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美国有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想要同一家规模较大的贸易公司进行合作,该企业的老板约翰逊就一次又一次地去游说那家贸易公司,但始终没有结果。
一天中午,约翰逊再一次遭到那家公司的拒绝,郁闷至极。当他走出那家公司时,刚刚还是风雨交加的天空已变得阳光灿烂,约翰逊发现有一棵小柳树被狂风刮倒在地,于是走过去,小心翼翼地把它扶了起来。他正想离开,却又停了下来,心想,小树立根未稳,如果一会儿再来风,还会被吹倒。想到这里,他从自己的车上找来一根绳子,缠在小树上,而后又把绳子的两端分别拴在另外两棵粗壮的树上,这才放心地离开。
他的这一举动让坐在收发室里的总裁看得一清二楚。正是这个小小的举动,打动了睿智的总裁大人,约翰逊幸运地得到了与这家贸易公司合作的机会。
在签订合同时,总裁说:“知道吗?你让我感动的并不仅仅是因为你扶起了小树,还因为你为小树无条件地奉献出了一根绳索。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如果一个人能在别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毫不犹豫地牺牲自己的利益,哪怕牺牲的只是一点点,也是难能可贵的。我没有理由不与这样的人合作,这样的人也没有理由不获得成功。”后来的事实果然如这位总裁所言,约翰逊当初作坊式的小工厂很快就发展成了一家著名的服装企业,产品行销世界各地。
很多时候,我们看似在帮助别人做事情,得到的结果却常常是帮助了自己。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远行寻佛的苦行僧走到了一个荒僻的村落中,漆黑的街道上,村民们络绎不绝地默默前行。
苦行僧转过一条巷道,他看见有一团昏黄的灯光从巷道深处静静地照过来。身旁的一位村民说:“瞎子过来了。”“瞎子?”苦行僧愣了,他问身旁的一位村民,“那挑着灯笼的真是一位盲人吗?”
他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苦行僧百思不得其解——一个双目失明的人,他根本就没有白天和黑夜的概念,他看不到高山流水,也看不到柳绿桃红,他甚至不知道灯光是什么样子的,他挑一盏灯笼岂不让人觉得可笑?
那灯笼渐渐近了,昏黄的灯光渐渐从深巷移游到了僧人的鞋上。百思不得其解的僧人问:“敢问施主真的是一位盲者吗?”那挑灯笼的盲人告诉他:“是的,自从踏进这个世界,我就双目失明。”
僧人问:“既然你什么也看不见,那你为何挑一盏灯笼呢?”盲者说:“现在是黑夜,我听说在黑夜里没有灯光的映照,那么满世界的人都和我一样是盲人,所以我就点燃了一盏灯笼。”
僧人若有所悟地说:“原来你是为了给别人照明?”但那盲人却说:“不,我是为了自己。”
“为你自己?”僧人又愣了。
盲者缓缓向僧人说:“你是否因为夜色漆黑而被其他行人碰撞过?”
僧人说:“是的,就在刚才,还因不留心被两个人碰了一下。”
盲人听了,深沉地说:“但我就没有。虽说我是盲人,我什么也看不见,但我挑了这盏灯笼,既为别人照亮了路,更让别人看到了我自己,这样,他们就不会因为看不见而碰撞我了。”
苦行僧听了,顿有所悟。他仰天长叹,说:“我天涯海角奔波着找佛,没有想到佛就在我的身边,原来佛性就像一盏灯,只要我点燃了它,即使我看不见佛,但佛却会看到我的。”
很多人在抱怨付出了,帮助了别人,而自己却一点利益都没有,但这不能成为借口,试想如果人人都伸出双手去帮助别人,那么你一定能得到别人的帮助,这样怎么能说对你没有一点益处呢?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平安和幸福。
是的,点亮属于自己的那一盏生命之灯,既照亮了别人,也照亮了自己,只有先照亮别人,才能够照亮我们自己。为别人点燃我们自己的生命之灯吧。这样在生命的夜色里,我们才能寻找到自己的平安和灿烂!
