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最后一天。
一大清早,李大婶便起来打扫。
屋子昨天,前天就已经做了两次大扫除,干干净净。
但李大婶还是拿着扫把清理那些已经看不见的灰尘,直到把家里的黄泥地扫得光滑发亮,再泼上水,才心满意足。
原来的房顶上有很多蜘蛛网,灰尘也有很多。现在一尘不染,是全家人的功劳。
每年的七月末,就是乾浮山的仙田丰收祭典。
陈小暮知道,武修先天,气修结丹,剑修争锋,是筑基之后,三大修行道路的下一个境界。
到了这个境界,人已经逐渐脱离肉眼凡胎,不食五谷,餐风饮露,平日除了尽量辟谷以外,只能食用灵米、灵肉以及灵药,彻底远离红尘,静持修心。
因此乾浮山的仙田,就是为了生产灵米,给这些人提供。
灵米蕴含的灵气远不如丹药,但灵米没有任何杂质,且灵气中没有任何有害物质,不像丹药有丹毒,自然是修行者首选。
如此,灵米对修士就非常重要,仙田也就成为乾浮山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很多年前,人类还没有完全掌控大地的时候,每年仙田收获,都会有妖兽过来抢米,修士为了保护灵米,就会群起而动,保卫仙田。
现在无数年过去,乾坤州大片土地几乎都已经被人类王朝占据,妖兽们除了混迹于南疆的深山老林,就只有在西荒草原以及东海和北海还有它们活动的踪迹。
虽然没有了妖兽,但千百年下来,曾经的仙田保卫战也逐渐变成了仙田丰收祭。到了这一日,乾浮山会邀请附近几十公里内的村民,以及数百公里内的修行宗门前来观礼,庆祝丰收的喜悦。
传统延续之后,这个日子其实早已经跟乾浮山没有了关系。变成了整个乾浮山脉所有居民共同的节日,多年流传,已经成为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盛会。
到了这天,大家都会穿上新买的衣服,喜气洋洋地前往仙田外的空地上举行篝火宴会。
往年王家只有几身破破烂烂的粗布短衣,王小三还是穿王文以前穿过的衣服,现在家里有了钱,自然也要换新衣裳。
不止是王武家,陈小暮的出现改善了全村的家庭条件,有了钱之后,几乎人人买了新衣,俱是绫罗绸缎,连田都不愿意下了,引得六叔公怒目而视,见人便骂。
李大婶也在镇上给家人打了几身新衣,不过她不忘初心,舍不得买好衣裳,除了给王小三买了件贴身的绸子里衣之外,其他人的衣服都是普通布衣,陈小暮也有了几件换洗衣服,再也不用穿王武的衣服。
虽然王武的年纪比他小了近十岁,但陈小暮的身材在王武面前像个小鸡仔似的,穿他的衣服很宽大,看起来非常滑稽。
至于穿越之前穿来的那套衬衫西裤,一直压在箱子里锁着,算是他对另外一个世界唯一的念想。
傍晚,晚霞才刚刚升空,太阳还没有完全落下,就到了节日庆典的时候。
人们张灯结彩,整个枫叶镇到仙田去的那条官道,全都披上了霞彩。一路上,沿途密密麻麻到处是人,两侧道路摆了很多摊位,叫卖声、人潮沸腾声、夏日蝉鸣以及晚风吹着树叶沙沙作响声不绝。
迎着稻花香味,王武一家人走在官道上,李大婶牵着王文,王小三坐在王武头上,瞪着好奇的眼睛四下张望,陈小暮笑吟吟地道:“那边还有猜灯谜呢。”
王武看过去,不远处路边的确有灯谜摊,如果从易到难,猜对了的话,分别可以获得从10文到100文的奖钱和对应的灯笼,不由笑道:“可惜我没读过书,连字都看不懂,不然肯定会去猜一猜。”
不过那是以前。
现在王武家的资产怕是有四五百两银子,因为之后陈小暮也陆陆续续去过山里几次,又举行了几次拍卖会,分到村子里的银两怕是已经近万两,如今村里人人都是身价百两的富豪。
王小三看到一个红色的灯笼,上面有美丽的花纹,便指着那灯笼喊道:“小暮哥哥,那个灯笼好漂亮。”
“你想要吗?”陈小暮问。
“想。”
“好,那我去看看。”
一家人靠拢过去。
灯谜摊老板是个胡子花白的老人,一身青白长衫,摊上还放了两本书,是个读书人,只是衣服洗得浆白,缝缝补补,家境不算太好。
见一家人靠过来,老人笑呵呵地道:“可要猜灯谜?一文钱一次。”
“那个灯笼多少钱一次?”
陈小暮指着上面那个大红灯笼问道。
“2文。”
“一江清水残花影,打一字。”
这是个20文的灯谜,猜一次需得交2文钱。
猜过灯谜的都知道,灯谜的内涵多种多样,文字拆解便是其中一种。
陈小暮一眼就看出来这是个琵琶的琵字。
一江清水,一江二字把水清除掉,变成了一工。
一工是个什么字?
