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时民谣:“城南韦杜,去天尺五。”
民谣中说韦杜,言地名,指的是长安城正南十里的韦曲和长安城东南十余里的杜曲。韦曲杜曲毗邻呼应,距天子所居长安城近,所以叫去天尺五。言家世人物,指韦杜两个士族世家,出了许多达观显贵,文人雅士,参政辅国,行走在天子身边,所以也叫去天尺五。
唐时天下姓氏已有398个。京兆长安,韦杜两家,位列其首。韦氏先祖为商伯之后,在周朝就以国受族,居彭城。汉时为经学世家,唐时由邹鲁迁徙长安,依靠科举考试维持士族地位。韦家文武兼备,人才辈出,有唐一代,宰相出了十四位,另有名诗人韦应物和韦庄。
与韦氏齐名的,自然是杜氏。杜氏出祁姓,周朝时为唐杜氏。杜氏以杜陵为本支,分为五个定著房:杜陵本支、京兆房、襄阳房、濮阳房、洹水房。其中杜陵本支、京兆房和襄阳房最为兴旺发达。终唐一世,杜氏共出宰相十一人。宰相中以杜如晦最为有名。杜如晦辅佐太宗李世民,为国操劳,英年早逝。太宗有次和大臣一起吃瓜,觉得瓜甜味美,旋即想起早逝的宰相杜如晦,面色怆然,肃然悼念,并派使者,将正吃的甜美之瓜奠祭于杜如晦灵前。杜氏盛产诗人,有襄阳房的杜审言、杜甫、杜陵本支的杜牧等,并由杜甫为杜氏一门赢得诗圣的千古尊号。
杜甫在开元后期赴京赶考进士落第,早过而立之年的他便在长安城南杜曲祖居一住十年。这位在安史之乱中“麻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可爱诗人,这位从骨子里写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诗人,说长安城是他的第二故乡,对中有错。祖居之地,岂能说成第二故乡?这位杜诗圣,借赞别人口,也顺势夸了自己的故乡:“乡里衣冠不乏贤,杜陵韦曲未央前。尔家最近魁三象,时论同归尺五天。”
杜甫的诗,正好和当时的长安俚语:“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两相映照,画出了韦杜两家的无限风光。
韦杜两家,占据着长安城南两块风水宝地。
樊川,在长安城南三十余里,从东南斜向西北,纵长三十余里,是西汉时樊哙的封地,故而叫樊川。樊川南面耸立着巍巍终南山,西南牛一样伏着神禾塬,东南羊一样卧着少陵原。潏水从终南山北麓斜向流出,沿两塬间穿行。川谷塬头依次往下,建有香积、牛头、华严、兴国、兴教、云栖、禅定、洪福、观音等诸多寺院。真正是山高原矮,树绿水清,寺院棋布,香气缭绕。如此风水宝地,皇亲贵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岂有视而不见之理。这些人纷纷选址建筑私家园林别墅,光凭借唐诗留下名姓的就有:何将军山林、郑驸马池台,牛僧儒郊居,李氏园亭,刘希古别墅,岑参、郎士元、韩愈、元稹别墅。
官高位显的韦杜两家,自然也会在这上选之地安营扎寨,置家立业。两个大家族往此一住,樊川便有了韦曲杜曲那个沿用千余年的地名。
韦杜两家,阁楼藏珍版图书不下五万卷,完全可以和皇家御府比高下。聚藏图书内容宽泛无比,古今朝臣图,历代名人绘画,魏晋以来草隶真迹,古碑、格式、钱谱、玺谱、药方、古器和当时名人尺题,可以说无所不有无所不备。当时唐朝鼎盛,长安繁华,崇文尚武,蔚成风气。天下学者云集,生徒不远千里负笈追师,道边路旁,讲诵之声不绝于耳。韦杜两家书房庭院读书之声,和着房檐树梢的鸟叫蝉鸣,飞到院墙之外。这样的官宦诗书人家,咋能不出宰相和大诗人呢?
