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建社会里,皇位之争是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刘邦晚年,汉朝宫廷内部也发生了一场废立太子的斗争,也就是由谁来继承刘邦的皇位的争斗。刘邦与吕公的女儿吕雉结婚后一共生有一男一女,男的就是后来的汉惠帝刘盈,女的是汉鲁元公主,鲁元公主后来嫁给了张耳之子张敖。项羽分封天下时,将刘邦封为汉中王,刘邦就立刘盈为王太子。可是刘邦后来又娶了一位美丽温柔的善解人意的姑娘,就是后来的戚夫人。这位戚夫人又为刘邦生下了一个儿子,刘邦给他取名为刘如意,封为赵王,视之为掌上明珠。
刘邦认为太子刘盈太仁慈、懦弱了,不像自己。而这位赵王如意则个性很像自己,因此即使被封为赵王,仍旧让他经常留在自己身边。刘邦常到关东视察,戚夫人由于刘邦的宠爱也常常跟在刘邦左右,而刘邦常让吕后留在关中,并日益疏远她。刘邦总想废掉太子刘盈,另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因此,刘邦在位的最后几年中,废立之争就成为当时宫廷斗争的一个焦点。
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总结了秦朝灭亡的历史教训。认为秦朝之所以二世而亡,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秦始皇没有对他的子孙进行分封。以致最后孤立无援,自取灭亡。有鉴于此,刘邦就陆陆续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以代替异姓王,并杀白马为盟,立誓:“非刘氏王者,天下共击之。”这些同姓王,大者连城数十,俨然大国,各镇一方。但刘邦的诸子,除庶子(非正妻所生)齐王刘肥已成年外,其余的当时都还年纪很小,实权仍操纵在汉朝中央政府派去的相国的手中,因而他们在这场废立太子的斗争中,刘氏诸王所能起到的影响则是十分微弱。
当时对太子的废立起关键作用的主要是功臣集团的动向,这些大臣多次谏言,使刘邦始终下不了决心。
刘邦想废掉太子刘盈,冲击最大的自然是刘盈之母——吕后吕雉了。一次,刘邦召集群臣,想以刘如意代替刘盈为太子,当时大臣谏阻都不能改变刘邦的主意,其中御史大夫周昌反对最为起劲,吕后对他感激涕零,可是过了不久,刘邦即把他调离朝廷到地方任职去了。刘邦每次朝议都要提及废立之事,因此吕后总是惊恐万状,一梦数惊,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到底该如何办好。
一次,吕后身边的一位亲信给她献计说:“留侯张良足智多谋,皇上对他十分信任,总是言听计从。您何不请张良来,让他想一个计策。”
吕后于是便派建成侯吕泽去请教张良,对张良说:“你经常为皇上出谋划策,现在皇上想废掉太子,你怎么能高枕而卧、视而不见呢?”
张良答道:“从前皇上多次处于危难之中,幸而能用我的计策。现在天下已经安定了,也就不需要我的计策了。况且皇上凭自己的喜好兴趣在儿子之间更换太子,这是极平常极自然的事情,即使像我们这些臣子百般劝谏又有什么用呢?”
