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639000000003

第3章 绝对精神——黑格尔

严格的家庭教育

1770年8月27日,德国西南部符腾堡省的斯图加特城里,路德派基督教徒乔治·路德维希·黑格尔的家里,几声“哇哇”的啼哭,一个小生命诞生了,是个男孩。他就是后来享誉世界的乔治·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没有人会料到这个孱弱的婴儿在其一生中竟会以摧枯拉朽的激情和巨人般的勇气将人类精神推进到一个令世人目炫的高度。黑格尔一生质朴无华,与他在哲学王国中所从事的惊心动魄的事业相比,他的生活平淡无奇。我们还是从他的中学时代开始,追溯他的心路历程吧。

符腾堡省是德国许多诸候封建统治的典型小邦之一,西部邻近法国,南部与瑞士接壤,得地之利,受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和运动的影响要近一些和快一些。

这是一个生活富裕、处事严肃的家庭。这个家庭虽然不是显赫的上层贵族,但由于家资丰厚,和统治者保持着良好的关系,而且连续几代人都在政权中谋职,所以,过着高于平民的生活。黑格尔的父辈们因此以绅士自居。黑格尔的远祖是一个新教教徒,祖父是路德新教的牧师,诗人席勒诞生时就是由他主持洗礼的。黑格尔的父亲老黑格尔在卡尔·欧根公爵府税务局任书记官,后来任运输局的顾问。黑格尔的母亲玛丽亚·玛格达伦娜·黑格尔是一个很有教养的家庭妇女。黑格尔在家里是长子,在他之下还有一妹一弟,兄妹们感情很好。

黑格尔的父母有自己对待儿子的方式。他们没有想象儿子会成为什么大人物,只是期望儿子受到良好的教育,养成绅士阶层应该有的风度,有一技之长,以便长大成人后能够自己养活自己。如果说期望,任何父母都是有的,黑格尔的父母也不例外。但他们的期望很实际,那就是,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有知识有身份的人。为了这些目标,黑格尔的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对他的严格教育。

收入并不很高的收税官,在儿子仅3岁时,就为他请来了家庭教师,教孩子识字和规范的言行。黑格尔少年时代循规蹈矩,一生把读书当成最大的乐趣,是与小时候父亲的培养分不开的。这个严肃对待生活的绅士,也以极其严肃的态度对待儿子的教育和成长。在繁忙的工作和频繁的应酬之余,他每天都要过问儿子的学习进程和对待学习的态度。他时刻把儿子的成长置于自己的监督之下。

黑格尔的母亲受过良好的教育,在黑格尔5岁时便对他进行启蒙教育,对他循循善诱,谆谆教导,热情鼓励黑格尔所取得的点滴进步,卓有成效。

严格的管理和教育,使本来就内向的黑格尔更加沉默寡言,也使他养成了多思考、少说话的习惯。当然,由于这个收税官过分注重对孩子的文化教育,而轻视了对孩子的体质训练,致使身体本来就不健壮的黑格尔,到了中学时期体质更加不好。这或许是黑格尔父母的一种失误。

黑格尔在7岁时进城内新教拉丁学校接受正规学校教育。他是一个模范学生,每次都因成绩优良获得奖学金。他的父母还请教师于课外替他补习几何学、希腊文、拉丁文,这为他阅读古典文学、哲学,根据希腊文、拉丁文的原始材料讲哲学史打下了基础。

由于他学习刻苦,有一位叫做洛佛勒尔的老师对黑格尔特别关心,对他寄予了很高的期望。他送给黑格尔一套德译本的莎士比亚剧作集,在上面写下了这样一句充满爱意的话:“你现在还读不懂,但不久就会读懂的。”他还两度私下教授黑格尔,希望以此来促进对黑格尔才能的开发。黑格尔也最尊重他的洛佛勒尔老师。他听老师解释伊索寓言和新约全书,听老师讲西塞罗优美的哲学书信和保罗崇高的宗教义书以及许许多多有关希伯莱的知识。从这些教诲中,黑格尔获得了系统的古代史知识,也产生了对古代语言和古代诗人的毕生倾慕不已的感情。而这些对他日后的精神创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黑格尔对他的恩师感激不尽。

洛佛勒尔死后,其妻又将其藏书数册转送于黑格尔。黑格尔后来称洛佛勒尔为他的“最敬爱的老师”。

1785年7月6日,他所敬慕的老师不幸辞世时,黑格尔在日记中写下这样一段话来纪念他:

“洛佛勒尔先生是我最尊敬的老师,特别在我中学低年级时,我敢说他几乎是最优秀的。他为人公正无私,一心为学生、为众人谋福利。他不像别人那样思想庸俗,以为只要能把那种古旧的、年年稍事更改的班级惯例推行下去,他们就有了生计,而不需要学习提高。不,我的先师却不这样想。他了解科学的价值以及科学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给一个人的安慰。我们经常在那间小小的秘室里促膝相谈,那是多么快乐啊!很少有人了解他的功绩。像他这样一个人竟完全限制在他的工作范围以内,这真是一个很大的不幸。现在,他已经长眠了!但我将永远地、始终不渝地怀念他。”

这是一篇虔诚而又聪慧也有几分少年老成的悼词,它真切地表达了一位感情真挚的学生对自己敬爱老师的挚爱情感。

洛佛勒尔老师慧眼识珠,几十年以后他所识出的“千里马”驰骋万里,声振全球,他若魂魄有知,定会含笑于九泉之下的。

与书相伴的少年

1785年,黑格尔就读于斯图加特市文科中学。少年黑格尔老成持重,缺乏朝气,与同龄人相比,他过早地去掉了孩子气,而步入了成年人的世界。他用成年人的眼光和处事方式去考虑问题,理解发生在他周围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他几乎没有别的什么嗜好,唯一的乐趣是读书,他把零用钱都花在买书上。

