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以签署投降书的形式确认接受了《雅尔塔协议》和《波茨坦宣言》提出的条件。后者明确规定,日本不再对齿舞、色丹、国后、择捉及附近更小岛屿拥有主权。整个千岛群岛,都划归苏联。9月3日,“北方四岛”作为整个千岛群岛的一部分被苏联占领。1946年2月22,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以主席团的命令将“北方四岛”正式并入其版图。1947年至1948年间,“北方四岛”上的1.7万日本居民悉数被遣回日本。
1955年日本在日苏复交谈判中首次提出领土问题,要求苏联归还齿舞、色丹两岛。接着,日本政府于1956年2月11日公开发表了对南千岛的国后、择捉两岛的正式见解,认为:“一、在《旧金山和约》中,对千岛群岛的范围没有明确的规定,南千岛的国后,择捉两岛长期是日本的领土,因而要求苏联归还是理所当然的。二、……苏联把一直视为日本固有领土的南千岛当作自己的领土,是日本国民所不能同意的。政府声明,无论如何也要通过日苏交涉归还南千岛。”
1956年10月19日,《苏日联合宣言》正式发表,其中第九条中规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满足日本国的要求,并考虑到日本国的利益,同意把齿舞群岛和色丹岛移交还给日本国。但经谅解,这些岛屿要在日本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缔结和平条约后,再实际移交给日本国。”这就等于苏联承认占领了日本领土,而且还同意适时交给日本国。日本和苏联的联合宣言虽然未能使日本事实上收回上述两岛,却大大激发了日本国民对收回“北方四岛”的诉求。
1957年6月18日,赫鲁晓夫在会见日本《朝日新闻》编辑部主任广冈和男并回答他的问题时表示,如果美国把冲绳归还日本,那他就可以在苏日缔结和平条约前,把齿舞、色丹归还日本。但是,由于美国因素的影响,苏日关系进展缓慢,1960年1月19日,美日在华盛顿签署了《美日共同合作和安全条约》。苏联对这一针对它的军事同盟极为不满,作为对抗措施之一,苏联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对日采取强硬立场。
1961年9月25日,赫鲁晓夫在致当时的日本首相池田勇人的信中,撤销了关于归还齿舞、色丹两岛的承诺,对“北方四岛”问题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信中说:“日本方面所重新提出的领土问题,早已为一系列国际协定所解决……怎么能够提出并非属于日本的领土归还给日本呢?”
进入上世纪70年代,远东形势发生巨大变化,中苏对立,中美建交,苏联增强了在远东的军事部署,扩大了在“北方四岛”上的驻军规模,修建了海空基地,在日本附近频繁地举行军事演习。在这种形势下,让苏联交还“北方四岛”的希望逐渐破灭,日苏在“北方四岛”问题上又回到了原先的起点。
1991年,苏联解体,“北方四岛”归属俄罗斯版图。因为国力大衰,俄罗斯在其推行的“重返欧洲”的西向战略受挫之后,开始重视东方外交,积极主动谋求改善俄日关系。此背景下,日本政府感到有机可乘,将“北方四岛”问题提上两国关系的议事日程,并积极推动叶利钦总统访日,意图通过开展首脑外交加快解决日俄领土之争。1993年10月,叶利钦对日本进行了正式访问。访问期间双方共同发表了《东京宣言》,在北方领土问题上双方确认:莫斯科承认俄日间存在领土问题;领土问题就是指“北方四岛”:作为苏联的法律继承人,俄罗斯表示要遵守苏联所签订的一切协定。
上世纪90年代后半期,在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俄罗斯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针对俄罗斯急切想取得日本经济援助的强烈愿望,日本频频挥动“经济合作”牌,诱俄在领土问题上作出新的让步。在日本“金元外交”的攻势下,1998年,俄方同日本交换了解决领土问题缔结和平条约的初步方案。
日本的方案是,在日俄和平条约中明文规定,在国后、择捉之间最终划定两国边界线,在商定的归还日期以前,日本承认俄拥有施政权,继续维持四岛现状。俄罗斯方案是,在2000年前制定并签署日俄和平条约,在条约中载明继续探讨双方可以接受的解决边界问题的方案,同时继续就缔结在上述岛屿之间划定边界的条约进行谈判。
