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算经》约成书于四、五世纪,作者履历和编写年代都不清楚,现在传本的《孙子算经》共三卷。卷上叙述算筹记数的纵横相间制度和筹算乘除法则,卷中举例说明筹算分数算法和筹算开平方法,都是考证的绝好资料。书中载市易、田域、仓窖、兽禽、营造、赋役、测望、军旅等各类算题64问,大都浅近易晓,但不少问题趣味性强,解题方法独特,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例如,“鸡兔同笼问题”、“出门望九堤问题”、“妇人荡杯问题”都是流传世界的数学趣题。
对数学发展影响最大的是“物不知数问题”:
“今有物不知其数,三三数之賸(剩)二,五五数之賸三,七七数之賸二,问物几何?”“答曰,二十三。”
于是选用70、21、15这三个数的问题,实质上就是找三个这样的数:它们分别乘上35、21、15后所得的结果,各自被3、5、7除,所得的余数为1。在这里就是2、1、1三个数。了解了这一情况,就可以把“物不知数问题”的解法一般化,得出一个解一次同余问题的普遍方法。
设A、B、C是两元素的正整数,R1、R2、R3分别为小于A、B、C的正整数,且N≡R1(modA)≡R2(modB)≡R3(modC)如果我们找到三个正整数α,β,γ满足下列同余αBC≡1(modA),βAC≡1(modB),γAB≡1(modC)那么,N≡R1αBC+R2βAC+R3γAB(modABC)
这就是闻名于世的“孙子剩余定理”,它的完整阐述是我国南宋数学家秦九韶作出的。
“物不知数题”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人们知道解题的关键是在找三个与1同余的乘积,所以好些人为作诗歌以助记忆,宋人周密(1232—1295年)对物不知数题的术文中所载的四个乘积作隐语诗道:
三岁孩七十稀,五留廿一事尤奇,七度上元重相会(上元,元宵节,正月十五,影射15),寒食清明便可知(寒食,指清明节前一天,至后一百零五天是清明前后,影射105)。
明代程大位《算法统宗》则把70,21,15,105这四个数以诗歌形式,和盘托出:
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树梅花廿一枝,
七子团圆正月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秦九韶则进一步开创了对一次同余式理论的研究工作,他提出的大衍术即孙子剩余定理成为中国数学中的一颗明珠。
《张邱建算经》这也是公元四五世纪写成的一本算书。钱宝琮先生考证它成书于484年以后。传本《张邱建算经》三卷是依据南宋刻本辗转翻印的,共92个问题,各有各的数学意义,有些创设的问题和解法超出了《九章算术》的范围。本书在中国数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
比较突出的成就有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计算;各种等差数列问题的解法;某些不定方程问题求解等。
但解题方法没有详细说出,只写“鸡翁每增四,鸡母每减七,鸡雏每益三,即得。”
自张邱建以后,中国数学家对百鸡问题的研究不断深入,“百鸡问题”也几乎成了不定方程的代名词,从宋代到清代围绕百鸡问题的数学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成就。
《缉古算经》这是唐初算学博士王孝通的著作。全书一卷,载20个数学问题,集中介绍了用开带从立方法(求三次方程的正根),解决实际计算问题。其中第l题是用比例知识来确定月球对太阳的相对位置问题。第2~6题及第8题是土木建筑和水利工程中的挖土、填土计算问题。第7及第9~14题是在存储粮食仓库或挖地窖中所产生的高次方程问题。第15~20题是有关解直角三角形问题。
宋元数学
从秦汉到隋唐,中国数学可算是蓬勃发展的,出现了不少数学家与数学著作,数学教育也积极展开。但是与宋元时期相比,后者已把中国的筹算数学发展到了顶峰,在数学的许多领域,宋元数学的成就代表了当时世界数学的水平。其中杰出的数学家和数学成就有:
沈括(1031~1095),其著《梦溪笔谈》26卷(1088年左右),载录了他所发明的“隙积术”和“会圆术”,前者是一种高阶等差级数的求和方法,后者是关于弓形弧长计算的近似方法。
秦九韶(1202~1261),其著《数书九章》18卷(1247),载录了他所创造的“大衍求一术”和“正负开方术”,前者是由《孙子算经》所开创的一次同余式理论的发展,在世界数学史上被称为“孙子剩余定理”;后者是沿着《九章算术》用开方术求二次方程数值解这条脉络,在贾宪(11世纪)的“增乘开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一个求任意次方程数值解的方法,比同类型的“霍纳法”要早出500多年。
