机。
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李文传长大成人,结婚生子。日子一天天地好起来,但李文传守墓的心一直没有动摇、松懈过。为了看管好烈士坟墓,来墓地放牛放羊的被撵走了,想在烈士坟边开点荒地的被说服了,要在通往烈士坟的大路上做场打麦的人被劝走了。为此,他难免会“得罪”一些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看到他认真执着的精神,慢慢地理解了,并对他敬重起来。烈士坟墓地势比较低洼,进入雨季,容易积水,他就在坟墓旁挖了排水沟,使水绕过坟墓;坟墓周围的稻田需要灌水,他怕淹了坟地,硬是用架子车从1公里外的自家承包地里取土,一车一车垫高,修起了一条长40米、宽2.5米的土路,肩、手磨破了,鞋子也穿帮了,他心里却感到乐滋滋的。听着妻子曹凤兰心疼的埋怨话,他直说累得值得!
寒来暑往,年复一年。每年清明节,他都要带领全家拜谒烈士,即使家里经济再困难,他也要买上一盘鞭炮,到坟上燃放,寄托哀思,并谆谆教导子女:不忘英烈,牢记历史。
2001年清明节前夕,李文传为了配合学校,通过祭扫烈士墓对更多的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他同二儿子李学成一起逐村逐校联系扫墓之事。4月2日,父子俩连续跑了瓦岗、丁集、许庙等校后,经张巷村返回时,70高龄的李文传不幸被一辆手扶拖拉机碰倒,腿部受了伤,儿子李学成便用自行车把他驮到附近诊所进行了包扎。第二天清晨李文传考虑到还有宋塘、刘庄、炮楼等学校还要联系,于是不顾家人劝阻,又一瘸一拐地和儿子李学成上了路。由于李文传父子的宣传到位,4月5日清明节,丁集乡12所中小学、14个行政村部分干群近万人参加了扫墓大会,上了一堂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课。
2004年初,市新四军研究会的领导同志看到了一则报道李文传义务看守板张集烈士墓的消息,他们在县新四军研究会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板张集烈士墓地,看望了李文传。之后,他们向凤台县委、县政府作了汇报,建议在原先的基础上建设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
凤台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经研究决定在2004年年底动工。李文传听到这个喜讯后,十分高兴。然而,遗憾的是他还没来得及看到烈士陵园的建成,就于2004年3月5日溘然去世,带着遗憾,也带着欣慰走完了他光辉的一生,享年73岁。在弥留之际,他拉着与他共同守墓20多年的二儿子李学成的手,反复叮嘱:“我不行了,以后守墓的责任就落在你的肩上了。这些烈士都是我们的亲人,一定要好好地守着、护着,不管环境千变万化,对烈士的敬重永远不能变,每年的清明节上坟,别忘了代我给烈士们磕个头!”二儿子李学成含泪答应了父亲,并下决心要像父亲那样,用毕生的精力为烈士守好墓,为烈士陵园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04年10月,在凤台县委、县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在淮南新四军研究会的帮助指导下,在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以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热心支持下,政府资助,社会捐助,由县新四军研究会的老同志们负责建设的板张集革命烈士陵园正式开工了。
在板张集烈士陵园的建设中,李文传的二儿子李学成带领全家上阵,和县新四军研究会的老同志一起,投入到了建设陵园的紧张战斗。他吃住在工地,白天帮助施工人员搬运材料,晚上负责看管。村里人想要一点建筑材料,都被他一一拒绝,他耐心地解释,这都是给烈士们用的,每个东西都得爱惜。村里人被他的爱心感动,工地上很少丢失物料。陵园里建筑用的几千块石料,需要一块一块搬卸,一件件组装,李学成总是配合协助技术工人顺利完成任务。陵园里栽植了各类树木花卉2000多棵,棵棵都浸透着李学成的汗水,从运输树苗到打穴、栽植,他一样都没少参加,他发动妻儿一起上阵,就连70多岁的老母亲也忙着送茶送水。特别是给2000多棵林木花卉除草、浇水、施肥和喷药,是件工作量大、经常性的体力活,他拖着扭伤的腰,一干就是一天,累得连饭都不想吃。他说:也真奇怪,每到这时,想起父亲的话,到烈士墓上走一走,就不感到太累了。
2007年,陵园扩大面积,需要征用陵园周围的土地,李学成二话没说,拿出自己承包的2亩好地进行调换,保证了按时开工。有人说:李学成吃亏了。李学成说:吃亏不吃亏,我自己最清楚。我这样做,一是算对父亲敬了点孝;二是对烈士报了点恩。比起父亲来,我差得还远。同年4月,解放战争时期在凤台做党的地下工作被敌人杀害的胡之光烈士的遗骸,移葬板张集烈士陵园。李学成听说烈士生前爱花,他怀着敬重的心情,在烈士墓周围栽满了菊花、月季、蝴蝶兰等多种花卉。烈士的外孙女林小玎从日本来给外婆扫墓,见到外婆躺在鲜花丛中,十分感动,一再表示感谢。李学成说:“要感谢的是先烈们,没有他们哪有我们的今天!”
伴随着板张集烈士陵园几经改建和完善,陵园被命名为市、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共青团安徽省委和少先队安徽省工作委员会联合命名为“民族精神代代传”少先队体验教育基地,被共青团淮南市委命名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逢春节和清明节,李学成都要学着父亲那样,把全家人带到陵园里,祭拜一番,并给坟墓培土、除草,教导子女要像爷爷那样,尊敬烈士,爱护陵园。李学成还为来到陵园参观凭吊的人们主动当起解说员来,讲解烈士的事迹,讲解凤台县革命斗争历史。
历史,不能忘却;记忆,永不改变。今天,当年的烽火硝烟虽已渐行渐远,但巍然挺立于永幸沟畔的板张集烈士陵园却时时告诉着我们:要永远传承革命历史,不忘继承烈士遗志,更能开创美好的未来。
人们在缅怀先烈学习先烈革命精神的同时,忘不了55年义务守墓的李文传和继承父亲遗志为建设烈士陵园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李学成,是他们两代人,用真心和大爱谱写了一首感人肺腑的乐章,受到了人们的尊敬和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