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耶律楚材苦苦思索自己前途的时候,蒙古大军并没有停下攻伐的脚步。
蒙古大军两次攻金,积累了作战经验,摸清了金人弱点,遂把攻击目标集中于中都,在1213年秋天发动了一次更大规模的攻势。金朝也看出中都是成吉思汗的主攻目标,所以特别重视加强对中都及其北部屏障居庸关一带的防守。金帝完颜永济命元帅右都监术虎高琪,率三十万大军驻守居庸关北面的怀来(今属河北)、镇州(今北京延庆县,原为缙山县),金为加强防守,刚刚将其升格为镇州一线。当得知成吉思汗再次越过野孤岭长城后,金帝特命尚书左丞相完颜纲为主帅,统辖怀来、镇州地区军政,以增强守关力量。他们命金军工匠将铁熔化,封固居庸关门,人称“铁门关”,蒙古人闻之,称作“察卜赤牙勒”(意为“峻峭”)。同时,还在关外布设铁蒺藜百余里,专门迟滞、伤害蒙古骑兵,使之无法靠近关门。至于关上布置重兵,层层防守,更是自不待言。
上述情况早已被成吉思汗侦悉,他采取的战术是先扫清外围之敌,再夺取居庸雄关。
首先是在怀来、缙山一带大破金兵,这一仗打得非常漂亮。因为成吉思汗在战前就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金军元帅完颜纲在攻宋战争时曾兵败四川,此次充任主帅,极想将功补过,挽回声誉。尽管右丞相徒单镒曾劝他慎于进兵,他仍亲率精兵十余万人至缙山,改变了术虎高琪的防守部署。结果被成吉思汗抓住其战守不定,调整不及的机会,打了他一个措手不及。
而副帅术虎高琪曾在进攻南宋时立有战功,号平南虎威将军;又在1211年蒙古军进攻中都时守城立功,不久累升缙山防御使、权元帅右都监;这次防守居庸关,也急于再次立功高升。术虎高琪对完颜纲很不服,所以在他受到成吉思汗打击时采取坐山观虎斗的态度,而蒙古军冲溃完颜军,又杀向术虎高琪,结果是金军全线溃退,蒙古骑兵乘机掩杀,全歼金军主力二十余万人。
成吉思汗乘胜追击,直抵居庸关北口,眼看关城防御严密,实在难以攻破,遂决定采纳札八儿之策,避坚就瑕,闪电迂回,令怯台、薄察等率少数兵力屯兵关下,在北口虚张声势,牵制金军;而自己亲率主力从右翼绕道西南,偷越五回岭(今河北涞源东),袭破紫荆关(在今河北易县西),进入中原,从西南方向夹击中都。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又另遣具有攻城经验的智勇大将者别,率领少量精骑,在曾出使金国、熟悉道路的札八儿引导下,趁夜色,走小路,通过黑树林的涧道,绕至居庸关南口。金兵尚未从梦中醒来,便一个个做了刀下之鬼。
随之,蒙古军南口、北口夹击,迫使居庸关守将献关投降,者别与怯台、薄察两军会合,占据了居庸关。至此,蒙古军便好像拿到了一把钥匙,可以自由驰骋中原各地,也打通了中都大门。
根据中都城防情况,针对诸将急于攻城的急躁情绪,成吉思汗保持着冷静的头脑。他召集诸将议事,指出:中都虽在眼前,但并非唾手可得,如用强攻,伤亡太大,得不偿失。不如分兵扫荡金国腹地,更为有利。其实,这已暗合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消灭敌人有生力量的原理。掏空了敌人的肚子,只剩几座空城,他迟早还不投降?