李冶(1192~1279),其著《测圆海镜》12卷(1248)和《益古演段》3卷(1259),载录了他发明的“勾股容圆术”和“天元术”,前者是圆外切直角三角形各种线段间的关系的计算问题;后者是列方程的方法,这是初等代数的核心问题。
杨辉(13世纪),其著《详解九章算法》12卷(1261)、《日用算法》2卷(1262)、《田亩比类乘除捷法》2卷(1275)。其中尤以《详解九章算法》因附有二项式系数三角阵,即所谓的杨辉三角而闻名于世。其实,杨辉自己说这种三角阵出自贾宪书中,原名为“开方作法本源图”,贾宪是用它来进行高次幂开方的。杨辉著作的大部分内容都是民间实用数学的总结,它代表了筹算数学顶峰时期的一个发展方向。
朱世杰(14世纪),其著《算学启蒙》3卷(1299)和《四元玉鉴》3卷(1303),前者属日用算书,后者重理论探求。在《四元玉鉴》中朱世杰将列一元高次方程的天元术,推而广之,提出了列四元高次方程的方法——四元术、又在沈括的“隙积术”和郭守敬等人的“招差术”的基础上,提出了“垛积招差术”——有限差分法的一种形式,著名的有限差分法是1715年由英国数学家泰勒提出的。
总之,宋元时期是中国数学大放异彩的时期,它像一盏灿烂的明灯,表明了世界数学发展的高度。
宋元数学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盛况,这自然要从宋元社会的特点和中国数学的发展规律中去寻找答案。
就宋元社会来说,它有一个较长时间的相对安定的局面,这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尤其是以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生产的兴起,给科学文化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推动作用,像雕版印刷的广泛采用,印本数学著作的出现都给数学发展提供了条件。
数学学派的出现是促进宋元数学发展的直接原因。北宋以后中国民间曾多次出现各学术团体,它们各有自己的研究中心,形成具有一定风格的学派。这些学派的中心人物大都是献身数学而不求官职的学者,因此在学术上很有造诣。其中有朱世杰为代表的燕山学派;有杨辉为代表的钱塘学派;有郭守敬、王恂为代表的河北武安紫金山学派;还有李冶为代表的河北元氏封龙山学派。这些学派都曾在中国数学史上独树一帜,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宋元数学高峰,也是筹算数学发展的必然趋势。筹算数学从春秋开创以后,曾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得到发展,由于当时实际问题对数学的要求主要是计算方面的,因此筹算数学所能创造的成就的范围基本上也属于计算方面的,有一定的局限性。如同一切事物具有产生、发展及消亡过程一样,筹算在其消亡的前期必然会出现一个顶峰,在它可能获得成就的范围上创造出一个最高的水平。宋元数学高峰以后,筹算数学的发展也就日趋低潮,不久被珠算和西洋数学所代替。
宋元数学所创造的最高成就,并没有得到继承和发展,像天元术、四元术、正负开方术、招差术等,后来很少有人问津,要不是清初有人予以发掘,它几乎成了“绝学”。造成这种结局的原因大致有两点:一是由于中国数学的局限性,即它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始终以婢女的身份出现,少有数学自身发展的独立性。更何况中国数学的算法体系压抑了数学发展的内动力——思辨性,即使在自己的体系中也只能得到有限的发展。二是由于筹算制度造成的。筹算所能提供的创造性发展的舞台极为有限,它始终把数学框死在计算这个范围内。严格地说,筹算只是属于算术范畴,数学的其他领域它是很难顾及的。筹算成为绝学是必然趋势,只是时间先后问题。
宋元数学的顶峰,除了上面提到的成就之外,还反映在计算技术的改进上。为了适应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对数学提出了快速计算的需要,当时曾先后出现了许多乘除捷法和各种歌诀。《宋史·艺文志》著录算书49种,其中除去20种属算经十书及注文外,其余有26种是“求一术歌”“化零歌”“算法口诀”“算法秘诀”之类的内容。元代更是出现了内容丰富的实用算书。
