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的商品结构既便于顾客的有效购买,又能提高店内商品周转率,进而促进销售额的提高。李涛的店里除了主营面食和饭类之外,也供应豆浆、凉菜及各类烧烤,然而似乎后者比前者更赚钱。
妈妈的解释是:“食品作为库存停留的时间不同!”
妈妈建议李涛从收益和现金的角度去考虑考虑。
我们平时说的“赚钱”,大抵就是“钱生钱”,跟财务角度所说的“收益”似乎从微妙的语感上来说也有点差别。到底有什么差别呢?李涛琢磨着。
“考虑这个问题的要点就是利润与资金量。单看利润的话,你的主营产品可能要比烧烤之类高,这就会产生感觉上的错觉。然而如果从占用资金量的角度来看,后者倒是更胜一筹。购置所需的资金,再度转化为现金收入所需要的时间长短是你理解这个问题的要点。你要明白的是:少量资金反复地来回周转,赚取的现金收入会更多。你的各类小吃、烧烤等实现销售的时间短,有可能一日之内就变回现金,而你的主营产品销售完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而这期间,你的资金就在那里睡觉呢!”妈妈解释道。
“这就要看你的商品周转了。”妈妈回答道。
“商品周转?”李涛感觉这个词似曾听过,可却想不起来它的意思。
“所谓商品周转即是指商品从入库到售出所经过的时间和效率。它可以揭示公司的资金周转情况和商品的畅销程度,如果商品周转率低说明公司的商品资金积压严重,就应该找出原因并加以改进。”
“衡量商品周转水平的最主要指标是周转次数和周转天数。周转次数指一年中,库存能够周转几次,其计算公式为:周转次数=销售额/平均库存,平均库存=(期初库存+期末库存)/2.周转天数表示库存周转一次所需的天数,其计算公式为:周转天数=365/周转次数。”妈妈停了停,接着说道。
“商品周转率主要是针对店里的销售商品进行分析的。你知道什么是‘二八法则’吗?”妈妈突然问。
李涛顺着妈妈的思路,回想起自己曾经读过的“二八法则”,这个对自己来说并不陌生。1897年,意大利经济学家帕列托在对19世纪英国社会各阶层的财富和收益统计分析时发现:80%的社会财富集中在20%的人手里,而80%的人只拥有社会财富的20%,这就是“二八法则”。“二八法则”反映了一种不平衡性,但它却在社会、经济及生活中无处不在。
在商品营销中,商家往往会认为所有顾客一样重要;认为所有生意、每一种产品都必须付出相同的努力,所有机会都必须抓住。而“二八法则”恰恰指出了在原因和结果、投入和产出、努力和报酬之间存在这样一种典型的不平衡现象:80%的成绩归功于20%的努力;市场上80%的产品可能是20%的企业生产的;20%的顾客可能给商家带来80%的利润。遵循“二八法则”的企业在经营和管理中往往能抓住关键的少数顾客,精确定位,加强服务,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美国的普尔斯马特会员店始终坚持会员制,就是基于这一经营理念。
“在这里,”妈妈接着解释道,“二八法则就是指20%的商品实现了80%的销售,通过周转率的测算可以更准确地把握20/80商品的库存,从而不会浪费资金到库存积压上面。通过对商品的周转率的分析,还可以分析出门店商品结构、品类优化等问题,并且对人效、平效也可以进行很详细的分析。”
“那么,怎么才能提高商品的周转水平呢?”李涛接着问。
“提高商品周转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核心是两个内容。其中一个是有效的商品评价体系,如进行2/8分析或ABC分析,进行商品的汰换,剔除滞销品;采用商品贡献率比较法(商品贡献率=周转率×毛利率)衡量商品的重要程度;通过品类管理技术的应用来改善商品结构,加强库存管理等。另一个是提高供应链的速度,包括建立完善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效率;努力实现快速反馈,加快衔接速度;加强物流配送能力,提高周转效率。周转加快直接关系到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同时库存也会减少,费用也会降低。”妈妈接着说道:
“通过加快商品周转可创造出流动资金,用于扩展规模和发展业务。可以用下面的例子说明问题:假设你的快餐店的年销售额为62500×12=750000元人民币,它的总存货周期为24天,存货周转次数为15.2(365天/24天),平均结算周期为60天,结算盈余时间为36天(60天-24天),创造流动资金约为7.4万元(75万元/365天×36天),如果用于开新店,若每个新店需投资68500元,那么就可多开一家新店了。”
李涛不仅想到了课本上经常学到的案例:人们对沃尔玛和戴尔公司的研究发现,这两家获得巨大成功的公司虽然一家从事最古老的零售业,一家从事现代的高科技行业,但它们成功的一个共同点均是千方百计地降低库存,提高商品周转速度。两家公司在全球都获得了成功,它们的供应链管理成为众多公司学习和效仿的样板。一旦企业流动资金增加,抗风险能力便增强,资金利用也会更加游刃有余。看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管理出效益”的最具体的体现。
在我国的一些大型外资零售企业,由于销售额非常高,而且有国际背景的支撑,往往将供应商的账期压得很长。另外,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较高,信息技术相对完善,供应链的效率较高,商品周转速度大大快于内资企业,因而能够创造出更多的流动资金,用于企业的发展。因此有的专家评价外资企业在中国的发展是“品牌推进,无本经营”。这一点也正是内资企业需要提高和改进的地方。
“看来现在社会不再是简单的‘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了。从商品周转和资金利用的角度来说,谁的商品周转快,资金利用水平高,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并获得长久的发展。”李涛感叹道。
阅读材料:ABC分类法
在ERP(企业流程再造)系统中,库存商品的ABC分类有着一定的标准。
ABC分类法:又称重点管理法,是根据事物在技术经济方面的主要特征,进行分类排队,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地确定管理方式的一种分析方法。它把被分析的对象分成A、B、C三类,因此称它为ABC分类法。
通过分析,对起决定性影响的A类事物进行重点管理。在物资库存控制中应用这一方法时,其组织方法。
(1)先按一定标准,如储备占用资金的多少,将库存物资顺序排列,计算出每种物资的资金占全部库存物资的比率,并依次逐项进行累积,相应求出累积项数占总项数的百分比。
(2)然后将全部库存物资分为A、B、C三类,A类物资项数约占10%左右,所占资金约占70%左右;C类物资项数约占70%左右,所占资金比率约为10%左右;其余为B类物资,其项数与所占资金所占比率均为20%左右。
(3)再绘制ABC分析图,以累积品种百分数为横坐标,累计占用资金百分比为纵坐标,按ABC分析列示的对应关系,在坐标取点,并连接各点成曲线,即绘成ABC分析图。
由于物资的重要性往往不只反映在物资的某一方面,如价格高低或占用资金多少,还与资源取得的难易、物资对生产的影响等因素有关,所以其分类也可以采用其他标准或结合多种影响因素,统一分类。同时,A、B、C三类物资所占百分比数,也需要根据所管库存物资的具体情况加以规定。
待A、B、C三类物资区分完以后,再权衡管理力量与经济效果,对三类对象进行有区别的管理。对重点的A类物资,要严格控制,尽可能降低订购量,减少库存量,一般采用定期库存控制法进行管理。对于B类物资的管理可适当放宽一些,可用选择补充库存制度方法进行控制;对C类物资的管理,可适当加大订购批量、提高保险储备量、采用定量库存控制进行控制,如库存量等于或低于再订购点时,就补充订购,以减少日常的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