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铎与多尔衮用乃是一母兄弟,生于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同为努尔哈赤大妃乌拉纳拉氏所生。曾备受乃父钟爱,并屡立战功。但生母被皇太极逼死,此事对他的心理与性格产生了严重影响。
(1)辽西争战,频建奇功
天聪二年(1628年)多铎随皇太极远征,攻袭多次劫杀后金使臣的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这是他第一次披甲上阵,尽管当时只有14岁,但在两军对阵中他表现得异常勇敢。这次征战后金大获全胜,斩杀多罗特部孤鲁台吉,掳获大量人畜。皇太极在谕告留都诸贝勒时高兴地说:“吾与幼弟领偏师往征异国,有所收获,皆各平安。”言中流露出对多铎的褒奖。凯旋后因功又赐予他“额尔克楚虎尔”贝勒的美号(汉意“雄壮”)。次年,皇太极发兵三路大规模往掠明地,多铎受命同往,广渠门之役,大贝勒莽古尔泰令阿巴泰、阿济格、多尔衮、豪格等人入隘口迎击往援京师的袁崇焕部明军,将多铎留在后边与己同行。这时,明溃兵来犯,多铎随莽古尔泰奋力杀敌,势若猛虎,再次击败明军,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后金军围困明大凌河城,按皇太极的布署,城内守兵若出则与之搏战,外援明军若至即迎击痛歼。多铎令所属正白旗围城之东面北侧,自己于后策应。九月十六日,他受命随皇太极率部分官兵主动出击锦州,以断其对大凌河城的增援。当他带200亲兵护驾前行时,在小凌河岸突然与刚出城的锦州7000明兵相遇,多铎紧跟皇太极飞马渡河,径直冲向明军,战斗中他失足坠马,竟不顾伤痛夺军校所乘战马,继续作战,追杀敌军于锦州城下,“明军堕壕死者甚众”。第二年,多铎又随军远征察哈尔蒙古,林丹泽惧战西逃,他奉命与济尔哈朗等率右翼兵2万往收察哈尔部民。天聪八年(1634年),再从皇太极远行数千里入塞袭击明宣府、大同,败明军于保安、朔州。残酷的战火锻炼,培养了他治军御众的才干,成为能独挡一面的青年将领。
天聪九年(1635年),为配合多尔衮招抚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及往略山西明境,多铎奉旨率精兵强将人宁远、锦州,以牵制明军行动,使其不能往之救援。他率兵入明广宁界后,令固山额真阿山、石廷柱等领400兵先赴锦州,自率大军随后趋十三站立营,以吸引明军来战。锦州总兵祖大寿集中锦州、松山两处兵,在大凌河西岸列阵以对。多铎率所部迅速驰击,其势锐不可挡。祖大寿军战败溃逃,多铎率所部迅速驰击,其势锐不可挡。祖大寿军战败溃逃,多铎令分道追击,阵斩明将刘应选,歼敌500余,生擒游击曹得功及守备3员,获马匹、甲胄无数。锦州明军见势未敢再出。师还,皇太极亲出盛京怀远门5里外迎劳,称赞多铎:“幼弟初专阃外,能出奇取胜,是可嘉也”。公元1636年4月,皇太极改元“崇德”,建国号,“大清”,叙兄弟子侄功,晋封多铎为和硕豫亲王,命掌礼部事。五月,阿济格、阿巴泰率军攻明,一个月后抵达明边,皇太极即令多铎为将,进攻山海关,与明军周旋数月,配合了大规模军事行动的顺利进行。十二月,多铎又从皇太极进攻朝鲜,朝鲜国王逃遁南汉山城,多铎率部立围攻城,多次击败前来救驾的全罗、忠清二道援兵,迫使国王李棕出城投降,与清盟约。从此清王朝解除了后顾之忧,对明战争取得进展。
