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饭香
北望村的姜红听说游堤村打米最便宜,北望村离游堤村远是远了点,年轻的时候驮着背着,都把稻谷送到游堤村去打米,一点脚力不值钱,省下来的就是钱。一年又一年,江堤上修了路,也没那么远了,他又把稻谷运到了游堤村,成了他的习惯。
没想到这次还有意外收获,分到了李家岭小子种的新米。他接过李小子提过来的方便袋,他自己又套了几成,避免路上的时候颠簸破损了。
笑得满脸皱纹,把米捧在怀里都舍不得放下,比放学的学生还要开心。
姜红回到家,看到自己老伴有何邻居争吵起来,见他走过来,他老伴更有气势了。
“老婆子,别吵了,算了算了。”姜红难得的劝说道。
看到老伴气势瞬间熄灭,似乎心有不甘,姜红制止道:“行了,小军还在做作业呢,别吵着孩子学习了。”
中午的时候也就吃了两个包子,干了一天的体力活,早就饿了,把老伴拉扯进屋,袋子递给老伴说道:“今天煮这个米,多煮一点,我实在是饿了,连生米都快吃下了。”
老婆子觉得姜红反常了,吵架都不帮忙了,不管怎么说都是老夫老妻了,接过袋子。
“小心点,别撒了。”姜红提醒着。
“晓得啊。”
边说着边打开一层又一层塑料袋,见到米的那一刻,眼睛都直了,骂骂咧咧捶着姜红,“你个老东西,钱多了是吧,还在外面买好米吃,家里没米吗?自己种的米怎么也看不上了,你个混老头。”
“哎呦……”突然被打,姜红实实在在挨了一下子,“住手啊,你个老婆子,我哪有钱买别的米啊,这是李家小子送的。”
“爷,奶,你们吵到我了。”姜军从房里出来,“我学校吃过了,晚饭别叫我了。”
说完就关上了房门。
“这小子……”姜红抱怨道。
说是吃过了,其实也没有吃多少,学校除了土豆汤,就是紫菜汤的,哪里吃得下饭,家里煮的饭硬的要命,还不如学校的饭呢!
算了,饿了还是吃泡面吧!
炊烟袅袅,姜红家饭今天格外的香气扑鼻。
刚才还在吵架的邻居探头探脑,“老婶子,你家做的啥?怎么这么香。”
左邻右舍闻到香味都跑了出来,听到这一嗓子,一个个都按捺不住,跑到姜红家门口。一个个抱怨老家伙太独了,一个人躲在家吃独食。
“老家伙,你怎么吃独食,让老哥看看你做了什么好吃的?”一个和姜红有七分相像的老头子吼道。
“你大爷爷来了,快去开门。”姜红嘴里嚼着米饭都舍不得吞咽,美味到无以复加。
“爷爷自己去。”说不吃饭的姜军,闻到了饭香,肚皮就提出了严重的抗议,最终被香味征服,乖乖的下楼吃饭。这已经是他吃的第三碗饭了,他爷爷更是吃了五碗。
姜家老太受不了外面的叫嚷声,她吃了两碗,想把饭多留点给孙子吃,就放下筷子了,去开门。
院门都快要挤破了。
“别挤别挤,我来开门就是了,别把我家门挤坏了。”姜家老太慌忙跑过去,边嚷嚷着边放下门闩。
众人进屋,桌上连腌菜都不剩下了,爷俩合力把弄了个光盘行动。
大家看着盘子也看不出所以然来,目光炯炯地望着老太,老太哪里受得了这么多人注视,指着塑料袋说,是那袋米,煮出来的味道。
于是大家都不说话了,仿佛世界安静了似的,都是和粮食打交道的,这么精致的大米,平生第一次见。
类似于姜家发生的事,游家,胡家都发生了。
胡家最为夸张,胡汉民的两个儿子,将李来送过来的十斤被一分为二,胡汉民俩口子就一人吃了一碗,家里的饭锅都被端起走了。
李家岭就没有发生类似的事情,不算自己家三十四户人家,一人家里分得了李来承诺的十斤灵米。
李兰,也就是小花洗了锅,放了两碗米,心里想到既然是李来哥送得米应该很好吃,所以又加了一碗。
一直等爷爷奶奶回来,一家人才吃上饭。
不知道是不是心里作用,她觉得今天的饭又香又好吃。不知不觉间,家里煮的饭就已经吃完了。
“小花,今天是不是米放少了?”爷爷看到吃了两碗饭好像吃饭的孙子,问道。
“没有啊,爷爷,今天可是舀了三碗米呢,煮了满满一锅子饭呢。”
仔细一想,还真是,只能怪这米煮出来的饭太好吃了。
……
李来家更是热热闹闹,搬出来圆桌,把三叔家,李景虎一家都请来吃饭。
满满一桌子李来妈妈的拿手厨艺,这几天李来也很忙,苏琳来了后就跟着李来妈妈学厨艺。
上桌前,刘连娇笑着说道:“儿子,你说那一样菜是琳儿做的,看看琳儿可以出师了没有。”
“好,那我一定挨个尝尝。”
男人们觥筹交错,女人和小孩早就捧起了香喷喷的饭碗,男人间谈话谈得热闹,女人们吃饭吃得更热闹。
“好吃,真好吃。”
“是啊,难怪闻着这么香。”
男人哪还有心思喝酒一个个跑去厨房给自己添饭,自己动手,才有的吃。
片刻后,大家才吃得酒足饭饱。
“你说这饭这么好吃,这米得卖多少钱一斤才合适?”李景虎摸着圆滚滚的肚皮,说道。
“听说好一点的米都卖十块八块的,我看这米怎么也得卖这个价。”三叔李春良说道。
“小苏姑娘,你是城里的姑娘,那你来说说,这米多少钱一斤,你会买。”李来的爸爸直接问向苏琳。
“啊,”苏琳一边苦恼吃得太多,一边又舍不得放下筷子,最终还是吃了很多饭,正在给自己做心里安慰,突然被问道也是一愣,然后说道:“如果我在超市里看到这么好看的米,而且又这么好吃,一百两百已经,我都愿意买。”
一个个全都不可思议地看着苏琳,看到她都不好意思了,解释道:“物以稀为贵,如果可以扩大种植,可以把价格调低一点,可以更快的融入市场。”
“这么贵呢?”大家都吃惊不要,一斤米的价格都比一袋米的价格还要贵,简直不敢想象。
“那也太贵了,如果有谁愿意来收米的话,四五十还是可以接受的。”别人不知道米的价值,李来可是一清二楚。
公斤价就上百了,而且产量也好,那农民不得抢着种田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