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8025300000020

第20章 政治生涯再次跌入低谷

1975年10月,整顿形成全方位的发展态势。邓小平进行整顿,本来是按照毛泽东说的“军队要整顿”、“地方要整顿”、“文艺要调整”等指示办的,有些领域的整顿,如文艺调整,还是在毛泽东的亲自批示下启动的。但是,整顿的深入,不能不触及到“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和政策,逐渐发展到对这些错误进行系统的纠正。这种发展趋势,既遭到“四人帮”的猖狂反对,也为毛泽东所不能容忍。这种深刻的矛盾终于在1975年11月爆发了。

1975年全面整顿的成效是明显的。整顿开始后,一些地区武斗逐步减少,大部分地区社会秩序趋于稳定,国民经济由停滞、下降迅速转向回升。这一年全国工农业总产值4504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实现了周恩来力争在1975年基本改变长期依靠租用外轮的被动局面的夙愿。

整顿的成效和形势的好转,使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看到了希望。当年9月20日,患癌症已到晚期的周恩来在手术前对邓小平说:“你这一年干得很好,比我强得多。”整顿进一步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觉醒。对“文化大革命”抱怀疑态度的人们,不约而同地把国家命运与自己肩负的责任联系起来。

整顿中,不仅出现了中央“五七”艺术大学音乐学院教师李春光的大字报、诗人郭小川的万言书,还在8月出现了来自四川雅安地区一位“小人物”的《献国策》。

这份《献国策》出自一位叫李天德的知识分子。李天德1956年考入重庆大学,1957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农村劳动期间,又被打成“反革命小集团骨干”,被捕入狱,判处五年徒刑。“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他再次受到冲击,1967年被以“反革命”罪判处六年徒刑。1975年5月,他用22页方格稿纸写下《献国策》一文,表述自己“担负国家之重任”的想法。8月,他卖去蚊帐、箱子和铝锅,凑足路费前往北京。到京后,他给中共中央、朱德委员长各寄出一份《献国策》,又闯新华门想见邓小平面呈《献国策》,被北京市公安局以现行反革命罪逮捕。

就在这时,在党的高级领导干部中也出现了具有相当冲击力的上书。这是由清华大学党委副书记刘冰、惠宪钧、柳一安和党委常委、政治部主任吕方正四人联名写给毛泽东的两封信,信的内容都是反映迟群在清华大学的问题。

这两封信,都是经邓小平转给毛泽东的。刘冰等人为什么要给毛主席写信呢?因为,当时清华大学的负责人迟群和谢静宜干了不少坏事情。这两个人是作为解放军某部军宣队的负责人进驻清华大学的。他们做了一些工作,也干了不少坏事。特别是在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中,充当江青的特使奔走四方。他们还掌握“梁效”班子,大写黑文,影响恶劣。迟群原是解放军某部宣传科副科长,谢静宜是个机要员,小人得志,十分猖狂。迟群自以为有功于“四人帮”,在四届人大上不当副总理,也要当教育部长。没想到四届人大继续由周恩来组阁,邓小平负责主持日常工作。迟群野心落空,于是牢骚满腹,消极怠工,酗酒胡闹,影响极坏。但因为这个军宣队是毛泽东亲自派出的,别人也不敢奈何他。

刘冰是个老干部,实在看不下去了,为了对党的事业负责,就同另外两个人一道给毛泽东写了两封信,反映迟群和谢静宜的问题。信是经过邓小平转送给毛泽东的。党员有向党的上级组织和任何领导人反映问题的权利,向毛泽东反映问题,也是完全合理合法的。可是,却引起了毛泽东的误解,作了不符合实际的批示。

毛泽东批示的大意是,刘冰等人来信告迟群和小谢的状,我看信的动机不纯,想打倒迟群和小谢。他们信中的矛头是对着我的。我在北京,写信为什么不直接写给我,还要经小平转。小平偏袒刘冰。清华所涉及的问题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

