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信任做了很多定义和解释,不同的领域对信任的理解并不相同。归纳起来,基本上脱离不了这两个方面:要么从信念上定义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信念、自信或预期一方值得信赖并获得其专业知识与可靠性,这是倾向于心理学的观点;要么从行为互动上定义信任,认为信任是一种行为意图或行为,反映了一方对他方行为的信赖,这是倾向于社会学的观点。这些定义有它的道理,在各自的领域为信任找到了最好的解释。
我们不去讨论信任的精确定义,只是从教练的角度去探讨信任是怎么回事,信任与领导者到底是什么关系。教练技术的重点不是去定义信任,而是通过亲身的体验来体验信任。
很多人谈到信任的时候,一定会说:“这个人值得信任”或者“这个人不值得信任”,有人还会恨恨不平地说:“我信任他,却被他骗了!”这些话说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似乎也没有什么问题。因为信任才被骗,这符合我们习惯性的思维逻辑。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上述语言有一个共同的取向,着重点在“他”,也就是说,信任不信任,最主要的“他”,是“他”值得我信任,是“他”让我没有信任感,是“他”骗取了我的信任。不少人理解信任的时候,都是这样把核心放在被信任者身上,无论功过,皆是“他”的原因,“他”在信任中是如此的活跃。
信任真的就是由“他”来决定的吗?很多人都坐过飞机,而且最近几年发生了好几次飞机失事的事件,任何一架飞机都有掉下来的可能。那我们为什么还要坐飞机?是信任飞行员,还是信任飞机工程师?如果在此回答“是”,那就更难以理解了,有几位乘客知道飞行员和工程师是谁?他们有什么表现让你觉得他们是值得信任的?也许有人说是相信航空公司的品牌和飞机的质量,那么,已经失事的飞机有几架不属于知名品牌的公司?在绝大部分人对飞机技术一无所知的现实情况下,有什么理由相信飞机的质量是没有问题的?
看来,相信飞机不会出事与飞机没有关系,与驾驶员也没有关系,与航空公司品牌更没有关系,总之与“他”没有关系。那与什么有关?与“我”有关系,因为这是“我相信”的。相信什么?相信自己,相信心中那个会一路平安的判断和感觉,相信自己的信心。
教练技术认为:信任跟别人没有关系,信任与自己有关。当信任的对象在自己的视线之外,大部分人会同意这个说法。比如,飞机、工程师、飞行员,都是在我们的了解之外,信任他们其实是信任自己。但是,当信任对象在自己的了解范围之内,有人就不一定认可这个观点了,他们会坚持地认为是否信任取决于对方。
那我们浏览一下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诸葛亮第一次擒拿孟获后,孟获说:“山僻路狭,误遭汝手,如何肯服?”并答应如果诸葛亮放了他,再次被擒便肯降服。很快,他再次被捉,可他认为:“乃吾手下之人自相残杀,以致如此,如何肯服?”还信誓旦旦地说:“若丞相再擒得我,那时倾心吐胆归降,并不敢改移也。”到第三次被擒,他又有了新的理由:“此乃天败,非吾之不能也。如何肯服?”他还要同诸葛亮决战,“那时擒得,方才死心塌地而降。”话是这么说,第四次被擒,孟获并不死心:“吾虽是化外之人,不似丞相专施诡计,吾如何肯服?”还拍胸脯保证:“若丞相再拿住吾,吾那时倾心降服,誓不反乱。”等到第五次被擒,孟获耍起了无赖:“要杀便杀,只是不服!”他要重整兵马,与诸葛亮共决胜负,若再次被擒,“吾汉子子孙孙,倾心服事”。谁知第六战孟获又被擒拿,他再次不讲道理:“此是我等自来送死,非汝之能也。吾心未服。”再次保证如果下次被捉,“吾方倾心归服,誓不反矣。”第七次被擒,孟获终于被诸葛亮感化:“某子子孙孙皆感覆载生成之恩,安得不服”,并垂泪谢罪:“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孟获数次言而无信,到后来竟然蛮不讲理,按照信任取决于对方的逻辑,按照我们今天的信任标准,孟获是大骗子,绝不可信。可是诸葛亮相信能够再次擒拿孟获,相信他最终会诚心归降,不怕多次放虎归山。诸葛亮还相信孟获是让南方安定的主要人物,当长史费祎建议安置官吏与孟获一起管理时,他没有采纳,认为外人只会给南方带来麻烦。于是,诸葛亮没有安置一人一兵,所夺之地,尽皆归还,还是让孟获行使权力,独掌南疆。
诸葛亮的信任与孟获的表现有什么关系?如果讲有关系,孟获的食言只能让他越加不信任,可他还是对孟获的归降深信不疑。每一次释放孟获,诸葛亮的信任与“我相信”有关,与孟获留给他的印象毫不相干。“我信任你”,是“我”信任“你”,主动权在“我”身上,“你”的表现动摇不了“我”的信任。
为什么人们习惯于将信任的决定权交给别人?为什么人们总是把受骗的原因推到被信任者的身上?当你随着以下的模式去体验的时候,就会对此有新的认识了:人们互相信任是因为创造,人们敢于信任是基于心中的无惧,信任的表现方式是放弃控制。