当时计算方法上的改进主要是改进筹算的乘除运算。沈括在《梦溪笔谈》卷十八中说:“算术多门,如求一,上驱,搭因,重因之类皆不离乘除”。“重因”就是化多位乘法为个位乘法;“搭因”和“上驱”疑是属于加法代乘法,与传本《夏侯阳算经》的“身外加几”和杨辉的“身前因法”相当;“求一”就是化乘除数的首位数为1,从而以加减法代乘除法。所有这些都是唐代以后为了适应商业经济的发展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这些方法不仅在当时的社会实践中发挥了作用,而且也是从筹算过渡到珠算的一座桥梁。
捷法的出现,目的是使运算快速,但这种快速的要求却不可能在筹算中实现。这样,变革筹算就提到日程上来了。筹算乘除捷法出现后,把原来筹算乘除时“三重张位”的情况,改成了在同一横行里演算。乘法,只要列出被乘数和乘数,把被乘数逐步地改变成所求的积数;除法只要列出被除数和除数,把被除数逐步改变成所求的商数。这正是珠算运算时所需要的。另外,实用算法中口诀的应用,也促成算筹转化成串状的算珠,出现了新的算器——珠算盘。
珠算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的计算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也可以说是中国“经世务用”数学的最高产物吧!
古代物理史四、古代物理史
墨家和《墨经》
《墨经》,原是《墨子》中的一部分,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四篇,也有将“大取”、“小取”合在一起而称为《墨辩》的。《墨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历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经上”、“经下”两篇是墨家的创始人墨翟(约前468~前376)所作,“经说上”、“经说下”则是墨翟的弟子们所作的经解。墨翟是战国初期的鲁国人,曾当过宋国大夫,生活年代大约在公元前5世纪末至4世纪初。那么,成书年代也应当在这期间内。另一种说法是,《墨经》四篇全是后期墨家,即墨子的再传弟子们所作,成书年代则在墨子之后一二百年。从后来墨家三派同诵《墨经》这一点看,认为“经上”、“经下”两篇出于墨子之手,是可以相信的。至于“经说上”、“经说下”则可能是他的弟子们对经的理解和解释,或是墨子在讲学时,弟子们做了记录,后来整理成书。总之,《墨经》是墨家学者的集体创作。
《墨经》的经文不长,全文不过5000多字,计约180条左右。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逻辑学、自然科学、哲学和伦理学。其中自然科学的条目仅次于逻辑学,占第二位。这本书的文字相当简古而艰深,到汉代就已经很少有人能够读懂了。晋代鲁胜曾为之做注,现已失传。清朝以来,做注的人渐渐多起来,才使我们能够初步弄清它的主要含义。
墨家是先秦诸子之一,也是当时儒家的一个主要反对学派。这两家一起,被称为儒墨显学。墨家在仁、义、礼、乐等道德范畴内都同儒家相抗衡,他们提出了十大主张。这个学派的成员多来自生产第一线,有丰富的技术知识和刻苦的钻研精神,研究科学技术的风气特别盛,尤其是称为“从事”的一派更专注于科学技术,有不少创造发明,对后世的科学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墨翟本人就是一个优秀的手工业工人,深通机械之学。正是这样一个躬身实践并且善于总结经验的人,把他们对自然界各方面的认识写入了《墨经》。
《墨经》中的物理学内容,主要是力学和光学。其特点是超出了对物理现象直观描述的阶段,带上了浓厚的理论色彩。他在我国物理史上,第一个给出了力的定义,并大体上叙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他研究了杠杆、滑轮、浮力、随遇平衡、轮轴和斜面乃至时空观念等各种问题,其中有不少理论是正确和接近正确的。他第一个讨论了光的小孔成像原理,指出了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他讨论了光的反射、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的成像情况,找出了一些规律性东西。他甚至提出了火色和温度的关系。对光学做如此细致的探讨,使《墨经》俨然成为一部中国最早的几何光学。在两千多年前,提出这样颇为成熟的几何光学理论,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墨经》的光学比欧几里得光学还早百余年。它不仅是中国光学的始祖,在世界光学史中,也居领先地位。
王充和《论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