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孝惠皇帝太安二年(公元303年)
八月,颙、颖共表:“乂论功不平,与右仆射羊玄之、左将军皇甫商专擅朝政,杀害忠良,请诛玄之、商,遣乂还国。”诏曰:“颙敢举大兵,内向京辇,吾当亲帅六军以诛奸逆。其以乂为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以御之。”
司马乂除掉司马冏动作很麻利,虚位皇帝惠帝司马衷虽然憨傻,但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时,也知道好歹,因为司马冏帮助自己打倒了司马伦,复辟了帝位。所以当司马乂把司马冏押到宫殿,“帝恻然,欲活之”,说来都是一个爷爷的孙子,干吗非要动刀?但是司马乂势如骑虎,不能不杀,清洗式的屠杀一旦发动,和解就很困难了。当时的情形就是这样,杀到剩下自己一个是最安全的,谁仁义谁就可能遭到反噬。
清除司马冏是司马颙、司马颖等最早策划的,他们忽悠在洛阳的司马乂最先动手。本来这是驱狼杀虎之计,这比借刀杀人还歹毒。借刀杀人,刀还可以留下;驱狼斗虎,则是成心让他们两败俱伤,自己再坐收渔利。
让司马颙意外且恼火的是司马乂没费什么劲就把司马冏给拿下了。八王之乱中,各位王爷和他们的谋主幕僚都不是省油的灯,都喜欢玩阴的。锐圆哥哥前面介绍过的权谋策略他们不可能不懂,何况他们离汉末三国时代更近一些,如何在纷乱的局面中把参与游戏的一个一个PK掉,正所谓殷鉴不远。但是他们在判断各方的实力时往往走眼,所以就会出现以狮搏兔不一定能赢,拿鸡蛋碰石头不一定会输的紊乱局面。这也让这些天潢贵胄们时而胆大包天,时而畏缩不前,让今天我们看上去除了混乱还有些诡异。
司马乂一击而胜,官任太尉,掌控了中枢。司马乂“身长七尺五寸,开朗果断,才力绝人,虚心下士,甚有名誉”。这位年轻的王爷爱揽事,以前曾经帮助司马玮清洗司马亮,后来遭到贬斥,这次颙、颖一忽悠,又慨然冲到了斗争最前面。司马乂两次充当出头椽子,是不省世故做了他人的枪手,还是自以为天下兴亡王爷有责?反正现在也采访不到他了,不过我估计后者的可能性较大,这位年轻贵族具有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加上性格果断,所以即使考虑到颖、颙等别有所图,大义当前也就不计较了。非常可惜的是,像司马乂这样的人物,身边没有老谋深算的重臣辅助。洛阳耆(qí)旧尽凋零,国有疑难可问谁?
司马乂主政时,“奉上之礼未有亏失”,对傻儿皇帝比较尊重,没有说要自己取而代之。他对在邺的弟弟司马颖也很尊重,朝廷凡有大事,都派人去咨询。在八王中,应该说司马乂大体上还算是大节未亏,虽然不免杀伐过重,但总体上还是以国事为重。但是历史没有给他重整山河的机会,司马颙、司马颖居然以“论功不平”这样的理由再发动战争。司马家的这两个混账子孙,百分之百是败家的灾星。
如果说在此以前晋帝国的内乱还限于权争,所有的军事行动还局限在洛阳城中“军事政变”和“武装镇压”的层面,那么此次三王之战则是战于野的正规战争。八王之乱中,司马伦篡位是对政治体制的一次强震,司马颙、司马颖发动的战争,则是对全国秩序的一种破坏。
司马伦(司马懿之子)、司马颙(司马懿兄弟司马孚之孙)说来都不是武帝这一系,如果我没猜错,这俩旁系的王爷心理更为阴暗:祖宗的家业凭什么就全落在你们这一房?老子也有份儿!老子争到就争到,争不到就给你丫砸了,大家都别过了。中国的基本人情是:朋友宰割朋友,亲戚祸害亲戚,这叫知根知底,内战内行。
司马颙以张方为都督,率领七万精兵,自函谷东攻洛阳;司马颖带了二十万大军,从邺城南下。这个时候,神奇的驺虞幡是不管用了,司马乂簇拥着皇帝上了战场。
司马乂在战场上虽然有所斩获,但终究人马较少,尤其是打到后来,粮食匮乏,城中大饥,东海王司马越纠集“殿中左右”,采取绥靖政策,他们出卖了自己的领袖司马乂,把他扣押起来向司马颙、司马颖求和。有意思的是,当城门打开时,守城的发现攻城的并没有他们想象的强大,于是又想把司马乂放出来继续领导大伙抵抗。司马越既然出卖了兄弟就不能反悔,于是把关押司马乂的地点——著名的金墉城透给了司马颙部将张方,张方派部将把司马乂劫获,然后活活烧死了。
司马乂一死,政局恢复更加无望。司马兄弟们打得火热的时候,蜀中李特、江左张昌等原来的地方低级官吏利用民变,开始拥兵割据。
一般来说,中国的内乱都是统治者剥削压迫老百姓的结果,所谓乱子在下面,根源在上面。但西晋有些特别,乱子和根源都出在上面,揭竿而起的不是平头老百姓,而是皇上的哥哥弟弟,老百姓和基层干部都是被动跟着这些皇族们搅进战争中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