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发生在次年的腊月十四日,即钟宏予81岁生日前夕。这一天,为他祝寿的亲朋好友陆续登门,钟宏予极为欢喜。于是,“命人备香水,沐浴其身,更换寿衣、寿冠”,然后“坐在堂中,言论不休”,开始第二次口述家族史的活动并在口述现场离开人世。
第三次口述发生在道光二十一年(1841)《钟氏族谱》问世不久。这是简阳钟宏予入川家族的首次修谱活动。族谱以《敬录宏予公遗嘱》为题,将原来经由陈钟书记录下来、镌刻于祠堂上的文字,收编于卷二之中。这份遗嘱全文共2400字,对入川经过作了回顾。不过钟宏予的长孙钟朴斋对其修谱的儿子钟世锜说:“但予公入川颠末,汝尚不得其详,未曾表出以为子孙法。”于是经钟宏予后人回忆、整理,到光绪年间再次修谱时,终于完成近4000字包括《宏予公遗嘱》在内的《入川履历》的撰写。总之,《入川履历》是在第一代口述的基础上,经过第二代的系统讲述,再经由第三代有意识的传授,最后由第四代的监生钟世锜把它整理成文字的,前后经历了130多年,因此,它实为历次口述之集大成者。
2.结构与内容
《入川履历》的文本结构十分清晰,可以分解为3个组成部分:一是钟宏予“入川颠末”口述,主要反映的是他本人入川过程及前后三次返回广东的经历;二是对钟氏家业发展情况以及钟宏予口授遗嘱与逝世经过的追述;三是对钟宏予身后家业以及《入川履历》撰写缘由的叙述。内容主要概述了钟宏予迁川创业的始末,包括迁川前家庭背景、迁川动机、路上衣食住行、如何创业、发迹后回乡探亲等。《宏予公遗嘱》主要教训后代儿孙如何孝顺、勤俭、敦宗睦族、立志的道理。主要内容分“劝”和“戒”。“劝”包括孝父母,友弟兄和劝耕读;“戒”主要包括戒讼、戒赌、戒嫖、戒偷等败坏门风的事情。遗嘱中钟宏予以长辈的口吻告诫后代。如要求后代勤俭:“想我赤手来川,苦挣苦积,才买有这点田土,就是有了田土后依然操作如初,其家常日用,亦不过疏食、布衣、土屋而已……损我家风以至倾家破产者,我在九泉之下定不喜悦他的。”在立志方面,宏予公告诫后代:“去学那邪教、做那匪徒,以及为娼为盗、为皂隶、为俳优等等下流丢宗卖祖、惹人耻笑。若遇有此等人……我在九泉之下,也还要暗暗诛灭他的。”遗嘱中钟宏予多次以“我在九泉之下,也还要暗暗诛灭他”这样的口吻来威吓,在祖灵崇拜的客家人中无疑有很强的威慑力。
3.《入川履历》的价值
1)独到的史料价值
其特点是移民群体个性化、移民过程细节化、移民生活多样化和人物对白生动化。《入川履历》以钟氏家族迁川为主线,真实生动地记录了途经广东、湖南、四川的移民迁移历程的具体形象,展现了下层社会各阶层各行业民众的角色;移民细节的描写,丰富了我们对移民长途迁徙历程中的感性认识;履历中有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为我们展现了移民社会色彩斑斓的生活画卷。因而其史料价值是一般史书比不了的。
2)反映了客家人对教育的诉求
钟宏予家族是典型的客家耕读人家。钟宏予出生于广东没落的文化世家,幼年“读书聪慧”,入川后始终有种文化情结,恪守耕读为本的家风,重视后代的教育。钟宏予在入川路上对迁居地要求,“但至蜀,或佃或买,务择仁里,莫居闹市。又莫太远,以免他日完税过粮、考试下场,嫌其路远”。对新居地要求务择仁里,方便考试,把有利于子孙后代的成才环境放在首位。1726年钟宏予入川发迹后首次回广东探亲,临行前交代长子钟瑅:“我季子瑸,来年还要读书。”1738年第二次回广东时,族弟达上告曰:“钱可积,书宜读,门风要紧。此数语兄回川必常挂齿颊,以训子孙。”事实上,钟宏予也非常重视门风问题。在川发迹时,原经营盐店、屠行,而且生意颇好,“第恐后人瞒心昧己,纵饶裕必不可长久,倒不如生意莫做。