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70400000010

第10章 儒教宗教制度的建立(1)

一宗庙制度的建立

汉朝建立以后,宗庙祭祀大约还是遵照过去的传统。刘邦父亲死,命令刘氏诸侯都要立庙祭祀:

夏五月,太上皇后崩。秋七月癸卯,太上皇崩。葬万年……八月,令诸侯王皆立太上皇庙于国都。(《汉书·高帝纪》)

刘邦死,不仅刘氏诸侯要立庙,郡、诸侯国都要立庙祭祀:“令郡、诸侯王立高庙”(《汉书·惠帝纪》)。汉文帝死,也照此办理,并且作为行孝的表现:

丞相臣嘉等奏曰: 陛下永思孝道。立昭德之舞以明孝文皇帝之盛德,皆臣嘉等愚所不及。臣谨议: 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庙宜为帝者太祖之庙,孝文皇帝庙宜为帝者太宗之庙。天子宜世世献祖宗之庙,郡国诸侯宜各为孝文皇帝立太宗之庙。诸侯王列侯使者侍祠天子所献祖宗之庙。请宣布天下。

制曰: 可。(《汉书·景帝纪》)

汉景帝死后,未见郡国诸侯立庙事。汉宣帝时,“由武帝正统兴,故立三年,尊孝武庙为世宗,行所巡狩郡、国皆立庙”(《汉书·郊祀志》)。汉宣帝颂扬武帝的功德道:

朕以眇身奉承祖宗,夙夜惟念孝武皇帝躬履仁义,选明将,讨不服,匈奴远遁。平氐、羌、昆明、南越,百蛮向风,款塞来享。建太学,修郊祀,定正朔,协音律。封泰山,塞宣房,符瑞应,宝鼎出,白麟获。功德茂盛,不能尽宣。(《汉书·宣帝纪》)

但这样的功德,没有得到应有的报答。宣帝让臣子们讨论。臣子们认为,应该给武帝加上尊号。于是尊武帝为“世宗”。天子要世世献祭,武帝所视察过的郡和诸侯国,都要立庙祭祀。

到汉元帝时,祖宗庙已经成为国家不堪负载的沉重负担:

初,高祖时,令诸侯王都皆立太上皇庙。至惠帝尊高祖庙为太祖庙,景帝尊孝文庙太宗庙,行所尝幸郡、国各立太祖、太宗庙。至宣帝本始二年,复尊孝武庙为世宗庙,行所巡狩亦立焉。凡祖宗庙在郡国六十八,合百六十七所。而京师自高祖下至宣帝,与太上皇、悼皇考各自居陵旁立庙,并为百七十六。

又园中各有寝、便殿。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寝,日四上食。庙,岁二十五祠。便殿,岁四祠。又月一游衣冠。

而昭灵后、武哀王、昭哀后、孝文太后、孝昭太后、卫思后、戾太子、戾后,各有寝园,与诸帝合,凡三十所。

一岁祠,上食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用卫士四万五千一百二十九人,祝宰乐人万二千一百四十七人。养牺牲卒不在数中。(《汉书·韦玄成传》)

据甲骨学者的研究,商代有所谓“周祭”制度。即商王对祖宗实行周而复始的祭祀,每天一位。这在学术界,认为商代“几乎是每天必祭,每旬必祭,每年必祭”,因而“商人的祭祀是非常繁多,非常复杂的”常玉芝: 《商代周祭制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307页。。

然而汉代的情形呢?

《汉书·韦玄成传》所说“上食二万四千四百五十五”,当是人数。与卫士、祝宰乐人等合计,祖宗庙的神职人员共有: 24455+45129+12147=81731(人)。而每年祭祀的次数,若依“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时祭于便殿”的制度,则200余所庙寝,每天至少有200余次祭祀。至于建筑的豪华、礼器的精美、祭品的复杂,更是商代所难以比拟的。刘昭注《续汉书·祭祀志》,引《汉旧仪》,描述三年宗庙合祭的情形道:

宗庙三年大祫祭,子孙诸帝以昭穆坐于高庙,诸隳庙神皆合食,设左右坐。

高祖南面,幄绣帐,望堂上西北隅。帐中坐长一丈,广六尺,繍絪厚一尺,著之以絮四百斤。曲几,黄金釦器。高后右坐,亦幄帐,却六寸。白银釦器。

每牢中分之,左辨上帝,右辨上后。俎余委肉积于前数千斤,名曰堆俎。

子为昭,孙为穆。昭西面,曲屏风,穆东面,皆曲几,如高祖。馔陈其右,各配其左。坐如祖妣之法。

平时的祭祀自然没有三年大祭的奢华。但若总计起来,较之商代,其祭祀的规模和频繁程度,至少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汉书·韦玄成传》列举当时祖庙的众多,不是为了显示汉家祖宗的荣耀,而是要说明,这么做不符合礼制,因而必须加以改革。改革的建议始于汉元帝时三公之一的贡禹。

贡禹,字少翁,山东琅邪人。“以明经挈行著闻,征为博士,凉州刺史。病去官。复举贤良为河南令。”这是一个纯正的儒者。他建议的主要内容有两项: 一、“罢郡国庙”;二、“定汉宗庙迭毁之礼”。(《汉书·贡禹传》)其理由是:

古者天子七庙,今孝惠、孝景庙皆亲尽,宜毁。及郡国庙不应古者,宜正定。(《汉书·韦玄成传》)

天子七庙说见于《礼记·王制篇》:“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庶人祭于寝。”《礼记·礼器篇》、《春秋谷梁传》也有“天子七庙”说,似均出于《王制篇》。

据卢植说,《王制篇》是“汉文帝令博士诸生作此篇。”郑玄认为:“《王制》之作,盖在秦汉之际。”其宗旨是“以其记先王班爵、授禄、祭祀养老之法度”。(孔颖达《礼记正义·王制篇》)然而这样的制度,不见于其他文献。究竟起于何时,成于何代,今天已经不得而知。但汉代儒者们相信,这是先王的制度,因而应该遵守,并被贡禹用做改革宗庙制度的根据。

贡禹的建议被汉元帝采纳,还未及实行,贡禹就病死了。贡禹死后,汉元帝下诏,废除郡和诸侯国所立的祖宗庙,得到丞相卫玄成等人的拥护。

然而在讨论京城庙制的时候,臣子们发生了分歧。依韦玄成说,则天子应是五庙:

玄成等四十四人奏议曰: 礼,王者始受命,诸侯始封之君,皆为太祖。以下,五庙而迭毁。(《汉书·韦玄成传》)

所谓“五庙迭毁”,就是说,在太祖之下,还有四座亲庙:

祭义曰:“王者禘其祖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言始受命而王,祭天以其祖配,而不为立庙,亲尽也。立亲庙四,亲亲也。亲尽而迭毁,亲疏之杀,示有终也。(《汉书·韦玄成传》)

五庙的根据,是《礼记·丧服小记》:“王者禘其祖之所自出,以其祖配之,而立四庙。庶子王亦如之。”所谓“天子七庙”,乃是一种特殊情况:

周之所以七庙者,以后稷始封,文王、武王受命而王,是以三庙不毁,与亲庙四而七。(《汉书·韦玄成传》)

韦玄成的意见不知何据,不过这个意见成为后儒的根据。郑玄《礼记注·王制篇》就采纳韦的意见,并且认为夏代就是只有五庙。孔颖达又为郑注作疏,认为尧舜时就是五庙,夏代只有四庙,商代又是五庙。不过,孔补充说,郑的意见,是来自《礼纬·稽命徵》和《钩命诀》。

实际上,无论是五庙还是七庙,都难以得到其他文献的佐证,也难以得到出土文物的佐证。我们现在只能认定,这是汉代儒者的创造。汉元帝同意了韦玄成等人的意见,尊刘邦为太祖,汉文帝为太宗,以下依昭穆次序排列。废除对太上皇、孝惠帝的祭祀。

然而这次改革不久就流产了,原因是汉元帝得了病。他梦见祖宗谴责自己废除各郡和诸侯国的宗庙,据说他的小弟弟也梦见了,于是汉元帝准备恢复被废的宗庙。这时,韦玄成已经去世,丞相匡衡“深言不可”(《汉书·韦玄成传》)。然而皇上的病总是不好,匡衡也害怕了,他到刘邦、孝文和武帝庙中祈祷。祷文说: 祭祖是大事,皇帝应该亲祭,不可让郡守之类的卑贱官员执行此事。况且“祭祀之义以民为本,间者岁数不登,百姓困乏,郡国庙无以修立”(《汉书·韦玄成传》)。况且礼仪有规定,说凶年可以不进行祭祀,因为祖宗不认可这么做。假如废除不合规定的宗庙违背祖宗的心,那么,责任全在他匡衡,请让他“大被其疾,坠在沟渎之中”,但请保佑皇上身体健康。匡衡又到被废除的庙中祭祀祈祷说,王者的制度,“取象于天地”。“天序五行,人亲五属。”天子要听从天的号令,所以按制度行事。假如不按制度行事,就会遭受天地鬼神的惩罚:

臣衡中朝臣咸复以为,天子之祀,义有所断,礼有所承。违背统制,不可以奉先祖。皇天不佑,鬼神不飨。六艺所载,皆言不当。(《汉书·韦玄成传》)

也就是说,六经的记载,都说不可不按制度行事。匡衡重申,假如诸位祖宗不高兴,他愿承受一切灾难,但要让皇帝健康如初。

由于汉元帝的病一直不好,于是又下令恢复京城被废除的宗庙,并且恢复汉宣帝时的制度,尊武帝为世祖。但没有恢复郡国被废的宗庙。

汉元帝还是死了,恢复被废的宗庙也没有挽救汉元帝,于是匡衡又上书,京城被废的宗庙又再次被废。汉成帝时,因为没有皇子,又恢复京城被废的宗庙,并且恢复吕后当政时的法令: 敢于议论宗庙制度的,处死。

汉哀帝时,丞相孔光等又上书,要求执行五庙制。认为应该废除的宗庙中,也包括汉武帝的世宗庙,但遭到刘歆等人的反对。刘歆等列举汉武帝的种种功德,认为应该保留世宗庙。并认为所谓七庙,只是个常数:“七者,其正法数,可常数者也。”(同上)但“宗”不在其数,宗的意思是变,没有数量限制,所以殷代就有三宗。况且宗庙的数量,“经传无明文”。因此,贡禹建议的迭毁制度,也是错误的。最后,汉哀帝采纳了刘歆的意见。

班固在评论西汉宗庙制度改革时说,这都是因为“礼文缺微,古今异制,各为一家”(《汉书·韦玄成传》)。因此,在庙制问题上,与其说是西汉儒者在改革,不如说他们是在创造。然而直到西汉终了,宗庙制度仍然没有确定下来。

东汉建立之初,刘秀尊汉宣帝为中宗。太庙中,平常祭祀的共有五位: 汉高祖刘邦、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刘秀自己的父亲,另外立庙。这样,东汉一开始就把庙制奠定在五庙制的基础之上。

刘秀被认为是拨乱中兴,所以被尊为“世祖”。汉明帝死,遗嘱丧事从俭,只将神主放在世祖庙的更衣室中。汉章帝死,也遗嘱将神主放在世祖庙中别殿。以后沿袭成制,每位皇帝死,也都不再另外立庙,而将神主放在世祖庙中。汉献帝时,采纳蔡邕的建议,清理世祖庙中神主,只留七位,以合天子七庙之制。

这样,东汉皇帝实际上又创造了一种新的宗教制度: 同庙异室制。以前所说天子七庙,那就是要建七座庙。东汉以后所谓七庙,只是一庙七室。这个制度,为后世儒教沿袭,直到清末。

二郊祀制度的建立

司马迁写《史记》时,还认为“天好阴,祠之必于高山之下,小山之上”(《史记·封禅书》)。但现实的状况,使郊祭不得不进行改革。因为当时所祭的五帝,包括汉武帝所立的太一,其祭坛距离京城都非常遥远。而这些祭坛又不在一起,给祭祀又增添了一层困难。继贡禹、韦玄成建议改革庙制之后,翼奉、匡衡也提出了郊祀改革的意见。

翼奉认为,“天道有常,王道亡常,亡常者所以应在常也”。也就是说,无常的王道,应该随时改革,以适应有常的天道。在他看来,“汉家郊兆寝庙祭祀之礼,多不合古”,并且耗费巨大:“皆烦费”(《汉书·翼奉传》),所以必须修订。

但是翼奉只是个治《齐诗》的学者,不能把建议付诸实施。他的同学匡衡当了丞相以后,把翼奉的建议付诸实践。匡衡建议说:

帝王之事莫大乎承天之序,承天之序莫重于郊祀,故圣王尽心极虑以建其制。

这讲的是郊祀对于帝王的重要,也就是宗教对于古代国家的重要。然而,如此重要的礼仪,却不能合乎古制:

天之于天子也,因其所都而各飨焉。往者,孝武皇帝居甘泉宫,即于云阳立泰畤,祭于宫南。今行常幸长安,郊见皇天反北至泰阴。祠后土反东之少阳,事与古制殊。

所谓“天之于天子,因其所都而飨”,不见于经传,乃是匡衡的创造。援引汉武帝时,也没有意义,因为汉武帝就没有把郊坛迁到长安。至于“泰阴”、“少阳”之说,其实是阴阳家的意见。这一切,都不是古制。但是郊祀一定要改革,原因就是距离太远,祭祀起来不方便。匡衡继续说:

又至云阳,行谿谷中,阨陕且百里。汾阴则渡大川,有风波舟楫之危,皆非圣主所宜数乘。

郡县治道供张,吏民困苦,百官烦费。劳所保之民,行危险之地,难以奉神灵而祈福佑。殆未合于承天子民之意。

这才是改革郊祀制度的真正原因。为了改革成功,匡衡又援引周制,说周代文王、武王就是在京城实行郊祭。可见“天随王者所居而飨之”。所以,郊坛应该迁到长安。

匡衡的建议遭到大司马许嘉等八人的反对,得到了右将军王商、博士师丹等五十人的支持。师丹等援引《礼记·郊特牲》“兆于南郊”,认为这就是“定天位”。匡衡要求皇帝听从多数的意见,于是匡衡的意见被采纳,在南郊建立上帝祭坛。一切不合礼制的祭坛,全被废除。据匡衡奏章,京城长安683处神祠,合乎礼制的只有208所。雍地203所神祠中,只有15所合乎礼制。这次废除的祠神场所共600余处。

汉武帝在甘泉宫所建的太一祭坛,极其华丽。上面有“文章采镂黼黻之饰,及玉、女乐、石坛、仙人祠、瘞鸾路、骍驹、寓龙马,不能得其象于古”。匡衡认为,古代祭祀,“贵诚尚质”,那些装饰都是“伪饰”;祭祀上帝,“唯至诚为可”,所以这些都应废除。

同类推荐
  •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净空法师讲《金刚经》

    净空法师是现代净宗大德,七年来,亦恒以《金刚经》为功课,持诵不辍,得大受用,并现身说法,愿意对同修“以七年持《金刚经》的经验保证!”。这里,特别摘录净空法师《金刚经》讲记中的部分精髓内容,供同修持诵《金刚经》参考。诵《金刚经》,既得智慧,又修功德,实是两全其美的方法!日诵《金刚经》三部,现世眷属平安,自己衣食无忧……好处多多!
  •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基本常识

    儒学创立于春秋战国时期,独尊于西汉武帝之时。在此之后的两千多年中,儒学成为了我国的显学,对我国社会的稳定、对中华文化的熔铸、对中国人性格的形成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传承和弘扬我国儒学,本书编者编著了《儒学基本常识》以供广大读者朋友阅读或参考。
  • 定不在境

    定不在境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是浮澡的,人们常常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本书通过一系列佛理的故事,讲述了如何做人及该做怎样的人的道理。
  •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释义

    《道德经》是我国古老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一个知识的宝库。它不仅包含着宏奥的哲理,而且蕴藏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犹如汪洋大海,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深度、广度和精度而著称於世。不仅驱使着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

    《六祖坛经浅析》相传为慧能所说,除大梵寺说法,弟子的问答机缘,都是晚年所说,由门人法海记录而成。这是一部由我国僧人六祖慧能大师的传教记录,而破例地被尊之为“经”者,这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亦是世界佛教史上绝无仅有的事,足见其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六祖坛经浅析》除逐段注释外,另加“提示”。所提示的内容可加深读者对《六祖坛经浅析》的认识外,更显示出从宗教实践的角度去阅读、体验《六祖坛经浅析》,是《六祖坛经浅析》的特色。
热门推荐
  • 魔医世子妃

    魔医世子妃

    她是二十一世纪中药世家,医学界的天之骄子,不到三十岁就被阎王收了性命,重生在东方倾身上,东方倾,却在归家的途中别摄魂夺去了性命。当强魂入驻!当医术碰上毒术!当然看她高兴!要么脱胎换骨!获得重生!要么蚀骨焚心!生不如死。
  • 神经漫游者