这两个方案虽然在内容上相去甚远,双方均表示难以接受对方的提议,但这一进展却表明双方关于领土问题的谈判已越过要不要归还四岛的争论,而进入如何归还四岛的阶段。
2000年1月,普京当选为俄罗斯总统。2001年3月,森喜朗向普京提议,解决“北方四岛”可以分两步走,先交还齿舞、色月两岛。但森喜朗的建议一经宣布,立即招来日本国内的批评和质疑。此后一段时间内,双方逐渐陷入僵局。
2004年9月,普京总统曾在政府会议上表示,俄方可以根据1956年苏联与日本的“联合宣言”,将齿舞群岛和色丹岛归还给日本。11月,日本外务大臣町村信孝表示,普京的话是苏联时代的东西,没什么新意,没有必要作出反应。町村信孝之所以如此说,是因为日方认为俄罗斯在解决“北方四岛”问题上的立场倒退回了苏联时期,日本几十年的外交努力可能化为乌有。
同一时期,小泉纯一郎在东京向记者发表谈话时称,日本不会接受俄罗斯只归还“北方四岛”中两个岛的领土解决方案。如果不明确“北方四岛”的归属问题,就不会与俄罗斯签署和平条约,日本的这一方针不会改变。随后,普京明确表示,俄罗斯不准备与日本就结束占领“北方四岛”问题进行谈判。他说:“这四个岛屿在俄罗斯的主权范围内,已为国际法所确定。这是二战的结果,我们不准备将此付诸谈判。”
在小泉执政的六年间,日本对俄采取的是“不接触”政策,日俄关系出现了大倒退。
2006年8月3日,俄罗斯政府通过了《2007年至2015年千岛群岛社会经济发展》的联邦专项计划,未来9年内俄政府将拨款179亿卢布用于开发千岛群岛(包括南千岛群岛)。
时至今日,日本与俄罗斯有关“北方四岛”的争端,仍在“零公里”处没有起步。明显处于劣势的日本,与“北方四岛”渐行渐远。
自1945年以来,每到2月7日“北方领土日”,日本各家电视台都会大量播放要求返还“北方四岛”的各种宣传,众多民众走上街道集会,要求政府去索还北方领土,国家和政党领导人也会发表相应的慷慨激昂的演讲。60年来,日本一直在任命“北方四岛”的市长和警长,尽管这些官员事实上从未上过一天班。最靠近“北方四岛”的日本边界城市根室市,市政大楼上用俄语写着“北方领土是日本领土”的标语,几公里外的瞭望塔楼上挂着“前面还是日本”的俄语牌子,市内所有的标语、招牌,包括街道指示,都有俄语内容,当地官员、商人基本上都会说俄语,学校里的孩子也在学习俄语。据当地政府官员表示,让中小学生学习俄语的主要目的是“让日本人和俄罗斯人在千岛群岛和睦共处”,一旦返还北方领土,便于管理。
当前,俄罗斯由于受到欧洲的压力无暇东顾,俄太平洋舰队水面舰艇严重老旧,实力明显衰弱,现在已经没有能力遂行大规模战略任务。现在俄罗斯的北方舰队在北冰洋被美国、加拿大和挪威等北约成员国围住;黑海舰队被控制着达达尼尔海峡的土耳其辖制;在波罗的海,俄军舰队也被瑞典、丹麦、德国等国包围,称得上是“举步维艰”。俄罗斯的弹道导弹核潜艇只部署在两个地方,一个是以摩尔曼斯克为基地的北方舰队,另一个就是鄂霍次克海。因为战略导弹核潜艇对水深有极高的要求,鄂霍次克海平均水深在800米以上,最深处能够达到1600米,这里非常适合俄罗斯弹道导弹核潜艇游弋。
截止2012年初,俄罗斯太平洋舰队共有49艘水面舰艇和22艘潜艇。大部分水面舰只处于维修或退役状态,只有约20艘在出航,真正具备实际战备水平的战舰数量更少。自苏联解体以来,太平洋舰队没有得到一艘新型大型水面战舰。相比之下,太平洋舰队潜艇部队的技术状况要好些。22艘潜艇中有6艘正在大修。作为太平洋舰队的主要攻击力量,所有核潜艇,包括弹道导弹核潜艇全部驻泊在距离勘察加地区彼得罗巴甫罗夫斯克市25公里处的维柳钦斯克市(北约称为“蜂巢”)。如果与日本、美国发生冲突,俄太平洋舰队很容易受到封锁,变成日本海舰队,其活动范围很难超过100万平方公里。相比较被地理分割为难以相顾的四大块(北方、波罗的海、黑海、太平洋)的俄罗斯海军,日本具有明显优势。
[4]“福摩萨”,台湾的别称,有殖民色彩,中国内地及香港等一般不用。从15世纪末开始,欧洲列强势力纷纷由大西洋向印度洋和太平洋扩张。1497年,一支葡萄牙殖民远征队就越过印度洋向太平洋进军。1509年占领了马六甲。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遭遇风暴,要求上岸晾晒货物,乘机占据了澳门。明嘉靖二十三年即1544年,葡萄牙一支殖民船队途经台湾,远远望见岛上山川雄秀,草木葱茏,不由发出Formosa的感慨,意为“美丽之岛”。