清华大学党委扩大会议于11月12日扩大到1700多人,学习、讨论毛泽东的指示。18日,清华大学召开全校大会,揭发批判刘冰和周荣鑫等人“否定教育革命,翻文化大革命的案”。会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相继贴出铺天盖地的大字报,公开点名批判刘冰和周荣鑫。

从此,形势急转直下,整顿走向低潮。11月,“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由清华、北大逐步推向全国,邓小平主持的全面整顿至此中断。

1975年的整顿是以悲剧性的结局而告终的。从11月开始,没有几个月时间,邓小平就被停止了大部分工作,受到批判。走在整顿前列的万里、张爱萍、胡耀邦、周荣鑫,也被说成是邓小平的“四大金刚”、“黑干将”,成为“四人帮”在各单位“上挂下联”、进行批判的重点人物。各部门、各地区贯彻整顿精神的大批领导干部被关押揪斗,有的被撤职降薪,有的被开除党籍。仅七机部在1976年4月,在北京的厂、所以上单位领导班子就被改组了80%。

1975年9月底至11月初,是“四人帮”、毛远新及其亲信密切配合、加紧活动的阶段。9月27日,毛远新向毛泽东作了一次重要汇报。毛远新说:“对文化大革命,有股风,似乎比七二年批极左还凶一些。对文化革命怎么看?成绩是七还是错误是七,有分歧。刘少奇还要不要批了?”“现在不大提了,一讲就是三项指示为纲,我不同意。阶级斗争、路线斗争是纲。”讲三项指示,“其实只剩下一项指示,即生产搞上去了”。他表示:“担心中央,出现反复。”

10月中旬,当毛泽东把邓小平转呈的刘冰等人的信给毛远新看时,毛远新当即为迟群辩护,理由是迟群“在执行主席的教育革命路线上是比较坚决的,十个指头七个还是好的”。没隔几天,清华大学人事处负责人就在迟群指使下,于10月25日给毛泽东写信,状告周荣鑫“千方百计地要否定科教组几年来的工作”,“已在全国特别是教育战线产生了很坏的影响”,还想把迟群“从政治上搞臭,组织上搞倒,把他从教育部门领导班子中赶出去”。也在10月,王洪文与上海市革委会负责人和文化部刘庆棠等人密谈说:“要密切注意清华、北大动向,那里有大事。”要“振奋精神,准备斗争”。同月,王洪文还授意上海市民兵指挥部炮制了一个将人武部、民兵指挥部、人防办公室、复员退伍军人办公室“四合并”的方案。

11月2日,毛远新又向毛泽东汇报。他说:今年以来,在省里工作感觉到一股风,主要是对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怎么看?主流,支流,十个指头,三七还是倒三七,肯定还是否定。刘少奇的路线还需不需要继续批,似乎不大提了。工业现在主要强调加强企业管理、规章制度,但工交战线主要矛盾是什么?担心弄不好又回到文化革命以前。似乎主要矛盾是不敢抓生产,所以唯生产力论也不能批判了。农业、财贸战线也有类似问题。教育革命主流、成绩是什么?主席关于教育革命的一系列指示现在还对不对?朝阳农学院的路子对不对?工人阶级永远占领上层建筑领域对不对?文艺革命,主流、支流是什么?文化革命批判了十七年中各条战线的修正主义路线,还应不应该坚持下去?文化革命以来的一些社会主义新生事物还应不应该热情支持?强调要选有经验的、敢管的、不怕被打倒的人担负重要工作,提法是否全面?主席讲的三条还讲不讲,第一条就是搞马列还是搞修正主义,还应不应强调?他还说:“一些同志到一起总是议论文化大革命的阴暗面,发牢骚,有的把文化大革命看成一场灾难似的”;“我很注意小平同志的讲话,我感到一个问题,他很少讲文化大革命的成绩,很少提批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不提文化革命以来一些社会主义新生事物,比如教育革命、文艺革命、老中青三结合。今年以来,没有听他讲过怎样学习理论,怎样批《水浒》,怎样批修正主义”。

