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230800000009

第9章 历史中的加减法 —— 一加一减得天下(2)

我们知道,“春秋无义战”,但《春秋》却明确张扬“义”的观念,讲究褒贬。所以后人说:“孔子修《春秋》,乱臣贼子惧。”自从孔子修订《春秋》以后,乱臣贼子一读《春秋》就害怕,因为他们发现如果谁违背了伦理道德,历史就会把他钉在耻辱柱上。关羽读《春秋左氏传》,不仅研习书中的兵法战术,提高自身的军事谋略,而且汲取其中的伦理教义。关羽“降汉不降曹”的观点显然跟读书有关系,他之所以会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和他善于读书大有关系。文人往往把道德准则看得很重,把当世人和后世人对自己的道德评价看得更重,他每做一件事情都会小心谨慎,考虑是否符合当下的道德评价规范。

道德的典范 智勇双全是关羽外在的品质,而义重如山则是关羽内在的品质,后来关羽成了民间崇拜的神明,统治者封他为“义勇武安王”。“义”和“勇”二者缺一不可,而且“义”要在“勇”之前,而不是在“勇”之后。历代的人们都能够称颂关羽,能够对他像对神明一样崇拜,和他这种“义”的道德品质密切相关。

从历史上看,关羽对待刘备义重如山。他一生追随刘备,即使在最危急的关头,也从未变节,所以《三国志·关羽传》说他有“国士之风”。

既然是“国士之风”,关羽对刘备的“义”,就不是一般的兄弟之义,也不是一般的江湖朋友之义,而是一种兄弟之义、朋友之义外加君臣之义的综合的“义”。在毛本《三国演义》中写道,张辽曾问关羽:“吾兄与玄德交,比弟与兄交何如?”关羽回答说:“我与兄,朋友之交也;我与玄德,是朋友而兄弟、兄弟而又君臣也,岂可共论乎?”这确实指出了关羽尚义的特点。

还有一点,关羽尚义,不仅对刘备义重如山,对曹操也讲义气,这引起了后人的很多争议。关羽与曹操的“惺惺惜惺惺”,应该说早在“温酒斩华雄”的时候就建立起来了。但那还只是“惺惺惜惺惺”的一种默契,谈不上是真正的“知己”。关羽跟曹操能够成为“知己”,那得从他“降曹”说起。

话说曹操分兵五路,前来攻取徐州。张飞打了败仗,逃往硭砀山。刘备兵败小沛,也投奔冀州袁绍去了。甘、糜二夫人陷于下邳,只有关羽被围困在城外土山上。这时曹操派张辽前来说降,关羽愤然大怒,说:“吾今虽处绝境,视死如归!”这时他是准备“仗忠义而死”的。

张辽是个极高明的说客,劝他说,你要死了,就犯下三条罪,“岂不为万世耻笑”?首先,你和刘备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现在刘备逃走了,如果你死了,刘备怎么能独活呢?“误主丧身”,这是第一罪。其次,刘备把两位夫人托付给你,以为万全之计,你总不能像张飞那样不管不顾吧?如果你死了,两位夫人怎么办?辜负刘备“倚托之重,实为不义”,这是第二罪。第三,你们兄弟三人在桃园结义的时候,共同发誓要辅助汉帝,如果你死了,谁来完成这一大业?你自己“成匹夫之勇,上负祖宗,下辱其主,安为义”?这是第三罪。

张辽所说的这三条,既不是站在曹操的立场上来说话,也不是站在他自己的立场上来说话,而是站在关羽的立场上来说话,句句都替关羽考虑,所以特别中听。关羽没法反驳,只能投降。但是作为投降的前提,关羽讲了三个条件:第一条,“降汉不降曹”;第二条,保全两位嫂嫂的性命,厚待她们;第三条,“但知刘皇叔去向,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这三条都是很重要的道德准则:第一辨君臣之分,第二严男女之别,第三明兄弟之义。所以关羽斩钉截铁地说:“三者缺一,断然不肯降。”前两个条件曹操一口就答应了。

但是他不太容易接受第三条,他说:“此事却难从之。吾养关公何用?”但是张辽劝他:“刘玄德待云长不过恩厚耳。丞相更施厚恩,以结其心,何忧云长之不住也?”曹操觉得张辽说得对,于是答应了这三个条件,所以关羽投降了曹操。

