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伟大作曲家贝多芬(1770—1827),1770年12月16日生于波恩。他的祖父是波恩宫廷乐队的乐长,父亲是合唱队的歌手。贝多芬5岁起学习钢琴和小提琴,12岁已经能自如地演奏。
他在波恩时很早就过着劳动生活,担任了很多职务,要为不少学生教授音乐课,还勤奋刻苦地自学古文,阅读历史文献和文艺作品,同时还在波恩大学旁听哲学课。贝多芬像1792年起贝多芬定居奥地利的维也纳,先后跟著名作曲家海顿等人学习。海顿很快觉察到贝多芬与众不同的性格和见解。贝多芬在维也纳的创作进入了成熟时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1796年起他的听觉逐渐衰退,约20年后两耳完全听不见了,但在一生的最后10年中还创作了一些很有特点的作品。他晚年生活十分贫困,但还是写了总结他一生创作活动的《第九交响曲》。1927年3月26日贝多芬在维也纳逝世,死的时候没有一个亲人在身旁。3天后下葬时,所有学校全部停课表示哀悼,有两万多群众护送着他。他的墓碑上刻着这样的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贝多芬的创作集中表现了“通过苦难走向欢乐,通过斗争走向胜利”的英雄主义精神。他的作品有交响曲9部,管弦乐曲几十首,钢琴协奏曲5首,小提琴协奏曲1首,其他协奏曲5首,室内乐几十首;还有钢琴奏鸣曲32首,其中以《热情》《月光》《悲怆》等最为著名。贝多芬的9部交响乐在音乐史上达到了空前的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有《第三交响曲》(英雄)、《第五交响曲》(命运)、《第六交响乐》(田园)和《第九交响乐》(合唱)。贝多芬在创作上继承了德国音乐的优秀遗产,又富有创作性,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火热生活和战斗精神。在音乐史上,他是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之间承前启后的伟大作曲家,他的作品至今仍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贝多芬被誉为“古今乐圣”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