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时期,与南朝并立的北朝有三个帝国:北魏、北齐、北周,其中北魏是北朝第一个王朝,也称后魏、拓跋魏、元魏(因为北魏孝文帝拓跋宏为了与汉民族融合,下令将国姓由拓跋改为元)。
北魏由鲜卑的拓跋氏建立,386年由拓跋珪称王建国,至534年北魏孝武帝兵败逃往长安投奔宇文泰,历经十四帝,凡149年,是北朝三国中存在时间最长的政权。
关于拓跋部的起源,说法不一。《魏书》和《北史》说拓跋氏本是黄帝之子昌意的后代,后来迁居大鲜卑山下。北魏敌国的《宋书》却说拓跋部本是汉朝著名降将李陵的后人,而《南齐书》直接说拓跋部就是匈奴的后人。最可信的说法是,鲜卑从东胡中分出,拓跋又是鲜卑中分化出的一个部落。
别的王朝,高祖一般也就追溯三代以上,但北魏却追上溯到二十代以上。在《魏书》中第一个登场亮相的是拓跋氏的远祖拓跋毛,史称拓跋毛是当时闻名的贤君,“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至于其他倒也没有太多吹嘘。异相出现在十二代传人之后的传人身上。《魏书》上说,当时有个神仙对拓跋氏第十一代传人拓跋邻说:“你住的地方太荒凉啦,不适于建立国都,快点搬家吧。”他因为年纪太老,于是把酋长的位置让给儿子拓跋诘汾,由他率领族人从沙漠地带向南移动。由于迁徙途中艰险丛生,加之前途茫茫,族人打算停下来不走了。这时忽然出现一只看起来像马、叫声像牛的神兽,为他们引路。一年以后族人来到平原,这时神兽就忽然不见了。这一片平原就是西汉王朝时匈奴汗国的故地。
拓跋颉汾有一天率几万骑兵到野外撒欢,突然从天上下来一辆装饰华丽的香车,缓缓落在颉汾的马前,从车上走下来一位绝世美女。她自称是天女,奉命与他结为夫妻。第二天,仙女告诉颉汾:“我有事先回天上,明年这个时候,你还在这里等我,我有礼物送给你。”次年的这一天,颉汾来到这里,果然见到了仙女,怀里抱着一个男婴。仙女把男婴交给颉汾,说:“这是你的孩子,将来是帝王之相,他的子孙将世世代代为帝为王。”这个男婴就是拓拔力微。《魏书》写到这里时,有一段总结,曰:“故时人谚曰:诘汾皇帝无妇家,力微皇帝无舅家。”意思是说诘汾没有老婆,力微没有娘舅,天上生的。
鲜卑拓跋部在拓跋力微统治期间迅速发展壮大,周边一些小部落纷纷臣服于拓跋部。《魏书》说拓跋力微足足活了104岁。如果这个记载属实的话,他即位于东汉末年,死于西晋初年,横跨了整个三国时代。不过真正使拓跋部昂首走上历史舞台,并出演较重戏份的,是拓拔力微的孙子拓跋猗卢。当时晋愍帝司马邺为了拉拢他为晋廷卖命,封他为代王,这是拓跋家族真正发家致富的起点。拓跋力微的曾孙拓跋什翼犍也是个人物,他即位之后,重用汉族知识分子,完善制度,制定法律,拓跋部开始了进入封建化的漫长历程。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什翼犍的庶长子拓跋寔君因没有被立为世子,一怒之下,杀掉什翼犍,随后代国被前秦的苻坚所灭。
随着前秦的统一,拓跋家族的辉煌本来可能就此打住。没想到的是,仅仅十年后,因为苻坚的战略失误,伐晋失败,前秦统治崩溃之际,拓跋家族乘机复兴,在中原大地上建立了一个比代国更加辉煌的铁血王朝,即威赫千古的北魏帝国。建立北魏的,是拓跋什翼犍的嫡长孙——大名鼎鼎的北魏太祖道武帝拓跋珪。
说起来,也真难为北魏治史者,要知道,真正的皇帝虽然从拓跋珪开始,但他之前十几个祖宗都有帝号,如诘汾是圣武皇帝,力微是神元皇帝,等等,要想出如此多的谥号真非易事。