创造
当人们被信任并清晰他人对自己的期望时,就会尽力达成别人的期望,而且经常有超值回报的表现和成果。信任就像发动机,在被信任者心中熊熊燃烧,推动他主动地投入。
没有一个变数,像信任一样,可以这么完美地影响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行为。在一个团队中,信任能够减少和避免因猜疑而带来的内耗,能够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信任也像润滑剂,使得团队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使得企业上下更加齐心。
很明显,没有信任,团队协作无从谈起,缺乏信任,团队成员之间只会相互戒备,不愿意接受团队成员的批评,也不敢暴露自己的不足。缺乏信任的团队,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格外的谨慎,任何人做事情都会先想到保护自己,不会轻易地做有风险的尝试,团队的创造力沉闷,企业的效率低下;另一种情况是成员对一切都充满怀疑,企业文化弥漫着无形的硝烟,久而久之会产生破坏的倾向。没有信任,团队成员会缩回到他们情感保护的“外壳”之中去,就好像一只乌龟,只要有一点点动静,只要感到有半分的威胁,就毫不犹豫地把头缩进肚子里。
对别人缺乏信任的领导者,一定是集企业的多种角色于一身,在现实生活中“苦命”而劳累。一方面,万分渴望有精兵强将追随左右,一同指点江山,共图企业大计;一方面,随时提防身边大将,惟恐被人陷害和欺骗,决策优柔寡断,做事畏首畏尾。这样的领导者不会轻易将核心资源移交到别人的手上,凡事亲力亲为,用人谨小慎微。在一个企业中,缺乏领导的信任,有才能的人无用武之地,领导者不累谁累?
信任可以创造出崭新的局面,可以开创新的合作渠道和新的生活模式,可以开创出更有效的方式,信任使得交易成本降低。以前大家一起在公司里上班,现在很多人流动办公,传统的管理被信任取代;以前人们进行交易,支付的是现金,现在人们可以通过信用卡、通过网络来实现交易,生活以及工作的新模式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
信任的价值是创造,创造一种新的关系,创造一种新的模式,创造出远远大于个人能量的团队张力。
无惧
清楚信任的价值后,回到前面提的问题,为什么人们习惯于将信任的决定权交给别人?为什么有人总喜欢讲“他骗了我,我再不信任他了”这类归因于外的话?答案很简单,因为他们不敢相信别人。
为什么他们不敢相信别人?这个问题的根源是他们的心里存在着一种恐惧感。恐惧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没有安全感,害怕被别人欺骗,害怕被人玩弄,害怕自己不能掌控局面,害怕事情的发展超出自己的熟悉范围。另一个是产生遗弃感,对自己的能力不肯定,不敢将权力移交给能力强的下属,担心有朝一日被取代;对自己的定位不自信,不敢把至关重要的资源与他人分享,担心别人掌握了这些资源而变得强大,随后将自己抛弃。
对自身不自信,从而缺乏安全感,没有安全感,更加不相信自己。这个内在恶性循环的形成,与人们依靠别人来获得自我肯定有很大的关系。人的成长过程是这样的: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环境将各种信息输入到人的意识,形成固定的想法,人们用这种想法去定义生活和自己。问题是,任何信息都会有局限性,人们也经常会产生错觉,尤其在孩子时代。由有局限性的信息和错觉形成的想法,经常是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被他人认可是人的心理需求,可是人们将这个需求当成了常规,把部分需求当成了自己的全部,完全依赖这种确定自己的套路,以至于把太多塑造自己的权力交给了别人。
没有安全感的人十分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态度,在开放和保护两者之间,他会选择保护。拒绝信任别人就是一种自我保护,保护自己不受伤害,以此来获得内在的安全感。
不安全感是内在的感受,被遗弃感也是内心的活动。被社会抛弃的人,往往是自我抛弃的,因为一个自信能够与社会同步的人,会想方设法跟上社会的脚步。然而,很多人理解错了,以为是他人的成长抛弃了自己,所以就为自己建了一堵厚厚的保护墙,拒绝对别人的信任与欣赏,不让他人靠近自己的核心资源,不让他人走进自己的内心世界。殊不知,在这个开放的社会,没有人能够阻止得了他人成长的愿望和行动,不被抛弃的惟一办法,是让自己快步成长,千万别抛弃了自己。
不安全感和被遗弃感令人心生恐惧,一旦恐惧感超过了自信,人们就会在自己与别人之间设立一道防线,不信任产生了。
