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商品经济的活跃与财富利润的诱惑,明中叶以后的社会风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农业社会中重农轻商、以农为本的传统观念开始面临挑战。在当时人的记载中可以发现,很多地方的人已经“鲜务农耕,多商于远”,在不同的社会人群中都逐渐形成了一种“锱铢共竞”、争相逐利的风气。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越来越多的人成为拜金主义者,将金钱看得至高无上。时人朱载堉作有《山坡羊·钱是好汉》一首,其中有一句这样写道:
世间人睁眼观见,论英雄钱是好汉。有了他诸般趁意,没了他寸步也难。拐子有钱,走歪步合款。哑叭有钱,打手势好看。
虽然充满嘲讽的意味,却活脱脱得展现出当时社会上竞相追逐金钱的风气,这种社会风气使传统的道德观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社会现实让人们感觉到,只要有钱,无才无能的人可以做官,忠良贤才却得不到录用;杀人放火也可以不用伏法,赌博逛妓院之风大盛。社会地位的评判标准也开始出现了有钱就尊贵的倾向,即使身份是地主士绅,没有钱也会受人冷落,以致有“满路尊商贾,穷愁独缙绅”的说法。所以很多士大夫也开始竞相营产谋利,时人记载,在正德、嘉靖以前,文人士子都以文章政事、行谊气节相尚,以科考入仕、讲学授徒为正途,但是到正德、嘉靖以后,士大夫们也纷纷求田问舍,营声利、挟娼优,风尚一时大变。
随着拜金主义的流行,社会上也不再以明初时提倡的勤俭质朴为美德,而改为追求豪华、享乐的生活方式,在生活中处处夸富斗富,在社会上引起一种奢侈的风气。明初,社会经济尚在恢复发展之初,太祖又历经生计的艰辛,故知物力艰难,特别提倡节俭,也常以此教导官僚、百姓,因此,当时的世风尚且淳朴俭素。《明史》中曾记载,六部之首的吏部尚书吴琳告老归乡后,太祖曾派使臣悄悄前去观察吴琳的举动。使臣到了吴琳居住的乡村中,见到一个老农坐在一条小板凳上,在稻田中干着农活,衣着朴素。使臣上前去问可知吴尚书住处,老农拱手回答说自己就是吴琳,令使臣感到非常吃惊。
而明中叶以后,由于去朴尚艳的风尚盛行,读书士子们也无不鲜衣华服,出门皆止步弃马,动辄乘轿,虽朝廷也屡屡下令禁革,却始终不能禁止这等风气的滋长。官僚士绅更是追求服饰时髦,生活上追求奢华的享受,宴饮时讲求美食,甚至不惜千金,互相较量,看谁的规格更高。这种风气也影响到一般老百姓,比如当时杭州的普通人家,即使家中已经没有任何储备的口粮,仍“不以储蓄为意”,白天奔波劳碌终日,赚来的钱晚上就用去喝酒,尽情享乐,全部挥霍掉,第二日再另作生计之虑。妇女们也开始竞相追求美艳的妆容,华服金饰,甚至模仿娼妓的姿容服饰,力求浮华艳丽,还互相攀比。
逐利和奢侈之风的盛行反映出了商品经济对传统社会结构和道德观念的冲击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