    神经漫游者

    一个天才黑客,一个女杀手,一个特种部队军官,一个意识操控专家。他们受雇去做两件事:偷一把钥匙,获得一个密码。他们是职业罪犯,同时也是无可救药的厌世者;他们自我放逐,同时也在下意识寻找一条回家的路。而他们的雇主,则是人类自有文明以来所遇到过的最强大对手……
  • 宿主她画风清奇

    宿主她画风清奇

    林栖绑定了一个系统,在万千小世界做为路人甲,改变其悲惨命运。渐渐的,系统发现,自己绑定的这个宿主,画风似乎有些不对。【要想富,先修路】村长:卖到了俺的村,就是俺们村里人,你要是想跑,头给你打掉!女主:好嘞,带村子走上致富之路,全民建设小康,从我做起!【别爱我,没结果】恶毒室友:就算我把你拐卖又怎样!你能把我怎么滴?女主:不怎样,四面墙,一个窗口照太阳~【渣丈夫不渣】渣丈夫:我娶你只是为了封住外人的口,不要想和我谈感情!女主:别整天谈感情,伤钱。阅读指南:1:爽文,有金手指。2:小世界有恋爱篇,会和平常攻略篇分开。3:网络一线牵,珍惜这段缘,意见建议会采纳,口吐芬芳请点叉。
  • 爱不过是你

    爱不过是你

    人生在世浮浮沉沉,回过头,爱的人一直在身边,这才是幸福~~~
  • 天命术士

    天命术士

    这是一个术士的世界。术士的等级分为:初级术士、中术士、大术士、术师、天命术士(每一个等级共有三个阶段,为初期,中期,后期。)术士根据不同的术属性,可分为风、土、雷、冰、火、暗六种类型。在术士世界里还有四大异术:傀儡术、瞳术、蛊术、幻术。
  • 雷锋精神

    雷锋精神

    汇集了雷锋22年人生历程中所写下的全部日记,以及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演变,读者通过这本书能够全面、真实地了解雷锋人生、汲取雷锋精神。本德、陈云、邓小平的题字,社会对于雷锋精神的报道和评价、雷锋精神内容的书包括雷锋生平、雷锋故事、雷锋日记、雷锋精神及其在现当代的价值和意义等内容,讲述了雷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事迹,展现了雷锋崇高的人生理想和高尚的道德情怀。同时,书中精选的与雷锋有关的一些珍贵题词图片,给读者展现了雷锋精神的最新最完整的诠释。
  • 王牌高手

    王牌高手

    一代邪帝被亲人陷害而陨落,残魂破空寄身于落魄都市少年身上,从此开始了他的都市传奇,征服女杀手,讨伐黑刀,纵横商场。“你是人人惧怕的杀手,但是我也要收下!”“你是冷傲的校花,但是也逃不出我的手掌!”“御姐、萝莉,警花,黑道大姐大,全是我的菜,都到碗里来……”
  • 慢穿之心愿清单

    慢穿之心愿清单

    系统:“宿主,那位小姐姐的愿望是攻略男神...”前川:“我知道啊。”系统:“那你怎么在毁灭这个世界...”宿主:“哦,因为男神已经被攻略,这个世界......”前川嗜血一笑“我看不惯。”系统:“看不惯就毁灭?!啊啊啊宿主,我知道你喜欢装逼,现在已经装成大逼了,so毁灭世界什么的放弃吧,我会被主神解雇的!!!”前川:“没事,我罩你,看本宿主带你装逼上天见小仙女~”
  • 长歌晨熙

    长歌晨熙

    民国虐恋小说。讲述了民国时期的方家二小姐及中通军官方熙雅和共产党将士季凉晨之间的爱恨情仇。
  • 枯花重开,凋零累累

    枯花重开,凋零累累

    又名《透若明灭:聆夜》“我从来没有后悔过,不管你有多么伤我,我都会等你。这好像是我天生的使命一样,似乎一生下来就会做的一件事就是等你。”“对不起……”“等你,我心甘情愿;被伤,也乐在其中。”————你放不下多少人,多少人在等你。放不下的是命运多舛,明明要一世就够,天和她开什么玩笑!明明只要一人就够,命运又转了几圈!风若来掠过,吹去一切沙土,凡尘是不是要简单一些。等一切凋零再次迸发生机,枯花是否会重开,硕果是否能累累。用此浮生,埋下扶桑,忧愁弃离,千万熔心。————我会等你,等过春夏,待到硕果累累,桃桔果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