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元皇帝景元三年(公元262年)
初,维以羁旅依汉,身受重任,兴兵累年,功绩不立。黄皓用事于中,与右大将军阎宇亲善,阴欲废维树宇。维知之,言于汉主曰:“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汉主曰:“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维见皓枝附叶连,惧于失言,逊辞而出,汉主敕皓诣维陈谢。维由是自疑惧,返自洮阳,因求种麦沓中,不敢归成都。
姜维,字伯约,甘肃天水人,本是魏将,后降于蜀。《三国演义》里有诸葛亮智收姜维的故事,老智多星和小智多星斗法,还是很吸引眼球的。
看《三国演义》的印象是,诸葛亮喜欢姜维,要将衣钵传给姜维,所以在很多“三国迷”心中,姜维是诸葛亮第二,是诸葛亮事业的继承人,智慧的传承者——要是金庸写《三国演义》,可能就会像无崖子向虚竹传输内力一样,让诸葛亮把全部智慧都Copy到姜维的脑袋里。但事实上,诸葛亮的权力不可能私相授受,智慧也不能拷贝。
诸葛亮死前密奏后主刘禅:“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诸葛亮死后,“丞相”这个职位被取消。魏晋时期,能任丞相、相国者,都是非常之人。蒋琬只担任尚书令,后迁大将军,姜维时任右监军辅汉将军,后来出任大将军司马,给蒋琬打下手。后来费祎任大将军,姜维任卫将军,共录尚书事,但职位仍在费祎之下。
后主延熙九年(公元246年),蒋琬亡故,延熙十六年(公元253年)费祎遇刺身亡,一直到延熙十九年(公元256年),姜维才被任命为大将军,此时距诸葛亮去世已经二十二年了。也可以说,姜维基本上也是靠自己打拼,没沾到诸葛亮太多的光。
姜维倒是继承了诸葛亮北伐的遗志,不过到姜维完全统掌兵权,时势易也,魏强蜀弱差距更大,诸葛亮倡导、坚持的“恢复汉室”这一政治主张,到后来也没有什么号召力和价值了。
蒋琬、费祎主政时都主张安定团结,姜维想联合西部羌胡伐魏,费祎一直压制他,给姜维调拨的军队从来不超过一万人。
费祎死后,姜维得行其志,姜维先后主动配合诸葛恪、诸葛诞对魏进行军事进攻,都遭到魏国守将如邓艾等的有力狙击。兴兵累年,功绩不立,在内部的支持度越来越低。
当时,刘禅信任太监黄皓,黄皓和右大将军阎宇关系好,就想策划以阎代姜。姜维知道了,就直接建议刘禅诛杀黄皓:“(黄)皓奸巧专恣,将败国家,请杀之!”不要说这样没头没脑的有罪推定,就是掌握一定的事实和材料来上访,恐怕也未必好使,所以姜维这回孟浪了。
刘禅不仅在三国时期比较另类,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比较另类。刘禅刘阿斗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个不错的皇帝,如果皇帝都能够像他这样,不参与具体政务,任用贤相,中国说不定从他那时起就君主立宪了,呵呵。
阿斗其实是个有主意的人,只是仲父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不表达而已。后来蒋、费、姜当政,他也是尽量不干涉,这回姜维直冲冲地要求杀掉自己喜欢的黄皓,他说话了,而且说得很有力道。刘禅说:“皓趋走小臣耳,往董允每切齿,吾常恨之,君何足介意!”——刘禅这句话有三层意思可以品味一下:一,黄皓是我身边的一个小臣,满足我的其他需要,不是你们这些朝廷大臣想象得那么危险恐怖,一切尽在我的掌握之中,况且我不是那种容易被小人迷惑的人;二,以前董允(诸葛亮安排在刘禅身边的大保姆)就这么说,我很讨厌!三,你该干吗干吗去。没直接否定姜维的话,但话里有话,立场坚定,态度冷峻,有点霸气。
刘禅末了还派黄皓到姜维那里“征求意见”:看看到底你哪儿做得不好,惹大将军生气了。
姜维一看这阵势,吓得赶紧到沓中种麦子去了。
孙休派使臣到成都,回来以后,孙休问汉政得失,使臣对曰:“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容身以求免罪,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皆菜色。臣闻燕雀处堂,子母相乐,自以为至安也,突决栋焚,而燕雀怡然不知祸之将及,其是之谓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