吕泽听他的口气是无法挽回了,可他就这么回去怎么向吕后交代,想到此便紧追张良不放,一定要他替吕后想一个计策,对他说:“留侯,你一定要为太子想一个办法。”
张良沉思了一会,对吕泽说:“这件事很难用口舌来争取。皇上一直在招集天下贤士,可是有四个人总是招而不来。这四个人现在年纪都很大了,他们都认为皇上对人傲慢无礼,所以都逃避藏匿在山野之中,他们认为不应该做汉朝的臣民,可是皇上却偏偏看重这四个人,你现在如果确实不特别看重那些金玉珍宝,可让太子亲自写一封谦恭纳贤的信,然后派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去请他们来,我想他们会来的。如果这四个人来了,就让他们暂时作为门客侍从,时刻让他们跟着太子去朝见皇上,使皇上看见他们,那么皇上必定感到很奇怪,就会询问他们。皇上一问,知道他们都是天下四贤,那么这样对于太子则是一大帮助。”
吕后听了吕泽的汇报后,便马上叫吕泽派人带着太子的亲笔信。带着很重的礼物,谦卑地去请这四个人。这四个人果然来了,暂时住在建成侯吕泽那里。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之乱回到长安后,病得更厉害了,因此更想废掉太子,另立赵王如意为太子。张良进行劝阻没有被采纳,从此称病不再去辅佐太子了。
此时叔孙通对刘邦说:“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献公由于宠爱骊姬,废掉了原来的太子申生,另立骊姬生的儿子奚齐,由此引发了争夺太子之位的祸乱,前后持续了十多年,为当时天下诸侯所笑。再说,秦朝就是因为不早立长子扶苏为太子,因此秦始皇死后,就使奸臣赵高有机可乘,假造皇帝诏书而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太子,使秦朝最后分崩离析,国破身亡,这可是陛下所亲眼见到的事实。现今太子仁爱孝顺,天下的老百姓没有谁不知道,更何况吕后与陛下同甘共苦,一起生活了几十年,可谓患难夫妻,难道可以抛弃吗?陛下如果一定要废除嫡长子刘盈而立少子赵王如意,我叔孙通愿意先被陛下诛灭!”
刘邦对他说:“你干吗那么认真,我只不过说着玩罢了。”
叔孙通挺严肃地说:“太子,是天下的根本,如果根本动摇了,那么天下就会人心动摇,就会像开锅的沸水一样。怎么可以拿天下来开玩笑呢!”
叔孙通用死来反对更换太子,刘邦表面上答应他,但心里还是想更换太子。
不久,刘邦召开庆功会,大宴群臣。太子侍立刘邦,而那四个人也跟着太子来了。这四个人年纪都已80多岁,头发胡子眉毛全都变白了,但都穿着十分华丽的衣服。刘邦看到他们,心里感到很奇怪,就问他们:“你们四个人都是些什么人?”
这四个人于是上前对刘邦说出各自的姓名,他们分别是东园念、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
刘邦听了大吃一惊,说:“我这几年一直派人征召您们,可是您们却逃避我,不肯到我这里来,可是现在却为什么跟着我的儿子呢?”
这四个人都说:“陛下您一向看不起读书人,对他们傲慢无礼,我们年纪都这么大了,不愿受您的辱骂,所以因恐惧而只好逃走躲藏起来。后来我们听说当今太子为人仁爱孝顺。对人谦卑恭敬,喜欢读书人,天下人没有不愿意替太子出死力的,所以我们便来追随太子了。”
刘邦听完不由倒吸一口冷气,心想废立太子不仅大臣们激烈反对,而且连这些人都愿意替太子出力,看来是不能废掉太子了。想到此,便对他们四人说:“希望四位老先生好好教育保护太子。”
晚上回来,刘邦见到戚夫人,便对她说:“现在帮助太子的人太多了,吕雉的翅膀已经变硬,即使让如意做太子,我死之后,他们还是不会让他做皇帝的。”刘邦的无可奈何也就表明了吕后最后获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太子之争的胜利。
这样一场惊心动魄、明争暗斗的权力之争,萧何在其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从萧何的经历来看,萧何和吕后同在沛县帮助刘邦起家,刘邦四处征伐,萧何又是常常辅佐太子刘盈镇守关中,因此,萧何自然属于吕后一党。刘邦去镇压陈豨叛乱时,萧何又与吕后合谋设计杀掉了韩信,这也说明吕后十分信任萧何。萧何作为主要大臣在这场废立之争中的态度就显得十分重要。也正是因为刘邦看到这些主要的大臣如萧何、张良等人都支持太子刘盈,才使他最后没有废掉太子刘盈。刘邦死后,刘盈被立为皇帝,就是汉惠帝。萧何也因功而继续担任汉中央王朝的相国。
这里有一个问题,刘邦想废掉刘盈的根本原因到底是什么?其实,刘邦之所以想废掉太子刘盈,主要是怕他死后刘盈继位,吕后掌权。吕氏的势力会危及刘家天下。废刘盈的打算虽因众多大臣的反对而作罢,但直至刘邦临终前,他对此事仍念念不忘。
刘邦在击英布时,曾被流矢所击伤,回到京城长安,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了。吕后有次就问他:“陛下百年后,萧相国身后谁可以代替他呢?”