于是成吉思汗令怯台率五千精兵围困中都,他亲自率兵先攻陷涿、易二州(今河北涿县、易县),金帝派大将奥敦堵截,为时已晚。然后兵分三路,深入金国腹地,进行扫荡式作战。右路军由术赤、察合台、窝阔台率领,循太行山东麓南下,直抵黄河北岸,再绕太行山西麓北上,先后洗劫保、遂、安肃、定、中山、太原、平阳、岢、岚、忻等二三十座州县。
左路军由合撒儿等率领,循海岸而东,抢掠蓟、平、滦及辽西诸州;成吉思汗与拖雷率中路军,攻取雄、霸、莫、安、观、河间、沧、景、献、深、祁、蠡、冀、恩、濮、开、滑、博、泰安、济南、滨、棣、益都、溜、潍、登、莱、沂等近三十余州府,直抵海滨而还。同时,木华黎也率军攻克了密州等地。
从1213年秋至1214年春,蒙古三路大军横扫了金国黄河以北、华北平原、山东半岛的几乎全部领土,金国中原地区只有中都等11座城未攻下。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卷十九《鞑靼款塞》说:“人民杀戮几尽,金帛、子女、牛羊马畜皆席卷而去,屋庐焚毁,城郭丘墟。”元好问的诗中也说,当时的中原,“白骨纵横似乱麻,几年桑梓变龙沙;只知河朔生灵尽,破屋疏烟却数家。”
腐朽的金国朝廷,在如此严峻的形势面前,不思团结抵抗,反而陷入了极度混乱的内讧之中。首肇乱因的便是那位“逃跑将军”胡沙虎。胡沙虎1211年任西京留守时,不敢抗拒蒙军,弃城而逃。卫绍王永济没有治罪,只将他罢归田里。不久又不顾众臣反对,以他是朝中老臣为由,委以重任,让他以代理右副元帅的身份驻守中都城北。这次成吉思汗第三次入侵,胡沙虎只知游猎,不去整军。卫绍王忍无可忍,遣使责备。早有野心的胡沙虎便率军攻入皇宫,逼迫永济退位,自称监国都元帅。不久又杀死永济,迎立完颜珣,称为宣宗。1213年9月宣宗即位,拜胡沙虎为太师、尚书令、都元帅。卫绍王对胡沙虎兵败不罚,养“虎”遗患,即此一点,也够亡国之君,被弑,也是咎由自取。
当蒙古大军进逼中都时,胡沙虎调回元帅右监军术虎高琪,命他出战,对他说:“今日出兵,如果无功而返,当以军法从事!”术虎高琪打了败仗,想想回来也没有好下场,干脆对胡沙虎来个“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于是拥兵入中都,杀死胡沙虎。
金宣宗只好承认现实,而他又是个没有主意的人,不但任术虎高琪为左副元帅、平章政事,而且事事要问术虎高琪。
聪明的成吉思汗虽然攻下了金国的广大领土,但并不驻兵占领,抢掠之后,给金国留下一座座空城,让金主去收拾烂摊子。他在1214年春天将横扫中原,满载而归的三路大军集合于中都城北,眼看将领们个个志骄气盛,将夺取中都视为囊中取物一般,纷纷要求乘胜攻城。成吉思汗说:“宜留此一孤城,待金人力守而自困。”这是非常高明的策略。大汗感到中都城池坚固,守军尚众,虽然内部矛盾重重,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还有一定抵抗能力,不如先以兵临城下之威,争取一些实际利益为好。从战略上来说,成吉思汗深知金国土广民众,单靠自己的十三万蒙古军,即使能一举摧毁金中央政权,也无法统治若大国土,所以不如采用消耗战术,逐步攻略,同时探索灭金后的统治方法。
于是成吉思汗派使者入中都对宣宗说:“山东、河北的州县均已归我所有,你所守住的,不过是一座孤城而已。上天已使你衰弱,我也不再逼迫你。我现在就撤军,你难道不想犒劳我的将士,平息他们的愤怒吗?”(《元史·太祖本纪》)
金国君臣商议此事,术虎高琪认为:“蒙古军已经人困马乏,可以一战。”都元帅、丞相完颜承晖(福兴)则反对,他说:“我军士兵在城内,家属多在外地。出城战败,则兵必散去;即使打胜,士兵也必思家而归去。不如议和,待蒙古军退去,再做打算。”这一段话,把金军将士斗志全无,人心思散的情况说得非常生动,仗是无法打的,打胜打败,战士都要开小差回家!金宣宗只好同意完颜承晖的意见,决定议和。
