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冬,俄罗斯上空愁云密集。经济改革没有取得显著成效,“休克疗法”疗而不治,国家气息奄奄,人民生活苦不堪言。在10年时间里,5位总理轮番上场,与通货膨胀殊死搏斗,上演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人间活剧。
第一位挺身而出的总理是切尔诺梅尔金。切尔诺梅尔金在当总理之前有过丰富的阅历,对俄罗斯的国情十分了解,对治理通货膨胀胸有成竹。刚上任,他便将石油、原料价格调控权牢牢抓住,关上了原料价格和产品价格相互攀升的闸门。随后政府宣布中止“证券私有化”,对还没有出卖的国有企业,严格资产评估,一手交钱,一手卖厂,杜绝买空卖空,售股所得51%转入企业资金账户。此外,政府还加大了能源、农业和消费品生产部门的投资,企业经营状况有所改善,市场供给不足初步缓解,物价逐渐回落。财政方面,切尔诺梅尔金实行软赤字政策,政府不再向银行透支,而是改为发行国债和对外贷款,既弥补财政赤字,又不增发钞票,防止了通货膨胀的进一步升级。1995年,当国内外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俄罗斯政府又推出“外汇走廊”政策,将卢布与美元的比价,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卢布汇率趋于稳定。同时,货币政策由紧调松,增加货币供应量,使企业有了更多的资金。切氏的措施有效地治理了通货膨胀。经过6年努力,俄罗斯的通胀率降到了11%,经济转好。正在他踌躇满志的时候,叶利钦总统将其罢免,切尔诺梅尔金只得含恨下野。
1998年4月24日,基里延科取代了切尔诺梅尔金的俄罗斯总理职位。新总理年仅35岁,在治国方面还没有太多经验。基里延科敛财乏术,没有广辟税源,而是一味地增加企业税负,对缴不起税的大企业,甚至强制破产、抵押,事实上这种做法适得其反,税收同比下降50%,财政告急,只得让银行增发钞票,通货膨胀的导火索再次被点燃。在金融危机面前,本该发挥作用的中央银行,对新总理的招呼置之不理,不但不买进国债,稳定利率,反而推波助澜,将手中的债券一把抛空,俄罗斯发生了严重的金融动荡:国债市场被迫关闭,股市行将崩溃,银行总资产减少一半以上,整个系统陷入瘫痪,通货膨胀率上升到290%。基里延科仓促上阵,仅122天就被赶下了台。
1998年9月11日,俄罗斯国家杜马作出决定,擢拔外长普里马科夫为政府总理,他一上任就开始狠抓银行重建,给俄罗斯经济带来转机。在他的号令下,俄罗斯政府牵头,对银行债务进行重组,从1998年11月起,禁止无支付能力的银行继续经营,对重生有望的银行提供贷款,在政府监管下恢复业务。1999年1月,成立信贷机构重组代理公司,专司银行整顿,执行破产程序,建立债务市场。这一次大换血之后,以地方支柱银行为分支的俄罗斯银行体系,终于建立起来。此外,普里马科夫又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那争取到48亿美元贷款,1999年外债才有了着落。对2500亿卢布内债,新政府化整为零,10%兑给现金,20%转为投资债券,其余的70%转为中长期国债。同时,降低企业税负,拓展税源,对烟酒生产销售实行国家垄断经营,又把暴富高收入者的个人财产税提高了20倍。对出口创汇实行管制政策,所有进出口企业,其外汇结算都要到政府授权银行办理,企业创汇收入的75%要兑换给央行,进口商品必须经海关登记才能付款。此外,政府还集结资金,打击汇市投机分子,为确保卢布的长期稳定,政府在国际金价下跌的时候,大量购入黄金,以备不时之需。金融危机平息后,普里马科夫政府又决定,重新登记联邦资产,对控股企业、联邦不动产、国有独资和国外资产,重新审查承租、分红、纳税情况;成立开发银行,扶持传统优势部门,发展高技术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民间、外商投资办厂,对投资超过750万卢布的生产企业,免税3年;建立保险市场,引导居民储蓄流向生产领域。普里马科夫的经济政策不仅遏制了金融危机,也为俄罗斯以后的经济发展铺平了道路。然而好景不长,正当普里马科夫总理打算深化改革,进一步控制通货膨胀之时,叶利钦总统的一纸罢令,再一次为俄罗斯的经济发展抹上了一层阴影。
1999年5月上任的斯捷帕申总理,对普里马科夫的施政纲领,只做了部分修改,经济平衡发展。也许叶利钦总统仍觉得斯捷帕申不是心目中的最满意人选,在他任职82天后,叶利钦重新挑选普京担任俄罗斯国家总理一职。新官上任三把火,普京在实行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还配以货币政策,在战胜贫困、增加居民实际收入方面下了很大工夫,1999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3.2%,固定资产投资实现了经济转轨8年来的首次增长,对外贸易实现顺差401亿美元,预算盈余占GDP的2%,通货膨胀率下降到36.5%,卢布贬值趋缓,股票指数上涨了近70点,居民实际收入增长了10.4%。经济形势稳定,再加上车臣的平叛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就这样,普金最终站在俄罗斯政治权力的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