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赧王(中)二十年(公元前295年)
赵主父封其长子章于代,号曰安阳君。
安阳君素侈,心不服其弟。主父使田不礼相之。……
主父使惠文王朝群臣而自从旁窥之,见其长子傫然也,反北面为臣,屈于其弟,心怜之,于是乃欲分赵而王公子章于代,计未决而辍。主父及王游沙丘,异宫,公子章、田不礼以其徒作乱,诈以主父令召王。肥义先入,杀之。高信即与王战。公子成与李兑自国至,乃起四邑之兵入距难,杀公子章及田不礼,灭其党。公子成为相,号安平君;李兑为司寇。是时惠文王少,成、兑专政。
公子章之败也,往走主父,主父开之。成、兑因围主父宫。公子章死,成、兑谋曰:“以章故,围主父;即解兵,吾属夷矣!”乃遂围之,令:“宫中人后出者夷!”宫中人悉出。主父欲出不得,又不得食,探雀鷇而食之。三月余,饿死沙丘宫。主父定死,乃发丧赴诸侯。主父初以长子章为太子,后得吴娃,爱之,为不出者数岁。生子何,乃废太子章而立之。吴娃死,爱弛;怜故太子,欲两王之,犹豫未决,故乱起。
赵武灵王的结局是悲剧,这种悲剧在中国历史上一幕接一幕,不肯罢演。因为宠爱年轻的姬妾就偏爱小儿子,就要更换接班人,就要引发宫廷和朝廷的人事分化和重新组合,猜忌和仇恨于是在父子、兄弟间展开。所有的权力斗争都没有既定的程序和规则,于是阴谋、暗杀、政变……所有卑鄙手段都可以使用。于是,人性中残忍、恶毒、卑鄙、无耻等恶劣品行全部都展示出来了。
中国的圣人先贤们,对一家一姓的皇权那么热爱,但却没有花点工夫在皇权交替这一重大问题上进行完整的程序设计和规范,只是简单笼统地说“立嫡长子”,对老皇帝不喜欢嫡长子和嫡长子不合格或出了事怎么办,没有明文规定,也没有搞个《皇(王)位继承法》。皇帝专制发展到最后阶段,也不过是把继承人的名字藏在太和殿“正大光明”匾的后面,这种方式的设计者是雍正皇帝,他的想法是不要让诸皇子和大臣们预知谁是储君,以防结党和倾轧。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皇帝中意哪位皇子继承大位,别人还看不出个八九不离十吗?
赵武灵王当属英明果敢的君主,“胡服骑射”的改革足以证明。但到了解决自己两个儿子的继承权问题时,却乱了方寸。古人讲“关心则乱”,看来是有道理的。
处理政治问题特别是接班人问题,必须果敢,赵武灵王看到前任太子章在拜见新太子时委屈、颓丧的样子便有不忍,竟然想到把国家分成两部分,让两个儿子人人有机会。
看得出来,赵武灵王是个性情中人,他出人意料地提前半退休,并化装拜访过秦王,现在又异想天开地想把国家一分为二分给两个儿子,都表现出他跳脱的个性。如果他是今天的企业家,他可以把公司的股份拆分,让两个儿子平等继承,或者干脆办两个企业,让儿子各自凭本事玩去;但他不幸是一个国君,而且是中国的国君,而且是中国古代的国君。
公子成(赵武灵王的弟弟)和李兑(赵武灵王的亲信)围攻公子章,因为公子章当时是被认作叛乱,公子章如果成功,就是“玄武门之变”的前例。诡异的是,最后窝藏叛乱分子的是“主父”,半退休的前国君赵武灵王,他以父亲的名义和情怀包庇了叛乱的大儿子。
后来,叛乱的公子章被他的叔叔公子成带领的靖乱武装杀掉了,赵武灵王被靖乱武装围困着,他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让公子成和李兑深感骑虎难下。公子成认为,自己不得已不凑巧把赵武灵王围困了起来,这等于是犯上作乱,一旦放出来赵武灵王,自己的身家性命就没有保障了,最起码也得离开权力中心。就是因为这“私”字一闪念,他作出了让我们又好笑又好气的决定:把自己敬爱的哥哥和国君围困起来,不杀也不放,直到他饿死。
在对峙的三个月内,没有任何谈判和斡旋活动进行。应该说公子成和李兑并不一定要让赵武灵王死,他们劫持自己的国君是无意碰巧的事,如果他们认定自己的生命或者再加上权力不受威胁的话,他们应该是可以放出赵武灵王的。
他们真的是骑虎难下了,这种僵持也许赵武灵王的小儿子新国君赵惠文王有办法打破,但他居然没有任何作为,他是受控制于公子成和李兑没有政治资本说话,还是他也默许这种行为?我们今天不得而知。
在被围困的三个多月里,赵武灵王不知有没有寻求过谈判解决问题的渠道,是他放言以后一定要杀公子成和李兑进而封死了和平解决的路子,还是他尽管发誓赌咒不会报复也不能使对方信任?在一座空阔的宫殿里,他把树上刚孵出的小鸟都吃光了,他是整天价暴跳如雷,还是绝望地枯坐?他在这三个月里想了些什么呢?那一定是作为国君和父亲能感受到的最深刻的悲痛!
忽然想到,像这样摄人心魄的故事,应该拍成电影。片名暂叫《沙丘宫》,这个故事包括了戏剧冲突的诸多要素。有权力斗争,有家族命运,有兄弟之隙,有君臣之违,有命运,也有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