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护人脉要拿捏最适合的相处“距离”,根据自己与交往对象的具体情况,调整双方的距离,使交往双方能在平衡中实现和谐的交流互动。
寒冷的冬天,一群豪猪被冻得瑟瑟发抖,它们为了取暖,就紧紧地挤在一起,但是各自身上长长的尖刺很快就把对方刺痛了,于是就四散跑开了。天气寒冷,它们很快又聚集在一起,但是当它们彼此靠近时,又重复了第一次的痛苦。豪猪们如此三番五次地分了又聚、聚了又分,徘徊在寒冷和被刺痛两种痛苦之间。后来,它们终于找到了一个合适的距离,既可以互相取暖,又不会刺痛对方。
豪猪的这种行为对于人际交往有很好的启示作用。豪猪之所以聚拢在一起,是因为他们有强烈的聚拢需求——只有靠在一起,才能一同抵御寒冷。在人际交往中,对于交往的渴望导致了交往的可能,而在交往中,我们一般遇到的问题不是交往渴望太微弱,而是因过于强烈的交往愿望导致拿捏不准交往距离,使交往失衡,这就是豪猪们开始时的苦恼。由于它们太冷,希望通过最密切的接触立即驱除寒冷的侵袭,结果,这种强烈的靠近愿望使它们忽略了自身的身体特征,靠得太近、太紧,结果被刺疼。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是这样,过于强烈的交往渴求使得我们既不考虑双方所存在的客观条件差别,也不考虑双方在交往中的不同主观意愿,一意孤行,将自己这种强烈的愿望加在交往中,结果往往是对方反感、自己受伤,交往戛然而止。其实,交往双方在思想感情与心理愿望不能达成一致的情况下,双方传递的心理能量是平衡的,只会导致交流与互动的中断,双方对于交往不能产生很高的满意度,交往便会终止。因此,在交往中,把握双方的主客观情况,拿捏交往时最适当的距离,使双方的气场始终处于一个平衡状态,则能为和谐交往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一个刚刚开门的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坐在他的旁边。实验进行了整整80人次,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自己坐下。当心理学家坐在他们身边时,被试者不知道这是在做实验,多数人很快就默默地离开到别处坐下,有人则干脆明确表示:“你想干什么?”这就说明,人们不管走到哪里,“私人空间”的意识都永远存在。
我们都有自己的私人距离,陌生人走进这个距离,很容易被我们察觉,并产生强烈的排斥。把握好人际交往的恰当距离,需要你懂得并接受对方的这种私人距离。随便侵入别人的私人距离,会冒犯别人,令对方产生厌恶与排斥,使人际交往失衡。
在交往中,一个最佳距离的确定要具体考量交往对象各方面的情况以及你与交往对象的亲密程度。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在《无声的语言》中制定了一个人际心理距离的尺度,用4个区域来表示:
1.亲密区,属于家庭成员、莫逆之交等最亲密的人。
2.熟人区,又分两个层次,一是私人的空间距离,夫妻或情侣之间的距离。二是属于老同学、老同事、关系融洽的邻居之间的距离。
3.社交区,也分两个层次。一是一般性交谈,如在办公室里一起共事的人之间。另一个层次是彼此相识,但不熟悉,如正式会谈时,人们一般都保持这个距离。
4.公共区,演讲者与听众、非正式的场合以及人与人之间极为生硬的交谈都保持这个距离。
对照这个心理距离来考察你和交往对象之间的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交往迫切程度,把握好交往的距离,可使双方处于气场的平衡状态,使双方对交往都满意。另外,一个适当距离的确定还和交往者的文化背景有关,例如,一般来说,与美国人交谈时,距离不得小于60厘米。
我们了解了交往中人们的自我空间及适当的交往距离,就能有意识地选择与人交往的最佳距离;而且,通过空间距离的信息,还可以很好地了解一个人的实际社会地位、性格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交往对象拿捏你与对方最恰当的交往距离,使双方的交往能够在融洽的状态下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