王字。
残花,“花”字残掉了一半,只剩下一个匕首的匕字。
上面王,下面一个匕,再加上它们的影子,组合在一起可不就是个琵的琵字吗?
“这是个月字。”
陈小暮在摊位装钱的篓子里投了两文钱,却没有说正确答案。
老头摇摇头:“不是。”
陈小暮故作沉吟了一会儿,又丢出2文钱,道:“这是个人字。”
“不是。”
老头又摇头。
“春字。”
“不是。”
“夜字。”
“不是。”
......
连续猜错了十多次,很多围观群众见他上头,纷纷劝道:“算了算了,这题这么难,猜不到也别浪费银钱了。”
直到这个时候,陈小暮才笑着说:“琵琶的琵字。”
老头眼眸中微不可查地闪过一丝亮光,点点头:“不错,是琵琶地琵字,恭喜客官。”
陈小暮谦虚道:“只是运气。”
老头取出20文钱,又把灯笼递过来,看向李大婶旁边的王文道:“这位小公子面如冠玉,文质彬彬,必是饱读诗书之人,何不来猜猜看?”
王文长得的确很好看,12岁年纪,唇红齿白,面如冠玉,而且又换了身崭新的长衣,虽是布衣,但款式讲究,衣冠齐楚,不似贫穷人家孩子,反倒像个还在读书的少年,所以老头才有此问。
没想到王文摇摇头,认真地道:“我不识字。”
他的确不识字。
“那真是可惜。”
老头便不说话了。
李大婶怕周围人以为孩子不学无术,连忙解释道:“以前家贫供不起孩子读书,最近上山采药,挖了几颗好药卖了,家境才稍微好些,正打算让他们去镇上蒙学,读书习字。”
“原来如此。”
“我见这家人衣裳崭新,较大的孩子识字,小孩却不识字,还以为是这小孩不学无术,没想到以前读不起书,倒真是可怜。”
“既然如今家境稍稍好些,自当去学堂认字,以后好好读书,将来争取考个状元,为我们县争光。”
大家纷纷鼓励。
李大婶边干笑着点头应是,边忙不迭带孩子们离开。
大乾王朝文风最盛的是东南地区,像这样低级的猜灯谜大家都觉得困难,若是在东南地区,怕是不一会儿那老头就得赔个精光。
但枫叶镇所在的南安县却地处偏僻的南疆,这边文风低迷,几年都不一定能出个举人进士,亦是本县一桩憾事,因此南安县衙鼓励孩子读书,只要家境允许,尽量去读书习字。
王小三骑在大哥的头顶上,开心地提着灯笼舞来舞去。
陈小暮笑道:“难怪有人把12岁男孩称为舞勺之年,女孩则称为舞灯之年,倒也不是没有道理。”
“小三还差四年呢。”
王武憨笑道。
李大婶想了想,问:“现在家里也还算有些钱,要不把三儿也送去学堂念书吧。”
这几天王家已经打算让王文去,王武现在已经16岁,是家里劳动主力,脱不开身,只有王文放完牛羊之后,现在整天舞刀弄枪,也让李大婶有点担忧,不如送去学堂念书好。
“也行,女孩子念些书,识点字,不是坏事。”
陈小暮点点头。
这个世界可以没有女子无才便是德这种封建糟粕思想,只是大部分贫困家庭连男孩子都不一定有书读,女孩子就更别说。
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尽量让孩子读点书,对未来也有好处。
王小三已经8岁,是可以蒙学的年纪。
“那明日我便带几斤腊肉,拿些银钱,去镇上找先生问问。”
李大婶盘算了一番:“如果三儿和阿文去读书的话,家里的牛羊也没人养了,不如干脆卖了,今年等乾浮山的管事过来,咱们再重新买一些猪牛羊送过去。”
王武家的猪被大黄和小黄吃掉了,本来这是乾浮山的牲畜,如果年底交不上去的话,他们家就得背上债务。
欠村里人的已经够多,再背上乾浮山的债务,恐怕就不止是家破人亡那么简单。
好在现在有钱,年底有人来收牲畜,买一批交上去便可。
只是王文和王小三如果去读书的话,家里的牲畜就没人养。李大婶还想重新买几亩田地回来,王武走不开,就只能放弃养牲畜了。
“就先这样吧。”
陈小暮觉得没有问题,其实他倒是想说说让王武也去读书,顺便再把家里房子重新翻修一下。
毕竟王武才16岁,在另外一个世界,这个年纪的孩子也不过是上高中,远远没有承担一家之主的能力。
但考虑到情况不同,最终还是没有把这个话说出来。
正在这个时候,王小三又看到了有人在卖糖画。
她马上嚷嚷道:“娘,我要吃糖画。”
李大婶横了一眼:“不许吃。”
王武道:“就给三儿买吧。”
以前家里穷,过年才有人送块糖,两兄弟都舍不得吃,就给王小三,王小三却很懂事,非要把那一小块糖切成四份,说是娘四个一起吃,永远不要分开。
时至今日,都是他们最美好的回忆。
“你呀,就惯着三儿吧。”李大婶摇摇头,现在哪怕有了点钱,她还是觉得非必需品就不要买了,可架不住王小三要,便从口袋里取了几文钱来去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