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中国首位本土诺尔贝获奖者屠呦呦的名字一夜之间家喻户晓。让她闻名遐迩的就是青蒿素,这是一种治疗疟疾的不二良药。在它出现之前,疟疾一直处于无药可医的状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的数据显示,仅在非洲地区,每年大约有100万人死于疟疾,每30秒会有一名儿童死于疟疾。
那么,疟疾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传染病呢?它主要通过蚊虫传播,人类一旦被携带疟原虫的蚊虫叮咬感染之后,病人往往会先怕冷,不停地打寒颤,然后再开始发热,体温迅速上升。由于病人在冷战和发热中反复交替,不停地颤抖战栗,民间也将此类病症称为“打摆子”。如果在没有特效药的情况下,大部分染病的人会快速死亡。疟疾与艾滋病、结核病被认为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三大公共卫生问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1942年的云南是如何抗击疟疾的。
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属于亚热带气候,其北部和四川接壤,东部靠近贵州和广西,南部又毗邻缅甸、老挝、越南,河川纵横,树木丛生。这样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既给了云南“植物王国”的美誉,又成了蚊虫繁衍的天然场所。因为疟疾主要通过蚊虫叮咬传播,所以蚊虫聚集的环境就容易引发疟疾。正因为如此,云南历史上多次遭受疟疾侵扰,几乎所有县、市、区均报告有疟疾流行情况。
1901年,云南思茅地区爆发了疟疾,大约有600人死亡。而1915年到1931年,整个思茅的人口竟然因为疟疾,而下降了足足有三分之二。参加滇越铁路修筑的工人,因为疟疾死亡人数多达20余万人,所以当地也盛行一种说法,即“一根枕木一条命”。当时,就连逐利的商人们,雨季时也不肯去疟疾高发区,因为如果去了这些地方,很有可能就回不来了。而且当时地势低洼的地区蚊虫很多,云南边疆的百姓就纷纷迁往海拔较高的山区,宁肯过着刀耕火种的艰苦生活,也不肯和蚊虫相伴,生怕感染疟疾。
那么,面对如此可怕又凶险的疾病,人们除了逃避,又是怎么与之抗争的呢?那时候,云南地区缺乏政府指导,民众的科学认知水平不高,基本谈不上“防疫”,完全靠百姓们自我治疗。在缺少科学防治经验和先进药物的情况下,他们是怎样进行自我治疗的呢?原来每当村中有人患疟疾,不停“打摆子”的时候,他们唯一的药方就是喝热茶和晒太阳。甚至还有不少人崇信巫术,认为这是鬼神附体,所以要求找巫医求助。就这样,疟疾在云南地区长久流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了20世纪40年代。
1942年初,日军对缅甸发起了军事进攻。滇缅通道是中国大后方的生命线,如果滇缅通道沦陷,就无疑是切断了国民政府与外界最后的联系。为此,中国决定组建远征军,跨出国门,前往缅甸与日军开展殊死搏战。为了保障大后方军事和民用物资的通畅,国民政府征调了近30万民工和铁路技术人员前往云南边境修筑滇缅铁路。
1942年夏,云南地区爆发了一次严重的疟疾瘟疫,感染人数超过了170万人[12]。事实上,滇缅铁路修建之时,一直遭遇瘟疫的困扰,铁路修筑工人始终处于疟疾疫症的威胁之下。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滇缅铁路督办曾养甫给各地大医院的专家写信,请求他们到滇缅发生疟疾的重灾区来指导抗疫。
很多医疗工作者,怀着报国之心,从四方八面来到临沧地区建立抗疟所,各工程段也建立了医务所。同时,由中美专家联合组成的抗疟团,也沿途视察滇西全线,要求各总段加设医院病床,对民工原来住宿的低矮潮湿工棚进行改进。每个工棚内设4~6张长形大床,每床睡10个人,竹床离地1米左右以避潮湿,4张大床的中间挖有1个大火炕,以驱除蚊虫和山间深夜的寒气。工程处采取这些措施后,疫情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因感染疟疾而死亡的人数还是依旧较高。
随着战事的不断扩大,中缅边境的人员和物质交流日益频繁,传染病的跨境风险与日俱增。为了有效杜绝传染病的传播,整个疫情防控工作分为对外和对内两个部分,尤其是在口岸地区设置检疫所,加强卫生检疫工作。
在对外防控工作中,云南检疫所成了一道重要的防线,对所有进出境人员及交通工具进行卫生检疫。1942年,随着《非常时期交通检疫实施办法》的发布,云南开始正式进入全线防疫的状态。在对内防控工作中,云南建立了检疫站,当人员从外省进入云南境内以及云南境内其他城市进入省会昆明的时候,都会经过这个检疫站。人手不够的时候,就连警察也都加入进来协助工作。如果在当时有商人想要驱车进入云南,恐怕得经过好几层的检查核对,甚至可能还会在荷枪实弹的警察手底下“走一遭”。
从当年的防疫报告中得知,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疟疾久治不灭的原因,包括蚊虫叮咬、缺乏干净的饮水和欠缺有效的防护手段等。针对这些原因,政府组织并采取了各种各样的治疗手段和防控办法。比如,积极进行疟疾的传染源和传播媒介的调查。具体的做法是这样的:先是找到疟疾患者,把他们隔离起来,然后消灭携带疟疾的蚊虫。没有患病的人,则要预先服药或者打预防针,这样可以有效提高身体免疫能力,也能防止疟疾大规模蔓延。
对于蚊虫等病媒生物,一旦发现,就连周围的环境也要大规模整治,去除杂草丛生,填满滋生蚊虫的沟渠。这样一来,传播疫病的蚊虫就会被彻底消灭。
此外,政府还加强对民众的宣传和教育。比如在饮食上,提醒老百姓不要喝生水,不要吃生冷的食品,不要吃剖开售卖的瓜果,在吃饭之前一定要洗手。比如在防止蚊蝇叮咬上,提醒百姓关好门窗,准备蚊帐。比如在用水上,提醒百姓不要用蓄水的容器,防止蚊蝇在里面产卵,等等。这些事无巨细的提醒和防控手段,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人们的卫生意识。当然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活跃在抗疫一线的白衣天使们,他们总是冲在前线。当时,有大量的医护人员不顾战乱,在艰苦的条件下仍然选择进入云南,投身抗疫工作。而云南的许多老医生、老前辈,也发挥自身的经验,为云南培养了大量的疫情防治人才。比如郑祖佑医师,就培训了1600多位抗击疟疾的人员。
新中国建立后,云南的医疗防控水平大幅度提高,疟疾的发病率也持续降低,整个防疫面貌得以根本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