崇德五年(1640年),皇太极决意进兵辽西,夺取明锦州、松山等城池,为攻取山海关、进军北京做准备。三月,多铎与济尔哈朗被命为右翼统帅,率军屯田义州,修筑城垣,建立围攻锦州的战略基地,同时出围锦州。多铎等到达后一个月,不仅完成修城筑室的任务,而且还开垦出义州东、西40里的田地,实现了向锦州进围的第一步。五月,皇太极亲临义州巡察,感到十分满意。正巧原附于明朝的蒙古多罗特部苏班岱来乞降,皇太极即令多铎偕济尔哈朗共率护兵往迎携回。行至杏山时,明总兵刘同智等率军7000来追。多铎、济尔哈朗与之搏战还击得胜。还一鼓作气将明军追杀至城下,擒获副将杨伦、周延州等明将,斩之。皇太极喜闻捷讯,赐多铎等御用良马各一匹,召入行帐设宴款待。次年四月,多铎再度赴锦州指挥作战,展开凌厉的攻势,以火炮轰击城墙,再令八旗轮番发起进攻。守卫锦州外城的蒙古将领密约降清。多铎率正白旗兵援绳登城配合作战,明兵败退内城。外城遂被清军占领。五月,明朝派遣13万大军到达松山,与锦州明军相呼应,炮轰清军阵营。皇太极闻报亲赴前线,调度八旗军围困松山,他料定杏山明兵必奔宁远,令多铎于高桥截杀伏击。二十六日,从松山逃往杏山的吴三桂等再奔广宁,正中多铎部的埋伏,几乎全军覆灭。这次伏击战的胜利,扭转了松锦战役的局势,从而使清军掌握了战役的主动权。随后,多铎即与肃亲王豪格又挥师直趋松山,将洪承畴一万余人围困城内长达6个月。其间,皇太极因宸妃病重返回盛京,将围松锦军务,交给多泽、豪格等人。多铎恪尽职守,不敢少忽。洪承畴多次指挥突围,都被多铎、豪格等奋力击回,最终取得松锦战役的全面胜利。总督洪承畴、巡抚邱民仰等明朝百余员将官被擒,锦州、塔山、杏山也相继为清军所得。松锦战役过程中,多铎在锦州围城、高桥设伏、松山破袭诸次重大战斗中起了十分关键的作用。
(2)念母情绪,幽怨心态
多铎生母乌拉纳拉氏,是努尔哈赤大妃,她聪明机智,胸有大志,对多铎兄弟抱有厚望,这对当年一心要承继父位的四贝勒皇太极是一个很大的威胁。努力哈赤病逝后,皇太极恐危及其夺取汗位,遂以先帝遗命为由,逼之殉葬,并答应对多铎兄弟善加抚养。生母含恨而死,多铎深受打击。事后,皇太极对多铎十分关照,将父亲所属的15个牛录全部分给他,并令他领一旗,地位不在诸兄弟之下。天聪七年(1633年),多铎要娶科尔沁大妃之女,大贝勒代善恐多铎性情不稳,与大妃之女相处不好,有伤外戚之谊,所以奏请皇太极劝止。太宗听后,即刻板起脸说:“你这是什么话,不能因为外戚的缘故而不考虑幼弟的心愿。”遂令娶之。尽管对他这样娇宠,多铎对皇太极仍存怨恨。他不顾皇太极的反对,与亲兄阿济格非常亲近。蒙古扎鲁特部戴青归降后,阿济格要夺娶戴青之子善都的妻子,皇太极加以制止。可多铎却背着他与阿济格一同前去索要,并对科尔沁土谢图额附进行威吓。后来,额附将此事告皇太极才免出祸事。皇太极即位后,励精图治,对多铎这样的年轻将领大加扶植,任为股肱。多铎对此并不经意,他幼年丧母,无所约束,任情顽忽,成年后狂放不拘,对权势之争也十分淡漠。经常酗酒取乐,耽于女色,做事有些荒唐。起初,皇太极认为他年幼志骄可以宽容,只谕告属下,如发现豫亲王悖谬之举应谏诤劝说,力行规正。后来又不时召来“密加训谕”。可是,多铎不思悔改,反而怨皇太极多事。日久天长,两人矛盾日深。天聪六年(1632年),大军征察哈尔蒙古,还师途经张家口时,皇太极令与明将和议、商讨互市之事。多铎急于还家,竟当众大发异论,攻击皇太极以如此微物而驻重兵是得不偿失,还轻狂地声称,即便分给他财物,也不去取,使皇太极大为难堪,指责他急欲还家,无非是迷恋妓女、贪图享乐。皇太极发现多铎对自己亲爱的人反而厌恶,对自己嫉恨的人十分同情,曾气愤地说:“乃若虽具才能,而心怀离异,亦复何益。”
