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曼海姆住了两晚。准确的说是住在曼海姆的边缘,路得维希港勒沃库森的Best Western Hotel everkusen。它离曼海姆还有十来站的样子,不过一站很远。我住的窗户外面是一座斜拉桥,远处是一片红叶烂漫的树林,而酒店下面有餐馆、便利店和好几路公共汽车。一些人不知从哪儿钻出来的,周围好像没多少住家。就算是曼海姆的郊区吧。
我们住下后即去曼海姆,因为要找中国餐馆,不吃米饭和辣椒是不行的。我们问好后,就往一片树林边走,有人告诉我们那儿有4路有轨电车。景色依然美艳。走过一段公路,前面果然看见了电车轨道,还看见了一个小镇,安静美丽,说是小镇,但还很繁华,有超市、精品服装店、冲洗照片店和很现代的房舍、小区。街道就是电车轨道。我们去了曼海姆也是这样的。4路电车终于来了,弄清方向后我们就上了车。要翻译小鲁去问站点买票,司机告诉她车上不卖票,也不查票,下车后你们去补票。说每个车站都有自动售票机的。
我们只好下车补票。车上没多少人,座位很多。有轨电车穿行在金黄色的树林里,会让人想起某个欧洲电影。过莱茵河,河水很平静,两岸景色很野,据说好看的一段在科隆。但是大铁桥造得很壮美,巨大的菱格桁梁,有工业时代的气派。
我们正在看风景时,某一站上来了两个一男一女查票员,戴着胸牌。两人上来后看了一圈,主要是查逃票者,但听说很难碰上,叫我们碰上了。他们朝我们几个中国人走来,我们让小鲁跟他们说。小鲁跟他们说了,大意是的确没买票,但我们是准备买的,跟司机说过。他们就去问司机,司机证实了这一点,说是找他要买票的。这两个人什么也没说,就在下一站下车了,也没说要我们补票。当然我们还是下车后补了票——在没人的情况下,自己投币取票。说到有轨电车,基本是德国人的福利车,学生老人免票,但也有说学生买月票,便宜得笑。无逃票的,如查到要罚40欧。循规蹈矩的德国人是不会干这种事的。一个国家把自己的国民调教得这么听话,遵章守纪,这个国家不优秀都不行,上帝不答应。
这以后,我们来往多趟,都是在车站自动买票,五人集体票每人1.8欧,我们有6位,再买一张单人的,2.2欧。
我们到曼海姆去,只为找米饭辣椒吃,不知道它是一个城市。在国内时听说住曼海姆,以为只是一个酒店的名字,对这个城市一无所知。回来查资料,才知道它是德国巴登—符腾堡州继斯图加特之后的第二大城市,人口约31万,与莱茵兰—普法尔茨州城市路得维希港隔莱茵河相望。且与海德堡才5分钟的铁路路程,海德堡是美得疼的城市,回来后才遗憾。曼海姆是一座大学城,这座曾经的普法尔茨皇城如今也是欧洲都市圈莱茵—内卡三角洲的经济和文化中心。766年的中世纪文献《洛尔希手抄本》首次记载了曼海姆。但直到1607年1月24日,腓特烈四世来到这里之后,曼海姆才开始行使城市的权利。这位普法尔茨的选帝侯在曼海姆修建了军事要塞“腓特烈堡”,为曼海姆的城市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年的方格状的街道模式被保留至今,中心城区的方正布局犹如一面巨大的棋盘,成为了曼海姆独有的城市景观。历史上一些重要的发明也源自曼海姆:1817年世界上第一辆自行车诞生于此,1886年卡尔·本茨制造的世界上第一辆汽车(有一本书说是摩托车)驶上曼海姆街头,1921年第一辆农用车在此问世。1929年曼海姆人尤里乌斯·哈特里也在此建造了世界上第一架火箭式飞机。
我不知道在离法兰克福40分钟车程的地方还有这么漂亮的一座城市,有这么多古老的建筑,有这么时尚的生活。街道上全是有轨电车的车轨,逶迤而去,在阳光下闪着钢铁的光芒,明亮耀眼。而街道两边是各种名牌商店,装修豪华美观,各种欧洲的连锁店都有,应有尽有。街道两旁很宽,种着鲜花,许多条椅,不买东西可坐着看风景。
