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别人打交道,总是以称谓开头,它好像是一个见面礼,又好像是进入交往大门的通行证。称谓得体,可使对方感到亲切,交往便有了基础。称谓不得体,往往会引起对方的不快甚至愠怒,使双方陷入尴尬境地,致使交往梗阻甚至中断。
许多情况下,由于交际双方不够熟悉而产生距离感,会让谈话难以融洽地进行。这时你可以通过一些让两人关系更亲密的技巧,让彼此之间的距离缩短。
关系愈亲密的人愈容易对人敞开心扉。因此在人际交往时,你一定要记得不失时机地与对方套近乎,而称呼就是套近乎的最好突破口。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某次赴美与里根总统会谈时互以昵称代替客套的称谓,两人在亲密友好的气氛中进行会谈,此事一时成为外交界流传的佳话。能够以昵称或名字互称,必须有相当亲密的关系,否则很难说出口。没有人会对初次见面的人以昵称或名字来称呼,一般会附上先生、教授、老师等,待相处久了之后才会以对方的名字相称。
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也是如此,当两人心理上的距离愈来愈近时,他们的称呼也从头衔到姓、到名,接下来的相处也会变得轻松自如。
一位教师曾经讲述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有一次,之前我教过的一个学生来请我帮他做媒,当时我特别好奇他俩的发展速度怎么能这么快。当时他就说:‘有一次我们两个见面时,她直接喊我的名字,顿时我感觉我们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地近、如此地亲密。’然而在这之前,他们两个只是相互以姓氏代称,这足以说明了称呼对人的心理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在与人交际时一定要不失时机地与对方套近乎。如果一时难以接近,不妨利用称呼的方式拉近你们的距离,而且口吻必须自然,不可让对方感觉你在装腔作势。两人的距离若因此而接近,双方的交际也会顺利进行了。
那么,怎样称呼才算得体呢?这要根据对方年龄、身份、职业等具体情况和交往的场合以及双方关系来决定。
亲戚之间的称谓。亲属之间,对长辈应以亲属称谓相称,如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姑姑、舅舅等。称呼长辈的姓名、职务、身份、职业等都是不礼貌的。对平辈,可相互用亲属称谓或加排行序列称谓相称,如哥哥、妹妹、二哥、三妹等;夫妻之间可以姓名相称,俩人在一起时,可用昵称,但不宜在父母面前、孩子面前和公开场合使用。
熟人之间的称谓。对关系较密切的熟人,可大致仿照自己亲属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来确定相应的称呼,还可以“姓加亲属称谓”、“名加亲属称谓”、“姓名加亲属称谓”称呼,如“李奶奶”、“杜叔叔”等。
在一些正式、公开的场合,可以称呼熟人职务、职业,也可以“姓加职务、职业称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姓名加职务、职业称谓”相称。如“汪厂长”、“李处长”等。
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常对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称呼姓名,这种称呼明快直爽。反之,年纪较轻、职务较低、辈分较小的人对年纪较大、职务较高、辈分较高的人直呼姓名,则是没有礼貌的表现。
朋友、同学、同事之间,因为相处久了,称呼可以随便一些,可在姓氏前加“老”、“小”、“大”等,如“老丁”、“小陈”等。
对陌生人的称谓。在称呼陌生人的时候,通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用通称。如“同志”、“朋友”、“师傅”、“先生”、“小姐”“这往往视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等情况而定。同时,根据对方是否结婚也会使用不同的称呼,如无论是结婚与否,男人都称其为”先生“而未婚女子称”小姐“已婚女子称”夫人“或”太太“如果已经结婚的女子年龄不是太大,也可以称呼”小姐“但是千万不能称未婚的女子为”夫人“这一定要谨记。另外,如果实在分不清楚对方是否为已婚者,可以统称为”女士“二是可以亲属称谓相呼。这样的称谓比较多,如”大伯阿姨老爷爷大娘大嫂大姐“这主要视对方的性别、年龄等情况而定。另外,在称呼某些女性时,如果无法断定对方是否结婚,但年龄比自己又大,应称其为”大姐“而不是”大嫂。
另外,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习惯,造成了各种方言,所以还要特别注意方言间称呼的异同。
曾经有几个小伙子去承德避暑山庄旅游。在游玩了避暑山庄之后,他们又想去外八庙。可是道路不熟,又想抄近路,所以得问一下别人。当时恰巧碰到了一个卖雪糕的姑娘。其中的一个年轻人就上前叫了一声:“小师傅!”他自以为这是非常有礼貌的。谁知道这姑娘根本就没有理睬。这位年轻人以为她没有听见,然后又叫了一声。这直接惹怒了这位姑娘。她伶牙俐齿,气呼呼地说:“回家叫你妈小师傅去!”听到小姑娘如此说,这个小伙子也没有做声。但他仍然在好奇为什么无缘无故被骂。后来得知,当时的农民只把和尚、尼姑称为师傅,那位姑娘发脾气是理所当然的了。
像这种用错称呼的情况并不罕见,所以到外地时,应对当地的民俗情况略做了解,最好是根据不同的职业称呼对方,不管遇到什么人都口称“师傅”,就很容易闹出笑话。
称呼人要因人而异、因地而异。人际交往都是从称呼开始的,得体、有礼貌的称呼会让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更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