可惜这良田肥沃,八水环绕的长安总爱遭兵燹火灾。项羽烧了秦朝,董卓烧了大汉,安禄山史思明又把唐天子烧得出溜到蜀国成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大唐天子火烧屁股,再难也得上。青天上是上去了,可惜撇下了倾国倾城的牡丹花杨玉环。
韦杜两家居室别墅,书馆楼阁,经籍资产样样不长腿,当然难逃劫难。被一把火烧个精光。
韦杜两家在战火硝烟中更加明白: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可惜经卷,更易着火,变成飞灰,飘散在少陵原畔,潏水河边。
幸亏唐文宗开成二年,官府完成了一部不怕火烧的浩大的石书,将儒家经典《周易》、《尚书》、《毛诗》、《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传》、《毂梁传》以及《孝经》、《论语》共十二部经史,刊刻在一百一十四块石头之上,列于国子监内,以为各方之标本。
韦杜两家人都说,大唐武有昭陵六骏,文有开成石经,哪朝哪代,能与之相比?!
杜氏先祖无法料到,自己家族后世,与武有昭陵六骏之六骏结下不解的生死之缘。
韦氏家族,渐被历史淹没。目下韦曲故地已找寻不到一户韦姓人家了。杜氏家族,虽历经战乱和改朝换代,沉沉浮浮,断断续续,但其家风,却如潏水,从终南涧溪溢出,冲撞着两岸山石,一脉而下。一千四百余岁后,杜氏家族留在长安城的名人,当数杜玉田的爷爷杜修言。杜修言支着管理长安城古迹文物的名儿。这干瘦老头,一个闲官,但身上释放出来的春草花香一样沁心润骨的士族之气,随时随地都能闻嗅得到。杜修言是个闲官,既无实权又无大钱,却对长安城内外的古迹文物钟爱无比,委派心腹得力人手照顾着。杜修言最怕兵荒马乱,一兵荒马乱文物古籍就遭殃。
岁月演进到民国三年,封建清王朝已退位三载,袁世凯任着临时大总统。当时国势不稳,各派政治力量暗中较劲,各地军阀明着割据,老百姓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局中提心吊胆地苟且偷生着。
有个叫稗稗麦的美国商人,趁着这兵荒马乱的机会来到中国,明着做生意,暗中购文物。这个稗稗麦先到北京琉璃厂和遵台斋大古董商黄掌柜联系,黄掌柜找到正在给袁世凯修花园的赵姓朋友,赵姓朋友又将黄掌柜介绍给袁世凯的二少爷。几个人一合计,袁家二少爷提笔给陕西督军陆建章写张便条,黄掌柜和赵姓朋友就揣着便条和稗稗麦奔陕西来了。
忽一日,杜修言接到心腹人员密报,有人偷凿昭陵二骏,货已装箱运到长安车站,马上就要启程运往北京。
瘦小的杜修言,靴子没来得及换,光脚穿着布鞋,边疾走边扣着唐式长袍袍襟上的扣子,一路急匆匆赶到车站,看到货箱已装车,便挺身堵在车前,扬手高喊:“谁人胆大包天,竟敢偷我大唐国宝?!”说完一纵身跃上车双脚踏住货箱,杜修言感到自己一双脚太轻太轻,自己要是终南山,一屁股坐下去,看他这车还开动开不动!
这时,一个高鼻梁深眼蓝珠红发的洋人冲到近前,挥着拳头,撇着洋腔对杜修言高叫。杜修言听不懂洋人叫喊,却能看见洋人身后站着两个肉墩子一样的中国人。再后边,是五、六个荷枪实弹的马弁
其中一个肉墩子拖着京腔冲杜修言吼叫:“你是什么鸟人?在这瞎嚷嚷什么?谁偷大唐国宝来着?再胡说八道,当心将你舌头和下巴一块拧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