他对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广泛的兴趣。每逢图书馆开放,他定会一本正经地坐在阅览室里,去咀嚼那些严肃的、有时令成年人也望而却步的书。读书时,黑格尔还养成了一种独特的习惯,那就是,把读过的东西详细地摘录在一张张活动页上,然后按照语言学、美学、面相学、算学、几何学、心理学、史学和哲学等项目加以分类。每一类都严格地按照字母顺序排列。所有摘录都放在贴有标签的文件夹里,以便检索使用。这些文件夹伴随了黑格尔一生。这种读书习惯伴随了黑格尔一生,使得黑格尔博闻强记,受益终生。

黑格尔的这种严肃认真的读书方式使他不仅把握了所读过著作的概括意义,而且能深刻领会到其独特之处,体味作者的个性的微妙趣味。这一习惯的形成与黑格尔严谨冷静的性格有很大关系。黑格尔认为:“真正的素养必始于坚决地抹去自己,如在毕泰格拉教育制度里面,学生起初五年不许作声。”

循规蹈矩的作风使得这位未来的哲学家在少年时代就对追逐时髦不感兴趣。就拿他的嗜好——读书这件事来说,少年黑格尔虽说出生于德国文坛盛事迭出的年代,新鲜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然而他却反应迟钝。当时青年人所感兴趣的诗歌、散文、小说,诸如莱辛的《爱米丽雅·伽洛蒂》《智者纳旦》,歌德的《铁手骑士葛茨·封·贝利欣根》《少年维特之烦恼》,席勒的《强盗》等等,都没有引起他的注意。甚至到了中学毕业,他也没有读过这些作品。

黑格尔爱不释手的一本书是《索菲游记,从默墨尔到萨克森》,这部作品决算不上一部佳作。它模仿英国家庭小说笔法,描写七年战争时期东普鲁士市民的生活情形。小说中有大段大段惩恶劝善的说教,同时又以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写实方法描写了市民间千篇一律的日常琐事。小说的作者是约翰·提摩太乌斯·赫尔墨斯,席勒在他的讽刺诗中曾用“拉丁传教士”来谴责他。然而,就是这部如此贫乏无聊的小说使黑格尔入了迷,以至于废寝忘食。

对此,黑格尔之后的另一位哲学大师叔本华,在罗森克朗茨写的黑格尔传记中读到他的日记的那段记载时,曾不无讽刺意味地说:“我最心爱的作品是《荷马》,而黑格尔最心爱的作品是《索菲游记,从默墨尔到萨克森》。”

在文科中学时,黑格尔开始写日记。中学生写日记在黑格尔那个时代是极为平常的。黑格尔的日记是看起来既没有情感的波澜,语言也毫无风格,倒像流水帐目。这一点从以下几篇日记中即可看出。

“星期四,7月14日。阿贝尔和霍普夫两位教授先生前日光临我们的聚会。我们和他们两位一起散步,他们专门给我们谈了维也纳。”

“星期五,7月15日。我和克勒斯教授先生一起散步。我们很入神地读门德尔松的《斐多》。”

“星期六,7月16日。市府秘书克拉普夫勒先生今天去世了。大家原来以为他的健康已有所好转呢。他死后遗下9个孩子。一个儿子8天前接替了他的职位,一个儿子在去年秋天进了修道院。”

从这几则日记内容就可以看出,黑格尔以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为行为准则,他的日常生活毫无浪漫激情可言,有的只是枯燥无聊。他似乎对新鲜事物缺乏应有的接受能力,以致后来他的传记作者库诺·菲舍尔这样写道:“当时谁也不曾预料到,这个陶醉于一部乏味小说的平庸少年竟会脱胎换骨,成为一位深刻的思想家。他还将孜孜不倦,力图上进,有朝一日作为当代第一位哲学家而出现。”

但这只是一面,在日记中,黑格尔也记录些颇有兴味的、平凡生活中的矛盾,“诙谐冲突”:

“星期二,6月28日(1785年),我今天才发现同是一样东西可以给各个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印象。我吃樱桃,觉得其味甚美。并且尽量享受,但同时一个比我年纪大些的人,便不感觉兴味。”

他说,一个人年轻的时候,从卖樱桃的女人身边走过,未有不流口涎的。但及年纪一大,我可以眼看着春天过去,一点也不渴望吃那东西。因此我就悟到一个令人痛心的至理,就是年轻之时,想吃不得吃,年老之时,有吃不想吃。

“1月3日,全部月食。校中备有天文仪器,许多人聚此观看,但天为云所翳。于是校长告诉我们如下故事:儿时,他同别的孩子有一次夜间偷跑出校外玩,籍口是观星。警察看见他们,打算把他们带到看守所。这些孩子们说到:‘我们在看星宿。’‘不行。’警察答道,‘小孩子在晚上应该上床去睡觉。到白天才可出来看星星。’”

吃樱桃、看星星这些事虽小,但对我们了解黑格尔却很有启发意义。记载起这些矛盾趣事来,黑格尔一反他记陈年老帐的死板常态,写得兴趣盎然耐人寻味,足见黑格尔深喜矛盾。

当然,黑格尔的老师始终对他抱有信心。在他们眼中,黑格尔无疑是一名优秀的学生。他一向学习刻苦,广泛涉猎各类书籍,笔头勤快,每门功课都学得很出色,升级考试的成绩总是优良。尽管不熟悉近代文学,却以通晓古典文学见长。他醉心于古希腊剧作家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翻译过古希腊哲人爱比克泰德和隆各司的作品。因此,黑格尔深得许多教师的喜爱。

