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出版的有关基督教的卷帙浩繁的书籍中,除了《圣经》和有关耶稣基督的著作之外,最多的就是关于路德的著作。对于他,人们看法各异,褒贬不一:有些人宣称他是与保罗和奥古斯丁并列的基督教伟人,是永远正确的真理教师,敢于向千年的教会体制和宗教权威挑战的勇士以及为德意志的利益呐喊的民族英雄,而另外一些人则说他是西方文明的大灾难,导致了欧洲统一的基督教世界的分裂和旷日持久的宗教战争。而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针对的都是由他发起的宗教改革。没有他,宗教改革固然也会发生,但至少会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样式。尽管人们对于他发起的宗教改革评价不一,然而都不否认他对于基督教、现代社会和德国的重要影响。下面我们就进入他的世界,看看这位图林根地区出生的农民之子如何做出惊天动地的事情。
1483年11月10日,临近子夜时分,汉斯·路德(Hans Luder)的妻子生下了一个男婴。次日清晨,附近彼得教堂的神父以当天纪念的圣徒圣马丁(Saint Martin)之名为这个婴孩施洗,汉斯于是就给他的这个儿子取名为马丁·路德。
马丁·路德后来一直宣称自己是农民的儿子,祖辈都是农民。他的话只说对了一半。他的祖父是莫拉村庄的农民,但是他的父亲严格地说不算是农民,因为按照当时的继承法,他的祖父的田产全部由其最小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叔叔继承。没有自己的土地,汉斯要么为弟弟种地,要么另谋出路,出去闯荡。在父亲去世之后,上进的汉斯选择了后者,在二儿子马丁出生前夕,他背井离乡,将家迁到了图林根的艾斯勒本。在马丁不到一岁之时,汉斯又将家迁往曼斯菲尔德小镇,在那里做矿工。在马丁童年时期,家里极其贫穷,并且欠下债务。汉斯夫妇生育了八九个孩子,不过好几个孩子都夭折了,作为二儿子的马丁成了长子。汉斯是个贫穷的矿工,整天忙于采矿,而其妻子则要经常出去拾柴。夫妇两人不遗余力地工作才能勉强养家糊口。不过凭借自己的勤劳、节俭和精明,汉斯几年之后就有了自己的公司,成了曼斯菲尔德的议员,在马丁读大学时,他已经成为六个矿井和两个炼炉的股东,这才使得望子成龙的他能够资助儿子进当时很少人能读的大学。不过家里经济宽裕只是路德读大学时的事情,而在此之前,家里还有很多的债务要还,他还要吃很多苦。
汉斯在外积极上进,雄心勃勃,在家也与妻子一道严格管教孩子,对他们有很高的期望,希望他们品行高尚。马丁·路德后来回忆说,有一次,因为他恶作剧,被父亲狠狠地鞭笞了一顿,于是对父亲充满了怨恨,离家出走,直到过了很长时间,汉斯费劲气力才与他和好。另外一次,因为他偷吃一颗果仁,他的母亲就把他的双手打得皮破血流。他的母亲还经常给他们吟唱童谣:“假如别人讨厌你和我,看来那是我俩的错。”汉斯夫妇是虔诚的基督徒,因而也对马丁等孩子进行宗教教育,要求他们背诵十诫等。
汉斯对马丁满怀期望,并不满足于给他提供严格的家庭教育,然后等他长大后继承他的事业,他将四岁半的小马丁送往学校读书。当时的学校主要教授学生娴熟地掌握进入学术领域必需的语言:拉丁文。但是教学方法很机械死板,只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却不加以讲解。学校的要求极其严格,在课堂上不允许学生用母语说话,只要学生犯了一点错误,老师的鞭子就会落下来。马丁所读的学校每天都要统计学生受罚的次数,到了中午,表现最差的学生就被罚带上象征愚蠢的傻瓜的驴头面具,当众出丑。因为学校的要求过于苛刻,所以很难找出一个从没有受罚和出丑的学生。路德后来说,单单一个早上,他竟要饱尝十五藤鞭,那只是因为他不懂还未学过的变格和变位。学校的生活如此艰辛,以至于很多年之后,路德还抱怨说:“这样的老师自己一无所知,却又不想学习任何好的、正确的东西,连起码的学习和教学方法都不知道。”