当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情况时,毛泽东说:什么“三项指示为纲”,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纲,其余都是目。并说:“文化大革命是干什么的?是阶级斗争嘛。”旧的资产阶级不是还存在吗?大量的小资产阶级不是大家都看见了吗?大量未改造好的知识分子不是都在么?小生产的影响,贪污腐化、投机倒把不是到处都有吗?刘、林等反党集团不是令人惊心动魄吗?他说邓小平“这个人是不抓阶级斗争的,历来不提这个纲。还是‘白猫、黑猫’啊”。[2]毛泽东的这些话,清楚地表明了他发动“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的根本原因。

从总体上看,导致1975年邓小平在政治上“翻车”的原因,既不在于刘冰等人写了一封反映问题的信,也不在于邓小平没有戒急用忍,根本的原因在于1975年的历史环境。

1975年,持续九年的“文化大革命”已经使党内的“左”倾错误发展到极端,中国社会看不到光明的前景和希望。邓小平进行整顿,是想改弦易辙,把党和国家的工作转入经济建设轨道。而这样的努力,根本无法在1975年的历史环境中进行下去。仍在党内占据主导地位的“左”倾错误、高度集中的领导体制、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断的影响,以“四人帮”为代表的极“左”势力的存在……具有这些时代特征的历史环境,将邓小平领导的整顿压缩到有限的范围之内,整顿很难最终扭转局面,取得成功。在这种历史环境中,试图通过整顿,把党和国家工作转入经济建设轨道的努力,是注定要以悲剧的形式中断的。

当然,在这一悲剧性结局形成的过程中,在毛泽东逐渐对邓小平失去信任时,他对邓小平这位得力的党和国家领导人,在处理上还是留有余地的。一开始,他并不想立即批判邓小平,而是采取帮助的态度。11月2日,他指示毛远新:找邓小平、汪东兴、陈锡联、李先念、纪登奎、华国锋到我这里谈一下,你当面讲,不要吞吞吐吐,开门见山,把意见全讲出来。毛泽东想让邓小平接受毛远新的意见,作个自我批评。他不想让跟邓小平冰炭不容的“四人帮”插手此事,不安排他们参加政治局会议,并叮嘱毛远新不要把政治局内部正在发生的事情告诉江青。他真心希望邓小平接受意见,作个自我批评,把目前的政治格局维持下去。毛泽东当时的身体状况,已使他不愿意立刻打破精心安排好的政治格局,再进行一次重组了。

但是,邓小平在政治局会议上与毛远新发生的“争论”却表明,邓小平与“四人帮”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11月2日晚的政治局会议上,当毛远新按照毛泽东指示作了“开门见山”的发言后,邓小平驳斥了毛远新对当前形势的描述。他说:“你的描述,中央整个执行了修正主义路线,而且是在所有领域都没有执行主席的路线,这个问题可要再考虑考虑,说毛主席为首的中央搞了个修正主义路线,这个话不好说。”他对自己的主要工作做了简略回顾,说:“我是从今年3月九号文件后开始抓工作的,主持中央工作是7月。从九号文件以后是什么路线,我主持中央工作三个多月是什么路线,可以考虑嘛,上我的账要从九号文件开始算起。从九号文件以后,全国的形势是好一点,还是坏一点,这可以想想嘛。对九号文件以后的评价,远新同志的看法是不同的。是好是坏实践可以证明。”最后,他申明:“昨天(1日)晚上,我问了主席,这一段工作的方针政策是怎样?主席说对。”

作为追随毛泽东革命几十年的老部下,邓小平以及他们那一代人对毛泽东的折服和敬重,是与几十年革命生涯的理想和对党的信念联系在一起的。“文化大革命”发动后,他们虽然对毛泽东的做法持有异议,但对毛泽东的敬重并未改变。基于这种几十年形成的发自内心的情感,要邓小平接受毛泽东的意见,在1972年检查“错误”,甚至在1973年11月批判周恩来的政治局会议上作批评发言,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邓小平接受毛远新的意见,与江青、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这些“踩着别人的肩膀上台”的人冰释前嫌,“团结合作”,却是难以做到的。