少年黑格尔兴趣广泛,但尤其喜爱读古希腊古典文学和听音乐会。这两大兴趣,黑格尔无论处于何地、何等条件下,都丝毫不改,毕生未减。黑格尔在这时期醉心于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据他看来,近代诗人再也起不到古代诗人那样大的作用了。古代作品的优秀品质和无可争辩的长处就在于纯朴。他们的思想不是取自书本,而是直接源于生活和自然。

他曾以散文、韵文的形式两次翻译索福克勒斯的《安提戈里》,并写了两篇作文:一为1788年所写的《论古代诗人的某些特征》,其中指出:古代诗人和现代诗人在某些特征上是有差别的。古代诗人的优秀品质和无可争辩的长处在于纯朴,他们的思想不是取自书本,而是直接来源于生活和自然,他们所关心的,是为真理服务而不是取悦于读者。因此现代诗人再也起不到古代诗人那样大的作用。此文所获得的评语是:“前途不可限量”。其二为黑格尔中学毕业时为告别辞所写的《士耳其人文艺与科学之衰落》,这是一篇演讲辞。黑格尔在这个演讲中,一方面勾画出奥斯曼帝国的悲惨状况,另一方面呼吁大家回顾一下自己的家乡符腾堡,对比是令人触目惊心的。他最后得出一个结论:即从各个方面看,斯图加特都远比土耳其好,而这应归功于公爵(格卡尔·欧根公爵)和老师们。

黑格尔认为,希腊古典文学是培养鉴赏力的学校;希腊史学家的作品是记载历史的典范,极有助于理解人类所走过的道路;希腊哲学是一切哲学的发源地。黑格尔不止一次地说过:“凡是一切使生活满足,使生活高尚,使生活优美的,我们皆直接间接得自希腊,谈到希腊哲学,我们就好像回到了精神家园。”对希腊文化的热爱培养了黑格尔的启蒙的理性主义精神和历史主义的思维方法。黑格尔一度曾喜欢的是希腊教而不是基督教。他写了一本《耶稣传》,先于斯特劳斯和勒南提出耶稣是玛丽和约瑟夫的儿子,剔除了一些神奇因素。但是后来,他自己又销毁了这本书。

黑格尔中学时期哲学兴趣表现在大段抄录洛克、休谟和康德的著作。他设置了一个笔记本,从1785年起,专门搜集各种定义,其中包含有关于迷信、美、哲学、逻辑、变化、国家等等的定义。他抄录的哲学的定义是:深入到人对最重要的道理的概念和知识的根据和内在性质。逻辑的定义是:研究从人的历史里抽象出来的思维规律的整个内容。变化的定义是:如果可以归结一个东西有两个正反相对的规定性,其一停止起作用,而其他开始起作用时,则这个东西就可以叫做变化了。

黑格尔小时候身体很虚弱,曾经历过几次重病的袭击,几乎丧命,但最后总算是又活了过来。真是“大难不死,必有后福”。黑格尔在六岁时得过天花,盲了好几天,医生都认为他一定会丧命的,但他奇迹般地好转过来了;在黑格尔13岁时,斯图加特一带同时流行严重的胆汁性痢疾和胆计性热病,他们全家都受到感染,黑格尔的母亲因此很快去世了。黑格尔本人也病得特别厉害,已经有了扁桃体腺肿症状,人们都怀疑他是否能活得下去,不久病虽好了,耳后又生一恶疖,为此又施行了一次痛苦的手术。

在谈到黑格尔思想的形成时,我们不能不提到法国启蒙运动对黑格尔的影响。半个世纪以来,法国启蒙运动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思想家、理论家,坚韧不拔地反对封建农奴制度,反对专制压迫和宗教迷信、教权主义。伏尔泰、狄德罗、达兰贝一度出入普鲁士宫廷,卢梭的《爱弥儿》则风靡全欧,《法国百科全书》销行全国,他们的活动促进了各国启蒙运动,形成了全欧性的启蒙时代,引发了各地教育改革。

黑格尔阅读和摘录了大量启蒙运动者如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等人的著作,他宣称这些书籍使他从传统偏见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一时期的黑格尔推崇理性,强调人的权利,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自由平等权,人的理性应该得到充分的自由发挥,个人的情感和愿望必须受到尊重。

黑格尔在《论希腊人与罗马人的宗教》一文中尖锐地抨击宗教迷信和崇拜。黑格尔认为:宗教起源于人对自然的愚昧和无知,上帝的观念是人自己按照他们所知道的“主人”的模型而形成的。人把“主人”的一切特性赋予了上帝,所以上帝也具有人的一切特性。这实质上是说:不是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来创造人,而是人根据自己的特性塑造上帝的形象,把上帝想象成一个全知全能的神。人为了神的惩罚而对它顶礼膜拜,为了摆脱灾难而求助于神,对它奉贡祈祷。

诚然,黑格尔并不否认神的存在,但在他的宗教观点中所强调的是人而不是神,因此黑格尔认为,有理性的人是不会把幸福归之于神的恩赐,他们会认为神只不过给予人以有充分的手段,但还须靠个人自己努力取得,所以真正的幸福是通过智慧和道德的完善而达到的。为了提高人的理性能力,必须加强教育,教育对一个民族有着重大意义。黑格尔把教育看成是改造社会,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手段。