小说中张辽的“其罪有三”和关羽的“约以三事”,都是向读者说明关羽为什么降曹,这样就给关羽的降曹行为找到了理由和动机。后来关羽在曹营中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则是写他的“怎么做”。比如,曹操赠给关羽异锦战袍,关羽接受了,但把它穿在里面,外面还用旧袍罩上。曹操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么穿。关羽解释道:“旧袍乃刘皇叔所赐,穿上如见兄颜,岂敢以丞相之新赐而忘兄之旧赐乎?”曹操不得不感叹:“真义士也。”曹操又赠他吕布所骑的赤兔马,关羽非常高兴地接受了,说:“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虽有千里,可一日而见面也。”曹操听了非常惊讶,想来也有点儿后悔。关羽虽然受到曹操无微不至的关照,但心却始终在刘备身上。后来,得知刘备在袁绍军中,关羽毅然辞曹,护送二位嫂子,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追随刘备而去。连曹操也不得不慨叹:“事主不忘其本,乃天下之义士也;来去明白,乃天下之丈夫也。”正因为如此,后世史官称关羽:“两尽其忠,世称义勇。”毛宗岗评关羽,也赞颂他:“堂堂正正,凛凛烈烈,皎若青天,明若白日。”(毛本《三国演义》第二十六回评语)

总体来看,在小说《三国演义》中,作者通过以上的描述,把关羽塑造成了智谋和儒雅相济、勇武达到了“出神入化”境界的英雄,这与小说中的张飞、马超、黄忠、典韦、夏侯惇等人不可同日而语。

关于关羽为报昔日之恩,在华容道上放走曹操,小说称其为“义重如山”,这件事值得我们琢磨。华容道义释曹操,这是于史无证的,所以说,这又是罗贯中先生为关羽所做的一次美化活动。《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赤壁败亡后过华容道,与关羽并无关涉。《三国志平话》虽然讲到关羽在华容道拦截曹操,但也只说在关羽面前突然生起了大雾,什么也看不见,曹操冲将过去,逃之夭夭,而不是被关羽放走的。可在小说里,却写诸葛亮有意派遣关羽去守华容道,最后关羽放走了曹操,这就又是罗贯中先生对关羽的美化之笔了。

赤壁大战时,诸葛亮从东吴那里脱身回来,立刻调兵遣将,唯独冷落了关羽。关羽按捺不住,主动请战。诸葛亮卖关子说:“某本欲烦足下把守一个最紧要的隘口,怎奈有些违碍,不敢教去。”关羽问道:“为什么不敢?”诸葛亮解释说,曹操败逃,必走华容道,而曹操过去“待足下甚厚”,你“誓以报之”,如果让你守华容道,“必然放他过去,因此不敢教去”。这话激怒了关羽,他生性争强好胜,当即写下军令状,如果放了曹操,“愿依军法”。同时,关羽赌气,也让诸葛亮写了一纸军令状,如果曹操不从华容道走,诸葛亮也要依军法处置。诸葛亮的这一做法,连刘备都觉得不合适,说:“吾弟云长,义气深重,若曹操果然投华容道去时,只恐端的放了。”他深知以关羽的性格和人品,肯定会放了曹操。

小说细致地描写了关羽义释曹操的过程。当曹操见到关羽的时候,一开始手足无措,说:“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还是军师程昱清醒,提醒他:“某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人有患难,必须救之,仁义播于天下。况丞相旧日有恩在彼处,何不亲自告之,必脱此难矣。”这话的意思就是,关羽吃软不吃硬,只要恳求他,没准儿就能说动他。于是曹操恭恭敬敬地对关羽说:“将军别来无恙?”这是先跟关羽叙叙旧,套近乎。关羽心里有愧,所以没敢正面回答这个问题,而是答非所问:“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曹操明明是他的敌人,可他不称“操贼”,却尊称“丞相”,这不是先短了自己的志气吗?

曹操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一听这话有空儿可钻,立刻乘虚而入,不软不硬地恳求说:“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言为重。”所谓“昔日之言”,是指当日关羽辞别曹操时,两次许下的诺言。一次是关羽留下一封信,说:“三思丞相之恩,深如沧海;返念故主之义,重若丘山。”你虽然对我恩情深厚,但我难以忘记刘备的旧义,所以不得不告别。但是,“尚有余恩未报,候他日以死答之。”还有一次是曹操在送别关羽时,关羽又答应他:“久感丞相大恩,微劳不足补报。异日萍水相逢,别当酬之。”

不过,关羽还坚持,说:“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某曾解白马之危以报之。今日奉命,岂敢为私乎?”我虽然欠你一个人情,但是早已替你斩颜良、诛文丑,解除了白马之危,咱俩的账已经两清了,谁也不欠谁,你也别再求我什么了。曹操一看,这买卖谈得来,于是继续讨价还价。你不是说不欠我什么吗,其实欠得还多着呢:“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古之人,大丈夫处世必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者乎?”

