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氏家族对中华文化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可以说人才辈出,史不绝书。文学家崔骃、书法家崔瑗、政论家崔寔,均是博陵人。南北朝时期的崔氏名人如北魏吏部尚书、白马公崔宏,司徒崔浩,经学家崔灵恩,史学家崔鸿,书法家崔悦。唐代有诗人崔国辅,崔灏,崔护,政治家崔仁师、崔玄暐、崔琳等,地位显赫一时。
李继恂道“崔氏虽是母亲外家,可大阿爷兵住博陵,现在去崔家,只怕会招祸端!”
杨夫人却更显焦躁,催促李继恂到,“大丈夫应志在四方,为父守孝固然重要,可为父了却心愿同样重要,你带着郭管事,过几天赶紧去博陵吧。你带来的那些知事和参将一并给你大阿爷带回去,送回去他们要好生善待。”
李继恂感念几人为陪他扶灵路上受到辛苦,一直在家让郭管事好生照顾。
此次郭威跟随他去也是甚好,一来郭威心细,二来郭威为人处世要比初出茅庐的自己干练的多,虽然没想到母亲这么快便让自己回营取回父亲遗物但看阿娘思夫心切也只好应下。
又属实担心阿娘在自己走后做出什么傻事,他便提出让郭威自己于几位管事同去,自己在家照料阿娘。
杨夫人摆摆手,以手撑额,告诉李继恂,自己只想静静,况且崔氏不同于一般外家,关系着几方大族视力。并再三保证,要等李继恂回来,不会做傻事。
李继恂无奈,只好应下,重新收拾收拾随他们上路。
次日清晨,几人用完早饭就出发了,这一路上没有棺椁,几人轻装简行,走官道,虽然也碰到过一些散兵游勇,还不待李继恂出手,就让郭威给打发了。如此从汾州出发也走了四日。
回到军营,李继恂去拜会了李嗣源,还有三叔李存勖,由于上次匆忙,没来得及拜会各位叔父,李存孝并未回来,十三太保只剩十一,心中悲痛。
那日在军营大门遇见李继恂的是七太保,他拍拍李继恂肩膀我儿生的像二哥,这些天辛苦我儿了,以后家中有事,尽管和我们说。
李继恂来到军营已是薄雾冥冥夕阳西下,他站在军营外,看着这苍茫大地,想起自己父亲以前曾在这里征战厮杀。忍不住感慨万千。
李存勖派人来请李继恂用晚饭,李继恂还没到中军宝帐,就听见几位太保在争吵。
听起来像是李存勖的叔父李克宁让李存勖回兵晋王领地,李存勖似乎不想回去。
李克宁受大哥李克用嘱托,帮助李存勖登上了晋王位,当时李存勖的叔父、振武军节度使李克宁,手握兵权,威望甚高。
李存勖担心自己的晋王位坐不稳,于是打算让位给李克宁,他说:“我年幼无知,不通晓政事,虽然秉承父亲遗训继承晋王位,恐怕不能掌管大事。叔父功德甚高,众人敬服,请您设置军府,决断军事。”
李克宁谦让说:“亡兄遗命,是让侄儿你继承王位,谁敢异议!”因此率先向李存勖表示服从。李存勖便将一切大事都交给李克宁处理。
李克宁位高权重,一些趋炎附势的人纷纷投奔他。其中有一个叫李存颢,或许是李克用的义子,极为阴险,挑拨李克宁和李存勖的关系。李存颢对李克宁说:“兄长亡故,由弟弟继承家业,这是古今都有的事情。叔父向侄儿下拜,这不合道理。富贵功名,应当自取,否则后悔莫及。”李克宁则说:“你不要再说大逆不道的话了,我家三代立功,父慈子孝,天下知名,你若再多言,我一定会杀了你谢罪!”
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叔父与李存勖的感情越来越好,叔父想让李存勖弃保唐朝,自立为王,建立自己的朝廷。
李存勖一直感念昭宗恩德,不敢擅动。这次李克宁是坐不住了,自后梁开国到现在已经是二十多年了,这次若是打下后梁,灭了突厥,他李家居功至伟,没有必要再仰人鼻息。
李克宁让李存勖自立为王,李存勖不同意,但十三太保都是李克宁的养子,李克用的义子,对他们来说李存勖自立为王,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李存勖说父亲得封晋王已是天大恩赐,他承袭晋王位,得保大唐,已是上天恩赐。并不同意即位。
一众将士敢在军营里议论此事,是大唐气数已尽,也是李克宁心意已决,自李克用死后,李克宁辅佐李存勖至今,已经十二载,他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只要灭了后梁,便可让李存勖自立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