刘邦回答说:“曹参这个人可以接替萧相国。”
吕后再问曹参之后谁可继任,刘邦说:“王陵可以。但王陵这个人太梗直了,陈平可以协助他。陈平这个人智谋有余,但是难以独当一面。周勃这个人没读多少书但很厚重,能安定刘氏天下的必是此人,可以让他当太尉。”
吕后更问以后的事情,刘邦说:“此后的事情就不是你能知道的了。”很显然,刘邦一直都在考虑如何保住他的刘家天下。
刘盈和刘如意的废立之争虽然仅仅是汉初宫廷内部的一场权力斗争。但是以后在惠帝统治时期,经过长期的战乱以后,天下终于安定下来了,汉初休养生息的局面开始形成了,这对于社会生产的恢复以及人民负担的减轻是有好处的。因此,萧何拥立刘盈的做法在历史上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刘邦病逝。萧何不顾身体衰老,毅然辅佐太子刘盈登上帝位,是为汉惠帝。
刘邦在世时,吕后对异姓诸侯王,非常不安,她认为伴随刘邦创业的有力伙伴,不可能支持年幼的继承人刘盈,因此一定要在刘邦去世前加以整肃。韩信和彭越几乎是由吕后主导杀的,英布和卢绾的造反,也是针对吕后而来的。
经过初期的痛苦磨炼,吕后对皇权比刘邦更为重视,早期那位善良、懂事、能忍耐的吕雉小姐,已成为内心极端不安、焦虑、强悍和残忍的吕太后了。
由于刘邦的8位儿子中,只有刘盈是吕后所生,其余则都是其他嫔妃所出,因此吕后也开始怀疑他们会不会来和刘盈夺权。
为平衡这股力量,在刘邦生前,吕后便刻意提拔其兄吕泽为周吕侯。
吕泽去世后,他的两个儿子——吕台封为郦侯,吕产封为交侯,吕后的次兄吕释之则封为建成侯。
最让吕后痛恨的是赵王如意及其母戚夫人。
这对几乎打败吕后母子的竞争对手,成了她首先整肃的对象。
刘邦死后不久,吕后令内宫永巷官员逮捕戚夫人,并以囚犯身份打入监狱待审。
他并派使者急速召回在邯郸的赵王如意,准备一起治罪。使者三次前往,都被赵国宰相周昌遣回,他要使者转告吕后说:
“高皇帝(刘邦)指令臣辅佐赵王,赵王年纪尚小,需要保护。臣窃闻太后颇痛恨戚夫人,足以欲召赵王共诛之,臣不敢让赵王回去,以免他受害。况且赵王正生病中,不能奉诏。”
由于周昌是吕后恩人,因此吕后虽生气,也不敢强迫,最后只好先将周昌调回京城。
周昌虽知是吕后阴谋,但皇命不可违,只好先行至长安,再设法保护赵王如意。
接着吕后再派人召回赵王,由于其他臣属不敢阻挡,只好将赵王送回京师。
周昌已诉请刚当上皇帝的刘盈,要他出面保护如意。
刘盈虽仅18岁,但个性仁慈,有主见。他知道吕后有意杀害如意,乃亲至霸上迎接之,两人共同入宫,并且共同起居、饮食。
因为刘盈贵为皇帝,吕后一时间也毫无办法。
但吕后仍不死心,他派人严密监视刘盈和刘如意,以便找机会下手。
终于在1个月后,有天早上刘盈出外打猎,如意由于还小,早上起不来,没有跟着同去。
利用这个空当,吕后立刻派人以配制成的毒汤,杀害了如意。
刘盈回来时,如意已死,他痛哭流涕,但也没有办法追究责任。
周昌知道如意被害,自恨有负刘邦委托,郁郁寡欢,从此不上朝,称疾避居在家。吕后感于周昌曾为废刘盈之事力争的恩情,也不追究。两年后,周昌病逝,赐谥悼侯,仍由其子继其爵位。
处理掉赵王如意后,吕后又令人将戚夫人的手足砍断,挖掉两眼,并用药物将耳弄聋,强饮哑药,让她不能说话,再置之于厕所中,称作“人彘”。
几天以后,吕后想气气不听自己指挥的皇帝刘盈,便派太监邀请刘盈去观赏“人彘”。
刘盈不知是什么叫做人彘,便前往查看。
18岁的善良少年,看到这种惨状自然大惊,立刻问太监这人是谁,为何如此凄惨?