当时关羽过五关斩六将,他自己也明白:“曹公知之,必怀痛恨,以我为无仁义之人。”如果曹操真的不留情面,派遣大将追击,关羽是逃不走的。但是曹操不记前仇,派张辽传令给夏侯惇,把关羽放走,这样关羽才得以安然脱险。

这时曹操往事重提,搞得关羽非常矛盾。小说在这里描写了一段关羽的心理活动:“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云长思起五关斩将放他之恩,如何不动心?”于是他把马头勒回,与众军说:“四散摆开。”曹操便乘空与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大喝一声,众皆下马,拜哭于地。云长不忍杀之。正犹豫中,张辽纵马至。云长见了,亦动故旧之心,长叹一声,并皆放之。”

◎ 大意妄为·大事难成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中对于关羽的种种描述,有很多在历史上是无据考寻的,有的甚至是作者把别人的事迹“强安”在了关羽的头上,因此,对于关羽的评价,存在误读也在所难免。从加减法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来源于两弱相加抗一强;曹魏称霸,来源于两弱相减成一强。

毫无疑问,诸葛亮在蜀汉的大业中成就的是一个“加”的作用,他苦心经营的“联吴抗曹”也是“两弱相加抗一强”的真实写照。但是关羽在蜀汉大业中所起到的作用,却远远不像历史上给予他的英雄评价那么简单:过五关斩六将的快感远远不能弥补大意失荆州的痛感;而且辱吴,也为孙刘联盟埋下了一个分裂因素。关羽在三国争霸中所起到的“减”的作用,远远比他作为一个英雄,起到的“加”的作用要大。

有人说,诸葛亮最怕的人不是曹操,不是司马懿,而是关羽。关羽作为本集团中的中坚力量,反而比敌对集团的中坚力量更可怕,这很耐人寻味。诸葛亮到底怕关羽什么?作为千古名将,关羽的英勇和智慧毋庸置疑,但是,性格上的致命弱点,注定使关羽成为撞沉孙刘联盟之船的“暗礁”,而联吴抗曹,则是诸葛亮三国鼎立的根本大计,此计不成,蜀国难保。说到底,诸葛亮怕的是关羽不能搞好与东吴的关系,因为他深知关羽是那种识小义而未必明大义,尽小忠而可能害大忠的人。

中国史书上称关羽“刚而自矜”、“性颇自负”。从自矜发展到自负,那确实是过头了。关羽的这一性格特点,在小说里表露无遗,很多人都看得很明白。比如诸葛亮就曾对刘备说:“云长平生傲上而不忍下。”所谓“傲上而不忍下”,是说关羽自以为能力超人,虽然对刘备没有特别表现出傲气,但是对诸葛亮等上层的人则随时表现他的傲气;对待手下,关羽也不知有所体恤。关羽超人的力量和致命的弱点,都源于他与众不同的高傲和自负。

关羽曾非常自豪地说:“天下英雄,闻吾之名,尽皆缩颈而奔。”大家一听到我的名字,脑袋都缩到脖子里头,像乌龟一样逃走了。关羽的名声能起到吓退敌兵的作用,而不用像张飞那样在长阪桥大喝三声。关羽名声在外,可以先声夺人。

像曹操这样的英雄,早在“温酒斩华雄”时就为关羽的勇猛所深深折服,一生都对他怀有崇敬之情。关羽死后,曹操感叹道:“关将军真天神也!”因为关羽有这种过人的本领,所以他的高傲才是有本钱的高傲,他的高傲才是他真正个性的一种表现。关羽的这种高傲自负,使他勇往直前,智勇双全,无人能敌,这是他的长处;但高傲的同时也造成他的短处,那就是过于高傲,过于自负,对自己的胆力和才能深信不疑,目空一切,总是瞧不起他人,与他人较劲儿。

比如,当刘备取得西川以后,封马超为平西将军。关羽听到这个消息后,很不服气,让关平给刘备带信儿,说自己要离开荆州,入西川和马超比试高低。这时,诸葛亮写信给关羽,着实夸奖他,说马超虽然智勇双全,不过只能与张飞“并驱争先”,而远远比不上关羽“绝伦逸群”。诸葛亮的话大大满足了关羽的虚荣心,他甚至将诸葛亮的书信“遍示宾客”,说:“你们瞧,连诸葛亮都说我和别人不一样!”

