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一个人如果在表达想法时不明确、含糊,就会令对方很费解。但是,有的时候,说模棱两可的话却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让人感到很有分寸感。这种模棱两可的话,就是“模糊语言”。
模糊语言,即是采取恰当的方式、巧妙的语言对别人的请求作出间接的、含蓄的、灵活的表态。其特点就是不直截了当地表明态度,避免与对方短兵相接式的交锋。它是一种把握分寸常用的说话方法,常用于一些不必要、不可能或者无法把话说得太实、太死的情况。这时,需要求助于语意表达上具有“弹性”的语言来应对。
确实,在生活或工作中,并不是什么时候都需要明明白白的,在某些特定的场合,出于某种特别的考虑,说得含糊一点儿反而效果更好。
可能每个青少年都曾有这样的体会:有时人家问你什么事,你不便回答而又不得不回答;有时人家要你对某事表态,你赞成不是,不赞成也不是,陷入左右为难之境。此时,你不妨打个“擦边球”,即利用模糊的语言做出较为含糊或宽泛的回答,既不失礼貌又给人以思考、想象的空间。这样做比较容易脱身,也是机智、敏锐的一种表现。如果遭到别人似是而非问题的刁难时,一定要管好自己的嘴,绝对不能胡言乱语或与人抬杠,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含糊其辞地对待。
对本来已经清楚的事实或想法,出于某种策略的考虑,故意使用含义广泛的模糊语言,可以使你的话具有某种弹性,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如有的企业主管为了纠正某种不良倾向,又不至于使矛盾激化,便使用模糊语言:“最近一个时期,我们员工的纪律状况总的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员工比较自觉,但也有极个别员工表现较差”这里,使用了一系列的模糊语言:“最近”、“绝大多数”、“极个别”等。这是一种批评的艺术,它从保护有缺点员工的自尊心出发,既照顾了面子,又提出了问题。
因此,用含糊语言“绝大多数”比用精确的数学形式的适用性强。即使在严肃的对外关系中,也需要使用含糊语言,如“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不受欢迎的人”等。究竟是什么原因,为什么不受欢迎,其具体内容,不受欢迎的程度,均是模糊的。
但是,作为青少年,我们并不能事事“模糊表态”。如果确实需要明确表态,含糊其辞就是非常致命的错误。那么,什么时候,什么事情,在什么情况下应该“模糊表态”呢?“模糊”有限度吗?
第一,当受形势所迫时
当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不能挑明了说时,你可以用“这件事比较棘手,不容易处理,我看看再说吧”来敷衍一下。这样做不仅没有说死,而且还给自己留有余地。有着丰富经验的人在遇到这类问题时,往往是幽默一下或者是引用一则笑话,这样不仅化解了尴尬气氛,而且还能引导他人去思考、品味,这就是“模糊表态”。
在中国历史上,有着良好修养的人比比皆是。他们一般不会去揭人疮疤。唐朝的《封氏闻见记》曾经这样记载:唐朝的程皓曾做过检校刑部郎,无论在何时、何种场合,他从来不会去说别人的坏话或者是揭短。如果听到朋友说他人的坏话时,他只是默不作声,如果实在需要发言,他就会说:“别听大家乱说,流言止于智者。”然后表扬他人一番。所以程皓的人缘特别好,朋友也多。
一个有修养的人,说话时总是尽量避讳。避讳既是对他人的尊重,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不仅有利于人际关系的处理,而且有利于各种活动的开展。
所以,青少年一定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和品质,不仅不去谈论别人的缺点,而且也不要去谈论与他人忌讳相关的事物。否则容易造成对方误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那么如何才能避讳呢?
第二,慎言相避
跟人说话时先要了解对方的情况,对方的忌讳之物要十分谨慎地避开,以免触痛对方。如在谢顶者面前不说“亮”,在久婚不育者面前别谈生儿育女事,在官运亨通者面前不能描摹他昔日潦倒失意的窘态等。慎言相避的关键是在得意时切忌自我吹嘘,否则很可能会无意中犯忌。
第三,婉词相代
如果实在避不开对方的的忌讳之物,那么就用婉词相代吧,尽量避免使对方过于难堪。例如,有个朋友相亲好多次都失败了,非常伤心,而你特别想给他介绍一个,如果你说“假如你还没有找到对象,我想为你介绍”这句话是非常伤人自尊的。如果代之以“假如您对个人问题还没有考虑成熟,我愿意提供一位较合适的人选,您意下如何?”来代替,情况就非常不一样了。这样就会让对方感觉,找对象是由自己决定的,所以感觉你极大地满足了他的自尊心,所以接下来的谈话也就非常顺利了。
第四,巧言岔题
说话再谨慎的人也难免有冒犯别人忌讳之时。如果突然发觉因自己失言而刺伤了别人的自尊心,该怎么办?这时,切忌慌乱之中作说明,因为越想说明,结果必定越说越不明,会弄巧成拙。最明智的方法是用巧妙的语言岔开话题,使双方及时从困境中解脱出来。例如,赵、李两位老同学周日闲谈,说起赵的哥哥年近三十仍孑然一身,赵随口便说:“他曾谈过几个,都因女方嫌他个子太矮而告吹。”说到这里,赵猛然发觉自己失言了,因为李的个子更矮,而且也因此而苦恼。此时赵急中生智,忙说:“其实,有资料表明,矮个比高个更精明,寿命也更长。就说我哥哥吧,他最近翻译出版了一部英国长篇小说,你是英语教师,正要请你指正呢!”如此岔题,天衣无缝,妙不可言,自然会讨得对方的满心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