崇德三年(1638年)九月,皇太极命多尔衮与岳托两路征明,并亲至演武场送行。多铎假托避痘,在家与妓女戏乐,还亲披戏子之衣,敷粉装扮,弦管欢歌,皇太极大为震怒,下令禁止多铎出府,以示惩戒。直到十一日,皇太极令郑亲王于宁锦地区骚扰明军,以配合多尔衮、岳托征明,他才被起用。多铎带罪出征,在攻克大兴堡后,奉旨与济尔哈朗会师,但由于麻痹大意,在中后所遭祖大寿部明军袭击,损伤士兵9人,失马30余匹,多铎领兵逃跑,所率500精锐护军未发一矢,便猝败于敌。这使他非但没有制胜自赎,反而罪加一等,被降为多罗贝勒,罚银万两,夺其奴仆、牲畜的三分之一。不久,受命代管兵部,但重大部务无权决断。以后,尽管他在修城、屯田、作战等方面立了不少功劳,但至太宗死时仅恢复到郡王爵位。
崇德八年(1643年)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然去世,诸王会议选定嗣君。此时的多铎十分活跃,他先是提议胞兄多尔衮即帝位,遭到反对,又提出应当由自己继位,声称当初在太祖的遗诏里,提有他的名字。被多尔衮制止后,又转而主张立礼亲王代善,惟独不提最有资格当继大统的皇长子豪格,在多尔衮与豪格两派争立中,与多尔衮联成一气左右大局,最后议定皇九子福临即位,多尔衮与济尔哈朗辅政。不久,多尔衮排挤政敌,独揽大权,将积极支持自己为君的多铎视为羽翼,大加重用,或带同征战,或任为主帅。因而多铎获得了顺利发展的机会,他进一步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明青两代兴亡交替过程中的风云人物。
(3)逐鹿中原,连奏凯歌
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福临帝在盛京大政殿,授予多尔衮大将军印,令他率兵西取中原,以成皇太极未竟之业。途中遇明总兵吴三桂遣使来降,并请求援助镇压李自成农民军。多尔衮即令多铎与阿济格率军兼程赶赴山海关应援,于四月二十一日在距离山海关15里处驻营待命。此时李自成农民军已抵达山海关,从三面包围关城,与吴三桂部交战,多铎率万骑从南水门入关助战,李自成军兵败撤退。多铎与吴三桂等追击其后,在永平等地又败农民军。十月初一日,顺治帝福临入关并在北京紫禁城内举行登基大典,复封多铎为和硕豫亲王。不久又命他为定国大将军,统帅将士进兵南京,消灭南明弘光政权,攻取东南之地。
在多铎率军南下之前,清廷已派阿济格统帅一路军先行,准备西攻陕北,南取西安,一举摧毁大顺农民军政权。就在两路军相继离京之时,李自成率大顺军东渡黄河进入江南,围攻怀庆,形成对京师的威胁。于是多尔衮决定改变战略,命多铎先往怀庆,再取潼关与阿济格会师西安,进而南下,多铎于十一月中旬到达山东济宁,十二月兵至河南孟津,然后率精兵渡过黄河,一路打击大顺军,抚绥降官,先于阿济格抵达潼关,调红衣大炮攻城。李自成率军从西安赶往潼关增援,双方交战,大顺军失利。翌年正月十一日,多铎指挥清兵发起总攻,先以红衣大炮轰击城垣,再以马步兵轮番冲击。大顺军被迫出击,派300骑兵杀人清军阵地,被多铎部下贝勒尼堪、贝子尚善击败,又分兵袭击清军阵后也未成功,李自成见败局已定,退守西安自保,多铎兵攻克潼关。