11月20日,政治局根据毛泽东的意见开会,专门讨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会前,毛泽东提出由邓小平主持这次会议,希望中央作一个肯定“文化大革命”的决议,总的评价是“三七开,七分成绩,三分错误”。这一次,邓小平还是没有顺从毛泽东的心愿。他接过毛远新传达的毛泽东曾将重新工作的老干部比作“桃花源中人”的话茬,回答:由我主持写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一个月后,邓小平承认:最主要、最根本的,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态度。“桃花源中人”,八年未工作,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思想认识问题。邓小平坦率承认思想认识分歧。这不是一般领袖与部下、多年战友的分手,而是在国家前途问题上两种政见的分道扬镳。

1975年11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打招呼”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30多位在党政军机关负责工作的老干部。会上宣读了毛泽东审阅批准的《打招呼的讲话要点》,正式提出“反击右倾翻案风”问题。文件在谈到刘冰等人的信后,又说:“清华大学出现的问题绝不是孤立的,是当前两个阶级、两条道路、两条路线斗争的反映。这是一股右倾翻案风”;“有些人总是对这次文化大革命不满意,总是要算文化大革命的账,总是要翻案”。11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通知,将《打招呼的讲话要点》扩大传达到党政军各大单位负责人,要求在党委常委中传达讨论,正式向全国提出“反击右倾翻案风”的问题。

1976年2月,邓小平不再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毛泽东让他“专管外事”。但在同时也保留了他的党籍。毛泽东的这一态度限制了江青等人把“批邓”升级的企图。1976年3月,“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在全国大规模展开。邓小平再一次受到公开批判,他的政治生涯第三次跌到低谷。

同类推荐
  • 架起代数与几何桥梁的人:笛卡尔的故事

    架起代数与几何桥梁的人:笛卡尔的故事

    《世界五千年科技故事丛书》通过介绍古今中外著名科学家、发明家及工程技术专家和重大科学活动来反映人类五千年科技发展历程,特别是通过讲述科学发现的真实历史条件和科学工作的艰苦性,反映科学家们在思想上独立思考、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和他们在生活中相当宝贵的协作、友爱和宽容精神。青少年读者可以从科学家的故事中感受科学大师们的超人智慧,吸取丰富的思想养料,从有关科学活动的故事中,密切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在知识经济时代理智地对待科学、对待社会、对待人生。
  •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上

    世界名人成功启示录——百位世界杰出的艺术家上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漫长的世界历史画卷上写满了兴盛与衰亡、辉煌与悲怆。多少风流人物,多少英雄豪杰,在历史的长河中悄然隐去。然而,仍有许许多多曾创造了不朽业绩的杰出人物名彪史册,业传千秋。拭去历史的风尘,人们依稀看见那些改写人类历史的政治家、军事家;人们仍旧忆起那些拯救人类危机的谋略家、外交家;人们还会记得那些推动人类文明进程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人们至今难忘那些为人类生产精神盛宴的文学家、艺术家;人们深深感谢那些创造人类物质财富的企业家、经济学家。
  • 麦克谦传

    麦克谦传

    本书是麦克谦(R.M.M’Cheyne,1813~1843)的好友安德烈·波纳根据麦克谦的日记以及通信编纂而成,详细记录了麦克谦短暂而辉煌的一生。麦克谦是19世纪前期苏格兰国教牧师。虽然他任职时间并不长,不到三十岁就英年早逝,但对苏格兰国教产生了巨大影响。他去世后不久,国教就分裂,但分裂的各派都高度评价年纪轻轻的麦克谦。麦克谦一生忠于职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热情似火。他高尚的品格影响了许许多多人,包括后来在中国作出有益贡献的宾惠廉、戴德生等人。尤其是他一寸光阴一寸金的工作态度更成为激励年轻人奋发图强的表率。本书自19世纪40年代出版后,在欧美地区产生了广泛影响,多次重印、再版。
  • 新编历史小丛书:韩非