在图宾根神学院

革命时代的大学生

1788年10月,黑格尔、荷尔德林因中学毕业成绩优秀,得到斯图加特、毛尔布隆两地保送,同时入学到图宾根神学院读书。图宾根神学院设在从前一个奥古斯丁教团修道院的故址,是专门为各地培养牧师和教员而设立的,学员两三百名,享受公爵所设奖学金待遇。黑格尔是这个学院的公费生。这里的生活方式也具有修道院的特色:学生们奉命早起,祷告和吃早饭、上课、自修和散步都有严格的规定。

两年后,年方15岁的谢林也来到图宾根神学院。少年时期的谢林聪颖过人,学习成绩优异,按规定,年满17岁方能进入图宾根神学院,谢林以其出众的才华被破例进入图宾根神学院学习。黑格尔、谢林、荷尔德林三人同住一室,朝夕相处,结下了诚挚的友谊,这友谊持续了很多年。

黑格尔和谢林结交的基础,起初不是哲学,而是政治。理论方面的共同兴趣是后来才发生的。这个时候的黑格尔,已经不再是那个循规蹈矩的文科中学生了。但他并没有堕入图宾根众多放肆的酒鬼的行列,反而他对政治着了迷。

1789年,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风起云涌,激起了德国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的情绪。法国大革命的劲风也吹到了图宾根神学院的校园。神学生们在刻板的生活和黑色道袍下,激荡着立志改革落后德国的火热炽情,向往着革命和自由。

黑格尔、谢林、荷尔德林三人在图宾根神学院读书期间,正值法国大革命高潮时期,德国的进步力量热烈欢呼法国革命。图宾根也出现了一个政治俱乐部。人们在那里交流有关法国事件的新闻,阅读法国报纸,谈论德国命运。黑格尔、荷尔德林和谢林都是俱乐部的积极分子,并参加了在内加尔河岸栽自由树的活动。黑格尔曾在俱乐部发表了一篇关于博爱与自由的演说,受到朋友们的一致喝采。在黑格尔当时的纪念册上记着“反对暴君”、“打倒坏蛋”、“打倒妄想绝对统治心灵的暴政”、“自由万岁”、“卢梭万岁”等等革命口号,还摘抄了卢梭《社会契约论》中的一句名言:“如果天使有个政府,那么这个政府也会实行民主管理的”。谢林则把同学魏采尔从法国带回的《马塞曲》译成德文,在同伴中传唱。

这件事惹怒了封建当权派。主张取缔思想自由的欧根公爵把神学院学生集中在大礼堂里,对谢林与其他几个学生严厉训斥。公爵问谢林,他是否就是那个“强盗歌”的译者,谢林一直都无所畏惧,用他那炯炯有神的眼光盯着公爵,简短而干脆地回答:“阁下,我们大家缺乏各式各样的思想,”“欲加之罪,何患无词!”最后还是由于谢林的父亲及时拜托神学院校长施努黎尔从中斡旋,谢林才未被开除出神学院。

三位朋友的心是在一起的,事业是共同的。他们倾向于改革,憧憬于未来,以“上帝之国”的口号互相勉励,这个口号的含义就是黑格尔写的两句诗:

是对真理和自由无保留的献身,

是对禁锢思想诫律永不妥协的誓言。

黑格尔终其一生对法国大革命都持积极态度。谈起这场革命,黑格尔总是兴高采烈的。他写道:“法国由它的革命的涤荡,脱却了许多制度。那些制度是人类精神掉在背后的孩提时的敝履,曾重压过它(指法国),如现在还重压着其他各国一样,像枯槁的羽毛一般。”正是在那些充满希望、“风华正茂”的日子里,黑格尔像费希特一样,亲近过一阵某种贵族式的社会主义,并以其特有的热情,投入到当时席卷整个欧洲的浪漫主义潮流之中。黑格尔对法国革命的少年热情,是始终如一的,使他在哲学上认识上都贯彻着法国革命的理想。

黑格尔在图宾根神学院学习了五年,前两年主要学神学,后三年主要学哲学。在这五年中,黑格尔选习了这样一些课程:福音史,旧约诗篇研究,西塞罗论神的本性,哲学史,形而上学与自然哲学,路加、马太、约翰诸福音和保罗人告罗马人书。此外,他自己还选习了一门解剖学的课程。在教授中,讲授西塞罗的“论神的本性”和“形而上学与自然哲学”的佛拉特教授是康德哲学的一个敏锐而自由的支持者。正如他给友人谢林的信中所写的那样,他对大学的讲授很不满意,但在自学与积累知识方面用了很大的力量。

在图宾根神学院的五年学习期间,黑格尔还和中学时一样,对其他方面的活动不感兴趣,只是致力于书本学习。他忽视骑马术和击剑术的训练。在和少女相处时,呆若木鸡。他穿着粗俗、陈旧;行动呆滞、迟缓,同学们送他一个绰号:“小老头儿”。有个同学曾在他的纪念册上画了一幅驼背、拄着双拐的黑格尔漫画,并在旁边题词道:“愿上帝保佑这位小老头儿!”俗语说得好:“人不可貌相”,多年以后正是这位“小老头儿”掀起了一股新的哲学潮流,它的声势是那么的浩大,很多年都没有人能够阻挡得住,同时又有许多人从其中吸取了一些思想并进一步发扬,他们的哲学观点至今在世界上仍有很大影响。

然而,黑格尔并不是一个落落寡合、行为鬼祟的人,而是一个开朗的、为人所喜爱的伙伴,“小老头儿”只是善意的嘲讽。他在愉快的酒宴上跟人们很合得来;在和朋友骑马到乡间时,竟忘记了规定的上课时间,以致受到禁闭。他热恋一个漂亮的女孩奥古期特·黑格尔·迈埃尔,已故神学教授的女儿,他甚至在赠给友人的芬克的纪念册上表示他如何不嫌弃酒和爱情:“上一个盛夏已经美满地结束了,现在更加美满!关于前者的格言是酒;关于后者的格言是爱!1791年10月7日。酒和爱!”