此时,英亲王阿济格一路大军也从陕北南下,将抵西安,李自成腹背受敌,遂放弃西安向河南转移。多铎则回师东征,按原计划进攻南京,完成平定江南的任务。他分兵三路,出虎牢关攻克归德,横扫江南大半地区,然后又分兵两路,向南推进。一路向砀山、徐州,另一路直奔安徽亳州。又进入江苏,攻破盱眙,逼进淮安和泗州。南明将领烧毁淮河桥,企图阻止清军南进,多铎率军夜渡淮河,兵临扬州城下。南明大学士史可法拒绝多铎的招降,决心与扬州城共存亡。四月二十五日,多铎调红衣大炮轰城,炸毁扬州城西北角,清军如洪水般冲人城内,史可法率守军拼死相战,被擒不降,最后被杀身亡,其他文武官员有100多人殉难。
攻克扬州后,多铎率军继续南进,于五月五日到达长江北岸,与南京弘光政权隔江相望。多铎令士兵造船200艘准备渡江。八日夜,长江江南大雾弥漫,多铎抓住这一天赐良机,令士兵放草船点火,吸引南岸明军炮火,然后令拜君图、图赖等将率领舟师由运河悄悄南渡过江,在距瓜州15里处驻营,次日天明,又将左翼舟师留泊北岸,派遣梅勒额真李率泰领舰队渡江,守江的南明将领畏势东逃,长江防线尽撤,弘光帝与宦官40余人弃南京仓惶出走,投奔安徽太平府黄得功。大学士马土英也保太后逃往杭州,守城明军望风披靡,南京不战而克。南明朝臣忻诚伯赵之龙、王铎等率文武官员数百人跪迎清军入城。多铎则遍谕各处,抚辑官民,斥责南明朝廷主昏臣奸,宣称此次平定东南即是“奉天伐罪,救民水火”。几天后,多铎又遣贝勒尼堪等领兵追击弘光帝。弘光帝复走芜湖,准备渡江西逃,被清军截住去路,南明靖国公黄得功护驾迎战,被清军击败。总兵田雄、马得功见大势已去,缚弘光帝及妃子、太子并率10总兵部众降清。南明弘光政权终被消灭。六月,多铎遣贝勒博洛,固山额真拜尹图、阿山率官兵直趋杭州招抚浙省,败南明大学士马士英。明潞王朱常涝势穷归顺,开城门投降,淮王朱常清也自绍兴来降,未及数日浙西湖州、嘉兴,浙东绍兴、宁波、严州各府皆为清军控制。多铎遂将南京改为江南省,凡紧要图籍收藏无失,又疏请授江宁、安庆巡抚以下官员300多人,建置了地方统治体系。在军事上,令已降马兵留本地驻守,归降之蒙古兵分隶旗下,同时,派驻八旗把守各重镇,以保证对江南地区的有效控制和治理,并随时准备南下扫荡各地抗清武装和残明势力。顺治二年(1645年)四月,清廷以多罗贝勒勒克德浑、固山额真叶臣往代多铎驻守江南,多铎才凯旋回京。
(4)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自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入山海关作战,破李自成兵20万后,多铎克潼关,下西安,又恢复河南,进拔扬州,攻取江宁,前后战败水陆马步敌兵150余阵,擒福王朱由松,招抚文武官2400员,骑兵30余万,频建奇勋,军功第一,朝廷上下无不称奇赞誉。顺治帝闻多铎破潼关,得西安,下谕鼓励说:“大丈夫为国建功,正在此时,汝其勉之”。多铎从西安进入河南之后,顺治帝又宣谕:“王方收复关陕,旋定中原,剿寇安民,勋庸茂著,朕甚嘉悦。”并以破流贼平陕西、安抚河南、复奉命征南京勤劳日久,赐给宝饰佩带镀金革呈等。多铎攻克南京后,朝廷特派使者持敕书赴江南军中慰问多铎。敕书中说:“贤王等奏捷,不胜喜悦,江南既定,福王就擒,此皆王与诸臣协力效忠所致。”对多铎所著战绩大为肯定。二年(1645年)十月,多铎凯旋之时,福临帝出正阳门到南苑附近亲迎慰劳,于其地设大纛10杆,鼓乐齐鸣,十分隆重。几天后,顺治帝以“功勋甚多”晋封多铎为和硕德豫亲王,赐黑貂皮朝褂、鞍马及金5000两,银5万两。
