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了试制军用食品的比试,羋横决定,改进一下军用食品。第四年五月初,他开始安排此事。
羋横安排了上次参加比试的厨子们和他的御厨一起做,他命厨子们制做一种千斤饼。羋横的做法是,将面粉和干菜、干肉掺水和好、压实成砖形,再烤制,这种死面饼很重,占地方小,比发面饼好储存。众厨子按羋横要求,制做了千斤饼。制成之后,羋横又验看、品尝了一番,和预计的一样。几天后,羋横又下令将千斤饼做为楚军的干粮。将领们很快就发现了千斤饼的好处,自是感恩戴德。
千斤饼之后,羋横又安排制做了给兵士们吃的饭。羋横改进了烹制方法,加快了制做速度。羋横的做法主要是改进了炊具,使用加工好的半成品菜肴等。羋横还在增加了面食的比重,毕竟,面食做起来更方便一些。羋横的改进,很快就被将领们采用。
完成了军用食品的改进,羋横正式开始准备美食节。羋横决定,邀请众文人品评各种美食。他首先撰写了召募参加美食节的厨子们的文书,紧接着,又向众文人发出邀请。
五月底,应邀而来的厨子们和文人们都到齐了。这期间,和先前一样,众臣们依然议论纷纷,不过,比先前少了许多,毕竟,吃这件事对百姓来说,还是很有益的,被视作仁政。
见人已到齐,羋横决定,开始安排美食节。羋横这次选择了楚国都城外的一处空地,作为场地。选好场地,羋横派寺人、官吏打扫干净,再搭起帐篷,准备迎接与会众人的到来。除了这些,羋横还为众人准备了炊具和餐具等。
准备妥当,羋横下令召众人到选好的地方,开始美食节。六月第一天,是羋横定好的开幕日。这天早晨,羋横一起来,就命寺人为自己更衣、准备车驾,到城外参加开幕仪式。
这天,众人一大早就来到羋横安排的地方,等待开幕。羋横在来之前,就安排寺人准备了坐具,给这些等候的人。
在众人盼望中,羋横终于来到了举办美食节的地方。羋横自己呆的帐篷,设在其它帐篷中间的一处空地上,前面还空了一大片,供羋横召见众人之用。
羋横到来之后,先去了自己的帐篷。随后,羋横命寺人宣召众人晋见。众人在得到宣召之后,便纷纷前来,晋见羋横。众人向羋横行礼,羋横命众人平身。
羋横随后命寺人宣读诏命,宣布美食节开幕。宣诏之后,众厨子们便在寺人带领下,来到各自的帐篷,开始烹制各自拿手的吃食。文人们也都到各处看希罕,毕竟,这可是他们头一回见到这一切。羋横也和众文人一样,四处察看厨子们的状况。
在举办美食节的同时,羋横明白,除了吃食,服饰也很重要,他先前做了一些,但很零散,现在,他决定,厘定楚国的舆服制度。羋横还是陈宇时,就知道:
商代贵族上身穿交领衣,腰束绅带,下身着裳,腹前系市。从洛阳出土的玉人及铜制人形车辖来看,西周时衣、裳、带、市仍是贵族男装的基本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间色,并特别重视裳前之市。西周铜器铭文记载周王在册命典礼上颁赐的服装中,常有“朱市、葱黄”、“市、黄”等物。市、黄即古文献中的、衡,指蔽膝,衡则指包括系玉之组和玉件在内的整套佩饰。贵族则在玉佩下衬以色彩特殊的,因而引人瞩目,成为代表身份地位的一种标志。
商代服饰不论尊卑和男女都是采用上下两段的形制,上着衣,下穿裳,后世称服装为“衣裳”,便是源自于此。其服饰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设计为紧窄的样式,长度齐膝,便于活动。古代华夏族上衣下裳,束发右衽的装束特点,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虽然商代服饰的基本形制趋同,但实际上商朝的服饰还是具有相当严格的等级制度的,比较高级的染织品、刺绣品及装饰品都由奴隶主阶级享用,而底层的民众只能穿麻布以及与麻布同类的葛布制成的编织物。据研究表明,商代高级权贵的服饰通常是上身穿短衣,交领右衽,衣长及臀,袖长及腕,袖口窄小,下身穿带褶短裙,腰间束有宽带,裹腿;脚上穿翘尖鞋。贵族妇女则上身穿长及足踝的大衣,交领,长袖,腰间束宽带和蔽膝。蔽膝围于衣服前面的大巾,用以蔽护膝盖,蔽膝呈上窄下宽状。脚上穿履,头戴圆箍形冠卷。
除形制以外,商朝服饰严格的等级制度还体现在颜色的使用上。贵族的礼服,上衣多采用青、赤、黄等纯正之色,下裳多用间色,如缁、赭、绿等经过数次浸染的颜色,并且衣领,衣袖处还有镶边,日常家居则常穿缟衣,绿衣和缁衣。平民百姓的衣服就没有这么丰富多彩了。