然而大学时代的黑格尔在恋爱方面并没有碰到特别的运气。这个时期,爱情在他的生活中并不占有特别的位置。他所关心的是痛快的生活、现实政治和古典诗歌与文学。在这些方面,他显示出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才气。

在法罗特将他描写成拄着拐杖、步履蹒跚的老头儿的时候,他的另一位同学荷尔德林却在他的纪念册上写下了歌德的诗句:“兴趣和爱好是伟大行为的两翼。象征,万物一如。”黑格尔要完成伟大行为需要两翼:一是对希腊世界的热爱,一是对哲学的兴趣。他的朋友中,最能促进前者的是荷尔德林,最后促进后者的是谢林。

与荷尔德林和谢林的交往

人生的旅程中总会有那么几个难忘的旅伴,与这些旅伴的交往往往就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图宾根神学院时期,黑格尔遇到了两个出类拔萃、名传后世的青年朋友。

将激情的荷尔德林与理智的黑格尔连结起来的纽带,是他们对古代希腊文学的共同热爱。荷尔德林心智脆弱,极为敏感,富有诗人的浪漫气质。他的诗才深为当时的德国伟大诗人席勒所赏识。谢林天资聪颖,事业早成,20多岁时就已建立起自己的系统的哲学学说。黑格尔以结识谢林为荣耀之事,以一个哲学学徒的心情注视着谢林的成功。他将谢林视为自己的表率和进入哲学法门的引路人。

在图宾根神学院,黑格尔阅读了刚刚问世不久的康德著作,但这时他并不理解批判哲学的精神。黑格尔、荷尔德林、芬克、伦茨自共同进修弗拉特的形而上学和自然神学课后,经常聚会阅读康德的理论著作。后来,得到助教“康德迷”迪茨的带动,兴致勃勃地探讨学院老师施托尔和弗拉特对康德所采取的启蒙主义、理性主义做的阐释。黑格尔避免激进观点,采取中立态度。此外,黑格尔、荷尔德林、芬克、伦茨四人还经常聚会阅读柏拉图、雅可比等人的理论著作。

黑格尔在图宾根神学院学完两年哲学课程之后,于1790年9月,和荷尔德林、芬克、奥里斯特四人共同为伯克教授所撰论文《论义务的界限》辩护,结果顺利通过,成为哲学学士。三年神学课程完成之后,于1793年9月,他和其他同学共九人为校长勒贝雷特所撰写的关于符腾堡教会史论文答辩,顺利通过,获得结业证书,但成绩平平。颇为有趣的是毕业文凭上述他天资、品性都好,长于神学和语言学,哲学上则没有能力。

神学院毕业后,黑格尔、荷尔德林、谢林这三位好朋友虽然天各一方,但往时的情谊依然萦绕着他们的情怀,不时互通书信,表达他们的深切感情。同时他们互相鼓励,交谈学问,在“对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伟大事业上”共同前进。

荷尔德林是一位极富才气的诗人,其创作后来被公认为可以和歌德、席勒并列在一起。他给黑格尔的信才情流畅、语言优美,在他的激发下,黑格尔写了一篇长诗:《赞歌》(副标题为:致荷尔德林),其中表达了黑格尔渴望与友人重逢的急切心情,诗文如下:

……

脚下的湖水闪烁的微波,

向人们挟着深情的眼睛。

回忆躲开了永日的喧嚣,

把自己和现在远隔,

像一场陈年的梦境。

亲爱的,你的身影,

伴随着逝去的欢娱,

又在我们的眼前浮现。

它惹起了再度相逢的希望,

像蜜汁一样的甘甜。

我向自己描绘着这幕情景:

久渴望的拥抱火样燃烧,

无休止的问询宛如水潮,

暗暗地相互察看,窥探,

经过了一番别离之苦,

举止、音谈、对故人的情谊是否有所改变,

——令人高兴啊,使人欢欣对友谊的忠诚,

往日纽带真挚,牢固胜似从前。

……

思想越过河,飞过山把我轻轻地带到你跟前。

但是,麻木的现实却在无尽无休地纠缠。

一声叹息宣布了愿望和现实的决裂,

随着这叹息之声

一切甜蜜的幻梦都烟消云散。

……

从这篇诗文中,可以看出黑格尔非常重视友情,这也是他以后处处逢源,在艰难时刻总有朋友援助的原因。

最初的精神激动

1793年10月,黑格尔从图宾根神学院毕业,征得教会当局的同意,准备绕开教会系统寻找职业。神学院学生的道路通常是从神学院走向教堂,成为上帝恭顺的仆人——牧师。但这样一个目标对于黑格尔来说却完全没有什么诱人的地方。这不仅因为他富有哲学家的气质而缺乏牧师的激情,还因为他举止迟缓笨拙,不具备牧师所必需的口才。因此,他希望将来做一名哲学教师。就这样,黑格尔选择了他的前人康德、费希特所走过的道路——做一名家庭教师。