议和的条件相当昂贵:金宣宗将刚刚去世的卫绍王永济的女儿歧国公主献给成吉思汗,另献童男童女各五百人、御马三千匹、绣衣三千件及大量金帛、财物。宣宗还派完颜承晖为专使,一直将蒙古军恭送出居庸关。后来蒙古人对公主盛大的送嫁场面和丰厚的礼物引为无上光荣,常常夸耀于后世。
成吉思汗第三次攻金,再次扫荡冀、鲁、晋等金国腹地,破坏了金国的地方政权,许多民间反金势力纷纷举旗造反,使金国政府焦头烂额,疲于奔命。由于城乡经济的破坏,民不聊生,财源兵源均告枯竭,可以说真正摧毁了金国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蒙古军所到之处,广泛施行“抵抗者杀,降者皆免”政策,一方面有不少顽强抵抗的将领被杀,另一方面是更多的将领投降。蒙古对他们往往授以旧职,甚至加官晋爵。蒙古退兵后,他们多留在旧地,拥兵割据,在此后蒙古再攻金时里应外合。成吉思汗如此招降纳叛,为自己今后接管金国政权,统治中原地区建立了一支基干队伍。在这次攻金中,最重要的降将有史秉直史天倪父子、赵琏、奥屯世英、赵柔等。
蒙古军三次攻金,使一败再败的金国君臣对“蒙古”二字已经到了谈之色变的程度。《金史》说:“每北兵压境,则君臣相对泣下,或殿上发长吁而已。兵退,则大张具,会饮黄阁中矣。”
后来,宣宗君臣商议,打不起,躲得起,不如迁都南京(又称汴京,今河南省开封)。然而迁都议出,朝野震动,反对者不在少数。
诸臣争来争去,莫衷一是,宣宗却是拿定了脚底抹油的主意。1214年5月,宣宗任命完颜承晖为尚书右丞相,抹然尽忠为左副元帅,辅佐太子完颜守忠留守中都,而自己却带领文武百官、嫔妃家眷逃向南京。金都南迁,实际是走上了加速灭亡之路。
耶律楚材的全家也随同南下,只有他本人被燕京留守完颜承晖留了下来,被任命为左右司员外郎。名义上的职务是分掌尚书省所属六部的日常章奏,实际上只不过是一种寄禄官,并无实际职掌,还是白拿钱吃闲饭,不干事。不久,蒙古兵围困燕京,形势越来越紧张。从此,耶律楚材便与金政权和家人失去了联系。
6月,金宣宗一行人马行至涿州良乡(今属北京)担心执行护驾任务的乣军可能乘机生变,于是下令收缴他们的铠马器械。这一举动激怒了乣军官兵,便哗变起来,杀死女真人主帅详衮,推举斫答、比涉儿、札剌儿为首领,回兵向中都进发,并派人去联络蒙古和耶律留哥。
中都留守完颜承晖闻知乣军叛变,急遣精兵扼守芦沟桥,防止叛军渡河。斫答派轻骑潜水渡河,两面夹击守桥军士,大获全胜,随即遣使向成吉思汗请降。
成吉思汗当时正在鱼儿泺(今达里泊,位于今张北县西北)驻夏避暑,听到乣军哗变,大喜过望,立即决定抓住这个太好时机,一举拿下中都。他对将领们说:“金帝既与我和好相处,今又违约南迁,破坏和议,是我师出有名;金乣军来归,中都人心惶恐,正是我出师之良机。”于是成吉思汗一面派使者赶到河北内丘见金宣宗,把他大骂一顿,说明既然讲和,便不该迁都,迁都就是不信任大汗,等等。但金宣宗仍继续向南京方向走。另一方面,成吉思汗特命三木合拔都率蒙古军,石抹明安率女真降军,从古北口入长城,会同降蒙的乣军,出其不意,合围中都。同时,为了牵制金军力量,又命木华黎率军进兵辽西,协同辽王耶律留哥尽取辽西和辽东之地,使金军首尾不能相顾。
金宣宗听说中都被围,首先考虑的不是如何抗敌,只担心太子有失,竟下诏太子南逃。大臣们反对说:“太子留在中都,可以安定人心,助长声势,也许能够保住都城。”宣宗根本听不进去。结果太子一走,中都军民更加人心惶惶,谁还有守城之志?中都的陷落只是迟早而已。1214年秋,石抹明安等攻占中都外围景(今遵化县)、蓟、檀(今密云县)、顺(今顺义县)诸州。1215年春正月,三木合拔都取通州(今北京通县),金右副元帅蒲察七斤投降,中都岌岌可危。但蒙古军为了避免过多伤亡,仍然没有采取强攻的办法,而是以一部分兵力围城,迫敌困守,而以主力设伏打援,消灭金军有生力量,扫荡并招降中都外围各州县,断绝中都与外界的联系,使它变成一座死城,达到不攻自破的目的。