所以,信任别人是相信自己的结果。诸葛亮信任孟获,本质上是他高度自信,他不怕被骗,他不因为孟获骗他而受伤害,他没有恐惧感,相反,他志在必得,相信有能力再次擒拿孟获,相信最终会感动孟获。不信任他人的人,根本上是不相信自己,是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感所征服,是以一种消极而保守的方式来获得安全、克服恐惧。
“因为信任,所以被骗”,“你不值得信任”,这些都是对信任的表层理解,也是对信任的误解。由于有这些误解,我们建立了一系列错误信任的基础,并且开始不相信所有人,开始怀疑信任。怀疑过后就是对信任惶恐,极端的情况则是将信任一棍打死。
有一位企业老总感叹地抱怨,没有人值得信任,因为他的两位职业经理人卷款潜逃,让他心灰意冷,从此棒打信任,对人才的信任也一律封杀。结果大家想像得到,没有人愿意长期跟随他。这个真实的故事与一些女人的口头禅相似:“天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女人曾经被男人骗了感情(至少她认为是欺骗),就说男人不值得信任,当她觉得又一次被骗后,内心受到极大的伤害,谈起男人就咬牙切齿,发此毒誓。
卷款潜逃与信任有直接的关系吗?恐怕不是这么简单,有句话叫:“规则不好,好人变坏。”老板要反思的是他的管理制度和财务监控体系,而不是把罪状都贴在信任之上。女人感情被骗不关乎信任,是关乎她自己,更不能推出“天下男人没一个好东西”的莫大罪名。按道理,既然没有一个男人值得信任,那不信任男人不就行了?有趣的是,咒骂男人的女人,还是会再次温柔地扑入男人的怀抱。如此反复,发挥作用的不是信任,而是爱,信任无辜地为“爱”背上了黑锅。
这下你应该明白信任是“我”信任,主动权在“我”的道理了吧。无惧是信任的外在表现,只有你对自己有足够的把握,只有你心中没有恐惧,你才会撤掉割断信任的防线,才会通过信任创造出新的可能。
放弃控制
信任不是一个概念,而是一种体验。概念可以百般解释、千变万化,体验却是直接发生、骗不了自己,当你在用人和做事情的时候,心里如果感觉到不舒服,体验告诉你产生了不信任;如果心情十分舒畅,没有压迫感,体验让你知道你在信任。
同负责任、付出一样,信任不等于一定要做什么。很多人不明白这一点,陷入了“你做了什么,我才信任你”、“我信任你,所以一定要如何”以及“你不如何如何,就是不信任我”的模式,结果把自己弄得相当被动,苦不堪言。有些人利用这个模式,把信任当成武器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借钱,借钱的人经常理直气壮,借不到钱还会生气,理由是“你不借钱给我,你就是不信任我”。
在这里对借钱行为多费点笔墨,因为从中可以看到人们对信任的更多的误解。很多人借钱给别人的前提是信任对方,相信对方能够按时归还。如果对方拖延还款,或者赖账不还,借钱的人就抱怨信错人了,从此再也不信任别人。
借钱是因为信任吗?要想得到真实的答案,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没有信任可不可以借钱?将信任和借钱对等挂钩的人肯定说不可能,可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事情频频发生。现在时兴按揭购房,按揭买车,就是购买者向银行借钱,银行信任每一个人吗?银行对大部分按揭对象根本没有了解,凭什么来信任呢?银行对按揭者谈不上信任,也谈不上不信任,照常借钱给大量的按揭者。
不过,银行还是有信任在里面的,这个信任并不是“我信任你,我就借钱给你”信任,而是银行相信自己,它手里有你的重要资料,如果你不还款,它相信自己有办法拿到你借的钱,从而减少损失或者确保没有损失。银行的借钱理由是“我”相信我的能力,所以我可以借钱给你。同样的道理,以前在社会上流行的高利贷,放贷人的信任与“你”是没有关系的,只与他的“我”有关。
在生活中,人们面临借钱行为进退两难,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个还是前面说的以他人的态度和看法来定义自己,害怕不借钱被嘲笑为小气,害怕给人瞧不起;另一个原因,是对信任的误解,认为我相信“你”,所以一定要借钱给你,否则就是表示我的不信任。
信任取决于自己,只有自己才能决定是否信任,决定因为什么理由而信任。看透了信任的本质后,人就可以自由选择了。自由选择后,人就从被动到主动,就会感到无比的轻松。信任应该是一次快乐的心路旅行。
不信任的特点是控制。只有牢牢地控制,一切均在掌控之中,不信任者才会觉得更加安全,控制成为缺乏信心者的保险。因为控制,领导者对人的信任起点是0%,然后根据对方做的合意的事情,逐渐增加信任度。控制导致管理成本增加,工作效率降低。
信任别人的领导者,从“我”开始,建立信任。他们对人的信任起点是100%,放弃控制,完全信任,相信对方有能力把事情办好,相信对方会全力以赴,相信无论出现什么局面,自己都有能力解决。信任是有风险的,风险多大自己决定,所以,有魄力的领导者在以100%的信任开局后,如果对方屡次表现不佳,他就会将百分比降低,以规避用人以及经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