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3年的7月的一天,偌大的几艘船从未知的公海驶来,船身通体漆黑,不断发出轰鸣喷出滚滚的黑烟,对于那些江户湾的日本人来说,没有人知道这些船是从哪里来的,这一幕场景充满了悬念与恐怖。
此时的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然是封闭停滞的封建国家,自1636年颁布“锁国令”,长达200年,除漂流海外的渔民,没人去过外国。唯有长崎一港,有限度地接受中国商船。
在江户湾,一些日本武士试图乘船攻击,接下来是无法逃脱的厄运,一具具破碎的尸体或堆在甲板或沉入大海。
这一事件在日本历史上称“黑船事件”。“黑船”有四艘,指挥者为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海军准将马修·佩里,战舰在驶入德川幕府咽喉要地江户湾相州浦贺海面后,停泊下来,船上黝黑的大炮对准了岸上的炮台。四艘军舰共有六十三门大炮,而当时日本在江户湾的海防炮射程及火力可与这四艘军舰相比的大约只有二十门,马修·佩里要求日本开放港口与美国通商,在巨舰大炮的威胁下,日本幕府在之后接受开国要求。
对于中国来说,19世纪是一道历史分水岭,1823年,中国正处于道光时期,这一年2月,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淮军创始人李鸿章出生。在同年的12月,美国第五届总统詹姆士·门罗以“致国会咨文”的形式,发表了重要的《门罗宣言》,这也昭示着美国列强征战的格局下选择了一条不动声色,悄然崛起的道路。门罗宣言发表在美国独立后的第47年,就国家综合实力而言,门罗时期的美国与列强相比并不强大,经济上,美国制造业仅相当于英国的1/5左右,不到俄国和法国的一半,也比西班牙要低,占世界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约2%左右。
美国将军马修·佩里去世多年后,日本人在神奈川县横须贺建了一座佩里公园。在黑船的登船地,竖起一座佩里登陆纪念碑,上有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的亲笔手书:“北米合众国水师提督佩里上陆纪念碑”。
在佩里公园里,每年都有人来拜祭,人称“黑船祭”。尽管当年佩里率舰队侵略日本,迫使日本签订第一份不平等条约,但后世的日本人并不视之为仇敌。相反,日本人有感佩里促使日本走上竞争之路,视之为日本的恩人。
日本人将黑船事件视为“转型”标志。19世纪的上半叶,日本还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明治维新”就如同变戏法一样,使日本崛起,并武装起了一只强大的军队。
从1853年6月“黑船事件”,到日俄战争约60年的历史,日本从一个积贫积弱的小国演变成军事强国,不断扩张,以野心来完成其原始积累。
倒幕运动是日本明治维基时期的标志性事件。同是十九世纪中叶,中国太平天国风起云涌,日本在进行旧幕府与皇权的战争。而中国的太平天国被镇压,日本的天皇政府成功代替了旧幕府。从这一契机开始,日本开始崛起,而中国举步维艰。两国形成鲜明的对比。
日本的历史是动荡的,充满了野心勃勃的惨烈战争,让人最为吃惊的是,天皇家族从未因此中断过,虽然也不乏没有被臣子废弃、谋害的天皇。
本居宣长,日本历史上著名国学大师,他的学说对日本文化有着深远影响,而“天皇统治,万世一系”的说法,也由他正式提出。从表面上看,日本天皇的确是“万世一系”,菊花王朝也被称为世界上历史最长的王朝,从建立至今,拥有着一百多位天皇,直到今天还存在。但日本天皇在绝大多数时间里,都不是国家权力的中心。
在日本大化改新之后至明治维新的1200年间,天皇亲政的日子并不多。天皇虽然拥有中国皇帝难以比拟的“神权”,却丢失国家中的实权。历代天皇为了保全皇位,不得不过着“非人”的日子,为扮演“神”的角色舍弃人间的种种权利。与天皇相比,操控了实权的幕府、将军和武士则须为争夺兵权而厮杀,因为他们没有“神权”为护身符,手中的武器是依靠的对象。与中国走马灯式的朝代更换不同,从唐朝后期至清朝的一千多年间,日本的历史单线条地划分为两个时代:首先是在权臣藤原氏家族控制政权的“院政时代”,几任天皇被迫呆到寺院,与青灯古佛为伴。其次是在由武士阶层控制实权的“幕府时代”,国家大权掌握在手握兵权的武士手中,他们为国家制法,将朝廷内的敌对大臣铲除。从战国时代开始,直到江户时代,将军都是日本实际权力的象征,这一时期的天皇根本没有政治权力。
