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女儿,她的权势、能力和野心不在其母之下。只不过,比起她的母亲来,她的结局要差得多。
太平公主的名字没有留下来,她上面有四个哥哥,其中三哥李显即后来的唐中宗,四哥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关于她的长相,《旧唐书》上说“丰硕,方额广颐”。武则天曾说太平公主“类己”。这可能有两个意思,一是说女儿长得像自己,另外就是说女儿的性格爱好与自己类似。太平公主“多权略”,喜参政,这与武则天相似;她在武则天晚年将张昌宗推荐给母亲作男宠,这种情趣与武则天也是一致的。
太平公主第一次亮相就非常特别。《新唐书·公主传》里记载说,太平公主小时候办的第一件事就是替她的母亲武则天尽孝,去当了女道士。原来,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也是一个有政治手腕的女人,对武则天的成功没少帮忙。她去世后,武则天悲痛不已。当时李唐王朝自认为是道教的始祖太上老君的后裔,所以官方宗教是道教。按照道教的说法,如果家中的晚辈能够献身宗教,就能够让去世的前辈在阴间过得更好。按照这种逻辑,武则天为了表示对母亲的孝顺,应该去出家当女道士。但是,武则天当时已是国母,是二圣之一,不可能出家当女道士。于是她让自己的小女儿代她去当女道士。这个小女儿就是7岁左右的太平公主,“太平”是她的道号。太平公主当女道士当然只是走过场,她并没有住进道观,只是在重大的仪式时才露一露面。
太平公主16岁的时候,吐蕃前来求婚,并点名要太平公主。当时吐蕃开始强大,唐蕃几次战争都以唐军的失败而告终。李治和武则天不敢得罪,但又不舍得女儿远嫁蛮荒之地,便修建太平观让她入住,正式出家,借此拒绝和亲。但是一方面太平公主不愿为道士,吐蕃的要求又没有收回,唯一的办法就只有尽快为太平公主找一个驸马了。这个人就是薛绍。
薛氏是李唐家族的传统姻亲。薛绍的父亲就是驸马,母亲就是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女儿城阳公主。武则天后来的男宠薛怀义本不姓薛,只是武则天想让他冒充大族,才令他改姓薛。与薛绍合族,并令薛绍以季父事之,可见薛氏家族在唐皇室中的地位。选择薛绍作驸马恐怕是唐高宗的意思,武则天对薛绍并不十分满意,原因是薛绍的嫂嫂萧氏和和氏出身不够高贵,武则天说过:“我女岂可使与田舍女为妯娌邪!”(《资治通鉴》)但最终还是迫于形势同意了这门亲事。
太平公主与薛绍的婚礼非常隆重,照明的火把烤焦了沿途的树木,为了让宽大的婚车通过,甚至不得不拆除周围的围墙。由此可见武则天和李治对太平公主的宠爱。这场婚姻持续了7年,太平公主安分守己,两人育有两男两女。到武则天执政的垂拱四年(688年),因薛绍的哥哥参与唐宗室的谋反事件,薛绍受到牵连,被“杖一百,饿死于狱”(《资治通鉴》)。薛绍之死或许与武则天当年就对他兄弟不满有关,也可能因为她要改“唐”为“周”,她需要为女儿找一个武家的女婿了。
武则天一开始为太平公主挑选的女婿是侄子武承嗣,后来因为其有病,又选择了她的另一个堂侄武攸暨。武攸暨此时已有妻室,武则天暗地使人杀掉他的妻子,强行将他配给太平公主做丈夫。载初元年(690年)七月,太平公主嫁给了武攸暨。两个月后的九月,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封武氏子十四人为王,武攸暨被封为千乘郡王。随后武则天大举清除李唐子弟,太平公主因与武氏联姻,避免了李氏子弟可能遭到的不测。武攸暨与太平公主育有两男一女,比太平公主早死一年,两人一起生活了22年。
太平公主的两次婚姻都是父母安排的政治联姻,她与这两位丈夫的感情如何,史书没有记载。但是从史料记载看来,太平公主在经历了失去第一任丈夫的悲剧之后,她逐渐明白了作为公主,她是逃脱不了政治的。于是,从选择第二个丈夫开始,太平公主就积极参与政治,投身于母亲武则天的麾下,并且很快展露出了多权谋的特点。
武则天执政时期,并没有允许太平公主公开从政。但是这并不妨碍她的政治影响。
太平公主一生参与了三次大的政治斗争,并且卷入的程度一次比一次深,起的作用也一次比一次大。
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一次政治斗争是支持张柬之等起兵诛杀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张易之兄弟是武则天晚年的男宠,而且是太平公主向母亲推荐的。太平公主自从第二次结婚之后,对感情就看淡了,所以就开始包养男宠。她看到母亲既没有丈夫,也没有一个男宠,就非常体贴地把自己的一个男宠让给母亲,这男宠就是莲花流郎张昌宗,不久张昌宗又无耻地引进了自己的兄弟张易之。此事让武则天对太平公主的满意度又提高了一步。没想到,张氏兄弟倚仗武则天的宠爱,昏了头脑,大有顺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势头。两人将私自议论他们的邵王李重润、其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下狱逼死。李重润兄妹都是唐中宗的子女,武延基则是武家人。张氏兄弟此举不仅得罪了李氏,也得罪了武氏,无异于找死。李武二族联合起来反对二张。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联合起兵诛二张,迫武则天传位于中宗,并改“周”为“唐”。太平公主参与了这次斗争,斗争胜利后,她因功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参与此事的原因可能有二:其一是她作为李氏女、武氏媳,不能容忍张氏兄弟掌权。其二可能是私人原因,即张昌宗诬陷她所爱的情人高戬,把高戬投入了监狱。