拓跋珪复国、称帝时才16岁,是中国历史上最年轻的开国皇帝。他戎马一生,更重要的是统一了北方游牧民族,从这一点上讲,称之为天才也不为过。然而他也是一个杀人魔王,特别是进入中原后,不堪民族矛盾的困扰,变得残暴、冷酷以至于精神失常,最后被自己的亲生儿子拓跋绍乱刀分尸,年仅39岁。
按照老规矩,开国帝王在生下来的时候都会有“异相”,拓跋珪也不例外,史称“弱而能言,目有光曜,广颡大耳,众咸异之。”此外,拓跋珪可能是一个私生子,关于他的父亲是谁历来有争论。《魏书》中则美化成是她母亲梦中“太阳入怀”的结果。
在代国灭亡的那年,拓跋珪只有五岁,苻坚本想把拓跋珪当做战利品带往长安,被代国老臣燕凤以花言巧语给劝住了,就留在代地。苻坚将代国分为两部,河东归南部大人刘库仁,河西归归匈奴铁弗部首领刘卫辰。刘卫辰是著名暴君赫连勃勃的父亲,但他的能耐却远不如儿子,被刘库仁一阵好打,丢了河西逃向阴山避难去了,整个代国都成了刘库仁的地盘。刘库仁是拓跋部的嫡系,对拓跋家忠心不二,将拓跋珪母子接到河东,好生善养。刘库仁在抚养拓跋珪的时候,慢慢得发现这个孩子与众不同,“嶷然不群”,认为他将来绝对是个做大事的材料。这虽是“见而异之”,但也算事实。以下的记载就有些神奇了。
拓跋珪是在参合陂(今内蒙古凉城一带)出生的,这是一个对拓跋珪非常重要的地方,他在这里发动了北朝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战役,燕军的精锐部队尽数被歼,魏燕形势自此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从此,纵横中原数十年的鲜卑慕容部由盛而衰,再无力发动大规模的战争,而鲜卑拓跋部则取而代之,逐渐称霸中原。
如此重要的地方,免不了也有异相。《北史·魏书序纪》记载,拓跋珪的祖宗之一拓跋猗迤是一个美男子,身材奇大,连马都驮不动他,每次只好坐牛拉的车出行。有一天,他乘车到参合陂时突然呕吐起来。参合陂原本没有榆树,他呕吐后,此地竟生出榆树来了,于是大家都认为他不是一般人。
拓跋珪在此地出生时也有异相。《魏书》记载他出生的当夜“复有光明”,他的体重“倍于常人”。更奇的是,第二年,在埋他胞衣(即胎衣)的地方竟然长出榆树,并且很快成林。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他竟然“种胞得树”,真是离奇。
这两个故事还有一个有趣的巧合,二者都选择发生在参合陂,并且都与榆树有关,或许是这里本不适合生长榆树却长出榆树,这样方更显神奇吧。
拓跋珪之后,北魏皇帝一路传继,到了第七任皇帝时,发生了大变:一是将都城从平阳迁到洛阳;二是全盘汉化,改胡语胡服为说汉语、穿汉服;三是将姓由“拓跋”改为“元”。完成这一壮举的人就是拓跋宏。
站在汉民族立场上,其他民族穿汉人之衣,读汉人之文,姓汉人之姓,当然不错。可是客观地说,这种抛弃了自己的一切,而以被人彻底同化为荣的做法,实在有些太过了,其族人也难以接受。因此,拓跋宏即元宏迁都、汉化时遇到了极大的阻挠,但他终于不流血地完成了这次大变化,堪称壮举。
拓跋宏在北魏历史上是一个重量级的人物,祥瑞自然不可或缺。《魏书》上说,他出生的时候,神光照于室内,而且“大地氛氲,和气充塞”,和气或许就是祥气。
元宏的儿子元恪的花样也类乃祖。史称他的母亲高夫人有一天梦见有一个太阳追她,她被追得无处可逃,只好避到床底下。没想到该太阳不肯罢休,摇身化为龙,把她团团绕住,把她吓得不轻,“晤而惊悸,既而有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