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注意到冯积岐的名字,还是在凤凰网读书频道的连载栏目中。当时,在连续数月的连载书目中,《村子》的名字一直赫然在目,给人印象深刻。虽然当时没有仔细阅读小说文本,但作者的名字却是记下了。后来,承蒙《文艺研究》主编方宁兄的介绍,冯积岐的新作《非常时期》被推荐到文化艺术出版社时,“冯积岐”已不是陌生的名字了。《非常时期》在2013年初出版,这已是他的第九部长篇小说了。
其实,身为陕西作协副主席的冯积岐早已不是文坛的新人。这位西北黄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是一位勤勉的耕耘者。三十年来,不论流行的风气如何变化,也不管外界对他的作品如何评价,冯积岐一直守着自己的信念,执着地前行着,犹如一头饱经沧桑的黄牛。从1983年第一篇短篇小说问世以来,三十年笔耕不辍,迄今已经发表了数百万字的作品,除了九部长篇小说以外,他还发表了大量的短篇小说。这些短篇小说,结构精巧,语言特色鲜明,在当代作家中独树一帜,为作者在圈内博得了“短篇王”的美誉。
在作品的风格上,冯积岐的创作与柳青、路遥、贾平凹、陈忠实等众多陕西作家的创作有着天然的血缘相似,他凭借深刻的生活体验,以浓烈的感情色彩和朴实的叙述语言,勾勒出一幅幅描绘关中风情的世俗画卷,浓墨重彩、撼人心魄。
冯积岐对自己的创作要求甚高,“不仅写时代的变迁史,主要写人物的心灵史,写出人性的复杂性、变化性;写人的文化心理”。然而,特殊的经历以及随之而形成的心理个性,使得冯积岐的作品往往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凝重和灰色。他的小说中,几乎所有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叫做凤山县松陵村的地方,这是一个虚构的乡村世界,也是作者试图破解人类共同面临的焦虑、困惑、不安和迷茫的平台。通过“松陵村”形形色色人物的纠葛和挣扎,在荒诞与暴力叙述中揭示人生的无奈和人性的弱点,读来常常给人一种挥之不去的压抑和纠结。著名作家陈忠实曾经赞扬冯积岐“以执拗的个性和已具备的强大的思想,勇敢地直面乡村社会,以几近完美的艺术表述,把自己独特的乡村社会的体验呈现给我们,让我不仅认知到中国乡村社会的深层裂变,也为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一个可资信赖的参照”。
对于冯积岐的创作成就和作品的水平,业内早已有了充分的肯定。但是,从世俗的标准看,冯积岐似乎并不出名,他的作品也没有引起市场充分的关注。这种名实不副的现象伴随着冯积岐在创作道路上的执着而显得日益突出,以致现象本身也都成为人们研究的课题。对此,作者自己也毫不掩饰内心的沮丧:“我有时感到很凄凉,有一种惨败感,就像匈牙利获诺贝尔奖的作家凯尔泰斯所说:这是一种‘无法选择的命运’。我渴望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做不到。”熟悉中外文学史的读者,对于这样的喟叹应该是并不陌生。在一个浮躁和迷茫的时代,冯积岐的挫败感多少带有几分宿命的味道。
不过,有些东西的价值,是需要时间来证明的。此次,文化艺术出版社推出的“冯积岐作品集”(第一辑)集中收录了冯积岐的八部长篇小说,这里面包括已负盛名的《村子》《遍地温柔》,也包括颇有争议的《沉默的季节》《粉碎》。这些作品从不同侧面展现了冯积岐用他的情感和心血营造出的艺术世界,也集中显示了冯积岐“写时代的变迁史、写人物的心灵史”的艺术追求。这些作品的集中展示,不仅有助于读者更好地认识冯积岐,了解这位西北作家独具面目的文学成就,也试图对冯积岐文学创作的价值作出一种新的定位和诠释。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13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