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博尼古思忖之时,那人挣断铁索,就奔他而来。博尼古见此人身形极快,似有奇强的内功修为,便当即运劲提气,作招架之势,此时,和尚已经近身,又是一阵打斗。
在短暂招式交手过后,博尼古和老和尚旗鼓相当、不争高低。博尼古则有些心急了,想着方丈大师引他前来,既无话说,亦无明路指点,只让他来与人打斗,莫不是要他帮寺院解决麻烦,而他又如何得上乘心法?想到这里,博尼古欲速战速决,完事后找方丈大师问个明白。
既然拼功力的交手无法胜出,他决计快速抽身出来,找和尚的招式破绽,以巧取胜。怎知那和尚与他缠斗,步步为营、招招相逼,竟让他无法以武功抽身,他则旁生一计。
“老和尚!打住!我有几个疑问困惑于心,不解不足以专心应战,你如此缠斗不休,是为胜之不武!”
“哦?小生晚辈有何疑惑?我且等你解惑,再好大战!”老和尚说完,才停止攻击,渐收气息。“和尚我好久都没有这样痛快打一场了!”而后仰天大笑。
“老和尚,你既为少林僧人,为何被捆缚于此?”
“我修少林内功心法易筋经之时,倒行逆施,又将本门武学招式改化,而至使出的功夫不是少林功夫,不能和众武僧联合阵法,所以只落一人。又因我偏爱习武,常找其他武僧打斗,他们又奈何我不得,只因某次我将师弟打伤致残,而后悔恨不已,所以被捆缚于此,诚心悔过。”
“老和尚,你的武功既出类拔萃,何必屈居于此?下山游历岂不快哉!”
“我既生于此,便以此为家。且将师弟打残,终生遗憾,便该留寺忏悔,终生护卫。佛家有德,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当日痴迷武学,迷失心性,为今只有诚心礼佛,终生护寺,以此终老。”
博尼古听完后立觉事情不妙,若再与他缠斗,他必以死抵抗,不如巧取捷径。他既知心法易筋经,又善使武学招式,不如和他探讨武学,亦可得武学一二,若方丈首肯,他便可得少林武学上乘武功,若方丈保守,不将功夫外传,他亦可得少林武学之长。
“老和尚,晚辈久仰少林武学,此次前来,便是求取易筋经,若老和尚肯指点一二,我便愿与老和尚再战,若老和尚不肯,我又何必与你缠斗?”
“好!没想到老衲垂暮之年,竟能与如此少年探讨武学,生平幸事,生平幸事啊!”
博尼古见老和尚不吝赐教,还如此慷慨开怀,心中不胜欢喜。遂与老和尚同坐下来,探讨武学心得。所谓人生若遇知音,怎不道相见恨晚,二人先较武学长短,而后又谈天说地,不知星辰日月,一夜无眠。
来日东方日出,山寺钟声响起,他们才起身同去寺里用早膳。博尼古也打定主意,他既已得了易筋经内功心法,又和老和尚探讨了一些精妙的武学招式和演化变招,他就不一定再求方丈赐予,只要此后他勤加练习,必能让武功更上一层楼!
果然,方丈大师以少林武学不外传的理由拒绝他得易筋经,但他不知道的是,博尼古已拜老和尚为师,得了他的武学真传,只是老和尚不允叫他师傅,又让他赶快下山,怕他们发现他将少林功夫传于外人,又要受罚。
博尼古如约下山,隐隐飘于山间林深之处,回望少林之时,恍有顿悟:莫非,方丈早有意传他少林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