顺治三年(1646年),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腾机特等率部投奔投奔喀尔喀部车臣汗硕雷,又掠巴林部人畜,被清廷视为反叛。顺治帝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八旗士兵及克鲁伦河外藩蒙古兵等内外大军跃马大漠,前去征讨。多铎行至盈阿尔察克山,打听到腾机思在衮噶楼台,于是连夜行进,三日后在布尔哈图山击溃腾机思军,乘胜渡过土拉河,阵斩腾机特两个儿子、三个孙子及喀尔喀台吉13人,获大量家口辎重。听说清军来剿,喀尔喀部落土谢图汗与硕雷汗至扎济布喇地方两路迎战,土谢图汗两子率兵2万,硕雷汗之子率兵3万与清军直接交锋。多铎指挥大军冲锋陷阵,先后击败两路敌军,斩级数千,获驼马、牛羊数以万计,硕雷汗败逃塞冷格地方避难。此时,清王朝初定天下,忙于镇压此起彼伏的反清势力,战事频繁,需要有一个稳定的后方,多铎征讨苏尼特部获胜,迫使后来硕雷汗与士默图汗向清廷谢罪言好,使朝廷甚为安慰。多铎班师之日,摄政王多尔衮亲自出边迎接,在塞外草原举行盛大的欢庆仪式,宰牛杀羊备宴令出征将士开怀畅饮,还将所获牲畜全部赐给出征将士。回到北京后,顺治帝亲出安定门迎劳,并赐给多铎鞍马1匹。顺治四年(1647年)七月,摄政王多尔衮以多铎功劳甚大,向顺治帝提议册封其为辅政叔德豫亲王,得到允准,在太和殿举行册封仪式。顺治帝赐多铎金1000两,银万两,鞍马、空马各1匹。晋封册文中称多铎“定鼎中原以来,所建功勋卓越等伦”。不久,济尔哈朗罪被降为郡王停罢辅政,只剩多铎一人为辅政叔王,至此多铎权势仅次于摄政王多尔衮,在朝廷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正当多铎英姿勃发,踌躇满志之时,顺治六年(1649年)三月十八日,因患痘症不愈,英年早逝,年仅36岁。多尔衮此时正在大同作战,闻多铎病重,急令班师回朝,希图得见胞弟生颜。赶到居庸关得知噩耗,忙去红樱换素服入京奔丧,并为其举行隆重的葬礼。周年忌日又令为多铎立碑纪功,以传千秋。多铎受此殊荣,一方面由于他生前精明强干,功劳甚大;另外,他在多尔衮排斥异己,加强摄政王权势和地位的斗争中是最积极的支持者和依靠力量,多铎的突然去世,使多尔衮失去辅弼,深感悲痛和怀念。
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摄政王多尔衮病卒,福临亲政,久受排斥的济尔哈朗等人讦告多尔衮谋篡皇位,致多尔衮身后削爵。多铎受其牵累,追降为郡王。康熙十年(1671年)六月上谥号为“通”,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正月,乾隆皇帝为多尔衮昭雪,同时也恢复了多铎的亲王爵位和封号,并由其子孙世袭罔替,成为八家“铁帽子王”之一。
多尔衮与多铎兄弟二人大功告成,死后都均遭贬损,又均被昭雪。命运相似而性格不同:在多铎那里要比其兄更多一些善良温厚之情,他的狂放无羁,乃是他思念怨死的母亲的变态表现。在多铎身上,还有着常人所有的东西,所以至今人们对多尔衮的评价主要是从历史作用角度着眼;而在多铎这里更多了一层人性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