太监回答是戚夫人。
刘盈闻之,魂飞魄散,放声大哭,直到昏死。从此有1年多的时间,他神志不清地躺在病床上,无法视事。
稍好后,他便派人向吕后表示:
“像这样的残忍行为,绝不是人可以作出来的,臣为太后子,非人也,终不能治天下,请自处吧!”
从此整日饮酒为乐,麻痹自己,不再上朝,以报复吕后的狠心。
为了担心诸侯生变,吕后下令建构长安城的防御体系,特别是邻靠匈奴的西北方,更筑造了坚强的城墙以为防守。
隔年,齐王刘肥由齐国入朝,拜见刘盈和吕后,刘盈便在太后前举办酒宴接风。由于刘肥年纪较刘盈为长,刘盈已不自认为是皇帝,便以兄礼侍奉刘肥,让他坐于上位。
吕后看了非常不高兴,乃令人用毒酒置于刘肥前,并令刘肥敬酒。
刘肥起身准备敬酒,刘盈也跟着站起来,欲和刘肥共饮。
吕后恐刘盈中毒,乃用手拨掉刘盈之酒杯。
刘盈吓了一跳,便领悟有不对处,立刻向刘肥使眼色,刘肥也觉得奇怪,便不敢再喝,假装酒醉,辞别而归。
刘肥回到行馆,立刻令人去探听到底是怎么回事,刘盈也派人告知是酒中有毒,并劝刘肥自己小心。刘肥大惊,立刻和随从幕僚商量应付之道。内吏士劝告刘肥,要其献出城阳郡给鲁元公主(吕后所生)为汤沐邑,以讨好太后,并表示忠诚。
刘肥立刻依其计,才得以安全返回齐国。
继任的皇帝年少软弱,吕后又残忍夺权,新成立的汉皇朝陷入风雨飘摇中。
这段期间最辛苦的便是相国萧何。
他一方面要用尽各种方法,阻止吕后过分伤害刘氏政权,避免吕氏势力扩大。
另一方面还要疏导功臣们对吕后的不满,避免强烈内争,造成皇朝崩溃。
萧何个性温和审慎,加上在关中地区声望甚高,吕后再强悍,于朝廷政事上仍不得不尊重萧何。
吕氏一党虽在吕后支持及指使下,全力夺权,但在萧何的掌舵下,扩张的程度仍非常有限。
可是两年下来,年老的萧何健康情形更坏了,忧烦过度使他看来比实际年龄老了十多岁。
惠帝二年(前193年),萧何由于长期劳累,终于卧病不起。
刘盈也深知萧何的重要性,因此在萧何病情恶化后,亲自到相国府请教后事。
刘盈:“君相百岁以后,有谁可以继任您的职位?”
萧何:“知臣莫如主啊!”
刘盈“曹参如何?”
萧何:“陛下得到胜任的人才,臣虽死也无遗憾了!”
其实,曹参接续萧何的职务,早在刘邦的遗言中已确定,只要萧何去世时,曹参仍在,便具有合法的继承权,又何必刘盈和萧何再作确定呢?