幕府作为军事政治的表现形式,至17世纪,已在日本延续近500年。丰臣秀吉与明王朝朝鲜之役战败,并于1598年病故后,德川家康于1600年的关原大战中获胜,并在1615年大坂之役中消灭丰臣政权,控制了日本的实权。以后的200多年中,日本基本上没有发生过全国性的大战乱。江户幕府在政治体系上采用幕藩体系,这一体系的核心是等级制度。即幕府将军控制全国最高土地所有权,直辖地占全国总耕地面积四分之一,另掌控全国的商业城市和矿山,垄断对外贸易,控制国家经济命脉。幕府通过“分封”形式将全国的土地分封给两百多家封建领主大名。各地大名必须效忠将军,遵守幕府法规。大名的领地和统治机构为“藩”,意思为幕府的屏障。幕府按亲疏关系,把两百多个藩分为亲藩、内藩和外藩,将军依靠亲藩、内藩,对边远的外藩大名严加控制。大名又将自己的领地分割成更小的单位分赐给自己的家臣,他们属于将军和大名之下,这一阶层为属于职业军人的武士。
日本自丰臣秀吉控制政权后,在全国推行“刀狩”令,为防止平民起义,剥夺了除武士以外的平民有武器的权力,武士刀成为身份的象征。在武士以下,日本又形成了“士农工商”四级制度,武士脱离生产,处于社会金字塔的最高层,原本在战国时期逐渐转向职业化的步兵——足轻为武士阶层的最底层,但他们待遇身份和农民仍然有区别。农民则是国家生产的主体力量,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承担税收的义务。其下则是手工业者和商人。另有排斥在士、农、工、商之外的贱民阶层(秽多、非人),他们是社会的最底层,承担垃圾清扫,处理死尸等“脏活”。同时,幕府一方面以儒家思想为文化核心,尤其把宋朝理学家朱熹的演说定为国学,推行闭关自守的“锁国”政策,把整个日本严密地封闭起来。
早在1615年,幕府公布《禁中并公家诸法度》十七条,《法度》明确地规定,天皇“以学问为第一”,无须过问国事。凡宫廷官员的任命、天皇公卿的服饰冠带、天皇的出巡等等均需征得幕府的同意。而唯一保留天皇权力的条文只有第八条:天皇有权按“本朝先规”决定这一年的年号。幕府名义上是“大将军”,实际自称“大君”,相当于“皇上皇”。最典型的是,幕府并不设在首都京都,而在江户(今东京)办公,处理国家大事。
? 明治天皇出生于江户时代,明治母亲是英照皇太后。但真正的生母是权大纳言中山忠能的女儿,名中山庆子,又名典侍庆子。万延元年(1860年),他被定为储君,并赐名睦仁。睦仁从小目睹了皇宫被幕府将军控制的场景。为了讨好幕府,皇宫还要将公主下嫁给将军,幕府为显示权威,将天皇的重臣随意禁闭重打。
而倒幕运动将明治天皇推到了日本最有权力的舞台上。这时距天皇被虚位为生不如死的京都傀儡,时间已长达676年。
日本幕府也有政敌,1866年,萨摩、长州两藩的倒幕派武士结成同盟,这两藩有钱有势有地盘,在以后推翻日本江户幕府的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最早提出废除幕府制度,以天皇制度取而代之的,并不是地方大名,而是底层武士。推翻幕府有利于大名与武士双方的利益及地位的提升,因此他们联合起来。
1860年3月3日,从早晨起就天降大雪,这在日本的春季是少有的天气。江户幕府手下重臣井伊直弼在60多名武士护卫下,从江户城外樱田的邸宅出发,在入朝理事途中,遭到十八名日本浪人的袭击,浪人以四五人为一组,靠近近卫部队,使先头队伍混乱而迫近直弼,有一名浪人乘轿边无人阻挡,打开轿门将直弼拖出来,一刀取下首级。这一事件也称樱田门事变,直接使幕府权威扫地,失去了对国家秩序的控制。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认为,幕府的崩溃,就是自樱田门外开始的。因此,樱田门事变在传统上一直被视为是明治维新的导火线。
1867年,日本倒幕运动开始,孝明天皇突然神秘死亡。十六岁的睦仁继承皇位。讨幕派的下层武士聚集在天皇的住所,要求“王政复古”,睦仁发布密诏,倒幕派开始发动政变,宣布废除幕府统治,成立天皇政府。1868年,幕府军大军压境,企图反扑,在鸟羽―伏见战役中被支持政府的各方联军击溃。