我们找餐馆时,发现这里的街道如前介绍,棋盘式的,垂直相交,俗称棋盘城。街道没有名字,用P1、P2、P3、P4代替。德国人真的很机械,用了几百年了,就不晓得改改?他们就是不改。这种尊崇传统的传统,机械到了死板。不过后来想想,这也行,容易记。就P1P2P136(曼海姆共分为136个街区),太好记了。我们也记不得在哪个P地方找,德国人指点的中餐馆竟是一家日本料理,又碰到了几个中国人,一家子,一问,竟说武汉话,是青山的。原来他们女儿在此留学,与一德国学生好上了,这次是来专程看女儿女婿的。我们就站在了一家土耳其餐厅门口,有烤肉。我们站着时烤肉的人从里向我们招手,意思是让我们进他们店用餐。我们于是问他们可否在里面喝酒。因为我们从北京带来了二锅头和老干妈和榨菜。交涉后他们竟答应了我们的要求,条件是只能在角落里喝。我们就找了一个角落位置,摆上酒和各种辣菜,瓶瓶罐罐,有的是胡翔和宏猷从武汉带去的。点的是烤肉加米饭,还有些生蔬菜,一人6.5欧,在异国他乡喝起酒来。加上胡翔的云南豆豉超好吃。两串烤肉很结实,根本吃不完。烤肉又是新疆味的,加上米饭,绝了。这证明土耳其是东方人,不是欧洲人。他们对东方人有天生的亲近感。说白了,土耳其人就是突厥人。
第二天我们再去曼海姆。因为寒意渐浓,我们有些敌不住,要去买秋裤。还想看看曼海姆大学和腓特烈广场。曼海姆大学中有个昔日的王宫曼海姆宫。曼海姆大学的前身是成立于1907年的贸易大学,1933年曾一度划归海德堡大学。二战结束后作为国家经济大学再度独立出来,1967年正式改名曼海姆大学。因大学在这个200多年历史的城堡中,就是一所城堡大学,环境极其优美。曼大虽是德国中等规模的大学,但其经济学和社会科学专业历史悠久,教育水平久享盛名。中国留学生不少。
曼海姆车站上下车的学生不多,站台是一个安静的树丛下的地方,这里通有各路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原来这里还是一个各种设施齐全的小镇,城中之城。有高大的教堂,宽阔的马路,古老的建筑比比皆是。我们看到了巴洛克式的曼海姆宫,宫殿是1763年选帝侯卡尔—西奥多所建,很壮大。我们进门去,却是一座教学楼,宫内因装修没开放。此宫现为曼海姆大学校舍之一,但博物馆、谒见厅、曾举行音乐会的骑士厅以及宫殿礼拜堂等向公众开放。
我们在学校里闲逛,学校的一楼有卖本校纪念品的。也有各种小册子宣传品,各种活动公告。课间休息的时候到了,学生纷纷下楼。让人回忆起自己在大学时的生活。我们进入一个艺术学院老师办公的楼道,里面走廊两壁挂着老师们的油画作品,也有一些铁雕塑,放在窗户下。这些油画表现得很现代,有几张是一些在竖蜻蜓的只穿内衣的女人,小孩抚着母亲的乳房,等等,创意很开阔。大学没有围墙。
我们再次去曼海姆市中心。那个曼海姆的象征——水塔,就是腓特烈广场。水塔建于1888年,塔高60米,塔尖上是海洋女神安菲特里忒的雕塑。水塔很像一个古堡。它的下面,有藤萝铺满的走廊,有八级水瀑,漫下大喷泉水池。水池两边是人头马的雕像,为一男一女。喷泉旁有工人在用机械种草,耙出的土细如沙粉。塔的周围都是公园。公园的四周是一些风格古典的建筑,巨大的草坪。我们拍照时,喷泉突然喷了起来,虽然风冷飕飕的,但阳光很好,照在喷泉上,就像闪光的歌声。从这里延伸着布朗肯·海德堡街是曼海姆的主要街道。镇的中心是阅兵广场,向右是集市广场。我们在布朗肯·海德堡街买了不少东西,田禾给我们一人派了一件秋裤。
我们没有时间逛它很有名的几个博物馆和艺术馆。关于曼海姆,有水塔、莱茵河、王宫和有轨电车就足够让人爱了。何况还有到处燃烧的红叶和果实鲜红的火棘。这个小城是一件造型非常紧凑的艺术品。有人在网上看到,说它有世界上最美的公园。其实曼海姆整个就是个大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