可见这时候吕后一党的夺权意向已很高,如果不再强化曹参接棒的合法性,也是有可能产生变数的。
一个是皇帝,一个是现任相国,双方决定的事,在法律上和习俗礼节上自然不用向吕后报备了。
隔月,萧何便去世了。
萧何对汉皇朝最大的贡献,应属内政、财政和经济方面,他将创业时期必有的财务困难,作了非常有前瞻性的安排。
初入关中时,抢到秦国文书记录,让他得以正确掌握全国的生产实力及分布状况,在开源和节流的合理规划下,汉王朝初期的财务处理是非常成功的。
但萧何本人却不富有,除了英布造反时,为降低自己在关中的声望,曾故意强购民产外,他在理财上是非常保守的。他每购置田产必找穷乡僻壤的劣地,以免伤及农人的生产力;虽然规划兴建豪华宫室,自己家却窄小简陋,一点也不像相国府。
很多人劝他至少要为子孙准备点像样的家产。
萧何却笑着表示:
“我的后世若贤能,必能师法我的俭朴,根本不会在乎家产;后世若不贤,再多的家产也会被人夺走的。”
功劳第一,食邑最多,但萧何终其一生,恭俭勤劳,从未放任享受,轻赋薄税,藏富于民,汉皇朝日后的富强,萧何所培养的廉洁风气贡献最大。
曹参和萧何一样,原本都是刘邦亭长时代的上司;沛县起义时,曹参和萧何又同是主角,也是刘邦最早期的班底兼亲密伙伴。
曹参和萧何早年感情非常好。
楚汉相争期间,萧何在关中负责人力和粮秣的经营,曹参则在外面负责战争。从出陈仓、定关中开始,曹参一直附属于韩信军团,黄河以北的战事,曹参几乎每战必与,并负责相当重要的角色。
在韩信的军团中,除了直属部队外,还有最主要的两支附属军团——灌婴负责的骑兵部队和曹参负责的步兵部队。
除了因为这两人独立作战能力较强,对韩信这支主动攻击经营黄河以北地区的军团有实质的帮助外,他们也是刘邦用来监督韩信、分散韩信影响力的王牌棋子。
骑兵负责冲锋和追击,但真正攻城掠地击溃敌人或占领城池的是曹参的步兵军团,所以在辛苦和危险上,曹参更甚于灌婴。
曹参个性勇猛,常在前线指挥,因此据说他全身受创达七十余处,在皇朝论功时,曹参功劳仅次于萧何,排名第二。
在封爵时,曹参不但最早被封,而且食邑万户,高于萧何起初的八千户之上。张良虽也封为万户,但时间仍在曹参之后。
如果不是刘邦以全方位精神,判定萧何功劳第一,再追加两千户食邑,曹参卓越的军功和勇猛的表现,在大家眼光中仍属第一。
但这件事却也造成曹参和萧何的心结,从建国后到萧何去世的8年多内,双方似乎没有什么交往,刘邦甚至还刻意将曹参调往东方的齐国为相国。
在奉命为齐王刘肥之宰相后(公元前194年,废诸侯相国法,相国改称宰相)曹参在作风上却有一百八十度大转变。他一反军人的强势作风,改采审慎弱势的黄老之治,一切顺其自然,不作刻意努力,追求政治绩效。
这是非常不容易,也非常了不起的改变。
由于刘肥年岁尚轻,曹参便召集齐国之长老和儒生,开会讨论如何让一向复杂又动乱频频的齐国,能返璞归真,让百姓生活能安定富足。
各家各派的齐国学者,也提出了各种派别的看法,争辩纷纷,莫衷一是,也让曹参深感无法作适当的决定。
后来他听人推荐在胶西有位叫作盖公的老先生,深懂黄老治术,立刻托人以厚币及重礼前往聘请。
其实曹参并不太了解黄老精神,只是在没有较好的资讯下,有机会便应尽力去努力。
盖公也爽快地答应曹参的邀请,见面后盖公告诉曹参,治道应该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相信人民自己处理的能力,则政治自然会趋于安定。