接着,倒幕军在京都附近又大败幕府军,进占江户。天皇睦仁于1868年7月改称江户为东京,以旧江户城为皇宫,大权总揽,并改年号为明治。
明治天皇把持实权后,汲取了历代天皇被当成傀儡的教训,喊出“西化”口号,以换取西方列强对天皇制度的支持,并选择“两藩”军事集团作为合作伙伴,而不是为其复位出生入死,立下汗马功劳的武士。不识时务的下层武士发现推翻幕府并没有过上好日子,感到被天皇所欺骗,农民们要缴纳比幕府时代还要高昂的税金,武士们大多被扫地出门,一贫如洗,从零开始。为此全国爆发过多次武士集团和农民的起义。自1868年至1878年,即明治政府统治的前10年间,日本爆发了不下于190次的农民起义,包括日本江户时代末期(幕末)的著名武士,“维新三杰”之一西乡隆盛,都曾领导并发动西南战争,遭到天皇与两藩联合绞灭。
工业化是一个漫长,痛苦而复杂过程,这一积累过程同时也很昂贵。日本各藩,都为筹钱而绞尽脑汁。以“殖产兴业,富国强兵”的明治新政府,从建立第一天起就面临财政危机,为钱发愁,明治元年,政府收入360万,支出3000万。之后财政就一直处于困境中,为了筹钱,只能在日本国内刮骨熬油。
私有化是明治维新经济改革的基础,首先是土地产权私有化,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由实物地租改成货币地税;其次在1876年修改“国立银行条例”,允许私人办银行。到1882年末,私人银行总数就已达176家。国有银行与星罗棋布的私立银行相互竞争,形成了为工商业发展提供支持的金融体系。1880年11月,明治政府仿照欧美国家,颁布条例,把除军事外的绝大部分国有企业都以极低的价格卖给私人,通过这样的方式扶持三井、三菱、川崎等私企,使它们成为财阀,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如三菱公司的创始人岩崎弥太郎,曾在尊王倒幕时期借给尊王派1千块钱。他在1871年买下几艘小轮船,创办三菱。1874年日本军队侵略台湾时,明治政府让其负责军事运输,并送给他13艘轮船。三菱依靠雄厚的资本和政府扶持,开办银行、造船厂、炼铁厂等等,成为日本的大财阀。
明治维新的核心是制度改革,1885年日本实行内阁制,第二年开始制宪,1889年正式颁布宪法,1890年召开第一届国会。
君主立宪制和经济改革并没缓解日本社会矛盾,4200万居民中,有选举权的只有46万,由于棉纱生产过剩,引起纱价暴跌,这一年日本出现了第一次经济危机。1890年到1893年,许多地方发生抢米风潮,农民和城市贫民纷纷卷入,佃农农会和佃农同盟组织纷纷出现。工人也不断掀起罢工。日本政府被迫一再改组,政潮起伏,局势动荡。
要缓解日本内部矛盾,避免整个国家崩溃,日本想到通过军事扩张来转移矛盾,从19世纪90年代初开始,日本将财政收入的60%用于军备扩张。一方面加快购造军舰,一方面大力修筑炮台、敷设水雷等沿海防御工事。这时,日本政客开始不断公开或暗地鼓动对外军事扩张。
山县有朋是甲午战争的策划者之一,他也是明治倒幕的重要人物,他出身于长州藩的下级武士家庭,两次任首相组阁任日本政府,早在1880年,任日本参谋本部长的山县有朋在向明治天皇进呈的清军调查报告中称,清朝正在改革军制,如果仿效欧洲,则平时可征兵425万,战时可达850万人之多。并强调“邻邦之兵备愈强,则本邦之兵备亦更不可懈”。1887年,山县有朋在其主持制订的《清国征讨方略》中指出:“若欲维护我帝国独立,伸张国威,进而巍立于万国之间,保持安宁,则不可不分割清国,使其成为数个小邦国。清国虽老衰腐朽,仍乃一世界大国,应乘彼尚幼稚,断其四肢,伤其身体,使之不能活动,我国始能保持安宁,亚洲大势始得以维持。”也就是说,如果能将中国肢解拆分成数个小国,分而治之,可大幅削弱中国实力。
在这一场景下,明治维新所形成的明治政府,军事极权本质并没有变,更像一个改朝换代的“现代意义上的幕府”,只是“幕府”头目换成了天皇,“大名”或守护换成了维新派人士,而“武士”换成了现代日本军队罢,为了避免这些底层新崛力势力的锋芒伤及自身,日本其利用军事发动对外战争就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