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已经证明了这个规律。在众多的帝王将相中,闯王李自成也没能逃脱悲惨的结局。他转战18年,终于入主北京。想当初的登基大典是多么的隆重,怎么也不会让人想到短短的几个月后,这位闯王不仅丢了宝座,还丢了自己的性命。
叱咤风云李闯王
李自成(1606~1645),原名鸿基,陕西米脂人,是明末清初风云一时的农民起义军领袖。他于明崇祯二年(1629)起义,后来成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他勇猛过人,又有战略头脑,在荥阳大战中,提出了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得到了各部首领的赞同,声望大增。崇祯九年(1636),高迎祥牺牲,他继承了闯王的名号,但仅过两年,他就在潼关战败,率刘宗敏等十余人,隐伏在商雒丛山中(在豫陕边区)。崇祯十二年(1639),李自成东山再起,却在崇祯十三年(1640)被敌人困在巴西鱼腹山,他率50骑突围,进入河南。那时候,中原地区灾荒严重,社会矛盾极为尖锐。在部下李岩的建议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赋”的口号,获得了广大百姓的欢迎。民间到处传唱“迎闯王,不纳粮”的歌谣。很快,李自成的部队就发展到了数百万人,成为明末农民战争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他在襄阳称新顺王。同年,他在河南汝州(今临汝)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并乘胜进占西安。崇祯十七年(1644)正月,李自成称帝,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不久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崇祯十七年(1644)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城,明崇祯皇帝在景山上吊自杀。大顺军进城之初,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可是,被胜利冲昏头脑的李自成随后却做出了一系列不高明的举措。据说李自成进入紫禁城后,从宫中搜刮出3700万锭白银和1000万锭黄金。他垂涎宫中的美女,很快就封宫女窦美仪为妃,他的手下也开始骄奢淫逸,从三月二十七日起,大顺军开始掳掠明官,四处抄家,京城里弥漫着浓重的恐怖气氛,人心惶惶。虽然李自成推翻了明王朝,可是这时的国家依然存在较大的内忧和外患。明亡后,明皇室福王朱由崧在江南地区建立起了南明小朝廷,明朝将领吴三桂依然在山海关驻守,而关外由满族人建立的清朝对中原虎视眈眈。于是,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十三日,李自成率20万大军亲征山海关,与吴三桂展开了战争。二十二日,吴三桂战败,向清朝摄政王多尔衮投降。吴军和清军联手将李自成击溃。李自成仓皇逃回北京,紧接着,清军进入了关内,向北京逼近。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再次称帝,次日逃离北京,向西安进发。临走之前,他下令火烧紫禁城。
王朝末日
大顺军的节节败退,使很多一度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了南明或清朝。在这种情况下,李自成开始对身边的人疑心重重。他听信了牛金星的谗言,妄杀了为他出谋划策的李岩及其兄弟李牟,致使人心离散,大顺政权内部开始分裂。清顺治二年(1645),清军攻破潼关,李自成经襄阳进入湖北,试图与武昌的明朝总兵左良玉联合抗清。可是,左良玉却在去南京南明朝廷“清君侧”征讨马士英的途中病死了,这就使李自成失去了盟友。四月,李自成进入武昌,却被清军一举击溃。五月在江西再败,终于,在湖北通山县南九宫山,他遭到了忠于明朝的地方武装的袭击,大顺军彻底失败了。在这次袭击中,李自成神秘失踪了,他究竟是被人杀害了还是逃走了?几百年来人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说他死于湖北九宫山的地主武装之手;有人说他去了湖南石门县夹山寺归隐禅门;有人说他兵败之后化名“曹国公”,在广东北部乐昌市金城山蜷伏了6年,后被内部叛军杀害,死于“湘粤之途,马背之上”。持各种意见的人都拿出了大量的证据,使这个谜团更加难以解开。