曹参听了,顿然领悟,于是立刻令人空出正堂给盖公居住,以便能不断向他请教。
此后,曹参在齐周的施政,均按黄老治术的原则行之,安定养民、与民休息,不求自己绩效,但求民生安定富足。9年之内,齐国安定繁荣,曹参被公认为管仲及晏子以后的齐国第一贤相。
曹参在这段期间,也学会透视和洞悉世事的高度智慧。萧何去世的消息传开,曹参立刻要求舍人作西入长安的准备,并着手移交齐国丞相的职务。
众人问其故,曹参沉静地表示:
“我将入京为皇朝的相国,及早准备,以免仓皇失措。”
果然不久便接到刘盈正式诏令,他即刻赴长安,出任相国。
虽然在晚年,曹参和萧何处得并不好,但临终前,萧何还是认为只有曹参最适合接任相国的位置。
更有趣的是,曹参接任后,万事无所变更,完全依照萧何时代的规划。
不但如此,曹参还非常小心地选择共同执政的官员,野心或企图心较大的绝不任用。他特地从各郡国中选出有治理地方实际行政经验,且木讷又拙于文辞、处事待人厚重、个性稳定有耐心的官吏,将其提拔为丞相府官员,以务实安定的手法来推动政务。
对于那些追求自我声望、急于表现以凸显自己、辩才无碍、富于煽动力的官员,他则常斥责之,并冷冻起来,不给予重用。
为了降低行政效率,曹参自己日夜饮酒,以拒绝处理太多的事情。
由于吕后专政,吕氏人马加速夺权,行政和制度变更的要求很多,曹参一律不理,积压的公文件数多得惊人。
很多公卿大夫、将领们见曹参什么事都不办,便到相国府要求晋见,并且商议公事。
曹参便招待他们喝酒,让大家都没有说话的机会,只要有人想说话,曹参便道:“再喝,再来干一杯”阻止之。直到喝醉了,什么建议也顾不上讲,便又回去了。
这样的场合,几乎也成了常事。
渐渐地,这种什么事也不办的喝酒风,成了大家的习惯,连官吏们也学习起这种风习。因此有人密告到相国府,要求整肃这种无效率状态。
曹参便过去看看是否真有此事。到了现场,曹参不但不干涉他们,反而参与喝酒唱歌,一起同乐。
他每天花在处理相国府的公事上时间非常少,并且大多大事化小事,小事化无事。细微的小过错,曹参都帮助大家掩饰过去,因此每天几乎都没有什么事情。
刘盈当然也听到曹参荒废政事的报告。
自从“人彘”事件后,刘盈自己整天喝酒作乐,耽于女色,但政事还有一向认真审慎的萧何在掌舵,总算不会有什么大事。
换上曹参就不同了,他也来个万事不管,整个政务立刻陷入停顿状态。
曹参的儿子曹窋当时为中大夫。
刘盈便召见曹窋,对他埋怨道:
“你的父亲大概欺侮我年少不懂事,所以才会如此的荒唐吧!你回去对他说:‘高皇帝弃群臣而归天,当今皇上年纪尚小,您为相国,整天喝酒唱歌,无所事事,如此作为怎能成为天下臣民的领导者呢?’但不要说是我讲的,看看他有什么反应。”
曹窋回去后,便等待机会,将以上的意思对曹参作劝谏。
想不到曹参当场大怒,表示:
“你只要好好侍奉皇上就可以了,怎么如此多嘴!天下事岂是你这种黄口小儿能懂的!”
并当场依家法,怒责曹窋200下,以示惩戒。
这消息自然很快传到刘盈耳中,刘盈也大怒,立刻召见曹参。
刘盈当面怒责道:
“你为何处罚曹窋呢?是我要他劝谏你的啊!”
曹参当然知道是刘盈指示,他处罚曹窋,便是作给刘盈看的。
因此曹参也立刻脱下相国箍帽,辞谢道:
“我所以什么事都不做是有原因的!”
“这又有什么道理?”
“陛下自认在圣明英武方面,比先皇如何?”
“朕哪敢和先皇帝相比!”