一个青年学者,如果适逢其会能作为名门望族的家庭教师在富于文化气息的大城市里生活与工作,他的职业和经历就会反过来使他自己受到教育。十分幸运,黑格尔就是这样在两个城市、两个家庭中开始他的职业生涯的。他既教育了别人,也教育了自己。黑格尔任家庭教师的第一个城市是瑞士的伯尔尼,第二个是莱茵河畔的法兰克福。

家庭教师工作花费不了太多的精力与时间。黑格尔有大量的空闲时间去读书、思考、写作,尽可能地加深自己的修养。年轻的黑格尔仍然保持着对法国大革命的热情,政治问题和政治现实使他着迷。

与此同时,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也开始钻入他那硕大的脑袋。他为诸如灵魂在哪儿,神经如何起到感觉器官作用等等问题劳心伤神。但真正使他产生最初激情的却是康德关于人的学说。他给谢林写道:“我期待康德体系及其圆满成就在德国引起一场革命。”

他最感兴趣的不是《纯粹理性批判》,而是关于实践哲学的著作以及费希特为这些著作所做的解说。“人类终于登上了一切哲学的顶峰,这个顶峰达到令人眼花缭乱的程度”。

做家教的过程中,黑格尔只身一人,远在他乡,昔日的好友如今远在千里之外,黑格尔倍感寂寞与孤独,于是常和好友荷尔德林、谢林通信联系,互通音讯。

黑格尔和谢林的通信偏重于对哲学的问题的研讨。黑格尔由于远离文坛,杂务缠身,而谢林正在研究康德、费希特的哲学,后来又开始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于是谢林成了黑格尔在哲学道路上前进的引路人。

黑格尔和谢林对康德哲学抱有很大希望,黑格尔认为:“康德的宗教学说,目前虽然还没有产生多大影响,但日丽中天,将来总会为人之所共见。”“我从极其丰富的康德体系中,期待着在德意志大地上出现一个革命,这个革命要从现存的,并且还有必要的那些原则出发,通过合作的力量,来应用于迄今为止的全部知识。”

谢林是这样评价康德学说与反康德学说的关系的:“朝霞伴随着康德升起,在高耸的山峰沐浴着太阳的光辉时,在谷地丛林中,这里那里还残留点迷雾,是不足为怪的……”

在完成康德体系的道路上,黑格尔看到青年谢林正在向前开辟蹊径,他以有这位朋友而骄傲。他对谢林最初的两篇论文《一般哲学形式的可能性》和《作为哲学原则的自我》所给予他的教益,充满感激之情。

我的挚友,你送给我的论文和来信使我非常高兴,我深深地感谢你……是你的第二篇论文而不是我自己使我弄明白……你的论文绝妙地解开了我的迷雾。我为此而感谢你,而且,每一个关怀科学福利和世界利益的人,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感谢你,如果说目前还不感谢的话。

你不要期待我对你的论文的评论,我在这方面只是个学徒。

谢林的论文给黑格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所以黑格尔在信中推崇备至:“仅就我所理解的主要意思来说,我从你的论文中看到你在科学上为我们完成了卓著的成果——我从中看到一个为全德思想体系的重要革命作出伟大的贡献的人的作品,我以能与你交朋友为荣。”

黑格尔从康德学说中体会到了人的伟大、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他惊叹康德对人类最终道德目标之秘密的深刻揭示,也为康德对人类的那种挚爱所感动。

黑格尔在经历了最初的精神激动之后,意欲将这种激情保持下去,并期待进一步将激情化作行动,披铠带甲,走上历史的前台,像谢林一样投入到捍卫人类尊严的哲学运动中。现在,他正在逼近德国哲学的内核,体验到那种来自精神自身的神秘。

从最初的精神激动,到一个巍然屹立在思想界的巨人,黑格尔以天生的缓慢步伐攀登着哲学的高峰。通过不断的追求与努力,黑格尔完成了他那巍峨壮观的客观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包含着至今还让人惊奇不已的丰富思想,他建立了自己的学派,聚集了一大批才智非凡的学生和追随者。

伯尔尼三年时间过去了。这时的黑格尔,思想日渐成熟。由于远离亲友,久滞异乡,寄身于一个一本正经的贵族之家,黑格尔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孤独。他请求荷尔德林和谢林帮助他摆脱这个环境。

这年10月,黑格尔和荷尔德林这两个朋友会面了,黑格尔来到法兰克福,在一个商人家中做家庭教师。

但是两个朋友没能相聚多久。荷尔德林疯狂爱上了自己东家的妻子苏姗特·贡塔德,被迫出走法国。不久后传来噩耗,他心爱的人儿死了。荷尔德林悲痛欲绝,几乎是徒步走回来的,这一切加速了他的精神错乱,六年后这位著名诗人与世长辞。

而在这几年,黑格尔几乎再没有得到荷尔德林的消息,黑格尔一次也没有探望过疯人院里的荷尔德林。

黑格尔是主张理性至上的。一个人丧失了理性,在黑格尔看来,就等于死亡了。信仰使他中断了与荷尔德林长达十年的友谊。

黑格尔和以前一样,首先关心政治、社会状况和宗教。不久,他又对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兴趣。