依祖规耕读传家,自有出头日期,于是将盐店、屠行出顶,其器械大半相送,不日顶出,将钱收回,从此家务亦极顺畅,资财日见丰饶”。在“求富”与“求贵”的两难选择中,钟宏予首选“求贵”,因而强调耕读为本,重视耕读传家的门风。“耕读传家,我祖家法也,故我来川这般辛苦,都要教子成名,课孙诵读,尔们世世子孙,无论贫富,俱要送子读书,使他知道义理,学做好人,方成得一个事业,且不致浪费银钱。试看那不读书的人家,不但粗蛮,不知礼仪,子弟飘流浪荡,虽家累千金,不旋踵而销亡矣。亦不得因未成名之故,遂淡了送子心肠,那读书求敦实行,不单为功名也。有田不耕,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二语你们须当三复。”皇天不负有心人。1747年季子瑸举茂才。钟家“通籍”由此开始。钟宏予81岁时,钟珑、钟瑸授恩进士,长孙佳圣入国子监。从入川到道光年间修谱时149年间八代中钟氏家族举茂才、食廪饩者十余人,援例授职者二十余人。正所谓“科甲绵延”,“瓜瓞绵绵”。
3)客家移民史教育的典型文献
《入川履历》这份珍贵的清代四川客家移民史口述资料是对后代进行移民史教育的重要文献。钟宏予口述《入川履历》的目的是“以为子孙法”,即如何教导子孙“守成”,继承祖先创业的衣钵。钟宏予认为创业的秘诀是在勤俭的基础上的耕读为本,并在《入川履历》中反复强调。因而钟宏予在遗嘱中特别强调:“你们定当将我这手卷好好收藏,世世流传,到每年祭我时,择一声音响亮的子弟,明声朗诵,逐一讲解,庶使人人知所警觉,切不可忘了。若家抄一册,贴在中堂,时时触目警心更好。”钟宏予有意识地留给后人言传身教的教育材料,以对后代进行客家创业教育。《入川履历》无疑是钟宏予的传家宝,是留给后人最宝贵的精神遗产。
(二)客家教育史诗——《张兴万自传》
2005年11月,笔者在东山客家区黄土镇调查,有幸得到一份珍贵的客家家书《张兴万自传》。自传是在年届九旬的四川客家教师张兴万口述的基础上,经其黄土镇大同村侄婿刘生平整理而成的毛笔手写本。
1.口述原由和经过
自传的写作分两阶段完成,结构分自传和遗训两大部分。第一次口述是在1997年张兴万91岁(实为90岁,东山客家人的年龄一般指虚岁,下同)生日时完成主体部分。张兴万,字国霖,号福善,生于1907年,成都市龙泉驿区黄土镇洪安村4组人。1915年进私塾读书,1923年成都大成中学毕业。先后担任私塾教师、公办小学教师几十年。1997年5月,张兴万老人90岁生日,亲朋好友前来祝寿。精神不振、身体虚弱的老人感到自己年事已高,感慨万分,“自己感觉有伤于怀,回忆过去,适逢往往痛心疾首”。为了给子孙后代留点精神遗产,张兴万老人萌生了“主动存史”的念头,即“将生平事迹,一一详志,留以子子孙孙,备之苦衷”。目的是“写本书,几十篇,留给子孙作基根”。1997年张万兴写完自传后,在自传中特别提到“后来事,有变迁,今后请师把尾添”。
第二次口述是在2002年张兴万96岁生日时续写完毕,由刘生平整理抄写而成文本。2002年已届95岁高龄的张兴万,在年老多病反复七次住院的情况下,张兴万又萌发了亲自续写完自传的念头,这次在自传中重点回忆了1998年因年老体衰而跌断左手以及1999年又跌断右脚而住院和2002年七次住院的历史,主要回忆亲人的悉心照顾,目的主要是教育子孙要讲孝道,读来十分感人。据刘生平介绍,两次口述后,张兴万老人委托刘生平记录并撰写,并守在旁边,字字斟酌,成文后经他本人校对,表现出老人极为负责的态度。《张兴万自传》附后的遗训是根据张兴万生前录音材料整理而成的。当时也有录像资料,可惜现在难以播放,只有录音资料仍可听。
2.结构与内容