    新编历史小丛书:韩非

    韩非,战国时期的韩国都城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人,战国末期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散文家,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和慎到的”势“集于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将老子的辩证法和荀子的朴素唯物主义融为一体,同时重视吸收墨家思想,集儒道墨法四大思想流派的精华于一身。韩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对后世影响深远。
  •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正说历代非常女性全集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精选了60个非常女性。没有特定选择的标准,主要是感觉她们是否对历史进程有重大影响,或她们的传奇是否让人难忘。因此我们选的不单有正面人物和名人,还有反面人物和知名度不高但有特点的女性角色。
热门推荐
  • 吴哥之美

    吴哥之美

    吴哥,位于柬埔寨西北部,以建筑雄峻和浮雕精细闻名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建筑群,是印度教与佛教信仰的艺术极致。这里曾是一座辉煌繁荣的王城,却饱受战争病疫的无情吞噬,在热带丛林里面湮没成一片废墟,而今,文明重现。20封蒋勋写给林怀民的信,娓娓诉说吴哥王朝诸寺遗址、雕刻、美学、仪式空间最细腻美妙的景致,触动你我最本质的生命底层,那样深刻,又如此宁静。
  • 仙芝魔玉劫

    仙芝魔玉劫

    一个是仙界真灵,一个是人间贵胄,真灵下界成凡女,贵胄原本出魔道,只因废园偶遇结良缘,堪羡一对璧人鸳鸯宿。怎奈前世磨难劫难解,并蒂莲成两生花,卿为我成多愁多病身,我为卿损倾城倾国貌。
  • 听闻你要去洛阳

    听闻你要去洛阳

    “你知道去洛阳的路怎么走吗?”石三生找了很久,找那条去洛阳的路。
  • 少时无忌

    少时无忌

    我不在乎什么天长地久只在乎是否曾经拥有,一旦错过了最美的风景,就试着去寻找新的自己。
  • 逃离外企

    逃离外企

    书中对跨国公司的职业道路作了详尽的描述,包括外企的面试全部过程描写、绩效评估面谈、入职信、岗位描述等,并对外企的内部管理作了全景式的展示。书中的主人公李白就是这样一位在外企工作了多年以后回到民企工作的人。这个角色是很多人的一个角色融合。更确切地说,他代表了一代外企的经理人,“他”是在中国土生土长的人,接受过本土的高等教育,但是没有留学背景,外企也许是出于偶然,但是在这个圈子里一做就是很多年。在最后李白一个中国本土的民企却绝非偶然,他和现在很多离开外企进入本土企业的经理人一样,正是看到了中国的未来,也希望看到自己职业生涯的未来。
  • 从推销员到华人首富

    从推销员到华人首富

    本书全方位透视了李嘉诚作为一个优秀管理者的商学理念和管理法则,揭秘了李嘉诚高人一筹的管理心得和他独一无二的生意经在内容安排上,每章节前均有李嘉诚的原话为点睛,节后有凝练的智慧总结。
  • 冰山呆萌校花恋上帅气霸道校草

    冰山呆萌校花恋上帅气霸道校草

    蓝沫湘不辞而别,到底是什么让着三个死党分开?当在冰天雪的的深渊中,一个阳光的少年救了她,她会以身相许吗?那个少年,和萧天羽,她会如何选择呢?是选择救命恩人,还是选择初恋?每当想想起什么的时候,只会头痛欲裂,当再遇时,是会擦肩而过,还是执手相依?那么,湘心系何处呢?是回想起甜蜜往事,还是,留守在阳光少年的身边?这段感情究竟何去何从呢?
  • 农门药香腹黑王爷之妃

    农门药香腹黑王爷之妃

    谁知一山还比一山高,“他”遇到了命里的天魔星
  • 海豚会唱歌

    海豚会唱歌

    是谁的歌声经久不息地回荡在我的耳畔,那样清澈,那样细腻,仿佛是你在我耳边呢喃。海洋的颜色淹没了渐渐沉寂的心跳,那声音却像穿透了海水,穿透了时空,穿透了僵硬的身体,来到了我的心底。亲爱的,世界上最爱你的人,是我。
  • TFBOYS之心动

    TFBOYS之心动

    第一次写小说多提意见哦三位美丽又是全球前三富的女儿来到重庆遇见了TFBOYS他们而TFBOYS感觉自己喜欢上了她们之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