太平公主参与的第二次政治斗争是李隆基起兵诛杀韦后。太平公主的三哥唐中宗即位后,皇后韦氏想效仿武则天,也来个皇后执政,她的女儿安乐公主也同时大力培植势力,俨然与当年的太平公主一样。这时候,太平公主也从后台走到前台,开始开府置官属,并建立自己的势力集团,以至发展到与唐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各树朋党,更相谮毁”的地步。再加上太平公主政治才干出众,让韦后、上官婉儿等非常忌惮。这样一来,太平公主以及她的四哥相王李旦(即后来的唐睿宗)、相王之子李隆基(即后来的唐玄宗)都成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图谋掌权的最大障碍。
景龙四年(710年),皇后韦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唐中宗。韦氏立温王李重茂为皇帝,自己临朝摄政,并打算逮个机会害死小皇帝,除掉相王和太平公主,革了唐王朝的命。在这种情况下,李隆基联合陈玄礼等起兵,杀死了韦后和安乐公主,迎接自己的父亲李旦即位。太平公主积极参与了这次斗争,不仅事先参与谋议,而且派儿子薛崇简直接参加了行动。太平公主在这次斗争中还起了一个重要作用,即由她出面将小皇帝李重茂从“御座”上赶下来,让四哥李旦坐上了帝位。太平公主在变幻的政治风云中,一直选择保卫李唐宗室的态度,多次捍卫李姓王朝,因此她的政治地位日益提高,权倾人主。她的三个儿子封王,其余的也居祭酒、九卿等高职。当时宰相七人,五个出于她的门下。当年权倾一时的安乐公主,也不过是“宰相以下多出其门”。朝中军国大政,如果没有她的点头就不能决定。太平公主俨然成了“武则天第二”。而她的目标正是效仿母亲武则天称帝。这个时候,她曾经的得力助手李隆基就成了最大的障碍。
于是,她发动了自己生命中第三次政治斗争——与太子李隆基之间的斗争。当初唐睿宗李旦称帝,儿子李隆基出力最大,所以他被立为太子是理所应当的事。但是,如果他是太子,太平公主是不可能夺到皇位的,她必须选一个弱小者为太子。于是,她不仅造舆论说李隆基不是长子,不当立为太子,甚至召集宰相要求将太子换掉。在这些行动中,唐睿宗是站在太平公主一边的。到睿宗朝末期,“在外只闻有太平公主,不闻有太子”,左、右羽林将军也都投靠了公主。太平公主的势力几乎覆盖了整个朝廷。只不过,她的对手李隆基不太好对付。
公元712年,天空中出现彗星,太平公主乘机叫术士对睿宗李旦说:“彗星出现在天上,地上就要除旧布新,而且帝坐星和太子星都有变化,皇太子想当皇帝了!”她的本意是要挑唆睿宗相信太子想篡位,一怒之下改立太子。没想到睿宗早就不想当皇帝了,当即表示让李隆基即位。太平公主见弄巧成拙,和手下的党羽激烈反对,李旦执意不听,但碍于太平公主的面子,只让太子监国。太平公主见情况不对,暗中加快了政变的步伐。公元713年,太平公主准备起兵废掉李隆基,没想到李隆基先发制人,首先举兵发难,太平公主一方失败,她本人逃入山中的寺庙躲了三天才出来,一回到家中就被李隆基赐死,时年还不到50岁。
说起来,太平公主的能力比其母武则天有过之而无不及,其政治能量更是空前绝后,她参与推翻了一个皇帝,拥立了两个皇帝,地位至高无上。然而,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她的夺帝位之战注定要失败。
一方面,当年武则天将李姓王朝改姓“武”以后,朝野上下对女人干政有一种本能的警惕。在这种大背景下,任何“女人干政”的企图都是注定要失败的。韦后、安乐公主如此,太平公主也不例外。
另一方面,太平公主自身的原因也注定了她的失败。太平公主的生活非常奢侈,她的收入可敌朝廷收入的20%左右,这无疑是国家经济的一大祸害。太平公主只想掌权,却不考虑民生,无疑会引来一班正直之士的反对。她还纵容手下夺民财产、与民争利,很不得民心。再说,太平公主主要靠金钱收买来扩充势力,手下的士人大多品性不正,这些人跟李隆基手下的宋王景、姚崇、张说等人根本无法相比。因此,最终只能香销玉殒于三尺白绫。
在追逐功利的游戏中,欲望往往是那个害人损己的罪魁祸首。野心勃勃的人,对权力的欲望会像吸毒一样成瘾。这些人喜欢斗争和拼搏,而且不斗则已,斗则求胜。但是,世上没有常胜将军。无论多么强势的人,如果一直处于风险的旋涡中,不知道急流勇退,最终必然都会死在沙滩上,因为后浪总会变成前浪。
太平公主就是一个典型。如果她没有那么大的野心,或者她能够驾驭野心,及时隐退,结局不会那么悲惨。只可惜,欲望就像一辆疯狂飞车,上了车的人往往不舍得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