[5]朝韩“海战”,在“延坪海战”前,朝韩还发生过三次规模较大的“海战”。最近一次发生在2009年11月10日。当时韩国军舰在大青岛海域向越过“北方界线”的朝鲜舰艇开火,朝方舰艇在受损后返回。韩国联合参谋本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朝方军人有1人死亡3人受伤。韩国将这次交火称为“大青海战”。
“大青海战”前,韩朝双方还进行过两次“延坪海战”。1999年6月15日,朝鲜警备艇越过延坪岛附近的“北方界线”,韩国舰艇展开“冲撞式推挤作战”,在冲突14分钟后击沉朝鲜1艘鱼雷艇,击退4艘警备艇。第二次“延坪海战”发生在韩日世界杯第三名争夺战的当天,即2002年6月29日。韩国方面称,当天两艘朝鲜警备艇越过“北方界线”,突袭紧急出动的韩方海军快艇“猎鹰357”号,双方交战25分钟,韩军有4人死亡、1人失踪、19人受伤,快艇也被击沉;朝军也有13人死亡、25人受伤,朝鲜警备艇的舰桥和舰炮严重受损。
[6]《雅尔塔协定》,雅尔塔会议是一次秘密首脑会议。是美国、英国和苏联三个大国在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之间在黑海北部的克里木半岛雅尔塔皇宫内举行的关于制定二战后世界新秩序各几个列强利益分配问题的关键性会议。这次会议甚至决定了直到今天许多国家的命运与方向。参加这次会议的包括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美国)、温斯顿·丘吉尔(英国)和斯大林(苏联)。
在《雅尔塔协定》下,德国被分裂,以避免势力扩张,德国军队被解散,并不准再拥有军队。美英苏都认为这是“今后和平和安全的必要条件”。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苏联向日本宣战。其报酬是苏联获得库页岛、千岛群岛,同时,外蒙古的现状须予维持,维护苏俄在大连的优先权益,并使该港国际化;恢复旅顺港口俄国海军基地的租借权;中苏设立公司共同经营合办中长铁路、南满铁路,并保障苏俄的优先利益等。这次会议也被许多人称为列强私下划分势力范围的会议,会议使苏联得以控制中欧,东欧以及亚洲许多国家,同时,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英国首相丘吉尔都没依照当时被占领的国家之期望,要求战后被苏联“解放”的国家交由联合国代管。会中部分内容侵犯中国权利甚大,而会前其他国家并不知情。由于美国和苏联势均力敌,美国为争取苏联参加太平洋对日作战,讨好苏联以保得自身太平,强行把中国的国土分割开来,这一做法又被称作“远东慕尼黑阴谋”。
《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中国与苏联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条约,同年4月11日起生效,有效期为30年。这个条约是以1945年8月中华民国政府代表王世杰和苏联政府在莫斯科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为基础草拟的。60年代起,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该条约名存实亡。期满后没有再延长。
二战后期,斯大林确定了战后苏联在远东的两个战略目标:把外蒙古从中国的版图中独立出来,形成一道所谓“防火墙”;恢复沙俄在中国东北的势力范围,以确保苏联在太平洋的出海口和不冻港。苏联的这一要求通过1945年2月8日斯大林与罗斯福会晤以及雅尔塔协定得到了美国方面的保证。为了迫使中国政府接受苏联的条件,美国和苏联两面夹击,软硬兼施。在苏联军队大举进入中国东北之后,蒋介石被迫同意签订了城下之盟即《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之后,为在冷战与美国对抗,斯大林需要新中国加盟苏联的东方集团,借中国来打击美国的势力;而这时,中国与美国等国正处于对立状态,急需得到苏联的援助,既而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确立了中苏同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