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1898~1975年)美术教育家、作家。浙江崇德人。早年师从李叔同。建国后任上海画院院长。有《丰子恺文集》。
丰子恺是艺术评论家、翻译家,在绘画、音乐和日文翻译等领域深受李叔同影响,有很深的造诣。他是学一门,通一门,精一门,有自己独到的读书经验和方法。少年总结十条读书经验
丰子恺从小爱好读书。
他在少年儿童时期,就读了很多启蒙教材和儒家经典,这些著作使他难忘,日后创作漫画即多据此题材写意。20世纪初新学推行,西学东渐,丰子恺也读了不少欧美文学名著,令他颇感兴味的是林纾等人译的著作。高梦旦主持的商务印书馆,有计划地推出了一些学生期刊,其中有适合九至十五岁的少年儿童阅读的《少年》杂志,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一份少年儿童的综合文化读物,也是丰子恺爱读的一份刊物。他每期必读,而且看得极为仔细,还积极参加该刊所办的智力游戏文字测验,且写了作品发表。1914年2月登载的《猎人》、《怀挟》、《藤与桂》、《捕雀》等寓言四则,就是读了林译《伊索寓言》,仿其格调而写作的。
丰子恺读书,学以致用。他曾针对少年儿童品德修养和智力教育,写了很多富有哲理的民间童话,其中若干就是他读了《少年》之后的再创作,如《骗子》、《有情世界》;也有的是读书之后有感而发,如根据四川自贡民间故事所写的《一篑之功》等。他读的书多,
所以熟能生巧,运用自如。
1915年,年满十八岁的丰子恺进入浙江第一师范学校预科读书,已经积累了很多读书经验,当上海一家杂志向学生征文时,他就有条不紊地介绍了自己一以贯之的读书经验。
他的读书经验共十条:
一、读书犹如争战略地,芟除仇敌无遗,所以务求精熟;
二、读书宜时时温习,读而不温习如人行重雾中;
三、读书要练习注意力,须耳无所闻、目无所见,一心在书;
四、读书每完一章,须掩卷而覆述其大旨;
五、读书时不宜谈话;
六、读书宜有定程(计划),庶日有定课,月有程功;
七、读书宜视时间而异其难易,如晨起易接受多烦心力之书,临卧时宜温旧课或读优美之诗文;
八、读书宜用轮替之法,即如读文后继以算术,可乘间休息不致疲劳;
九、读书宜倚仗自己应由自己思考,始终不能明晓,方可质疑师友;
十、读书要排除一切障碍,诸如游逸安乐,得过且过,懒于追求知识。
丰子恺就是带着少年时期总结的读书经验,迈开青春的步伐,跨进了壮丽的青年、辛勤的中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少年时期的良好开端打下了他日后人生读书生涯的牢固基础。“学习一种语言,如同吃饭一样,要从不间断”
丰子恺在浙江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仍想继续求学,于是在1921年东渡日本。尽管在日本的时间十分短暂,但是对他来讲,却是一个学习外语的好机会。
丰子恺在学习外国语方面,有自己独特的一套方法。他说“我们要获得一种知识,可以先定一个范围,定一个预算,每日学习若干,若干日可以学毕,然后每日切实地实行,非大故不准间断,如同吃饭一样。”从来学习外语有三要素:单词、文法、腔调,即现在的学习外语的读、说、写、译四个基本要素。因此,要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强化学习过的词汇量,否则何能读通外文?何能学习好外语呢。
早在出国前,他就在国内学习日语会话。即选定一册日语会话书,每日熟一课。规定读十遍,第二天读第二课十遍,温习第一课五遍;第三天读第三课十遍,温习第一、二课各五遍;第四天读第四课十遍,温习第一课两遍、温习第二、三课各五遍。计算遍数,用“读(蘸)”字笔划为凭,每读一课,就在它下面划上所读课遍数的若干笔。“蘸”字共二十二笔划。所以每课共读二十二遍,表示已经熟读了。这种读书法,丰子恺自称是“笨读”,但通过温习,反复阅读,效果甚好。
他在日本求学期间,为了能使自己的日语水平迅速提高,在学习日文的同时还兼顾学习英语,以自己熟记的日语单词听日文老师如何应用日语解说他所懂得的英语,以获得日语会话的诀窍。他认为,学习外语,就要与外国人共处,以从他们的纯正的发音提高自己的语音和语调,纠正自己的发音。他这一学习方法果然成功,在日语的听说阅读上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和提高。
丰子恺翻译了大量的日文小说、音乐、绘画方面的作品,特别在对于日文古文的翻译工作上,他投入了大量的心血,象日本古典巨著《源氏物语》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丰子恺在翻译时,四年如一日,一字一词地推敲,每一个字都写得端端正正,清清楚楚。只可惜,丰子恺至1975年逝世时,尚未能见到该译著出版,这是他终身的遗憾。
丰子恺晚年,还想学习俄语。要从头学一门外语,从字母学起,这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讲是何等的艰巨,但他却从未有过畏难情绪。他就从初选的高尔基短篇小说到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屠格涅夫的《猎人笔记》,专拣俄国文学原著来啃。
“把握知识学科的系统,是读书的第一要点”
丰子恺长年累月地边工作边读书,所以常常被工作、会议、备课及辅导学生等其他繁琐之事所扰,影响他的读书,于是制订了一个因时制宜的读书方法,就是“勤记笔记”。人的记忆力毕竟有限,没有勤记笔记的习惯,很容易忘记。
丰子恺每读一本书,第一步是大概地阅读一下全书的内容,然后再看目次、提要或序,由此可以知道该书是何种类型的书籍,再往下就采取通读了,边读边做笔记,读到可取处,就做列表,待全书阅读完毕后,便抛开了书籍,温习自己所做的笔记了,然后在自己的头脑里规划出一个该书内容的轮廓。他说,只有这样,才算是真正地读过了这本书。
学习方式通常有两个组成部分:一是理解力,如何获得信息;二是处理过程,即如何使获得的信息成为自己知识的一部分。丰子恺比较注重将获得的信息转化成自己的知识,他说,如果一个人对于学科知识,只是知道的非常浅薄,或者根本不知,但是,只要他有毅力,有执着、端正的态度,同样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学识程度。
朱守芬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程建婴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