在一列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一个小偷被列车警察追到车厢后的一个备餐室,小偷发现在这个备餐室里有一个拾酒瓶的小孩。他知道自己无路可逃,想从窗户跳车,但这样高的速度一定会把他摔个粉身碎骨,就在此时,货车突然刹车,这可是天赐良机!小偷立即跳上窗口,但当他回头时,却发现那个小孩由于刹车,手被酒瓶划破,血正汩汩地涌出,十分危险,这时小偷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没有跳车,而是下来抱起那个小孩赶紧去找医生,他也因此被捕了。
事后警察问他:“你为什么不趁机跳车逃跑?”小偷说:“我小时也是拾酒瓶的,我知道他有多苦。”警察说:“幸好你没有跳,当时车的旁边是悬崖,你跳下去一定会没命的。”
帮助他人就是一次对自己的帮助与回报!小偷正是用他那还未泯灭的良心为自己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走出了自我的小天地,去为他人撑起一片天空,你会发现天地更宽阔了。
老禅师带着年轻的徒儿出庙下山化缘,归途中遇见一个饿得奄奄一息的年迈老妪。
老禅师当即命徒儿留些干粮和银两给老妪,徙儿有些不情愿。老禅师便开导他说:“生死与功德只在一念之间,这些银子和食物,对我们来说,只不过是暂时能维持生计罢了,对施主却是救命之物啊。”徒儿似懂非懂,恭敬的答道:“师傅的教诲,弟子会铭记于心,有朝一日,待弟子振兴寺庙财粮广积之时,定要救助穷苦百姓。”谁知老禅师听了却轻叹着摇了摇头。几年后,老禅师油尽灯枯,圆寂前,他把一本经书交到徙儿手中,翕动着嘴唇却没能来得及说出最后一句话。
年轻的徙儿继承师位后持庙有方,破旧的小庙不断扩建。徙儿心想,等寺庙扩建完成,一定谨遵老禅师的教诲,去广济百姓。可是当寺庙颇具规模后,他却又想,等庙宇更具规模后再济助行善吧。时光荏苒,等徒儿年至耄耋,寺庙已是殿壁辉煌、良田百顷。可是,几十年来他因忙于建庙,疏于善事,最终没有做过一件有功德的事情。临终前,徒儿突然想起老禅师留下的那本经书,当他翻开扉页,但见经书上赫然写着老禅师当年未及点明的忠告——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
送人玫瑰,手留余香。这句话简短的字句之中包含着一种隐含于友善、给予和关爱他人之中的高层次的快乐。它是对爱心的一种升华的理解,它告诉世人在关爱他人的同时自己也同样收获着喜悦和快乐。
有一个小男孩,和朋友之间发生了摩擦,郁闷之时便跑进山谷,对着幽深的空谷声嘶力竭地高喊:“我恨你!我恨你!”话音刚落,幽谷马上传来一阵阵不绝于耳的“我恨你!我恨你……”的凄冷回音。
孩子沮丧地回到家里,伤心地向母亲哭诉:“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恨我。”母亲问明原委之后,不置可否地牵着孩子的手再次来到山谷。“孩子,现在你对山谷说:我爱你!”母亲轻轻地抚摸着孩子的头。孩子照着母亲的话做了。顷刻间,宁静无声的山谷,从四面八方传来了“我爱你!我爱你……”的热情洋溢的回旋。于是孩子便在这激动人心的场面中跳跃着破涕为笑了……
所以,若要被人爱,一定要先爱人;以爱换爱爱无边,以恨换恨恨无涯。想要得到的更多,自己就要有所付出。生活当中,我们也常常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当你把一份关爱传递给他人的时候,自己的内心也常常会留存着一份欣慰和感动。相反,如果你把一份憎恨给予了他人,自己的心中也同时会长久的遍布着阴郁。
一天当中,如果你带着笑容迎来曙光,那么这美丽的笑容便是你为这新的一天送上的第一枝玫瑰,笑容之后的好心情,便是留在手中的第一缕余香。见到第一个人的时候,送给他的一声发自内心的问候,是你送出去的又一枝友善的玫瑰,而对方下意识地给予你友善的回谢,便是你一天当中留存于手中的又一缕余香……就这样,当你用你平和友善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大大小小的事物时,你会发现,在你慷慨奉献心中“玫瑰”的同时,留存于手中的余香也已经可以把你整个的人环绕。于是,你便会生活在玫瑰余香的芬芳之中,不知不觉的,你会被自己的行为所感动。
也许,在当今的世界上,只知索取,不知奉献的人并不罕见,但是如果每个人都在认知了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之后率先从自我做起,先行将关爱送给他人,那么,一个洋溢友善、关爱的和谐世界的出现将不会只是个梦中的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