他开始思考财产问题,并推断出社会冲突的根源在于财产。那么哲学还能不能打动黑格尔的心呢?回答是肯定的。细心考察,可以看出哲学在黑格尔精神世界中仍能起到隐蔽的主导作用。他写了一部主要的著作,一部未完成的手稿,这就是《基督教精神及其命运》,主角仍然是基督教。但在这里,黑格尔直接同康德展开了论战。黑格尔认为,道德是个别朋友从一般——服从良心的趋使——换句话说,就是一般战胜了同它相对立的个别,通过二者的调和来扬弃这一对立。这里显示了黑格尔的一个极重要的思想,后来,由此产生了黑格尔的辩证法。于是,又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找到那个将个别和特殊结合起来的非形式的一般呢?辩证逻辑就是从这里开始萌芽的。

在法兰克福,黑格尔逐渐放弃了对于充满古代城市国家精神的共和政体的幻想。同时,也由于这一事实,哲学家这时不再宣扬他以前的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原则了。黑格尔愈来愈趋向于必须同历史命运不可避免的规律相调和的思想,对社会问题的兴趣也有些转到次要地位了。

1795年5月,黑格尔作了一次去日内瓦的旅行;次年7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他还伴同三个萨克森的家庭教师,徒步攀登了阿尔卑斯山拉伯尔尼段。

黑格尔在日记中记载了这次旅行。游览瑞士的丛山峻岭和终年秋雪的原野以及冰川、山溪与湖泊,这种阅历对每个人来说都应该是美妙的,令人神往的,但是在黑格尔那里却不是这样的。

在黑格尔的旅行印象的记录中,没有什么地方能看出他有点惊羡和感动的表示。他对巨大的山石和冰块、高峰和冰川无动于衷;对山谷和狭径感到阴郁而危急;对山河倾泻的不绝于耳的涛声感到厌倦而无聊;只有瀑布还能使他赏心悦目。

黑格尔站在巍峨壮观的阿尔卑斯丛山之中,丝毫没感觉到造物主神一般的力量,在黑格尔看来,阿尔卑斯山是那么的僵硬而单调。对于这一点,有人评论说:“他注重审美的印象,而他的气质又使他不能突出这种印象,他过于诚实、坦率地对待自己而不愿伪装或蒙蔽他本人没有的感性;他具有某种不为阿尔卑斯山上的任何怪物所压倒的东西。”

迎合黑格尔口味的是另一种迥然不同的风景:他毕生爱好为人所掌握并加以整顿过的大自然。晚年的黑格尔喜欢欣赏荷兰的肥沃牧场,蒙麦特里的花园,多瑙河谷地和海德保的郊野。未曾开发的荒芜的自然使兴致索然。这种自然观使他对目的论发生怀疑,因为这种学说认为大自然是为了满足人们需要而被创造出来的,在一个人迹罕至、岩石丛生、让人生死未卜的地方,目的从何而来呢?黑格尔觉得他那个时代的特点是,人们宁愿洋洋得意地认为,一切都是由一个外在本体造成的,而不愿承认,是“人本身为大自然制定了它的一切目的”。

而使他对宗教感兴趣的,首先是“心灵”,因为真正的、活的、“主观”的宗教表现在感情和行为之中,“客观”的宗教是关于上帝的呆板知识。换句话说,“主观”的宗教是善人特具德行的同义词,而“客观”的宗教则体现了神学。他认为,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宗教的色彩,而在于宗教是否成为关乎心灵的事。从这里可以看出,黑格尔的早期思想中具有启蒙思想。

在宗教问题上,黑格尔认为基督教是专制政治的产物,它否定人的理性,是一个不把人当人的体系。黑格尔尖锐的指出:宗教和政治是一丘之貉,宗教所教导的就是专制主义所向往的。这就是,蔑视人类,不让人类改善自己的处境,不让它凭自己的力量完成其自身。

“为什么,到这样晚的时候,人的尊严才受到尊重?为什么,到这样晚的时候,人的自由禀赋才得到承认?这种禀赋把他和一切大人物置于同一行列之中。我认为,人类自身像这样地被尊重就是时代的最好标志,它证明压迫者和人间上帝们头上的灵光消失了。哲学家们论证了这种尊严,人们学会感到这种尊严,并且把他们被践踏的权利夺回来,不是去祈求,而是把牢牢地夺到自己手里。”

随着1794年罗伯斯庇尔的垮台,开始发生了一个有利的倒退运动,这个运动与恐怖政策背道而驰,它发展到使一个极不虔诚的党徒,以其作为革命之畸形产物在南特被杀,而著名的卡里耶尔于1794年12月16日被斩首。不久之后,黑格尔在他在瑞士写给谢林的第一封信中以满意的口气提到这个事件:“卡里耶尔上断头台,想已知悉。你们还读法国报纸吗?如果我记忆不错,听说法国报纸在符腾堡是被禁止的。此案甚为重要,它把罗伯斯庇尔的无耻行径全部揭露出来了。”

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黑格尔那种充满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黑格尔把绝对精神看做世界的本原。黑格尔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是要展示通过自然、社会和思维体现出来的绝对精神,揭示它的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实际上是在探讨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在唯心主义基础上揭示二者的辩证同一。黑格尔在论述每一个概念、事物和整个体系的发展中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种辩证法的原则。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惊人的大胆思考之一。

恩格斯后来给其以高度的评价:“近代德国哲学在黑格尔的体系中达到了顶峰,在这个体系中,黑格尔第一次——这是他的巨大功绩——把整个自然的、历史的和精神的世界描写为处于不断运动、变化、转化和发展中,并企图揭示这种运动和发展的内在联系。”

海涅曾拿法国的行动者与德国的思想家们相比。他说:就破坏和严峻后果而言,罗伯斯庇尔可以和康德相匹敌;就意志的狂放和抱负的远大,拿破仑可以和费希特并肩;而就全面的继承人类的精神事业,充分表述18和19世纪之交的根本变化,没有一个法国人可以和黑格尔相提并论。