《三国志》里就写道,关羽瞧不起黄忠,不愿与老兵为伍。小说也写道,还在关羽要取长沙的时候,诸葛亮就夸赞守将韩玄手下的一员大将黄忠,说他“虽然年近六旬,须发苍白,使一口大刀,有万夫不当之勇”,一再嘱咐关羽“不可轻敌”。当时关羽脾气火暴,一激就怒,听完诸葛亮的话后赌气说:“军师何故长别人之锐气,灭自己之威风?量一老革,何足道哉!”“老革”就是老兵。关羽根本瞧不起黄忠这个老兵,于是只带部下五百校刀手,前往长沙。结果第一天,关羽跟黄忠大战一百合,不分胜负。第二天,两人再次交锋,斗到五六十合,关羽使拖刀计,要砍黄忠,不料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关羽放他一马,让他换马再来厮杀。

关羽不杀黄忠,毛宗岗有一段诛心之论,非常透辟:“关公不杀黄忠,是好胜处,不是慈悲处,以为杀堕马之人,不足为勇耳。”看来这仍然是关羽自恃其勇、争强好胜的性格起了根本的作用。不管怎样,关羽的举动感动了黄忠。第三天再战,不到三十合,黄忠诈败,关羽赶来,黄忠想到昨天的不杀之恩,几次弓箭虚拽,警醒关羽,关羽反而以为黄忠不会射,放心赶来。最后在吊桥上,黄忠搭箭开弓,正射到关羽盔缨根上,关羽这才明白,黄忠是报昨日不杀之恩,故意不射他,要不然他早就没命了。为了这件事,韩玄要治黄忠死罪,幸亏魏延救了他,杀死韩玄,投奔关羽。

尽管如此,关羽始终没能打赢黄忠,心里一直有疙瘩。刘备称王后,封“五虎将”,黄忠是其中之一。费诗奉命前来送官诰,关羽听说后,很不服气,说:“黄忠何等之人,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尽管关羽在“五虎将”中排名第一,但他仍不满意,他觉得黄忠是个老兵,不能跟自己并列。

其实这时关羽已年近六十,也是个“老革”,黄忠比他大十岁左右。尽管已经在同一个阵营效力多年,关羽对黄忠的那股傲气还一点儿也没消除。幸亏费诗能言善辩,说:“汉中王与将军有结义之恩,如同一体;将军即汉中王,汉中王即将军也,可与同休戚,共福祸,不宜计较官号之高下,爵禄之多寡也。”这下关羽才恍然大悟,赶紧向费诗道歉。

同类推荐
  • 邺水凌云

    邺水凌云

    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诡怖星云,将他坠入另一片天空;阴差阳错,让他闯入朝堂;派系林立,迫他陷入党争;形势使然,推他号令一方。险象环生间,他机巧应对,步步惊心处,得贵人相助,风卷云涌时,他抓住机遇。入仕时,他不忘初心,封侯时,他将将弱冠,成王时,他权倾一方。初时,还是一个清平之世,诸番作乱,搅得天下纷争,四方不宁,邻敌环伺,且看他如何整理山河,于朝堂间,游刃有余,于权利间,左右逢源,于天下间,纵横捭阖……
  • 龙朝遗传

    龙朝遗传

    看龙朝小厨师如何玩转他传奇的一生,在正邪之间游走,阴谋的背后又有怎样的隐情。一切的一切为何开始,又为什么结束?一个朝代的兴衰里又饱含了怎样九曲回肠的故事呢?一切尽在龙朝遗传。
  • 重生汉末曹家

    重生汉末曹家

    曹德,一名普通小老百姓,迷迷糊糊的竟重生到汉末,而且还成了曹操的亲弟弟孙权“曹操来了,不怕我有周大都督。什么是曹德?快,快,快,收拾东西我们出海溜达溜达”刘备“军师,曹操亲率大军分两路攻我汉中,期中有一路是曹德,我该如何是好?”诸葛亮“曹操不足为虑,曹德嘛,看看他想要点什么吧”本文纯属娱乐
  • 卫门霍氏

    卫门霍氏

    这是一本成长史,也是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诠释英雄的故事。不敢轻易动笔,生怕有丝毫触犯偶像
  • 大宋神棍

