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曾打过这样一个比方:“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个兔子,一会儿抓那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CEO的主要任务不是寻找机会而是对机会说NO。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2002年,从国际互联网泡沫中恢复的中国互联网行业开始回暖,坚持存活下来的阿里巴巴境况好转并开始盈利。一些公司高层认为,阿里巴巴已经拥有众多有价值的注册客户,资金也足够开拓一个新领域,是时候寻找新的机会和新的增长点了。
当时,房地产市场已经开始升温,已经有部分投机商人掀起了炒房热,于是就有高管建议去做房地产,或者是投资进入网游和短信市场。这两个市场都有很好的发展空间,盈利前景十分诱人。还有人建议阿里巴巴在旗下设立一个新公司独立运作,既可以增加收入来源,还可以分散B2B不成熟的风险。
马云拒绝了做短信和网游,他说早在创立阿里巴巴的时候就没想过做这两种业务。
马云又接着明确表示说:“阿里巴巴的资金储备可能在中国网站中是最多的,我们还有十亿元以上的现金储备。很多人讲,阿里巴巴现在有那么多钱,为什么不做房地产?绝对不能这么想。在座的每一个人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一个企业创办的时候,它的出发点是什么?第一天阿里巴巴说,我们专注做中国的电子商务,我们要把中国的电子商务做成全世界一流的,那么我们的钱就是为电子商务服务的。”
马云始终专注于电子商务这一条道路上,最终阿里巴巴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在门户网站、房地产等等项目开始大肆兴起,许多人因为这样的项目而赚到大笔的金钱的时候,马云最信任、最看好的还是电子商务的前景。所以,阿里巴巴一直坚定不移地做电子商务,尽管他们知道电子商务也许3年,也许4年5年都挣不到钱,但是马云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是想要影响整个世界,而这一点短信和网络游戏都做不到。
因此,他沿着电子商务的道路一直走下去,直到有一天,他所说的“只要是商人,就一定要用阿里巴巴”的理想实现为止,其他的机会、行业即使诱惑再大,他也决不会涉足。
马云说:“我觉得一个企业最重要的是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我们第一天集中在B2B,今天还是如此。不管外面的潮流怎么变,我们学习,但是不跟随、不拷贝。后来各种概念很多,阿里巴巴也面临很大的压力,也有很多其他的机会,在这1年半时间内我们面对机会斩钉截铁地说了无数次的‘NO’。我们朝着既定的方向往前走,不管外面怎么变化,我们还是不受干扰,走自己的路,用心去做。”
商界瞬息万变,常常会出现许多非常诱人的机会等待着管理者去决策。“机会主义”就是指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者不切合企业自身的能力和市场前景,盲目地进行“机会投资”,也就是说什么赚钱干什么。这是万不可取的。管理者这样做只会让自己的企业不断地承受着巨大的风险,因为一个项目兴起得快,衰落得也快,况且企业自身的产品没有做好就去做其他项目,会导致企业资金压力倍增,经营不善,最后几个项目都没有做好,而企业却被拖垮了。
1982年,中英双方展开了一场谈判,让香港爆发出了信心危机,楼市、股市大跌,众多房地产公司抛售地产,对香港的前途表露出了怀疑。而李嘉诚却抓紧这个时机,发展大型住宅区,不仅表现出了对香港的信心,事后亦证明为长江实业带来以百亿计的庞大利润。
李嘉诚在接管“和黄”之后,首先就部署将红勘黄埔码头拆卸重建,“长实”、“和黄”各占一半。初期政府批出补地价要38元,李嘉诚耐心地等到1983年,香港信心危机,楼价低潮时,长实才以极廉价的3.9补地价,并一口气发展94幢住宅,名为“黄埔花园”,成为继“美孚新村”后,香港另一个大型屋村。黄埔花园于1990年全部完成,一共为集团带来53亿港元的利润。
2001年8月的一天,和记黄埔的德国3G的投标数字高达50亿美元。这笔令人目眩的巨额资金是包括和记黄埔在内的六家国际财团,用来竞投德国第三代移动电话(3G)六份营业执照的。但是,正在项目组员工打算大拼一场时,董事长李嘉诚却给总经理霍建宁一个指示——放弃!李嘉诚认为,胜算太少时应该等待机会再行动。李嘉诚懂得:只有审时度势,把握最佳时机,才能成为赢家。这种对时机的运用靠的就是商人敏锐的直觉和对市场的把握能力。
知名企业家史玉柱在《100位投资家的亲笔信》中提到,“所有失败的企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没抵挡住诱惑,战线过长,最后才会出问题。我的想法是看准了、研究透了,然后再考虑进入。”
面对诱人机会的时候,企业家能否做出正确的判断,是否有说“NO”的勇气对于一家企业是至关重要的,这需要企业家有“舍小利而赚大利”的气魄,然而回报也是丰厚的。不搞机会主义的公司往往能专心研发自己的产品,把产品做到最好,这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