清初在中国宫廷做官的欧洲天主教耶稣会士汤若望根据宫廷内部情报讲述说:“李自成于清顺治二年(1645)受吴三桂和满人的追击,越过河南逃往湖北,在那里,他显然未经人识出而被农民击毙。”当时的学者费密在自己的著作《荒书》中记载,清朝行查到通县,县官入山找到了杀害李自成的凶手九伯,并奖赏了他。九伯曾因此向清政府请功,还被清朝委任到德安府。这和汤若望的说法是一致的。后来九伯后人还变卖李自成的宝剑、马鞍、马蹬等遗物。主编《明史》的张玉书在他的《纪灭闯献二贼事》中也绘声绘色地描述了李自成败亡的经过。他的材料则来源于当年从征的满洲八旗官兵的耳闻目见。当年追赶李自成的是英王阿济格,他在前来投降的李自成亲随口中得知李自成遭到突围后被乡勇所困的情报,以及他自缢的传闻。但英王并没有轻信,准备就其“或存或亡”的问题继续密访。清廷也对此进行了核实调查。多尔衮在顺治三年(1646)五月二日的《招抚湖南文武各官书》中说:“英王谋勇兼济,立剪渠魁,李自成授首于兴国八功山。”除了这些官方的记载以外,大顺军降清的将领和士兵、通县的乡勇、当地的文人、地方志、族谱、李自成的马镫以及那300年来未曾挪过的小月山下的李自成墓,似乎都在证明李自成确实死于九宫山。
其他说法
这个记录始见于清朝乾隆年间澧州知州何璘撰写的《澧州志林》,他说李自成其实逃到了澧州,在石门夹山当了和尚,直到今天那里还有陵塔存留。塔上写着:“奉天玉和尚”。前立一碑,上面写着他的弟子的一句话:“和尚不知何氏。”人们怀疑,“奉天”二字怎么能作为和尚的称谓呢?有一个70多岁,带有陕西口音的老僧告诉何璘这位奉天玉和尚顺治初年到此,康熙十三年(1675)二月圆寂,终年70岁。李自成曾号称“奉天借义大元帅”,后来又自号“新顺王”,“奉天玉”只是在“奉天王”之上加了一点,以示隐讳。那么,这个奉天玉和尚和“奉天王”李自成是否就是同一个人呢?这一说法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和争议。有人说,史书记载李自成的相貌狰狞,而且在崇祯十四年(1641)左眼中箭,而奉天玉的画像并没有这些特征。
李自成早已经称帝,并“至死不去僭号”,所以他不用帝号而用王号也不可信。考古学者丘陵认为,李自成兵败之后,军师宋献策引诱清军从襄阳往东南方向追赶假闯王,而李自成则从襄阳南下,于荆州渡江,到达了粤北金城山。他化名为“曹国公”,以金城山为根据地,联合明朝残部抗击清军。金城山地势险要,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他率众以石筑城,城墙、廊亭、庙宇之上都有龙形图案。他后来被叛军所害,死后葬于佛教圣地凑云山。金城山上的“万福仙”寺院里,有“曹国公”木雕像一座。民国时,人们为纪念曹国公,立有石碑,上刻“明末清初之际有曹国公结寨于此”的碑文。有人依据清朝初年谷应泰著的《明史纪事本末》和计六奇著的《明季北略》,认为李自成病死于湖南黔阳罗公山。当时李自成被清军围追,转战各地,最后到达湖南境内。由于疲于行军且心力交瘁,李自成染上重病。当时的医疗物资条件供应匮乏,致使他不治身亡。书中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记载,并指出李自成死后,“清朝有贺表”。
李自成最后的归宿,除了上述四种,还有死于辰州九宫山、死于通城九宫山、死于通山九宫山、死于广西峡山、死于平阳等说法。李自成的生死之所以扑朔迷离,是因为有太多的遗迹在证明着他当年的行踪。也许他真的骗过了清朝统治者的眼睛,也骗过了众多的历史学者和考古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