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新一代化疗药物和分子靶点药物的开发应用以及多学科治疗模式的发展,肺癌的疗效有了明显提高,总的五年生存率提高至15%,与80年代的8%比较已经有了明显进步。
肺癌的全称是原发性支气管肺癌,是指起源于支气管和肺的原发性恶性肿瘤。肺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一方面不断长大,另一方面癌细胞会从肿瘤上脱落,进入淋巴管和血管,最终发生淋巴转移和血液转移(又叫远处转移)。如果在肿瘤未发生远处转移时,通过外科手术将原发肿瘤和局部转移淋巴结彻底切除,就有可能彻底治愈肺癌。
手术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外科医生尝试应用手术切除治肺癌最早可追溯到1821年的肺切除治疗方法。但直到1933年才获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这一年华盛顿大学的Evarts A Graham医生在圣路易斯Barnes医院完成了历史上第一例成功的肺癌切除手术。患者James Lee Gilmore是一位48岁的男性产科医生,手术方式为左侧全肺切除术。手术后Dr.James Lee Gilmore继续开业行医,无瘤生活了30年,死于与肺癌无关的疾病。这一手术的成功给了外科医生以极大的信心,使人们确信外科手术可以治愈当时令人束手无策的肺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尤其是医学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家们发明了许多治疗肺癌的新方法,比如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热疗,冷冻治疗等,但直到今天外科手术切除仍然是肺癌最有效的局部治疗方法。最新的资料显示,体检时通过行胸部螺旋CT扫描发现的早期肺癌,手术切除后超过90%的肺癌患者能够存活10年以上。
根治性手术
对于早期肺癌,手术治疗的目的是彻底切除肺部原发肿瘤及胸内的转移淋巴结,即所谓的“根治性切除”,目的是力求达到根除疾病。在不同的年代对根治性手术的定义也有所不同,在几十年前认为手术切除的愈多,如全肺切除,便是所谓的“根治术”。但全肺切除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因而早期所谓的“根治术”患者仍有不少在手术后出现复发和远处转移,长期生存期并未获得延长。近年来,肺癌手术原则强调“最大限度的切除病灶,最大限度的保护肺功能”,认为只要“彻底”地切除了肺癌病灶,手术切端阴性,就属于“根治性”手术。有些相对晚期的肺癌患者在经过手术前化疗后病灶明显缩小,为手术切除创造了条件,使难以切除的肺癌,达到了“根治性”切除,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应当指出的是,外科“根治性”手术,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根除肺癌,要取得好的疗效,还是要通过多学科的综合治疗,才能提高肺癌的长期生存率。
姑息性手术
与“根治性”手术相对应的是“姑息性”手术,它是以切除全部或部分病灶、减轻肿瘤相关症状、减少患者痛苦为目的的手术。能够使肺癌患者咳嗽、咯血、发热等症状减轻、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另外有少数患者除肺部肿瘤外,经过仔细全面的检查在肺外仅有单一的脑或肾上腺转移病灶,也可行胸部病灶及脑或肾上腺局部病灶切除术,这种扩大手术也属姑息性切除术。对“姑息性”切除术患者,手术的仅作为综合治疗的一部分,手术前后的多学科综合治疗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肺癌的长期生存率。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