完颜承晖困守孤城,用白矾写奏书向宣宗告急。3月,宣宗调兵遣将,好不容易从河北、大名诸路军凑集三万九千人,由庆寿、永锡率领赴援,另令李英部运粮接济中都。成吉思汗早就派石抹明安埋伏霸州,阻截来援之敌。李英小有才干,中过状元,他一路招抚“义军”,居然聚兵数万之多。得意之余,便大喝其酒,醉醺醺地行军上路,与石抹明安相遇,一触即溃,酒还没醒,便糊里糊涂地死去,大批粮食当然是支援了蒙古军。庆寿、永锡的增援部队在涿州也被蒙古军击败,全军覆没。中都城内援兵不至,粮食告罄,饥困中的饥民甚至啖食人肉。完颜承晖是文人宰相,不谙军事,将指挥权交给抹然尽忠。苦挨到5月2日,完颜承晖眼见大势已去,城破在即,便与抹然尽忠相约,以死报国。抹然尽忠却是表面尽忠,暗中准备逃跑,完颜承晖虽然发觉,对他也无可奈何,只好写了遗表,服毒自杀。抹然尽忠当夜携爱妾弃城潜逃,其余兵民群龙无首,献城投降。
石抹明安先入中都,安民禁掠,允许士兵以所掠粮食牲畜入城贸易,饥民得食,士兵得财,皆大欢喜,中都遂安定下来。
抹然尽忠把金朝最重要的京城中都白白地送给蒙古,自己逃回南京,宣宗不仅不杀,反而仍任为平章政事。不久因与术虎高琪不和,被控谋反,处死。这位丝毫没有尽忠的抹然尽忠,早就该死,毫无可惜,可叹的是金主赏罚不明,焉能抗敌。
蒙古攻陷中都之后,成吉思汗遣使至南京,提出退兵的条件:金献出河北、山东尚未易手的诸城,金宣宗去帝号称河南王。这实际是逼金国宣布不战而亡,宣宗还算有勇气,拒不接受。于是蒙古大军继续攻略各地。仅在1215年秋,蒙古军便攻取金朝城邑八百六十二座,实际上又把中原地区扫荡一遍!
中都已克的消息传来时,成吉思汗正在桓州,便派大断事官失吉忽都忽和汪古儿、阿儿孩合撒儿三人赴中都慰劳将士并清理府库财产。金中都守藏之官献以厚礼,汪古儿、阿儿孩合撒儿二人都接受了,只有失吉忽都忽坚持不受。不久,失吉忽都忽还报述职,成吉思汗问他为什么不收金将礼物,失吉忽都忽回答:“在攻下该城之前,这里的一根绳子、一块手帕都是金国皇帝的,现在城已被我们拿下,一切东西都应该归于大汗所有。其他人怎么能随便占有?”成吉思汗大为赞赏,嘱咐:“你要成为我的眼睛、耳朵。”于是一方面切责汪古儿、阿儿孩合撒儿,一方面厚赏失吉忽都忽,号召将士向他学习。失吉忽都忽奉命登记中都所有帑藏,捆扎起来,尽数运走。成吉思汗命札八儿、石抹明安守中都城,又加派耶律阿海、耶律秃花协助,并学习中原王朝,设“中都行尚书省”,以耶律阿海为“太师、行中书省事”。固守中都可谓托付得人。
在攻取中都的同时,成吉思汗派到辽西的木华黎也频传捷报。他过临潢府(今内蒙古巴林左旗),降高州(约在今喇喇沁右旗),下成州(义县),又攻北京大定府(今内蒙古宁城县大明城),招降兴中府(今辽宁朝阳市),逐渐夺取并巩固占领这一地区。这样金国中央政府与其辽东根据地便被切断联系,东北的最后平定也指日可待了。
蒙古铁骑在中原几次扫荡,连下中都、西京,除几个重要城市外,其余各城并不据守,仍然由金国来收拾残局,其实不过是拣起一个个破烂包袱,加上各地义军蜂起,将领降蒙,金国的崩溃为时不远了。
在蒙古大军围困中都的时候,耶律楚材在做什么呢?原来他在跟万松老人学佛。当时的中国大地上盛行佛教,金中都燕京就是一个佛教圣地,到处是高耸的寺院和道行高深的僧人。这些对求知欲极强的耶律楚材是很有吸引力的,他在金中都未被围困前就对佛教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期间与禅宗大师圣安澄公和尚经常来往。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派别,禅宗下又分很多派系。圣安澄公和尚属在中都很有影响的禅宗曹洞宗派。他神气严明,言词朗朗,具有较高的佛学造诣。耶律楚材经常向他讨教有关佛学方面的道理,有时结合自己学习高僧语录而提出一些心得体会,还能得到圣安澄公和尚的赞许。
金宣宗贞祐三年(1215年)金中都陷落,耶律楚材经过一番思索,决定暂时放弃功名心,在佛法方面用一番心思。圣安澄公和尚向他推荐了德高望重的万松老人,“他精通儒家学说,佛家道义,又能流利地讲说,我介绍你去拜见他吧”。