学校的残酷训练也不是完全没有好处,至少路德娴熟地掌握了拉丁文文法,并且背诵了主祷文、《使徒信经》和十诫。除了语言学习之外,学校还要求学生参加弥撒和晚祷,并教授学生吟诵《圣哉颂》、《尊主颂》、《上帝的羔羊》等圣歌,吟唱《诗篇》。马丁所掌握的这些技能在他随后的乞讨和宗教节日献唱中派上了用场,不至于令他毫无所获,饥肠辘辘。不但如此,此时培养起来的音乐兴趣令路德后来成了相当出色的音乐演奏者和作曲家。
1497年,汉斯将小马丁送往马格德堡的由共同生活弟兄会创办的学校学习。在那里,路德参加了儿童唱诗班,并且几乎每天都要和同学们一起上街唱歌,以便能讨得一点食物。一年之后,马丁又被汉斯送往艾森纳赫乔治教区中学读书,开始了在那里的三年生活。汉斯将马丁送到那里可能是因为那里有他们的亲戚,他希望他们能够给予路德一些照顾,不用忍饥挨饿。但是他的良好愿望落空了,因为他们的亲戚也很穷,根本无力照顾小马丁。路德还得四处乞讨,他和其他同学走街串户,在人家门口唱赞美诗,乞求他们施舍一点食物。
如果没有出现下面的好运,相信路德后来不会深情地称呼艾森纳赫是“我亲爱的城市”。路德成绩优秀,并且具有音乐天赋,或许因此他引起了有虔诚和慷慨之名声的莎尔比(Schalbe)一家的注意。他们安排他住在他们的一个富有的亲戚家中,并为他提供食物,这样路德的生计问题就被解决了。他在那里还遇到了两位良师:一位是学校的校长,他后来称之为“天才”的特雷伯纽斯(John Trebonius),另一位是戈尔登努夫(Wiegand Geldennupf)。他们教授他拉丁语语法以及阅读、写作和演讲等技能,这样路德就能够阅读古代作家的著作。不但如此,他们还推荐路德去上大学。望子成龙的汉斯此时手头已经宽裕起来,他知道儿子一旦上大学,将来前途必然光明,因而欣然资助马丁上大学。
1501年,路德来到了埃尔福特。这座城市是乡下长大的他当时见过的最大的城市,人口众多,异常繁华。不但如此,它还拥有36座尖顶高耸入云霄的教堂以及众多分属不同修会的修道院,因而获得了“尖塔之城”、“小罗马”或“图林根的罗马”的称号,路德本人也曾说它是新伯利恒。他所读的埃尔福特大学已经有150年的历史。像其他大学一样,这所大学有法学院、医学院和神学院,而路德这样的新生以及其他申请学士和硕士学位的学生首先都被安排在文学院接受自由之艺术的人文教育。他们首先学习“三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语法和修辞。逻辑使得他们掌握理性推导和论证的技巧,语法使得他们能够解释古典作品,而修辞则提高他们的演讲水平。接下来,他们使用这些基本技艺来学习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伦理学等著作。除此之外,他们还会学习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这“四艺”。
路德异常勤奋,逐渐从众多学生中脱颖而出。在进入该校一年之后,他就通过了学士学位考试,获得了他人生的第一个学位。不过,在57名考生中,他位列30名。但是在1505年,当300名学生结束在文学院的学习时,只有17人通过了硕士学位考试,而路德以排名第二的成绩忝列其中。当时的学校非常重视辩论,每周都安排辩论课,老师会给学生指定一个或一组题目,学生则遵循逻辑法则为之辩护。路德因其表现出来的卓越辩才而获得了“哲学家”的称号。
此时,汉斯对儿子相当满意,称呼路德为“马丁硕士”,不再像过去那样称他为“你”,而改口称他为“阁下”。他还为路德筹划前途光明的未来,要求他继续攻读法律硕士学位,并花费大价钱为他购买了《民法大全》。显然,汉斯希望路德将来做律师或者从事非常体面的法律或公务员职业,依据路德后来的说法,汉斯希望他做市长,出入王侯将相之门。这样,路德就光宗耀祖了,能够照顾年迈的父母,让他们颐养天年。如果事情像汉斯筹划的那样进展下去,那么,这个故事就会很俗套,路德只不过是被历史湮没的众多达官显贵之一,而基督教的历史也会被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