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邵陵厉公嘉平元年(公元249年)
春,正月,甲午,帝谒高平陵,大将军爽与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皆从。
曹爽把司马懿逼下课,先是做名高无权的太傅,后来,司马懿干脆就称病回家,等于是离休老干部了。
这期间,亲近曹爽的河南尹李胜转任荆州刺史,到司马懿府上辞行。司马懿闻李胜来辞,俨然一副老年痴呆状:“婢进粥,懿不持杯而饮,粥皆流出沾胸。”还故意把“荆州”和“并州”搞混,李胜说“要去荆州”,司马懿就打岔说“并州很重要”。
李胜回头向曹爽报告:“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已离,不足虑矣。”呵呵,哥哥你怕是走眼了。
有一天,司马懿看太阳不错,就把藏书搬到院子里晒晒,突然下起了暴雨,装病的司马懿情急之下,捷步跑到院内收拾。这情景被一个婢女看见了,这一切又让司马懿的夫人看见了,这位夫人真不是吃素的,迅速将这个婢女当成传染病毒的病原体立即捕杀。其实晒书本身就颇露破绽,既然都老年痴呆了,还晒啥子书哟,哪里还有机会读嘛。
这样传神的细节描写《三国演义》当然要采用,一边是司马懿假痴呆,一边曹爽真憨居,戏剧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
真实的历史有没有这么戏剧,我保持怀疑。曹爽一党要是真的在乎司马懿的存在,不会因为李胜一次侦探就下结论。他们有很多办法得到司马懿的真实状态,曹爽本身都可以随时去探望这位寓居在家的老干部,逢年过节慰问一下老干部一向是光荣传统。
最大的可能是曹爽他们从内心已经排除了司马懿这个威胁,因为从正常的组织程序来看,越来越老的司马懿已经不可能再重返领导岗位并掌握实权,曹爽控制了一切正常的组织程序。讨论要经过我,盖章要经过我,你怎么能咸鱼翻身?曹爽以为司马懿会老死床上,压根儿没想到司马懿会采取非组织程序。
曹爽当权,司马懿下课,看上去是很自然的新老更替,曹爽对司马懿还保持着面子上的交情,也没有公开迫害司马一家,司马懿怎么会突然豹起伤人呢?于无声处听惊雷,不动声色间雷霆万钧,这确实会让低段位的选手先是麻痹后是惊诧。
曹爽够麻痹,司马懿够隐蔽。在曹爽带着皇帝一边祭陵一边郊游的时候,司马懿突然控制了都城洛阳。司马懿的这次行动,不是在酒席宴上埋伏几个刀斧手这么简单,而是迅速派兵,占领了城门、军械库以及各处交通关卡,同时迅速任命将官占领曹爽、曹羲兄弟领导的兵营,这是都城警卫的全面接管和首都附近军营的全面占领。
“地道战,嗨!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这歌词用来形容司马懿的这次政变非常形象。这样规模化、需要强大组织力量的突然行动,不是随机应变,而是典型的有组织有预谋。这就是史上著名“高平陵政变”。
一个在野的退休老干部居然能组织起这样大规模的军事行动,这说明了什么?说明司马懿在军队中的威望和人脉不是一般的强,而是相当的强;说明司马懿的权力基础不是一般的稳固,而是相当的稳固。
权力是由合法性(名分)与权力基础(威望)构成的。有了名分,又知道运用,就会积累自己的权力基础,如果权力基础稳固到超级水平,有没有名分已经不重要了。粉碎“四人帮”以后,邓小平复出,就是他的权力基础太厚实了,有名分的人根本压制不住他。
司马懿也不完全是靠实力完成政变,他得到了皇太后也就是曹叡的皇后郭氏的支持。上回说道,在特殊情况下,皇后或皇太后往往会成为皇权的临时监护人。司马懿这样做说明他也没有忽略合法性的问题,让这位皇太后出面再立一位受控的曹姓皇帝,正统、法统的问题就都解决了。此后又经过十六年的漫长准备,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才正式宣布终结曹魏。
和曹操磨磨唧唧相比,司马氏从控制中央权力到改朝换代,更具典型价值:掌握军权,培植死党,突然豹起,控制京畿,整个套路的要领容易掌握,为后来的篡党夺权提供标准的范式。
曹爽蒙了,簇拥着皇帝的他,不知道皇帝这张牌怎么打,更关键的是,养尊处优的他更愿意交易而不愿意赌。他认为交易可以有次佳的选择,做团团富家翁;赌则是要么搭上全家性命,要么杀掉试图抢夺自己一切的政敌,让对手搭上全家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