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煮酒论诗词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为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首句“莫听”二字,是旷达语,从词中隐约可知,当时雨势甚大,而作者不仅不在意雨水打湿衣裳,甚至连雨声都可以充耳不闻,这显示出苏轼不滞于外物的高人境界。下句“何妨吟啸且徐行”更进一步,词人在雨中歌唱呼啸,放慢了前行的速度。“何妨”二字轻松诙谐,显然,他感受到的并不是身体被淋的不适,而是一种无拘无束的自由。“竹杖芒鞋轻胜马”一句大有意趣:达官贵人出行,自有快马骑乘。而词人自己所依靠的,仅仅是一双草鞋、一根竹杖,如此自己就应该自怨自艾么?不!一个“轻”
字准确地写出了作者的心情。从客观上来说,竹杖和芒鞋自然不能轻过快马,但因胸中藏着一颗自由的心,纵然一无所有,词人也感到轻松愉快。“谁怕”二字单独成句,既是词牌的规定,也更有利于作者迸发出心中的豪情。“一蓑烟雨任平生”中有更多的哲理,胡云翼《宋词选》解释其为:“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里的“风雨”自然象征着苏轼人生中的起伏坎坷。“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在词意上形成变化,将前面的豪情略为收住,并给人警醒之感,下句中的“斜照相迎”,已透露出喜悦的情绪。“回 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几句是苏轼对人生感触的深刻写照。从字面意思来看,说的是作者回头向本来风雨之地看去,现在一切平静,已无阴晴。究其内在涵义,此句意谓走过人生的无数坎坷,回头看去,政治上的得失,已不再重要。全词从一个普通生活片段入手,却微言大义,令人回味无穷,显示了苏轼高远的境界。
词人故事
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苏轼被任命为登闻鼓院院判。当时在位的皇帝赵曙久闻苏轼的才名,就想将苏轼破格招入翰林院。宰相韩琦却劝英宗说:“苏轼是难得的人才,将来必定是天下闻名的贤臣。但是提拔人才也要按照国家的制度进行,不能骤然间将其提拔到太高的位置,其人很容易为这种提拔所拖累。”英宗有些犹豫,就问道:“那不让他当翰林学士,当个翰林修注总可以了吧?”韩琦还是以提拔人才要有步骤来规劝,英宗只好妥协,苏轼最终只是被提拔进了低翰林院一级的直史官。苏轼听说了这件事,不但没有忌恨韩琦,反而登门拜访,称韩琦是标准的爱人以德,是自己的良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