西周服饰形制由于尊卑等级的存在、礼仪的需要而进一步规范化,被纳入“礼治“范围,尊卑贵贱,各有分别。
那时的常服还是上衣下裳为主流,款式不变。只不过袖日趋发展变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渐变宽。
冠帽巾:那时的冠已发展齐全完善,基本后世的冠在当时都可以看到,有鹊尾冠,尚冠,长冠,筒冠,冕,弁等。帽类在当时也有了雏形。
这时候服饰的专用界限等级标志开始清晰,品种类别也相应地增加,像宫室中拜天地、敬鬼神时专有祭礼服,上朝大典时有朝会服,军事之中专有从戎服,婚嫁之仪专用婚礼服,吊丧时又有丧服。衣裳虽然还是采用上衣玄下裳黄,但在官职服饰中增加了裳前襟的大带、玉。另外在服色上也开始有了等级差别。
西周最大的贡献以及对于后世的影响就是礼服制度的完善。西周时期的礼服制度也是上衣下裳款式,只不过头要戴冠,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出现敝膝,组玉等相关礼服配件,这样完善的礼服系统一直延续到明。当时礼服的主要等级,有冕服弁服,之所以这样叫,取决于相关配套的冠的款式。冕服弁服作为礼服的高等级别,一直延续到明。只不过那时天子,诸侯王,公卿,大夫都可以都可以穿冕服,后来中央集权的加强,只天子,诸侯王能穿了。那时的女子礼服,王后已经开始穿翟衣,当时王后有六种翟衣类礼服。
深衣将过去上下不相连的衣裳连属在一起。它的下摆不开衩口,而是将衣襟接长,向后拥掩,即所谓“续衽钩边”。深衣在战国时相当流行,周王室及赵、中山、秦、齐等国的遗物中,均曾发现穿深衣的人物形象。短袖衣是楚服的一项特征。
秦汉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服装风格也趋于一致。
由于秦始皇当政时间太短,服饰制度仅属初创,还不完备,只在服装的颜色上做了统一。
汉代半长衣所交掩之曲裾虽较浅,但仍为深衣之属,其下身着长裤,腰系施钩之革带。这种装束在西汉时仍广泛流行,裤也逐渐向全社会普及。冠制的确立是在汉代实现的。汉代的冠则主要从属于服制,是身份、官职以至官阶的表征。身份低微的人,只能戴帻而不能戴冠。冠本为加于发髻上的一个发罩,并不覆盖整个头顶。帻则像一顶便帽。冠和帻不能随便配合,文官戴的进贤冠要配屋顶状的介帻,武官戴的武弁大冠则要配平顶的平上帻。进贤冠前部高耸,后部倾斜,外观若斜俎形。冠前有“梁”,可根据梁数的多寡来区别戴冠者的身份。皇帝戴的通天冠和诸侯王戴的远游冠也都是在进贤冠的基础上增益华饰而成。武弁大冠又名“惠文冠”,起初只是用制作的下垂双耳之弁,后来在弁下垫帻,进一步又在弁上涂漆,其状遂若漆沙笼,故又名“笼冠”。此外,武士也戴冠。执法的官员则戴獬豸冠。
在区别尊卑方面,进贤冠上的梁虽然起一定作用,但梁数多不过三,等级的划分较粗略。
汉代妇女一般将头发向后梳成下垂的圆髻,名椎髻。常着深衣,女式深衣之华丽者名衣,它的曲裾不但在下身缠绕好些层,且在其斜幅上缀以三角形物及长飘带,即文献中所称之与。
汉代着衣的特点:穿外衣时,由于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需暴露中衣的领型;穿衣必用白色面料做里;袖宽为一尺二寸;衫无袖;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形象十分生动有趣。一般长度在带钩从形、色和工艺上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较比西周和战国时期,在设计和制作方面都要精美得多。因此颇受男人们的喜爱,佩戴者很多;
汉代祭服延用“大制度“,遵从古礼穿冕服佩绶、佩玉。皇帝、公卿、诸侯均用大,只是在所系玉石的串珠或丝绳的质地上加以区别。皇太后、太后、公卿夫人等的祭服、亲蚕服、朝见服和婚礼服的形式都采用深衣制。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那么,美食节会如何进行呢,羋横又会怎样定舆服之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