《张兴万自传》全文约9000字,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有关其上学、办学经历,回顾了受教育状况以及张兴万从旧私塾教师到近代教师的转变历程,体现了客家的教育观;第二部分是新、旧社会工作经历。张兴万除教书外,还积极参与社会工作,在建国前后先后从事过乡文书、乡代表、乡文书兼会计等职。在人民与政府之间奔走,解决了群众不少实际问题。自传回顾从建国初期的减租、退押、分田、互助组、合作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变化,反映了农村社会、生活水平等变迁历史,记载一个世纪老人的历程,体现出客家区百年的生活变化;第三部分讲兴家立业经历,这是自传的主要部分,是自传的重点内容。举凡生育、丧葬、生病、婚庆、搬家、分家等家庭大事娓娓道来,即“自家事,自家想,从头到尾慢慢讲”。举凡家庭兴衰、悲欢离合、酸甜苦辣等跃然纸上,思想内容重在家族创业史教育和伦理孝道教育。
3.从客家教育的角度看《张兴万自传》的价值
1)客家教育的史诗
作者作为一个近百岁的客家老人,从读书到办学,一生都没有离开教育行业,尤其是老人半个多世纪的教育生涯,其生平经历本身就是一部20世纪客家教育的史诗。自传反映读书的情况:“到九岁,进学堂,吟诗作对不平常。我读书,很专心,《诗》《书》《礼记》讲得清。对老师,有礼节,考试成绩很出色。练功夫,学武术,文武双全两不误。读古文,做诗篇,大成中学知识添。大城市,觉悟高,学好本事把人超。戊辰年(1928),二十二,我的门前来喜事。十月子,小阳天,林妻进门把人添。第二年,读书毕,成都转来找职业。”民国时期中学毕业人数很少,就业门路较广。中学毕业后张兴万从事什么职业呢?“阿公讲,不改行,粑张招贴办学堂”。中学毕业已有妻儿的张兴万最终选择了教师的行业。客家人把重教、从教看成神圣的事业,在客家区教师很受人尊敬。张兴万因是读书人,又排行第三,故人称“三老师”。回顾几十年的教师生涯中,自传重点反映张兴万从旧学堂私塾教师到近代教师的转变历程。开始时张兴万自办私塾,教学内容主要是古文、作对等。“教古文,教诗经,内容丰富讲解清。学生子,作诗对,认真负责不怕累。”张兴万办私塾几十年,教学成绩突出,成了远近闻名的教师。“办私学,几十年,各行各业出状元。我学堂,人人夸,教的学生当专家。”“我教书,有名声,五州六县受表彰。”突出的教学成绩引起当地教育部门的重视,“简阳县,派人来,查我学堂出人才”。因此,张兴万被聘为公办学校教师:“有一年,郭校长,聘我公学到家讲。”从私塾教师向现代教师转变,学校教育要求完全不同。“公学堂,不同样,德智体美全开放。教文科,教理科,全面发展知识多。学文化,懂科学,高中毕业升大学。知识高,理论深,培养好多工程师”。旧私塾教师向新式学校教师的转变本身就是自我挑战,需要付出双倍的努力。“工作忙,任务重,肩挑重担不放松”,展现了一个任劳任怨、积极进取的客家教师形象。由于教学成绩突出,张兴万任教务主任。“讲教书,质量好,老师选我当教导”。
期间特别提到民国时期东山地区土匪影响学校教学秩序的事件,客家区团结一致维护学校利益,捍卫学校权益的努力。
1947年石板滩的袍哥头目李世君带一些打手提着枪到学校闹事,打伤一名小学教师,袍哥、土匪严重扰乱学校秩序的行为引起客家区的公愤,东山客家地区空前团结起来,张兴万“我个人,主公道,不怕凶恶与强暴”,他及时向简阳县教育局汇报,请求龙泉区政府出面严惩凶手,并组织广大师生到石板滩举行了盛大的游行示威。“龙泉驿,洛带镇,黄土洪安齐上阵。各学生,排成队,威风凛凛石板镇。七乡镇,联防队,街道两边来保卫。贴标语,呼口号,队伍住进火神庙。干样子,得胜利,恢复学堂好名誉”。斗争取得了胜利,反映了客家区团结一致维护学校利益、捍卫学校权益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