圣安澄公和尚极力称赞的万松老人到底是个什么人物?原来他是金末禅宗派曹洞宗的一代宗师行秀(1166—1246年),俗姓蔡,河内(今河南沁阳)人。相传,他的道行极高,为人又非常正直,受到金朝廷的极大尊崇与礼遇。金章宗完颜璟曾召他到内廷说法,贵戚高官都得围绕他下拜,奉上珍宝财物。他对王公贵族又自恃清高,不轻易低头。一次金章宗派使者前来向他赐钱二百万,使者传达皇帝旨意时,命他跪着听宣,他执意不从,说:“出家人哪有这种规矩?”使者看到这种情况威胁说:“不跪我就回去了!”万松在使者威胁面前很不以为然,他表示:“你来传达皇帝旨意,我怎敢不听?可你要是不传,那也就由你了。”最后,使者不得不让万松老人站着焚香听宣。这件事在当时流传很广,耶律楚材听到后也很是钦佩,今天又听到圣安澄公和尚赞扬,恨不得马上见到万松老人。
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年),楚材27岁,在圣安澄公和尚引荐下,到报恩寺谒见了万松老人,诚恳表示了要学佛的意愿。万松老人见楚材学佛意念坚定,于是就把他收为俗家弟子,给他起了个法号叫湛然居士,居士就是专指在家修道的人。这一学就是将近三个年头。三年来,在寺院幽静的环境中他抱着不管学什么都要探个究竟的态度,无论数九寒天还是三伏酷暑,一心钻进佛学的海洋里钻研苦读。结果,他从万松老人那里接受了“显诀”,即佛家的成佛之道,认为佛法博大精深,学了佛法以后回头再看别家思想,好像登上泰山再看别的山都小了一样。他的思想里形成了一个“大道”的概念,这“大道”就是佛法的精髓,它是宇宙的本相,人生的真谛,历史的镜子,光明的泉源。他觉得人生的真谛,就是要不受生与死的侵袭,毁与誉的干扰,要超脱尘世。这显然也就是一种逃避现实的“出世”思想。
但是耶律楚材毕竟是一个想有一番作为的知识分子,他接受的启蒙教育完全是儒家的一套东西,思想深处始终还存在着入世的念头。如有一次万松老人考问他如何看待儒、佛两家思想时,他支支吾吾地说仍不忘儒家,他要以佛家思想来治心,以儒家理论来治国。这实际上也和万松老人的教导有关。万松老人本人就是个儒、佛、道三教同源论者,他听了耶律楚材的回答,微笑着表示默许。
耶律楚材的思想深处是充满着“入世”与“出世”的矛盾的,这也是中国古代不少知识分子所共有的特点。他以自己的功业参与了历史的发展进程,但对于历史上的兴亡成败、功名利禄又看得十分淡漠。他在自己的《示忘忧》一诗里就说:“历代兴亡数张纸,千年胜负一盘棋。因而识破人间梦,始信空门一著奇。”并多次对中国历史上以治世出名的尧舜与不慕功名的巢由、陶渊明等人给予了赞扬。他的真正思想实际是儒、佛二者兼有,一治心,一治世。他在一生中更多的是遵循儒家的济世安民之道,成为一个杰出的封建政治家。
另外,耶律楚材思想方面还有一个独特之处,这就是由于他出身于一个汉化了的契丹族家庭,崇尚汉文化,所以他既没有汉族士大夫的狭隘民族情绪与偏见,也没有一些保守的少数民族人士排斥汉法的思想。他为人处世能遵循华夷平等思想,着眼于祖国的大一统,不管这统一者是少数民族还是汉族。
在1216年秋,耶律楚材的妻子梁华在生下儿子耶律铉之后,患产后风死去,亏得有母亲杨夫人养育耶律铉和照料家务。耶律楚材本不想再婚,但为了减轻老母的负担,还是在1217年仲夏续娶了苏子君。婚后发现,苏子君不但天生丽质,温柔贤惠,而且文才极好,所作的诗文颇有乃祖苏东坡之风,令他由衷钦佩。然而,虽然和这位娇妻感情弥笃,他也没有沉浸在卿卿我我之中,照样把心思的绝大部分放在研习佛理上,孜孜学佛。万松老人对耶律楚材更是寄以重望,与对其他弟子不同,要他一方面领悟禅机,认清佛法博大精深,最终一切都将归究于佛;另一方面又要他保存入世之念,践行儒家学说,以拯国于分裂,救民于水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