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到今,有很多先哲圣人总结过诸多的识人方法,一方面是为了知人善任,另一方面也是为了避免误交损友而贻害自己。
战国时期的李悝提出了识人五法。即:第一,居视其所亲;
第二,富视其所与;第三,达视其所举;第四,穷视其所不为;第五,贫视其所不取。
“居视其所亲”,意思是当他在家时,都与哪些人物交往。“富视其所与”,意思是当他有钱的时候,他如何花钱,他都把财富施舍给什么样的人。“达视其所举”,意思就是当他居于高官显贵之时,他都举荐、重用些什么样的人才。“穷视其所不为”,意思是当他陷入穷困厄运之时,他是不是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谨言慎行,有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意思是他陷入贫寒穷苦之时,他是不是能够严其操守,一介不取。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大家可以试想一下,如果一个人的好友都是一些“不务正业”之人,那他会是一个“务正业”的人吗?这值得怀疑。一个整天浑浑噩噩的人与一个整天热心公益、帮助他人的人绝对是不一样的。如果一个人做官之后能够举荐有才干的人,可见他的领导水平也不会低。总之,身边的人能映照出自己的样子。
曾国藩对命相有套说法是:“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器宇,事业看精神,寿夭看指爪,风波看脚跟,若要看条理,尽在言语中。”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一些算命先生在大街上摆着个摊子算一个人的生辰八字、后世今生。且不论虚假,还是真有这么一回事,识人之术还是可以通过一些细节窥见端倪的。
第一,从德识上认人。这些品德的评价可以从旁人口中获得,也可以从日久天长的接触中体会得到。某个相亲节目中,只要VCR中采访男嘉宾的亲朋好友,现场的女嘉宾就会纷纷灭灯,都是因为亲朋好友对其品德的“直言不讳”坏了事。一个人的品德是人格之王,也是考量一个人的根本。
第二,从志趣上去识别人才。一个人的爱好、兴趣体现了他的价值观,是衡量一个人品位是否高尚的重要方面。有一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细节,一个侠客的剑上镶有宝石,且喜欢品茗,故而得出这人有耽于享乐之嫌,比起其他闲云野鹤的侠客来得现实。同样,如果是选择行政人才,就要看官气重不重。什么是官气呢?官气就是喜欢讲资格、排场,而且自己不愿意做实事,吃不了苦,不愿意到基层去。官气多一分,血性就少一分,这样的人不能用。对文人,也就是“知识分子”,好说“大话”者不可重用,因为爱说大话的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太容易。
第三,从修为上识人。一个人的品行是能够通过修炼来提高的。
那种谦虚且喜怒不形于色的是成熟的人,因为他们会控制自己的脾气;心里面不只是想到自己,更会去关心他人的人,一般都有悲悯之心且不自私;和做事情有着落的人交往,他们往往是一言九鼎,做事也很叫人放心,但如果做事情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的人,则通常成不了大事。
第四,从小事上识人。世界上绝大多数的学问都蕴涵在我们日常的家庭小事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连小事都做不好的人是很难委以重任的,因为他们缺乏做大事的耐性。
第五,从所处圈子上识人。首先是家教,家庭背景好的人一般都比较知书达理,有句话说得好,学琴的孩子不会学坏,家庭平时的耳濡目染是有影响的。朋友圈子中都是成功人士,这类人也会让他人感觉可靠,因为他身上肯定有值得成功人士深交的优点和特质。
第六,面相。这个面相说得更多的是一个人的精气神,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那种病恹恹、有气无力的人就是再有能力、再有品质,遇到具体的事他也搞不定。因为周围的人感受不到他的热情和活力。所以,要让对方深信你是一个可以托付之人,从现在起,用你的激情、蓬勃向上的精神状态,去赢得宝贵的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