“那么陛下认为我和萧相国,谁较贤能?”
“老实讲,你不若萧何!”
“是啊,陛下讲得非常对,我们是都不如他们啊!如今高皇帝和萧相国为天下所定的法令已经够清楚了,陛下只要垂拱而治,我也只要谨守职位,遵守既定的法令,不就可以了吗?”
刘盈立刻醒悟,便说道:
“我知道了,相国就照您的意思去做吧!”
《史记·曹相国世家》最后记载:
“曹参为汉皇朝相国,先后三年,死于任内,百姓歌颂道:‘萧何制定法律规章,统合整体行政作业,曹参接续其职务,审慎保守制度精神,毫不修改,主政务在清静无为,让百姓有段安静日子好过。’”
司马迁本人在最后的评语内更表示:
“百姓在经历秦朝繁苛严酷的政治后,曹参以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故天下俱称其美焉!”
史记的年代离当时不远,民间对萧何及曹参的称赞,以之为当代难得的贤相,应属事实。
但后代读史者不免要诧异了,萧何个性保守,一切简约,无所作为,曹参更是成天喝酒,消极无为,行政效率低落,这是那能称得上贤相呢?
不过,民间反映的事实又摆在眼前,这要如何解释呢?
老子《道德经》中说:“治大国若烹小鲜。”这的确是萧何、曹参的最好写照。刘邦的汉王朝介于周王朝封建制度及秦王朝的郡县制度中,严格来讲,是无前例可循的。又因秦皇朝过分中央集权所造成的行政一片混乱,甚至濒临崩溃。萧何因此一律简化,让各地方仍有相当自主权,以应付个别情况。
萧何小心谨慎的规划,让中央和地方间取得均衡,但实际上又由于大诸侯王骨牌效应式造反,使中央不得不直接掌控各郡县。所以当年所谓的“郡国制”,其实只是配合现状需要,更改中央集权缺点,所建立的一种特别的制度。由于简约,颇适合动乱不安的时代,适应力倒算颇强。
不过这套制度实施不久,刘邦及萧何便相继去世,幸好大的异姓诸侯也皆已解决,国家还算平定。
曹参接棒后,最重要的任务是要让这套制度,发挥实际效能。既然萧何已有明确规划,并皆已付之执行,曹参只需全力维持这种状态,使制度能让大家习惯化即可。
但这时候却有另一股力量急速想夺权,以扩充自己势力,后宫的最高领导者吕后便是这般力量的主导者。
如果不把守好制度,吕后一党必极力破坏之。曹参对此知之甚详,因此,他一律禁绝任何改变,一切依萧何规划,以确保汉皇朝制度不被吕氏一党所破坏。
曹参暗示刘盈的也在于此。
如果随便依需要而变更萧何的法制,以吕后为主的吕氏党便有更多的借口更改法律。大家都不动,吕后也动不得,尚不稳定的汉朝新政权,才比较能够保持住。
萧何一生谨慎,又多权谋。他在秦汉之交风云变幻、纷纭复杂的动乱年代中趁机而起,成为一代人杰。后来虽然身居相国高位,历事汉高祖刘邦、汉惠帝刘盈二主,然终得善始善终,不像韩信、彭越等功臣,他们为刘邦效命疆场,立下了汗马功劳,最终却落得个身死族灭的可悲结局,这与他们各人的个性是分不开的。
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知道,萧何在秦朝时只是统治阶级下层中一员极普通的刀笔小吏。时势造英雄,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秦末农民战争动摇了秦王朝这个封建堡垒。天下动荡,群雄并起,狼烟四扬,形势瞬息万变,这动荡变幻的岁月也造就了萧何非凡的治国之才。萧何辅佐刘邦经过艰难的角逐,最后吞灭群雄,一统河山,建立了刘氏汉朝,功列第一,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
萧何见识不凡,智慧过人,器量如海。想必在九泉之下的汉高祖刘邦,当初把萧何列于开国元勋之首也没有什么可遗憾的。在中国的五千年的历史中,做官能做到这种程度,他可称得上是第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