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津津乐道的甚至在教科书中流传了数十年的那些所谓趣闻轶事,十之七八都是空穴来风,并非历史上的事实。这其中既有当事人的故弄玄虚,也有后人的种种附会……
1. 打雷天洗澡,你找死啊
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是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说明,有些看似荒谬的结论,其实不然。
大家都知道夏天的游泳池会引来闪电,但是浴室有着更多的保护。在天气糟糕时,正应该是享受一个长长的、令人放松的热水澡的时候。然而,事情并非人们预料的那样。
雷雨天时人会被电到,那是因为当雷电击中建筑时(即使该建筑能抵抗恶劣的天气),它能通过管道传导,如金属水管和电线线路,任何人与水龙头或相关装置有接触就会被电到。不仅金属水管会导电,其输送的水因含有杂质也能导电。
闪电看似壮观、来势凶猛,但它却天生懒惰。一道闪电落下,电流会沿着电阻最小的路径传到地面,这意味着它会跳过一段良好的导体(金属管)而选择一个更好的导体。那么如果电流正好进入了你的水管中,而你又正巧站在浴缸中打开了热水阀,那么你的这次淋浴可能会被附赠上一个额外的伤害。
可以肯定的是,在现实世界中,这种事情发生的概率是很小的。但是一旦发生,有时会带来一些有趣的结果。2006年10月,一名27岁的克罗地亚妇女在家中刷牙时,一道闪电击中了她的房屋并传导到她的水龙头。她当时正在水槽中漱口,电流进入她的嘴并流过她的全身。“我感到它穿过我的身体,然后我就什么都不记得了。”该女子叫娜塔莎·蒂马罗威科,她在《伦敦时报》和其他杂志记者采访她时说道。
当时这名妇女穿着一双廉价的橡胶鞋,它阻止了强大的电流从她的脚后跟流入地面。“这鞋是不良导体,”她的医生说道,“这挽救了她的生命。”科学家也赞同这个说法。
罗恩·候尔,一位专门负责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的气象学家,会邀请你作为共进晚餐的客人。候尔花了大量的时间跟踪研究闪电伤害,根据他的研究,在美国每年有10到20人在雷雨天洗澡、使用水龙头或相关设施时被击中。他们中大约1个人会因此而毙命。“有无数关于闪电的奇谈怪论,”他告诉我,“但是我说的并非其中任何一个。”
一般水管不会有什么危险,除非你的建筑根本没有避雷针,或者避雷针没有正确接地,或者你与避雷针导电路径接触。如今,至少在城市里,大多数的建筑和设施都是接地的。奇怪的事故也有发生,但是非常少。
在芝加哥伊力诺依大学研究闪电伤害相关课题的玛丽·安·库珀博士发现,有人在雷雨时使用电话而遭到雷击,有的甚至致死。这也是另一长期性的恐惧。比如,1985年新泽西州的一名中学生在使用电话时死亡,雷电带来的强大电流通过电话线进入他的耳朵,最终导致他的心脏停止跳动。调查者后来发现这是因为受害者家里的电话线没有接地。
2. 中国人发明了啥
炒杂碎。许多人想当然地把它当作美国的发明,实际上,它却是一道中国菜肴。
E.N.安德森在其权威著作《中国美食》中指出,炒杂碎是中国广东南部台山地区的一道菜肴。当地人称之为“杂碎”,广东话的意思是“混杂在一起的动物内脏”。因为到加利福尼亚的早期移民大多来自这一地区,所以在美国很早就有了这道菜。
玻璃不是中国发明的。已知最早的玻璃制品,来自公元前1350年的古代埃及。虽然中国的瓷器文化非常发达,古代中国生产瓷器年代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但是中国人并没有掌握制造透明玻璃的技术。科学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透镜和透明玻璃技术的发展,因此,这点有时候被用作解释中国为何未像西方那样发生科学革命的理由之一。
人力车的发明者是一个叫乔纳森·斯科比的美国传教士。1869年,他第一次使用人力车推载他有残疾的太太行走,却是在日本横滨的街头。
签语饼也是美国人的发明,尽管它的发明者可能是一个名叫萩原诚的日本移民。萩原诚是一个室内设计师,曾经设计了旧金山的金门茶室。大约从1907年起,茶室就提供一种小小的、甜甜的日式圆面包,里面夹着“感谢”词语的便条。旧金山唐人街的餐馆老板模仿了这种方法,不久,便条内容变成了对未来的命运占卜。
尽管以上只有一项是中国的发明,但是,又有谁因此质疑中国人的聪明才智呢?中国人已经带给世界太多的伟大发明了。例如:算盘、青铜钟、白兰地、历法、指南针、弩、十进制、石油钻探、烟火、鱼线、喷火器、冲洗式厕所、火药、直升机、马项圈、铁犁、风筝、油漆、哈哈镜、火柴、机械钟、微型的热气球、负数、纸、降落伞、瓷器、印刷术、地形图、舵、地震仪、丝绸、马镫、吊桥、伞、水泵和独轮车。
3. 酒会把人喝傻?
托马斯·爱迪生曾称:我们连世间万物的百万分之一都还没弄明白;马克·吐温认为只是学好数学,就得花上八百万年;伍迪·艾伦甚至说,在知识长河的深处,流淌的可能有可口的饮料,但更多的只是漱口水而已。
酒精残害了我们的大脑细胞?