同类推荐
  • 幸福的味道

    幸福的味道

    《冰心奖获奖作家精品书系》是一套由获奖名家倾情打造的,写给中国少年儿童的小小说文集。所选作品在注重文学性和可读性的同时,更注重作品的价值取向。本丛书既可作为青年一代文学素养训练的读本,又可作为学生作文写作的范文,是通往语文课堂的“直达快车”。《幸福的味道》是冰心奖获奖作家的获奖作品集,精选了“新世纪中国小小说风云人物榜”金牌作家蔡楠,“微型小说之父”刘国芳,国家一级作家邢庆杰等作家的作品。一篇篇短小精悍的小小说,展示了生活的希望和绝望,主人公的困境和坚守,以及生活中的微小幸福。书中有为了使男孩战胜病魔,每天冒充同学给男孩写信的身患绝症的老人;有既要陪伴孩子,又要寻找生活的妈妈;还有思念爸爸,在雪中堆起“雪人爸爸”的小女孩。生活中的点滴付出和微小行动,阐释出幸福的真谛。
  • 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莫让时光付东流

    指导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故事集—莫让时光付东流

    学生时代,是一个充满理想的季节,也是人体发育的转折关键期,这一时期,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生理变化,怎样面对生活和生理的各种烦恼,是决定青少年身心是否健康的关键。
  • 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敞开心扉拥抱生活

    培养学生心灵成长的经典故事——敞开心扉拥抱生活

    在这套丛书里,我们针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专门选择了一些特殊的故事,分别对他们在这一时期将会遭遇的情感问题、生活问题、学习问题、交友问题以及各种心理健康问题,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剖析和讲解,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供同学们参考借鉴。
  • 学生的美育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上)

    学生的美育素质教育与升级方案(上)

    素质教育主要着眼干广大学生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是以注重培养广大学生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热门推荐
  • 军统双杰

    军统双杰

    抗日战争时期,留学美国的中共地下党员、电信博士赵维山,奉组织之命回到中国,打入了军统特务处。他在多次完成党组织交给他极其艰难任务的同时,和另一名倾向我党的民主人士杨如风一道,对潜伏在中国的日本间谍给予了狠狠打击,对叛国投敌的汉奸走狗进行坚决惩治,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当时的最高统帅蒋介石,为了表彰他们的功绩,特地为他们题词“军统双杰”。
  • 大牌娇妻

    大牌娇妻

    为了让爷爷开心,楚千芳随手从大街上拉个女人见楚老爷子。本以为探望结束,分道扬镳,谁知把自己的婚姻也赔进去了。
  • 大湘西演义

    大湘西演义

    本书30余万字,有100余幅珍贵摄影插图。全书内容涉及100余年来的湘西近现代史。书中描写了田兴恕、田应诏、陈渠珍、熊希龄、沈从文、贺龙、贺英、贺满姑、周燮卿、顾家齐、张平、瞿伯阶、“彭叫驴子”等百余名湘西正反面知名人物的传奇经历和事迹,同时对湘西土匪剥皮、剜心等残忍事件以及民间放蛊赶尸等奇特风俗传说均有记述。并披露了湘西许多鲜为人知的秘史。该书史料翔实,可读性很强,极具收藏价值。
  • 天幕遗存

    天幕遗存

    无数个纪元的沉沦,仙已灭,神已逝,轮回在何方?腐朽的躯体,残败的遗迹,流荡着怎样的旋律,看不清,看不透!再回眸,梦中依旧,却已无他!
  • 重生之至尊觉醒

    重生之至尊觉醒

    平凡青年叶萧意外觉醒前世无敌神尊记忆,纵横都市无敌。你说你是兵王?灵气复苏时代的修炼天才?隐世的前辈名宿?仙尊重生?不好意思,在我眼里,各位都是垃圾!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我的对手是万界至尊!
  • 荒尘游

    荒尘游

    荒尘畔,古径边,残阳绘苍天。万里孤城负手间,慢拢青丝,风尽惹龙缘。碧霄织,冥河戏,指间舞芥弥。少年沉吟终不悔,风烟散去,且游荒尘纪。尽由你,墨剑一把,唤去九州俱寂。
  • 豪门爱恋:总裁你别闹

    豪门爱恋:总裁你别闹

    那天晚上,他压在她的身上,用行动告诉了她什么叫侮辱,她死死咬住嘴唇不愿发出任何声音,强忍身体传来的撕裂般的痛楚,她恨他,在那天晚上她发誓她一定要离开他,但是只手遮天的霸道总裁真的会让她轻易的离开吗?
  • 竹马竹马的故事

    竹马竹马的故事

    这是一个关于竹马竹马的故事平凡而又热血。”#¥%*(*&&%¥##@“”说人话。“”沈墨我爱你!“”恩,我也爱你“
  • 越妃星阑传

    越妃星阑传

    那些人,辜负了她的信任,抛弃了亲情,践踏了爱情。因为她误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妄言,错信狼子野心的父亲,错爱只有帝位的爱人…一朝重生,前尘往事都已成烟,她做不到磨刀霍霍与那些人至死方休,只想护住她在意的人而已。
  • 独尊天下

    独尊天下

    原本在九库发布,可是账户丢失,改发本站。武道天下,天生死脉的凌墨渊巧获机遇上古神疯逍遥,从此食上古丹药,炼上古武技,修上古功法,杀敌立威,杀妖兽噬兽魂,步入强者世界,过上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