    大宋神棍

    刘勇是一名野战部队退役士兵,因为创业失败而背负一身债务,为了东山再起于是辗转来到亚洲中部战乱地区做了一名雇佣兵,一次空降行动中翼装飞行至目标点时缓降伞打开失败导致刘勇几百米高空高速扎进了目标大楼,奇怪的是本来应该摔成肉饼的刘勇却因此而穿越至北宋初年,就此展开了爆笑又不失热血的神棍之旅
热门推荐
  • 天涯月明行之世间皆棋

    天涯月明行之世间皆棋

    天地为盘,世间皆棋,熙熙攘攘,多为蝼蚁。无形的大手轻轻拨动历史的琴弦,殊不知连他自己都只不过是更大一张棋盘里微不足道的一枚棋子罢了。
  • 地球上最后的妖

    地球上最后的妖

    神仙?飞了!妖怪?走了!那你是?我就是地球上仅存的妖怪。请叫我守山大王!这是一个因为贪吃贪睡,而错过离开地球的小妖,游戏都市的故事。
  • 元始母器

    元始母器

    这是一个文明的象征,一个根本看不到头的庞大机器,它占据着整个星系的大小,这是什么样的机器呀!元始母器!他根本看不到这个机械的尽头,仿佛是无穷无尽的高度。莫小雨也不能确定这是不是机器,裸露的外表上,看不到任何金属材质的痕迹,反倒像石头。唯一能让莫小雨认为是机器的凭证,就是在其表面发出光芒的区域。从第一世界来到第二世界,漂浮在太空中,莫小雨内心不住对眼前场景震撼!
  • 王妃又要抄家了

    王妃又要抄家了

    “王妃又要出府吗?”某王逮到偷偷摸摸要出门的王妃。巫小晴嘿嘿一笑“大皇兄政务繁忙,本王妃去帮帮忙而已”“大皇兄不是去抄家吗?这不用王妃帮忙了吧”话落某王收到一记白眼,王妃又跑了。“王爷怎么也不管管王妃?每次大王爷抄家王妃总是搬回来一大箱金银”管家愤愤的说。某王无奈“本王一直都有管好自己的嘴”
  • 末日活死人战争2

    末日活死人战争2

    因为原来的账号不小心被自己注销了,所以新开个号了。
  • 苏公承传

    苏公承传

    天启十年,一场大火烧毁了一切,苏公承成了孤儿。天启三十年,通天塔塌,有谣言起:“通天塔塌,大明国灭;东灵夸雀,浴火重生”。为了调查通天塔一事,苏公承走上了一条荆棘丛生却又鲜花盛开之路。
  • 魔仙无界

    魔仙无界

    茫茫大地如棋局,谁是棋子,谁是奕者?隋朝末年,萧梁因怀有上古奇宝“巽”,而被大唐灭国。梁帝让太子怀宝逃走,而另找了个跟太子很像的人替他去死。这个人就是主角吴戒。他被作为“卒”,放入大棋局。死卒。为了免除必死的命运,吴戒艰难求生。他学会了阴谋,学会了陷害,学会了以牙还牙!小小卒子,一步步成为马,成为车,成为将!别人修真为成仙,他修真却为生存。当某一天,他突然发现,他身在一个大棋局中,生存的唯一途径,就是破局而出,成为奕者。
  • 东汉六朝钱树研究

    东汉六朝钱树研究

    《区域历史与民族研究丛书:东汉六朝钱树研究》共分为六章,内容包括绪论、钱树的类型与分期、钱树的传播路线与传播方式、钱树的主要图像及其象征意义、钱树的性质与功能、钱树兴起与衰落的社会历史原因,全书内容翔实,可供相关研究的读者阅读学习。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消失的女儿

    消失的女儿

    阎连科、韩少功、李敬泽、阿乙、梁鸿诚挚推荐!悬疑推理犯罪,被摧毁或摧毁他人的命运,直视我们与恶的距离。为女报仇的父亲、失去身份的罪犯、生死对决的兄弟、雨天打赌的孩子……七个关于复仇的诡谲奇事,七个跌宕起伏的悬疑故事,七段被摧毁或摧毁了他人的命运。社会现实题材小说集,“文字的解剖师”以凌厉的笔触深入底层众生万象。这本书试图从平凡的生活中挖掘出我们内心隐秘的东西,那些潜藏的恶,那些遗忘的事,都会在某天爆发,在一瞬间改变人生。这几个复仇为主题的小说,像狙击手一样静静地瞄准我们日常生活的背面:逃离,背叛,报复,厌倦,仓皇,欺诈,丑恶,然残酷中又透着几许温柔,文风简洁,生动,有劲,直击人性的靶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