酒精只是使得新细胞生长的速度慢一些。酒精损害大脑细胞这种说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禁酒运动倡导者要求禁止所有酒精饮料的时代。然而这种说法并没有科学事实的根据。
从饮酒者和不饮酒者的抽样研究表明,这两组人之间的神经元整体数量或者密度都没有显著的区别。许多其他的研究还表明,少量饮酒实际上还有助于推理和判断。瑞典的一项研究结果表明,老鼠被给予了酒精之后脑细胞反而更多了。
酗酒确实能导致严重的损害,更不用说对大脑的损害了,但是没有证据表明这些问题与细胞的死亡有任何联系,更有可能的是酒精干预了大脑的工作程序。
宿醉是大脑因脱水而收缩所造成的,使得大脑紧紧拉扯其外面的薄膜。令人感到酸痛的是薄膜,大脑本身没有任何感觉,哪怕将一把刀插进去。
“人中”就是上唇上面直立的槽,这个地方的作用就是当你喝啤酒时它可以使空气流通。
假如在零重力状态下你打开一罐啤酒,所有啤酒都会立刻溢出来并以球状的小水滴形式到处漂浮。
天文学家最近发现,在银河系里有着大量的甲醇。巨大的甲醇云长度为4 630亿千米。尽管我们喜欢饮用的酒精是乙醇,而饮用甲醇则会中毒,但是这项发现却在某种程度上证实了一个理论:这个宇宙存在于这里,就是让我们饮用的。
关于喝酒,有一个流传很久、人尽皆知的规则:喝酒之前应该先吃点东西。饭后喝酒和空腹喝酒有区别吗?答案是:差别巨大!因为在上述两种情况下,酒精在胃和小肠中的代谢途径是不同的。无论人们何时喝酒,我们的机体都会迅速开始分解酒精,但总有些漏网之鱼,会直接吸收入血液。如果胃中有食物,尤其是蛋白质、脂肪和高纤维碳水化合物,就会延缓吸收过程。使吸收加快的因素包括碳酸饮料和高温:呼呼冒气的饮料中的气体会增加吸收率,这就是为什么香槟作用如此之快的原因;热饮也比冷饮吸收得更快。
1994年的一项研究证明了空腹效应。在这项研究中,一个10人小组分别在两天的同一时段喝了相同量的酒。其中一天他们在没有吃早餐的情况下喝酒,另一天吃了适量的早餐。结果显示,尽管两天他们喝的酒一样多,但吃了早餐以后,酒精中毒的速度明显减慢。总体说来,吃了早餐以后饮酒,血液中的酒精浓度明显更低,大约只有不吃早餐情况下的70%。
在某些情况下,喝酒前吃点东西,能使人们血液中的酒精浓度不超过0.08%,在美国许多州,这是法定的限制开车的血液酒精浓度。对一个体重77千克的人,空腹下达到上述浓度只需喝4罐340克的啤酒;对一个体重62千克的女性,绝不超过3罐。尽管每个人的代谢水平千差万别,但对一个普通人而言,至少需要7个小时才能从烂醉如泥中恢复常态。
4. 无衣可穿,女人衣橱里永远会少一件衣服
对于女人来说,减压最有效且最直接的方法之一就是购物,尤其是买一些完全没有实际用处的东西。话虽如此,可最终还要视经济实力而定。
衣柜里的衣服已经多到放不下,偏偏到了要出门的时候就是找不到一件合心意的!不禁大叫:“无衣可穿!”早在19世纪中叶,美国一位诗人就曾以《无衣可穿》(Nothing to Wear)为题发表过作品,并在当时的读者中引起强烈共鸣。诗中的主人公是住在纽约麦迪逊大道Madison Square的Flora小姐,她跑去巴黎购物,从鞋帽到首饰无一落空,先不管是否有机会穿,只要能想到的衣服、饰品全部扫入囊中。然而,疯狂购物才过了不到三个月,为参加舞会作准备的Flora面对眼前如山的衣服却发出绝望的哀嚎:“无衣可穿!”
见此情景,她的未婚夫安慰道:“你不是有一件平时一直穿惯的礼服么。穿上它不用特别打扮你也一样明艳动人!”没想到这句话让Flora更加不爽,她回敬未婚夫道:“你让我穿平时的礼服出席舞会?跟你这样的男人完全无法沟通!”
听完这话未婚夫相当慌张,于是竭尽全力希望帮她找到一件合适的礼服。深红色的天鹅绒、水蓝色的丝绸、淡粉色的锦缎……当他建议Flora穿那件自认为是她一直最喜欢的礼服时,女方彻底火了,对他大吼:“这件衣服我最少已经穿过三次了!”
日本潮流作家中野香织在《无衣可穿》这本书中提到一个“虚荣尺码”的概念。假设你的衣着尺码是9号(标准),某天,逛街时看到一件衣服,你在买与不买之间犹豫不决,最后听取店员的意见走进试衣间。
如果腰线处有些紧绷,不用说这件衣服一定不合适,就算尺码合适,我们也多会以还想看看别的做借口婉言拒绝。
如果9号穿起来松松垮垮,而店员新拿来的小一个尺码的7号却非常合身,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咦?我竟然能穿7号了呀!”你欣喜若狂,马上决定付钱拿走,这样的情况不是没有发生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